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是中国式团队的支柱
作者:曾仕强 278
第五章 干部是中国式团队的支柱
一、充实自己是成功之本
这里所说的干部指的是各级主管,包括老板以下、基层主管和基层员工以上的所有主管。
无论是哪一种干部,都有属于自己的直属团队,在其所带领的团队里,他们都是管理者。虽然他们的级别不同,但是在各自的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身为干部,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其实不然,我认为,当好干部只要具备以下十一个基本条件就足够了。
要有一些基本的理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理念,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团队的管理者之后,很容易就会迷失方向。你为什么要成为团队的管理者?是为了坚定的信念,你才会一直奋斗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薪水,那么你不当管理者反而更轻松。
以下这三个基本理念,是中国数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至今都没有改变,可以说是中国人共同的基本理念,更是干部应该遵循的。
德本才末
中国人无论怎么改变,始终奉行"德本才末"的理念,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
中国人评价一个人,往往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他的选择。英雄不问出身,而是看他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正确的,才会进一步看他是否有才干。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汪精卫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书法方面的造诣非常高。但是没有一个人练字时说要练汪体。书法中的宋体,本来是由宋朝的奸臣秦桧所创,但是因恶其为人,所以命名为宋体而非秦体。古人亦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都说明,不管你有多大才干,不管你有多少功绩,只要品德不好,那你所有的功绩都会被一笔勾销。
现在很多人想替曹操翻案,我觉得没有必要。不可否认,曹操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晚节不保,所以人们抹杀了他的功绩。品德是大家都重视的内容,很难改变。一个人,品德好,我们会考核其才干;品德不好,就算他才高八斗也枉然。所以作为一个团队管理者,不管是领导还是干部,都要重视德行,不能一味地以能力来取才。
以人为本
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西方人则是以神为本,所以西方的经营管理实际上是神本位的。所谓神本位有三个特点:
第一,重视戒律。这是因为西方的神规定人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而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中国人从来不规定应该怎样做,只强调效仿。西方人重戒律,我们重参考权,即考察他有哪些值得我们效仿的。
第二,西方人把人规格化,这点和我们也不同。西方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关注的是你学了什么课程,而不关心你什么时候毕业、哪里毕业的。中国企业在用人的时候,经常会问你哪年毕业的、哪个大学毕业的、导师是谁,等等。尽管我们一直在学美国,但是很多地方我们还是没有学到,就是因为基本出发点不一样。中国人除了重视能力,还重视人格,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不能用规格来界定。
第三,中国人相信人会不断成长,西方人只关注你现在能不能为我所用。中国的企业主要看员工进来以后的表现,如果不能成长,就会让其离开,如果能成长,就不在乎其学历、出身。而西方企业着眼于现在,你胜任这份工作就来上班,胜任不了就另谋高就。中国企业把员工不能成长归咎于自己,而西方企业把员工不能成长归咎于员工个人。虽然中西方企业都重视培训,但培训的目的不同,西方企业是为自己训练人才,中国企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善始善终
不管在哪里,中国人都是有始有终,好聚好散,因为中国人的目光长远。中国人相信,人与人之间不但有善缘,还有孽缘,不但"有缘千里来相会",还会"不是冤家不聚头"。因此,中国人重视广结善缘,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到时候自然能逢凶化吉,善始善终。
加强历练才会有提高
历练和经历不一样,历练是要吃一些苦的。一个人"不知民间疾苦",那他就很难体会成功的重要性。中国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干部和员工的历练,它们开设了"魔鬼训练营",以锻炼干部和员工。"魔鬼训练营"最大的目的不是给你提供什么东西,而是让你知道世上有多少困难。
干部要多加历练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应付各种各样的困难。
提升沟通与协调能力
作为一个干部,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与协调能力。没有这两种能力,你就没有办法去管理团队,因为你一天到晚下命令,迟早会引起大家的反感,甚至有人会说你"拿着鸡毛当令箭"。沟通就是好好商量,我们常常觉得这个干部不好商量,那个干部好商量,其实只是好商量的干部沟通能力强。中国人不重视谁听谁的,而重视起码的尊重,就是说,我讲的话你不一定接受,但你一定要给我相当的尊重,你尊重我但不接受我的意见,我也会很高兴。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爸爸讲了半天,儿子只会说"好、好、好",结果是"阳奉阴违",爸爸也不会追究什么。如果爸爸说应该怎么办,儿子当面说不行,爸爸肯定会很生气。其实爸爸也清楚,他的儿子根本不会按他的要求做,但是他还要说,而且不容许儿子反驳。我觉得这是领导和干部都需要慢慢领会的东西,要慢慢培养下属尊重你,即使他反对,也不能当面指出。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你的沟通能力很强。
