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道德品质修养问题

 697

我认为,高尚的品德像生命一样贵重。因为没有高尚的品德,宝贵的生命就很容易在人生海洋中迷失、淹没、断送。人生离不开好的品德;就像生命离不开一颗好的心脏一样。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健强的心脏。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人生也就完了。
这个意义上讲,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薛永新

改革开放,一方面搞活了经济,另一方面,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也涌入我国,在人们脑海里引起激荡,这个阶段,是人心容易被搞乱的阶段。人心乱了,各种怪事也就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传染了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以胡作非为为荣,以腐败堕落为荣,以淫乱、自私、不择手段、不讲道德责任为荣的怪现象,许多人都卷进了“及时行乐”、“不择手段夺取利益”的泥沼。其结果,当然是迟早受到相应的苦报以及恶报。
这些现象说明,这样的阶段,我们更不能放松道德思想的建设。一旦放松,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你想,那么多文化思潮在你脑海中激荡,没有一堵建设得很好、很坚固的堤坝,能承受住这些一涌而来的冲击吗?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相当多传统的美德。这些美德有的人认为过时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弘扬传统美德,在当今是很迫切的事,不是过时,而是很及时。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美德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即使到了下个世纪、下下个世纪,这些美德仍然不会失效;甚至可以断定,越到往后,越到未来,越需要发扬传统美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美德是人生、社会本身的需要。它是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反映和概括,是指导人生的意识与行为,使之符合人生规律、符合社会规律的最为重要的“人生指南”。
有了这个“指南”,而又把它抛在这一边不用,因而走上迷途的人太多了,惨痛的教训天天都在发生。他们自己痛不痛苦?他们的亲人痛不痛苦?被他们侵害的人们痛不痛苦?——都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
所以,我们很清楚,我们选择制药,只能解除人们生理上的痛苦;与此同时,我们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致力于人们的心灵建设、道德伦理建设,目的是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使人人都能从内到外,从心到身,都能得到利乐,成就美好的人生。
1991年我们投资400万元搞全国妇女卫生知识大赛、
“美好家庭”评比,92年投资500万元在全国范围举办“恩威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家庭文化知识大赛”等。后来又投资3500万元,从缅甸运回600多尊玉石,建成了有500玉石罗汉堂的大邑佛学文化城……。多年来,恩威公司无偿地为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投资达7600万元。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从心灵上解除更根本的痛苦,让他们的人生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利益,从道德伦理中获得利益,从端正的人生行为中获得利益。
今天,我们又在本书之中,从佛学的角度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道德伦理问题,希望使那些读到这本书的、有缘的人,能从佛法中得到实际利益。
(一)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现在有一种偏爱金银财宝的倾向。人们把它们当作财富来追求,似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只有这些东西才能标志个人人生所实现的价值。这是把一切都商品化来看待的结果。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也视同商品了。这恐怕是一个最大的迷幻,最大的颠倒。在这种颠倒中,人们失去的,恰恰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的生命之难得、之宝贵,是黄金白银望尘莫及的,更不用说某一件商品了。比如我们拿全世界的所有黄金给一个人,让他放弃生命,他愿意吗?他不愿意。可见人生本身比金银财富贵重多了,简直不能相比。可是现实中却又有人为几十元、几百元钱而杀人、放火,走上犯罪道路,最终把宝贵的生命丢失掉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迷幻、愚痴、颠倒。这些人在临死前的一刹那没有不醒悟的,他们醒悟到,在商品化的幻影中,自己把自己弄颠倒了,所作所为记起来像一场恶梦,但是他们醒得太晚了。恶果都已经成熟了,悔之晚也。他们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醒悟。但恨有什么用呢?
