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企业人才管理简论

 171

我国正在从计画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人才管理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和个人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人才转变为真正自由用人单位。个人从被动地服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可根据自己意愿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在相对於从前宽松得多的人才流动制度下,企业如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近一两年来,一种新的行业兴起了,这就是所谓“猎头公司”。

猎头公司是采取特殊的手段,为企业招募人才。它不同於以往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市场,它不登广告,不接收应徵信,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直接与目标人物接触。换言之,是用人单位要什麽,它去挑什麽,而不是以往人才招聘中的来什麽,挑什麽。华南第一个猎头公司 天马猎头公司,在广州一挂牌,顾客就蜂拥而至,其中不乏象太阳神、南源永芳这样的大集团。

猎头公司的兴起,表现出的是企业界对於人才的渴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才匮乏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的,而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

翻开报纸,随处可见到“高薪招聘”的告示,更显示出企业界求贤若渴的状态,而人才呢?人才都到哪里去了?

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的信念是:我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比尔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将成为现实的人才。

无独有偶,东方的松下幸之助也有一句名言“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

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麽,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

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所谓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於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与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於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於从事推销工作,而还有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取所长,对於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而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预测有多少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元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麽。

企业吸收新成员,一般可分三种目的。第一,正常补充,这是针对企业原有职工离职、退休、死亡等情况所作出的补充,其岗位责任明确,对於新职员的要求可比照对原有职工的要求,并不存在太多问题;第二,替补缺勤,这一情况与正常补充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於正常补充,举一个例子,企业原来实行六天工作制,现改为五天工作制,企业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从事原来并不需要这麽多人从事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其原定的工作计画的完成。替补缺勤的岗位其职责不完全明确,但由於其职位虽是新设,而工作却是以前所有,故岗位职责并不难确定。第三,开设新业务的需要,细分起来,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已设立了新的机构,其方向较明确,这样所招募的员工的职责可以预定,尽管不完善,倒也相去不多;二是其方向并不明确的新业务,这就很难列出其岗位的要求了。

以上是岗位的情况,下面来谈人的区别。

就能力而言,我们将它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现实能力是当前所具有的可以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它是由以前的学习,经验积累而成的。而潜在能力是可以发展从而在未来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都可以为未来从事某种工作提供基础。

对於任何工作,都要考虑到求职者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对於前面所说的岗位职责明确的工作,可以针对其职责侧重於现实能力。就是一般所谓的“专业对口”等问题。而对於岗位职责不明确的工作,象开设方向并不很确定的新业务,就需要更多地考虑求职者的潜在能力。

通过对岗位和人的双重衡量,从而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也就是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在现实中,业界往往重视人才的现实能力而忽略了人才的潜在能力。重视现实能力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来即能战”,所谓高薪诚聘高级管理人员即是强调现实能力的重要表现。

但是,由外界聘请中高级管理人员存在着两个对於企业发展非常不利的问题。

首先,企业应是一个共同体,倘若只有硬体是不变的,而人员频繁的变动,企业很难维持下去。表面上,企业不断吸收新人,好象效率能够提高,因为每个人都有漂亮的履历,实质上因流动的增多而牺牲了可能增长增高的机会。这还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不在於公司业绩,而是在自己的履历表上添加好的资历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使另一个老板认为他很能干而聘用他。

第二,从外部聘请管理人员对内部员工而言是一种打击。对受人尊敬的职位,丰厚的报酬的期望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而从外部聘请则粉碎了内部员工的期望,导致员工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导致其积极性降低。

可见,如不是为了宣传公司形象,我们还是应该把目光放在组织内部,在人才的合理配置基础上,充分发掘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不断培养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配置是一个基础,在做到相对合理的配置之後,在管理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

说起激励,过去我们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所强调的又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这是在今日的中国,一种普遍的思想,同时,也是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效果如何呢,对於企业未来发展又将如何呢?

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这一点,西方管理学以百馀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早期管理者认为,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有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由於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所以对於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适当的努力。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於一切。

基於这一观点,企业所采取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所期望的,员工们付出了“适当的努力”,企业毕竟还是有所收获,但同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磨洋工的现象。

本世纪初,一种新的理论风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後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结果是工人得到实惠即工资增加,而企业主增加了收入,方便了管理。

这一观点地提出,无疑是大大的进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引导,同时,也不再将工人与管理者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了。

这也是当今中国使用最广的激励形式。但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形式也有致命的问题。

之所以在中国目前看来很有效,是因为中国普遍的收入很低,低水平的生活决定了企业员工们对於收入的重视。但从长远看来,企业员工们总是期待着工资的上涨,只有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才能维持员工的积极性。

具体说,当员工第一次增加工资时,会使得员工获得极大的满足,致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员工产生对下一次增加工资的期望,如果不能再次增加工资,将导致员工的被剥夺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能够增加工资的话,又有三种情况,或者达到员工的期望值,或者达不到,或者超过。如达不到,当然效率下降,如果达到而没有超过,将会使员工产生理所当然的心态,充其量只能维持前工作水平,如果超过,则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但同时也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值。这样就导致一个回圈,企业陷入了只能不断扩大盈利的地步,一旦盈利降低,後果可想而知。

另外,纯粹与金钱挂钩,只能使员工心中认定与企业的关系为纯契约关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有其他变化时,如其他企业提供更高的薪水,职工将义无反顾地去投奔。