协调能力是指你要整合团队成员,使大家相处融洽,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你帮助这边,另一边就会反感;帮助那边,这边就会记恨你。所以,你要同时摆平两边的人。但是真正能摆平的人不多,最后只好妥协,妥协并不是好办法。我的经验是,你要协调,自己就不要说话。当两个人起冲突时,就把这两个人叫过来,让他们当着你的面争论,但是你不能说话,如果你说话,他们就会怀疑你偏袒对方,其结果是他们都会怨恨你。但是如果你一直不说话,就会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就会自动地各退一步,最后慢慢找到一条解决之道,皆大欢喜。
要有值得信赖的长辈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候能有一两位值得信赖的长辈指点一二的话,你将受益无穷。有些事情,你去问别人,却无法判断他们的答案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时根本得不到答案:要么是对方不好意思说,要么是不方便说,要么是为了保密而不说……
每个中国人都说要坦白一点,做人要正直,实际上到了紧要关头,谁也做不到。刘备就是因为坦白地说了一句"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爱而立少子也",险些酿下杀身之祸。有些人闲聊时会讲一大堆道理,当我们碰到紧急问题的时候,他就跟你打马虎眼,因为祸从口出,他们不得不谨慎。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给你指点迷津。中国人常常教育子女说,要去跟长辈多联系,其目的也在于此。平常多和长辈建立关系,多往来,让他们了解你,及时给你提供意见,你将受益无穷。
中国社会跟日本社会不一样,中国社会讲渊源,日本社会则强调找到一两个能帮忙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贵人。日本人很希望有一两位可以指导他们的导师,导师可以是公司内部的,也可以是公司外部的。
要有朋友可以吐苦水
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在家里倾诉的。你稍微吐吐苦水,你爸爸就会骂你:"平常教你的都不听……"由于面子的关系,也不好意思对妻子倾诉。所以家里并不是解决工作难题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向朋友发泄一下,以缓解压力。你一定要交一些知心的朋友,让你可以发泄心中的郁闷。
有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要有个地方可以让你放松身心,起码可以暂时让你逃避一下。这个地方,可以是棋牌室,可以是卡拉OK厅,可以是体育馆……只要你能放下心灵的包袱,这些地方就是你的避风港。当然,要确保你的避风港是正当的地方,否则,你会惹来更大的麻烦,无异于引火烧身。
要掌握部分的裁决权
如果一个干部什么事都要听领导的命令,自己做不了主,那不如不当干部,反而无官一身轻。但很多干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完全服从领导就是最好的表现。历史上,有很多人完全听命于领导,最后领导把他出卖了,他连一点自保的能力都没有,这是最冤枉的。很多干部在权力方面一味地退让,甚至说完全不要裁决权,最终导致领导越来越干预干部分内的事情。在领导看来,如果干部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反而会尊重他的意见;如果干部毫无主见,事事都要听命于领导,那很多事情领导就可以替他决定了,他完全是个奴才,领导又何必要他?
而干部也许这样认为,自己应该配合领导,反正最后由领导决定,自己何必提出反对意见?其实并非如此。干部一定要掌握部分的裁决权,才可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权力是你自己奋斗得来的,而不是争来的。干部绝对不要争权,你抗议领导干预你的工作,就是争权,争权是没有好下场的。你要通过优异的表现,让领导放心,让他自然而然地尊重你,你就可以争取到相应的裁决权。
要有多数下属的支持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下属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多半是支持的,因为中国人"不怕官、只怕管",若跟顶头上司处不好,即使本事再大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在这种优势之下,干部还得不到下属的支持,一定要自我反省。如果干部让下属们感觉到你只是单纯地利用他们,而一点都不关心他们,更有甚者,让他们认为,你牺牲他们来成就你,不但加重他们的工作,还要把功劳抢走,那么,下属们是绝对不会支持你的,而且会处处与你作对。
当干部感到下属不配合的时候,就要找"地下组织"的带头人。我认为,不要完全禁止"地下组织",而且你也禁止不了。只要有人,就一定有派系。干部应该对部门中的派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到心中有派系,嘴上没有派系。嘴上说出来,就等于将派系划分出来,那派系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三个人分成两派是正常的,团队领导者的职责之一就是整合派系。
要有坚决求去的本钱
如果干部连这点本钱都没有的话,就会被"欺负"。要积累坚决求去的本钱,应具备一个条件:把家安顿好,没有后顾之忧,家和万事兴,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案例
无可奈何的助理
有一个人,是老板的助理。老板非常繁忙,经常下班以后,还在外面应酬回不来。身为老板的左右手,这个人不好意思先回家,总是在办公室等老板。有时候,等到八九点钟,老板从外面打来电话,说:"我就知道你不会那么早走,我很快回来,你再等一下,我有要紧事跟你谈。"他就更不能先走了,而老板嘴上说很快回来,却常常让他等到十一二点。