道德伦理的建设,个人高尚品德的修养,所起的作用,就是让人“早醒悟”,并且在一切境况下,始终都保持“醒悟”,从而使人生不致被颠倒,不致在颠倒中丢失。要是上面讲的那些人早一点着手自身的品德修养,他们也不致把最宝贵的生命丢失在人生半途中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高尚的品德像生命一样贵重。因为没有高尚的品德,宝贵的生命就很容易在人生海洋中迷失、淹没、断送。人生离不开好的品德,就像生命离不开一颗好的心脏一样。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健强的心脏。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人生也就完了。
这个意义上讲,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所以,我们应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已的高尚品德。像天天呼吸空气、天天吸收营养,以使生命健康旺盛一样;我们要天天增进道德知识、天天吸收道德养份,天天不中断道德修养,使我们的品德变得高尚而又坚定有力。
我想,说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第一财富,这句话人人都会同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访问前苏联时,曾经问一个小男孩,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孩的回答是:“活着!”这个孩子说出了全人类的心声。“活着”,两个字,干净、利落、质朴,最浅显而又最深刻。如果我们发一份相同的调查问卷出去的话,我想,全人类100%的人都将回答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活着”。
那些走上人生歧途、白白断送掉自已生命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其实也和大家一样,都渴望能够“活着”。那样的人,你要是直接告诉他,把命拿出来,他们也不会同意的。但他们自己却给自己制造一些幻觉,编织一些圈套(例如杀人越货的、贪赃枉法的、腐化堕落的、吃喝嫖赌送命、吸毒贩毒丧命的等等),让自已拐着弯子去把命送掉。他们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无明”,因为对人生没有觉悟,因为没有像呼吸空气那样天天吸入道德气息,因为没有像天天看见阳光那样天天看见自己的人生行为;更没有像天天睡眠那样天天从事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他们的人生,在失去道德规范的指引和约束的情况下,胡乱地踏上了“死亡之路”。他们不懂得,高尚的品德才是人生最可靠的保佑......
出于“财富”这个词在当今变热了,十分引人注目,所以,我们才借用这个词来讲品德的重要性。我们说:“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目的也是让人们把这个“第一财富”与金银财宝和小商品作一个比较,从中去领悟什么东西更宝贵。我们希望,当人们明白这些道理后,把自身的道德伦理建设,看得像呼吸一样重要。它甚至比呼吸还要重要,因为在人生的许多重大关键点上,它甚至能决定你是否还能呼吸下去。
如果有人对你说,现在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大家残酷一点,要不择手段、夺取财富,不要道德了。你千万不要听信,他是在害你。你现在把道德丢掉容易,到时候你再想拿起来时,恐怕已经晚了,来不及了。这种道理在佛学的因果观里是了了分明的。你种下恶因,就只能结成恶果,旁人那样蛊惑你,什么“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好像什么都变了。他是要你幻想种豆能得瓜,你能相信吗?
人生最正当、最可靠、最有益(对自己有益,对人有益,对社会有益,对众生有益)的积累,是道德积累、功德积累。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实际上,就看你道德积累、功德积累得怎样了。这种积累不仅是今生今世的,还有过去若干世的。过去的积累,影响着今世的福报;今世的积累,决定着来世的报应。真正的福报都是这样来的,不是不择手段就可抢夺得到。相反,这种抢夺(哪怕只是想一想)恰恰是有损福德的。了解佛学的人,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说,道德修养以及德行的积累,才是人生的原始“资本”的积累。要想人生美好,就得从道德上、德行上做起,种下善因,培育善根,以各种善行浇灌之,该做的都做到了,到时候才会有善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金银财宝,这些身外之物,时而进来,时而又散尽,有时还招致祸患上身,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讲的就是凡夫俗子的这种愚痴。这样的财富,是什么财富呢?留着它们干什么呢?争夺来有什么益处呢?老子说“福兮祸所伏”,说的是“祸”就潜伏在“福”里。这种现象在道家讲,就是相互会转化,事物转向对立面。金银财宝进来时,也许下一步,比金银财宝更宝贵的东西却丢失了。这种现象,我借用佛学一个词来引伸地讲,就叫“有漏”,“福”中有“祸”,“利”中有“害”,这样的利益,我就把它叫做“有漏的利益”,“有漏的利益”就不是真利益。这样的财富,我就把它叫做“有漏的财富”;“有漏的财富”,就不是真财富。