而且,即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增长工资,依然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当工资高到一定时候,其对员工的意义就会下降,举例说,当员工的工资由一千元增长到两千元,这多出来的一千元对员工意义极大,而当工资由两千涨到三千时,这一千就不如前面的一千重要,而三千变四千,这一千意义就小多了。虽然增长数额是一样,但职工心目中的价值却呈曲线。更何况,出於某种心理因素,领导者对於员工工资的增长往往会越来越小心,这样怎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呢。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率领哈佛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这就是着名的霍桑工厂实验。

在“继电器装配室实验”中,发现,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在“面谈计画”中发现,离开感情就不能理解职工的意见和不满;感情容易伪装;只有对照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车间环境才能理解职工的感情;解决职工不满的问题将有助於职工生产效率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实验,梅奥等人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并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在梅奥教授所着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与从前以金钱作为唯一激励手段大相径庭的理论:

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却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於职工的积极性,取决於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前的管理把物质刺激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而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於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在我们继续探讨其他激励手段之前,再回过头看看金钱的作用。尽管如上面所述,金钱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同时又很难想像在报酬很低的情况下会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这一点在实践中也是很清楚的。怎样处理金钱与其他激励手段的关系呢?

六十年代,美国学者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根据该理论,我们将金钱称为保健因素。它对满足员工需要所起的作用只能保持人的积极性,还没有起着激励作用,只能预防人们对工作环境发生不满,如同保健因素能预防疾病一样。所以这样看来,我们不能指望只凭高工资就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但我们更不能指望有办法使员工在工资水平很低地情况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人也有,但绝不是普遍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员工的不满。

人的行为取决於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人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其所有需要。当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对人行为促动作用会降低以至消失,而高一级的需要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结合企业管理,企业对职员生理需要满足所能提供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这是职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企业使职工努力工作的基础。这一点能够满足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其他的激励手段。

职员的安全需要所追求的是保障职业,防止意外。企业的职业保证,退休金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都是针对此种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是最基本的需要,从双因素理论来看的话,都是属於保健因素,做到这些并不一定能使职工全力以赴地工作,但做不到的话,就一定会使职工不满。

後面的几种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现代所谈的激励,主要是针对这几种需要的。

社交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的接纳与组织的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制度、互助金制度、娱乐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董事长小汤马士屈臣有这样一段言论:世上没有什麽东西可以取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随之而来的高昂士气。要达到利润目标就必须借重优秀的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光有优秀的员工仍是不够的。不管你的员工多麽了不起,如果他们对工作不感兴趣,如果他们觉得与公司隔膜重重,或者他们感到得不到公平对待 要使经营突飞猛进简直就难若登天。良好人际关系说来容易,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时刻不忘力行其事,同时要确实知道经理人员是正在和你一起同心齐干的。

尊重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不外是地位、名分、权力、责任、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企业对此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奖金发放制度、选拨进修制度委员会、叁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

信任是满足员工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都乐意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乐意聆听管理层对他们解释各种政策和发展方向。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倾向於尽量不向员工透露公司的情况,尽管其中并没有什麽保密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表现为在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需要。如果能够在职员中树立此种信念,企业将无往而不利。在这一需要的驱使下,职工追求发展个人特长的工作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通过决策叁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画、劳资会议等措施来激发和满足职员这一需要。

分权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分权给予员工一个想像的空间,一个领域,其基本约束仅仅为目标,至於达到目标的方法,则任由员工去选择,去创造。

让员工叁与企业决策,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其斗志,从而积极地工作,而且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密切,气氛和谐。

企业应尽可能激发引导员工高级需要的实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赫茨伯格归纳了这样几点:一、工作富有挑战性并且有意义;二、有发展和使用他们的技能到最大限度的机会;三、让他们介入对自己的运作和工作目标有影响的决策。

不要怀疑他们是否能干,事实正如约翰加纳德在其畅销书《自我更新》中所说:“你对别人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回顾中国状况,我国传统的而又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丢弃,如企业领导人应有廉洁公正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以身作则,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等,这些源於经验而与现代管理学理论相符的做法,能够使职工发挥积极性,具有“主人翁”感受,全力投入生产中。

不论配置如何,激励怎样,还有一个问题是培养。

从知识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快速更新,一个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五年以後,其大学时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以上被淘汰。因此,企业的各种培训,对於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较之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从组织高层领导一直到基层干部都要有一种信念,一种行为。着名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根据我们对人性的了解,一种可供选择和更合乎时宜的模式是一种类似农业模式,如何采集各种有用的“种子”,把它们播入适宜的土壤,为它们施肥、浇水、调节光照,必要时再进行移植等等。种子的潜力蕴藏在种子之中,但组织在创造环境,提供最佳成长的必要条件方面可以扮演一个大角色。

从配置,激励到培养,是企业在人才管理上所应注意的问题,能够合理的安排,将会发现,人才其实就在身边,依靠身边的人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速的发展。
 新时期 时期 人才 管理 企业

扩展阅读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早期的经销商几乎都是产品驱动,运营方式就是卖货,盈利方式就是靠卖货赚差价,然后就是多卖货,卖名牌货,卖新产品,卖高端品。理论上来说,终端覆盖率越高,陈列做得越好,促销活动持续不断,货就卖得越多,钱就赚

  作者:潘文富详情


寓言故事: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amp;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

  作者:李文武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