广告人:跨文化传播技能的掌握

 作者:迟竹强    313

文化视野上的国际化与开放的知识结构为跨文化交流创造了意识与认知上的先决条件,而对现代传播技能的掌握则是跨文化交流时技术与能力的保障。新世纪知识经济下的广告业,是一种服务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它集新媒体、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于一体。广告要奏效,要给人美的享受,当然离不开创意设计水平,但高技术含量的广告操作需要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广告人;同时,“生活的流动性,不断增多的文化交流,全球化市场以及具有多元文化的组织和劳动力的出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掌握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和地球村生活的传播技能。”③这种跨文化的传播技能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即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在广告业发展过程中,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广告从来都没离开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着广告制作水平的提高和广告传播形态的改变。IT设备和技术极大地解放了广告的“生产力”,使广告人告别了传统的水彩和画板,有了更广阔的创作和创新空间。苹果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全新打印机、电子喷绘机、PHOTSHOP、FREE



  HAND等被广泛使用,对计算机技术的追求成为广告行业技术进步的焦点。新兴的广告材料如新型的纸张、户外灯箱材料、户外发光材料等以前未有的速度投入使用。在一些综合性的跨国广告公司,创意部拥有最新的“苹果”系统,公司内部及与客户的沟通已全面电子化,有的正建立TBWA全球联机的交换网络平台、数码视像会议系统;本土广告公司也同样不断加大投入,更新与升级系统设备。先进的设备、技术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操作才能出好作品,专业技能的强化和提高对广告人而言已无法回避。


  如果说现代传播技术是跨文化传播的技术要素,那么跨文化沟通能力则是跨文化传播的行为要素,它具体指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有效和适当行为的能力。广告是沟通,是信息沟通,也是情感沟通;广告是说服,是对客户的说服,也是对消费者的说服。不懂得沟通、劝说的人,很难想象能把别人说服。开发客户,与客户为某一创意达成共识,需要充分的沟通;塑造一个品牌,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定地位,也需要充分的沟通,在一个广告团队里,互相要交往、协作和配合,同样需要充分的沟通。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沟通,只要发生在两种文化之间就都是跨文化沟通。广告人应该是沟通大师。比任何人都知道如何按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去决定自己的广告信息、诉求方式与传播途径,从而使广告实现文化上的共享,“能够理解对方和被对方所理解是成功的跨文化行为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跨文化沟通的过程在实际运作的层面其实主要是语言(言语和非语言)的过程,因此尽管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能力,但由于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与成功的必要元素是语言,因此语言能力的确是不容忽视的。在国际跨文化交流中,随着英语的广泛传播与使用,它几乎已成为国际商业交流的共同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语言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文化传播 广告人 跨文化 传播 技能 掌握 文化 广告

扩展阅读

《管理思想如何amp;落地amp;》整体分5个部分:  管理思想为何很难amp;落地amp;; 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amp;落地amp;;  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amp;落地amp;;  从

  作者:耿启亮详情


习惯势力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的。正所谓陋习不破,文化难立。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创始人邓正红先生认为,一旦企业文化被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内化,就是会形成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

  作者:邓正红详情


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amp;软实力amp;(Soft Power)概念以来,国人广泛关注。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amp;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amp;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am

  作者:邓正红详情


现在许多企业的amp;企业文化amp;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制造出来,非但没有解放生产力,反而成为职工精神上的枷锁,企业前进中的阻力。企业文化完全失去了amp;文化amp;的特性,失去了它来源于人又服务于人

  作者:邓正红详情


资源是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的第二大战略要素,也是企业基本生存的根本保障。纵观企业未来生存,虽然核心生存目标超越基本生存,但是,追求核心生存目标必须立足于基本生存对资源的持续整合,也就是说,整合资

  作者:邓正红详情


在我的研究领域,企业文化项目是初涉猎,但与企业文化打交道却有些时日了,企业文化给企业能带来什么?我比较推崇这种说法即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态度。因为这个概念解释包含了一

  作者:史为建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