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来与之做个比较吧。高尚的品德,作为人生的第一财富,就是一笔“无漏的财富”。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的“利”中不包含一点点:“害”,它是真正的大利益、纯利益;它才是“无漏的财富”“真财富”。高尚的品德对己对人对社会对众生对一切,都是利而不害,所以它是无漏的财富。
或许有人会说:“人善被人欺,这不是有漏吗?”说这话的人一定不懂得佛理。下面我举《金刚经》里面世尊的一段话为例,来说明“被人欺”也并不是“有漏”。
在《金刚经》中,世尊讲过这么一段——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说:我们受持读诵金刚经,坚持正确的佛法修行,如果因此而受到他人侮辱、咒骂,或者生病、破财、不愉快、不如意,被人轻贱,那是因为我们先世做下了恶业,本应该投生到恶道中去,由于今世受人轻贱的缘故,我们的“先世罪业”才被取消了(“则为消灭”);本是重报,反可轻受了。“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说的是:就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意思是得到至高无上的圆满智慧,能如实如真地觉知一切。
由此可知,如果因为我们坚持高尚品德而“受人欺”的话,那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可以消灭你前世的罪业,得到无上智慧,可以说,遇到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你都可以将他们视为帮助你消除前世重罪的朋友,甚至是恩人。......
由此,我认为高尚的品德的获得,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无漏”的真财富。
(二)及时行善
现在社会上有人主张“及时行乐”,说什么“世纪末来了,一切都报废了,世界要消失了”。这些人自己愚迷颠倒、苦不堪言不说,还四处传播谬误见解,煽动人心,实在是在造恶业。
针对“及时行乐”,我们主张“及时行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世界真的快要报废了,快要毁灭了,那原因也一定是我们做恶业做得太过份了,它才毁坏的。就算这样,也只有及时行善,才能挽救我们的世界。这是其一。其二,人本身就有生老病死,人的一生很短暂,其寿命要与世界相比,简直是无法比的短促。我们难道就因为人是要死的,就主张及时行乐吗?世界要毁坏了,就能成为我们胡作非为的借口吗?这是把责任推在一个谎言上,推在一种十分荒谬的见解上。其三,及时行乐,承受着种种苦报、恶报的人,他们哪一个不是为了及时寻欢作乐而种下苦根的呢?
佛学讲得有“现报”、“生报”、“后报”、“无报”四种业报。“现报”,说的是今生造业今生受报,甚至当时就受报;“生报”,说的是今生造业来生受报,或隔世受报;“后报”说的是今生作业,后世乃至极为遥远的后世受报;“无报”,说的是无记业(即非善业,也非恶业),或作恶业后至心仟悔、依佛法修灭罪业而成就者,不受报。
用这种观点看,及时行乐无非是及时受报,即“现报”。因为及时行乐无非是及时造业罢了。造的罪大,作的恶极,就是罪大恶极,受的都是现报。
其实,上述四种业报,对善业也是一样适用的,所有的善业(善意、善言、善行)都有现报、生报、后报和无报。你作善业,马上得到善果,或者今生的某个时刻得到善果,这都是“现报”。你作善业,不仅今生得到善果,来生都还将得到善果,这就是又有“现报”,又有“生报”。你今生作的善业,在你未来极遥远的若干世后,都还结出善果,这就是“后报”。你今生作善业,使你以前许多世所造的恶业得以消灭,使今生应受的前世因果报应得以化解,不再受报,这就是“无报”。
作善业有那么多好处,如果我们真正有心求得善果,为什么不立即放下执迷,及时行善呢?
有的人不相信这些,他们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满脑子贪嗔痴慢疑(贪,就是各种贪欲;嗔,就是指损害于他人的仇恨心理;痴,就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慢,就是骄慢,自以为是;疑,就是对佛法心生不信),认为一切法(包括法律)都束缚不了他,他无法无天。这种人,直到恶果填在嘴里吞咽不下去时,才会明白自己无论怎样折腾,终究是逃不脱恶果苦报的,因为是自己种下了恶因。
我们今天在本章讨论的道德修养问题,就是要让读者能在“因”上讲究竟。所谓“凡夫畏果,菩萨慎因”,讲的就是凡夫只有在恶果现前时方知惧怕,但已晚了;而菩萨呢,菩萨从“因”上就很谨慎,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十分谨慎地不要成为“恶因”。菩萨怕的是一个念头发出来不是正的、不是善的,产生不好的念头,就是产生了“恶因”,菩萨防的是这个。而凡夫呢,凡夫怕果不怕因,他广种恶因,只惧怕恶果,你看有多么愚迷痴狂。
