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管理:打破企业的管理盲区

 作者:未知    172

<广告>人格管理是许多企业的管理盲区。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逐渐超越了埋头苦干的“劳动力”范畴,成为企业“智慧资本”的重要载体。于是,企业界对存在于人脑海中的知识价值有了崭新认识。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点也从贡献劳动力的员工身上转移到贡献智慧的员工身上。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尽管已广泛流传,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盲区”,例如对“知识员工”的人格管理不重视,企业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格管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体系。

人格特性

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加强对员工人格管理的探索,尤其要重视对企业经营者、高层管理者的人格管理。人格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现代社会的进步已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人的素质正是决定事物质量的根本因素。笔者认为,人的素质既与他的知识、能力和悟性有关,也与其人格密不可分,并以人格为中轴线。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事业和社会活动的效果和成败。

从内涵的角度看,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进取精神。由此进一步产生了4个重要的人格特征——使命感和责任心、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有目标的行为强度。人格的外延则是指,因重要的人格特征结构而产生的个人形象,以及对周围人的影响力。人脑海中智慧的释放不仅需要组织的物质动力,更需要来自他人和群体的精神感召与激励。

人格本身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力量。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只有依靠其人格所产生的威望(地位和权力难以产生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员工。因此,组织领导者既是组织人格化的体现,也代表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管理者的人格优劣对企业的成败尤其重要。实践证明,导致高科技企业失败的诸多要素,无不与人的品质(人格)有关。所以,有学者认为,未来的企业管理将会以人格管理为核心。管理重地

在美国东北大学的学者J·福勒奇看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物色和引进具有良好人格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如若忽视员工人格管理,企业其他的管理措施将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我国经济学家吴稼祥在《体制障碍还是人格障碍》一文中也指出,由于不少著名企业家的人格缺陷(障碍),使得企业丧失了改革的契机而濒临困境。吴稼祥认为,陈旧的企业体制对企业管理者的人格影响主要表现为:官本位思想;由领袖崇拜积淀为领袖瘾;左倾思想积淀成妄想癖;关系哲学积淀成嗜赌症,等等。这些“企业家”喜欢把企业经营视为权术游戏,把投资变成权力押宝。如某酒业集团孤注一掷,将企业命运押在央视广告标王上。此举反映出了企业主要决策者的人格障碍,最终令企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旧的经济体制还“塑造”了不少企业管理者、乃至员工的“政治人格”。无疑,这样的人格与市场经济机制所要求的“经济人格”格格不入。前者要的是政治热情、崇尚谋略和幕后行为;而后者则需要它的主人持“利润眼光”看待经营,强调理性,崇尚博弈和公开竞争。因此,国内的企业管理者应尽快完成由“政治人格”向“经济人格”的转变,以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企业如若忽视员工人格培养,即使建立了最现代的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业绩评价体系,也难以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目标。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理念。如今,企业依旧可以借鉴这个理念,再赋予其市场经济的丰富内涵——“红”就是要塑造员工优秀的人格;“专”即是提升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只有遵循这样的思路,正确处理好人格与才能之间的关系,企业方能拥有“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与员工。
丰富手段

企业的管理者除了要在理念上理顺管理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还应借助具体策略,实现对员工的人格管理。对企业而言,笔者觉得,目前可以从以下4方面着手实施人格管理:

·充实考评内容

一直以来,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与评估过多着眼于其工作表现和业绩,而几乎不关注员工个人智力价值的发挥与实现、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实质上,从人格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考察、评价员工行为,并积极引导和发掘他的优良品质,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正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长远战略,通过人格塑造和针对性的评估,以建立不带浓重政治色彩的员工人格档案。同时,管理者要避免空洞说教与强制性灌输,运用心理学技巧,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的成才设计、形象策划和挫折咨询等辅导。

·纠正观念偏差

目前,我国企业界在员工的选聘与任用上,常常侧重从企业短期目标导向出发,只偏重员工的文凭与知识,因此把人才价值等同于专业技能,却很少深入到人格层面考察他们,因此难免失之偏颇。最新理论研究表明,个人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同其人格发展成正比关系——良好的人格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挥。因此,企业应修正自身的人才观念,在招聘、日常管理和人才培养等环节,充分考虑人格因素,建立相关测评体系。
·拓宽培训视界

目前,众多跨国企业已开始从人格塑造的深度,研究、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美的人格。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教育本质的不同在于,学校仅让学生知道别人也知道的知识,因此学校教育期间只需要学生具有一般的人格;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往往要求他们学会别人尚未掌握的知识,所以需要特殊的人格培养。企业培训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型企业”并不等于“学校式企业”,其培训功能不能局限于知识的灌输,高科技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对员工的人格教育与培训不能完全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企业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办法:

“以会代训”。通过会议向员工传输新知。

“以责代训”。通过轮岗、承担项目等形式授权赋责。

“阶段性转换角色”。通过角色转换,培养、锻炼和提高员工能力。

“以教代训”。安排老员工承担培训新人的任务,让其得到特殊的培训,提高纵观全局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超前关注人格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支持教育发展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机遇,并将某些学校的学生视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企业在经济资助之余,要刻意提前介入学校教育,超前关注企业未来员工的人格教育,以本企业的理念适度地影响和改变相对封闭、抽象的学校教育。其中,企业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更是当务之急。

此外,企业从学校直接招聘员工,应从学校得到毕业生人格成长与现状的材料。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的评语、鉴定只有寥寥数行文字,且有很多雷同的套话,无法反映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因此,如果企业不超前介入学校教育阶段,对学生施加适度影响,将增大学生毕业后的管理难度。

 盲区 人格 打破 管理 企业

扩展阅读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早期的经销商几乎都是产品驱动,运营方式就是卖货,盈利方式就是靠卖货赚差价,然后就是多卖货,卖名牌货,卖新产品,卖高端品。理论上来说,终端覆盖率越高,陈列做得越好,促销活动持续不断,货就卖得越多,钱就赚

  作者:潘文富详情


寓言故事: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amp;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

  作者:李文武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