我们讲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讲高尚的人生品德,就是要让我们自已在一生当中,无论想问题、言谈或做事,发出来皆是善因。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是帮助我们种善因的一种可靠机制。
当人们高喊“及时行乐”时,我觉得有责任提醒大家“及时行善”,及时用良好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及时地用高尚的人生品德,武装自己。
(三)根除十恶八邪,走入正道
“十恶”,又称“十恶业”。在佛学里,“十恶业”是招致各种“苦报”、“恶报”的十种最根本的恶业,简称“十恶”。
“十恶”中,身恶有三种。一是杀人夺命,二是不与而取,包括盗窃、抢窃,三是邪淫,指于家室之外发生两性关系,这三种都是行为,故称为“身恶”。
“口恶”有四种,一是妄言,包括狂妄语、虚浮语、欺骗语等;二是两舌,即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造谣中伤等;三是恶口,指恶言恶语、粗暴语、出口伤人之语等;四是绮语,指脏话、杂秽语、粗话等。由于这四种都是出自口的语言行为,故称为“口恶”。
“意恶”有三种,一是贪欲,指贪财、贪色、贪名、贪图享受等各种贪欲;二是嗔恚(读音:hui),指的是憎恶、愠怒、仇恨和记恨等;三是邪见,指不信佛法,不信因果,并宣扬之。
所谓“八邪”、指的是,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
以上十恶八邪,是凡夫常犯的恶业;其中每一样发出来都可种下恶因,也都必将招致苦报。对人对己、对社会对众生,都是有害无利的。
我们讲道德规范,就要从针对十恶八邪的地方做起,防范于未然,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些戒律,自己给自己定出一些规矩。当然,这些规矩,是在自己理解明白了人间事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可粗可细,可以制定一些基本的人生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守不变,也可制定一些因时、因地、因事不同而特别制定的临时的规矩,以对付一些较为具体、较为特殊的环境事例。
做这样的事,是需要智慧的。
比如你是一个技术人员、科学家、医学家、企业家,也许你在你的专业上成绩卓著,行业内的问题难不倒你,你这就叫聪明。如果你仅仅是聪明而已,仅仅是对专业问题有了一定的掌握和运用,而对道德伦理一窍不通,没有一个高尚的品德,那么可以说,你这人仍然是没有智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里,“智”代表你在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所具有的选择判断的能力,“慧”代表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尤其是“做人的道理”),才叫做“智慧”。最近从电视上得知,北京十所中学的校长在一个会议上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教育上的巨大感慨 ——在谈到培育二十一世纪人才问题时,十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校长们共同感慨的一句话,他们说:“我们感到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指孩子们、中学生们,怎样做人。”这些校长不愧是我们首都中学的校长他们有责任心、有慈悲心、有智慧心.......
怎样做人,这就是道德的核心课题。我们今天在本书当中提道德问题来讨论,是有原因的。因为道德问题被忽略、被其它思潮冲击,已展现出一些令人不安的前景......
懂得怎样做人,这才是智慧。要懂得怎样做人,就要具备选择和判断是非、善恶、邪正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获得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修养过程,也就是智慧的培育过程、成长过程,以及智慧发生功用的过程。
当一个人达到所思、所言、所行一发出来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时,我们说,这个人一定已经具有高尚的品德了。因为他的思想、言行不是按照某些戒律行事,而是直接由品德中发扬出来。这是我们提倡的道德修养的目标。
但是,道德修养总是有过程的。在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前,我们按照一些公认的准则办事,也不失为道德修养的一种过渡办法。
为此,我们从佛学中引荐一些戒律,供那些在道德修养方面愿意多学多闻的人士参照修养。
●五戒:
--、不杀生——尊重、爱护、保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不可杀害;
二、不偷盗——不公开地或隐蔽地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三、不邪淫——尊重异性,不好色思淫,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贪图淫乐;
四、不妄语——不说狂妄话、大话、假话、虚妄不实话,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不随便乱说话,保证一生中句句是实话、真话;
五、不饮酒——不喝能麻痹神经、扰乱心性、使人颠倒作为的饮料,随时保持平直清净的心境。
●八戒:
即以上五戒加上以下三戒,所加三戒为:
一、不涂饰打扮及观听歌舞——不刻意穿着打扮、涂脂抹粉擦香戴花,自己不以歌舞宴游作乐,也不去观看别人歌舞、宴游;
二、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睡也不坐高广华丽的大床;
三、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得再吃饭(本条为“斋”,前七条为“戒”;八戒又称为“八关斋戒”)。
●十戒:
即以上八戒再加上“不娶嫁结婚”和“不捉(不积蓄)金银财宝”。其中不娶嫁结婚,是对沙弥和沙弥尼制定的。
●八正道:
①正见——对佛法“四谛”等的正确见解;四谛为:一、苦谛(谓人生有八苦、三苦等众苦,终归以无常、无我为苦)。二、集谛(谓人生烦恼、惑业,在因缘汇集、因果系缚、障碍合集等的作用下,是导致造成诸苦的原因)。三、灭谛(谓灭尽诸苦之因——无明、烦恼、惑业——即可证得永无诸苦的涅磐、解脱)。四、道谛(谓断灭诸苦而达涅磐的修行之道,即“八正道”等)。
四谛的要领概括为: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②正思维——对佛法四谛等义理,要像佛法所讲的那样去思维。
③正语——依佛法而正其口业,不说妄言、恶言、虚言、秽言、绮语等。
④正业——依佛法而端正身业,不作杀盗邪淫等恶事。
⑤正命——按佛法规定而正当谋生,不从事戒律不许可的屠宰、卖淫等职业(现在应包括赌博业、贩毒业、假货业等恶业)。
⑥正精进——亦作“正方便”,意谓要精勤修学善法、正法、道法。
⑦正念——心持正法而不忘失,摒除各种邪念、杂念、妄念。
⑧正定——依佛法修习禅定。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佛学上谓依此八道修行,可度过生死苦海而达涅磐彼岸,故又被喻作“八船”、“八筏”。
我们为什么不登上这样的船呢?
什么是修行,我理解就是修正我们的人生行为,包括我们脑子里的行为,嘴巴上的行为,身体的行为,让这些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规范。在出家人,这叫修行,在我们这些在家的俗人当中,我认为就是道德修养,两者是相通的。出家与在家,都面临端正人生的课题,在家遇到的课题恐怕更多,更要做好道德修养。就是因为这样想,我们才把佛家的这些修行方法推荐给读者,希望读者不要再以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好像与自己无关,那样就有可能错过难以遇到的“法船”。
常行十善,也是佛家修行的方法,介绍于下:
●十善业,又称为“十善业道”,是佛家十种最重要的善业,是多种戒律的核心内容,也是佛教的基本道德信条。十善业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
不妄语、不绮语、不贪(另一种说法是“不嫉”)、不嗔、远离邪见。也就是不做十恶业,远离十恶业。
修“十善业道”,依“十善业道”端正人生行为,就可修成“十善胜德”,(修“道”成“德”,也是我们理解的道德修养,再进一步,则可结成“十善业果”。什么是“十善胜德”?什么是“十善业果”?下面分述——
●十善胜德,据《华严经》卷三五说,一是不杀生而具足仁恕、不怀怨恨;二是不偷盗而于他人慈恕;三是不邪淫而于他妻不生贪染;四是不妄语而实话、真语;五是不两舌而不喜离间;六是不恶口而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风雅典则语等;七是不绮语而常乐思审语、义语、法语;八是不贪欲而离愿求;九是不嗔恚而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十是不邪见而住于正见,决定信佛、法、僧三宝。
●十善业果:据《十善业道经》讲,修行十善业道,能成就十善业果,分别为——
①不杀生——能成就于众生普施无畏、常于众生起大慈心、永断嗔恚习气、身常无病、寿命长远、恒为非人(神)所守护、常无恶梦、解除众怒、无恶道报、命终生天十种“离恼法”。
②不偷盗——能成就资财盈积不可散灭、多人爱念、人不欺侮、十方赞美、不忧损害、善名流布、处众无畏、具财命色力辩才、常怀施意、命终生天十种“保信法”。
③不邪淫——能成就诸根协调、永离渲掉、世所称叹、妻莫能侵四种“智人所赞法”。 •
④不妄语——能成就口常清净香洁、世间信服、发言成证而得人天敬爱、常以爱语安慰众生、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言无误失、发言尊重、智慧殊胜八种“人天所赞法”。
⑤不两舌——能成就不坏身、不坏眷属、不坏信、不坏法行、不坏善知识五种“不可坏法”。
⑥不恶口——可成就言不乖度、言皆利益、言必契理、言词美妙、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言尽爱乐八种“净业”。
⑦不绮语——可成就定为世人所爱、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定于人天威德最胜三种“决定”。
⑧不贪欲——可成就三业、财物、福德、王位、所获物超过本所求百倍殊胜五种“自在”。
⑨不嗔恚——可成就无烦恼心、无诤恚心、无诤讼心、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乐众生心、身相端严众所尊敬、速生梵天八种“喜悦心法”。
⑩不邪见——可成就得真善意乐、深信因果、唯皈依佛、真心正见、常生人天、福慧增胜、永离邪道行于圣道、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住无碍见、不堕诸难十种“功德法”。
——以上种种推荐,均可作为我们道德修养的参照。有的,可以直接一一奉行,有的却是增加我们对道德的信心、信力和信仰,都可作为我们正确人生、美满人生的渡世“法船”。读者暂不明了的,可慢慢揣摸,终究你是能体会到和领受到佛法的利益的。你可以反复审视上面这些“船”,你会发现,这“船”会把你的人生,载往最殊胜的“彼岸”。还望有心得者,多在道德上用力用功。
(四)生起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我们前面一些章节已经谈过。这里再次接出“四无量心”,并不是有意重复。因为这里谈的角度与前面谈的角度有些不同。本章我们讨论道德修养,在本章中重提“四无量心”,偏重在一个“修”字上,所以,整个意趣与前面章节所谈完全不同,更加有妙趣妙意。
“四无量心”又称为“四无量心观”。称其为“四无量心观”时,偏重的就是“修”,所谓“修××观”、“修什么什么观”,就是这样,在修的过程中,首先的步骤就是要修成什么什么观。“观”是观想的意思,“修观”就是先在脑子中把问题搞清楚,形成模式,并通过反复观想,使之巩固下来。
所以,我们本章本节谈的,实际上是修四无量心观。
四无量心观,包括四种观——
①慈无量心——通过观想,给予众生安乐,将慈心扩展至无量;观想从亲人观起,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慈无量”。
②悲无量心——通过观想,解除众生痛苦、将悲心扩展至无量;观想从亲人观起,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悲无量”。
③喜无量心——通过观想众生幸福而欢喜,将喜心扩展至无量;观想从亲人观起,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敌。最后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喜无量”。
④舍无量心——通过观想,等观一切众生并舍出一切,将舍弃一切的舍心扩展至无量;观想从亲人开始观想,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舍无量”。
我们对上述观想顺序要有所留心,这个顺序(即:从亲人到中人,再到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到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这个顺序)表示出“修”的过程,即从“有量”到“无量”的过程。读者可以试着观想一下,想想你的怨家仇人,你是一想起就是气吧,如果想起就气,你就该修修慈无量了,对仇人也要有仁慈心。想起你的仇人十分幸福,你会高兴吗?如果不高兴,说明你应该修一修喜无量心了,要为仇人的幸福而心生欢喜。再想想你的仇敌如果遇到不幸、非常痛苦,你是否也像他那样痛苦,并真心帮助他拔除痛苦呢?如果不是这样,你就得修修悲无量心,再就是舍无量心,你肯舍弃一切、甚至是舍给你的仇敌吗?……
没有经过四无量心的道德修养的人,通常对亲人还能谈得上慈悲喜舍,对中人就要打问号了,对疏远者就更加折扣,对怨家仇人,恐怕就是丝毫也没有慈悲喜舍心了。……这种现象更加证明,四无量心的道德观,是要通过“修”才能修成的。也许一些读者,在明白了这样一些佛学道理之后,渐渐也能对怨家仇人心生慈悲喜舍,最终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达到四无量。这更加证明,我们所谈的“道德修养”是
真有其事,是有实际内容的,不是喊喊口号、不知从何做起的那类空谈。读者如果亲自参与这种道德修养,他就会发现,修成四无量心,并非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事。这是一生都要修养的。有时在观想中做到了,遇到现实的实际问题,做起来又是两码子事,都说明还得继续修养,还得从佛法中承领更多的觉悟和智慧。
要直到我们不仅是在观想中,而且在现实境况中,都能不加着力就呈现出四无量心,那才是有了道德,形成了品德。这个工作是真的,因而也是不易的,因而更应该早一些动手、动心。因为四无量心涉及的范围是一切众生,包括动物、植物等等。从“有量”到“无量”,早动手早完成。
如果我们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生起了四无量心,那么,世界就是天堂了,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应当追求的一个目标。
这需要我们所有的人,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而自己应当、而且可以立即着手的工作,就是自己的道德建设、品德建设。
越是没有道德的时候,道德越是珍贵。
高尚的品德,是人生最真实的财富,修四无量心,可以成就最高尚的品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点吧!
 道德品质 现代人 代人 修养 品质 道德 现代 问题

扩展阅读

中国民营医院发展研究咨询中心通过长期的专题调研,发现当前中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急需解决15大问题。  1、医院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医院体制改革不仅仅限于国有医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

  作者:李名梁详情


最近1年,销售谈判的课程需求很大,16年多次被机构采购此类课程。企业营销发展中也逐步回归理性的思考,从冲动到激动回归到企业基本功的建设,核心就是队伍素养的提升。现实中,大量的营销从业人员没有系统的经过

  作者:蒋观庆详情


现象呈现:在采购人员的训练中,有一条就是当面对销售人员的时候,不要表现对销售人员的喜欢,更不要表现出自己需求的急迫性,表现对供应商产品的认可。生活中这样例子很多,你越是看上的服装,你可能越来挑剔,来获

  作者:蒋观庆详情


现象呈现在谈判中,有时候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双方各不相让。经常看到的是价格,货款,投诉处理,合作方式等。比如价格吧,销售员价格基本到了底线,但客户始终在对比,一个不让,一个要求再降价。此类现象在业务中

  作者:蒋观庆详情


  这里之所以说某些网络媒体的恶心营销,是笔者最近遇到的一个事情,确实让笔者感到无比的恶心,因此把这件事情在这里说一下,以解恶心之痛。  笔者在8月3日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地板营销的三个

  作者:崔学良详情


陈步峰先生以“潜心传播文化业,俯首甘为拓荒牛”自勉,专心致力于服务文化的研究传播,发表文章400余篇,出版《成败大扫描-服务文化案例启示录》《打造金牌服务》《服务文化决胜未来》等系列专著。提出传播的

  作者:陈步峰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