这个人很生气,也很无奈。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如果他每次都等老板回来,老板并不会认为他敬业,而是认为他家庭不幸福,不想回家。第一次等老板没有错,因为要体谅老板的难处,他一次也不配合的话,就会给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他每次都等老板的话,老板就会慢慢看不起他,并且怀疑他有什么企图,认为他是利用公司的资源而不是为了等老板。第二次的时候,他应该留下一张纸条,说:"我一直在等你,但是因为家里有急事,我必须回去,你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我再回来。"如果有第三次,既然老板没吩咐等着,他直接回去就行了。老板也不能太过分。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没有顶撞对方的必要。人不能大声地斥责对方,但要用行动来保护自己。当下属的应该很客气地向上级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要用我可以,但不能太过分,否则我就辞职不干了。上下级之间经常会产生很多摩擦,如果下级经过长期的忍耐最后爆发了,后果很严重。
同事关系是很短暂的,留下下次见面的情分才是永久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当一个人得罪你的时候,他心里会有些愧疚,但是你也对他翻脸的时候,他就不再觉得有愧了。我始终不赞成理直气壮,宁可自己理直气和,这样,吃亏也是在占便宜。
要有推心置腹的助手
现代管理已经造成一些"过劳死"的悲剧。为了追求利润、效率,竟然过度劳累,以致死亡。这样以身相殉的惨剧,当然不为从事经营管理者所乐见。
想尽办法,把自己累死,大家肯定不愿意。可是很多人不知不觉地掉入这种管理陷阱,被害死了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
就算躲过这种生理上的迫害,心态上的失调,也必须善为调整。一个干部在领导面前拼命表现,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表现,那就等于蜡烛两头烧,很快就会心力交瘁。一个好的干部,要做到自己在领导面前全力表现,回到部门后,下属全力为你服务。这表示,你能够跟下属打成一片,下属知道你到领导那里不是去拍马屁,而是去表现。干部受到赏识,说明干部所率领的团队整体表现良好。如果你在领导面前努力表现,回来后凡事亲力亲为,久而久之,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认真是一回事,身体更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你能认真多久?领导给你的压力越大,你就越需要下属的支持,就越需要有一两位得力的助手。对待他们要推心置腹,凡事都和他们商量,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和你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对待你。
有他人所不及的长处
每个当干部的都要有点他人所不及的长处,这样就算领导要换掉你,也会投鼠忌器,怕找不到更适合的。
上述这十一个条件在专业的管理书上很少谈到,但是我觉得这是当干部的必需条件。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去当干部,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当了干部,还不如当一个基层员工开心。
二、相敬如宾是相处之道
领导与干部的关系,就像棒球运动中投手跟捕手的关系一样。投球的时候,表面上看,是投手在做主,他想投哪里就投哪里,其实做主的是捕手。每次投手投球前,捕手都会用手势告诉投手投哪里,否则捕手怎么能接得到。投手和捕手之间有高度的默契,领导和干部之间也应如此。
领导对干部要合理控制
领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刘备型,一种是曹操型。刘备把孔明捧到最高的地位,不仅要求所有下属都听从孔明的安排,自己也对孔明言听计从,这是对干部的绝对信任。而曹操呢,唯我独尊,干部可以提建议,但决定权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两种类型的领导都不错。最糟糕的就是袁绍型的,本来袁绍的声望、势力都超过曹操,结果还是被曹操打败了。曹操以7万军队打败了袁绍的73万大军,凭什么?虽然袁绍也有很多谋士,但是众谋士各说各的,意见不统一,袁绍本人又优柔寡断,不知听谁的好,唯一一个有才能且对他忠心的谋士田丰却遭他忌恨。而曹操虽然也让谋士们畅所欲言,但最终都是由自己作决定。刘备则不同,他觉得既然辛辛苦苦把孔明请出来,不用白不用,所以大事小情都听他的。
领导平时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平常的时候,表面看领导在做主,实际上是干部做主。在紧急的时候领导应该自己做主。遇到小事情,领导不出面,先让员工去处理,处理不了,让干部去处理,自己永远躲在后面。但是遇到危急的、重大的事情时,领导就要挺身而出。
平常的时候领导也不是无所事事的,他有两个任务:
领导的第一个任务是,始终掌握最终决策权。这里的决策有三层意义:
第一,决策必须是正确的。大家都知道,腐败是很可怕的,殊不知,决策失误比腐败更可怕。错误的决策会贻害无穷,想挽救都挽救不回来。
第二,决策不是决定。决策跟决定不同,决策针对的是重大的事件,影响长远,否则只能叫决定,没有资格叫决策。
第三,决策要能带动整个团队共同前进。有的领导说:"赚再多的钱我不在乎,损失再多的钱我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让我的团队知道该做的就要去做,而不计较成败得失。"这就是领导的理念问题,决策是重大的,同时要为团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掌握最终决策权就是,领导要让干部知道,除非你点头,否则谁都不能擅自行动,因为你要负责任。你很尊重干部,但是干部不等你同意就擅自行动,出了事情,却要你负责,试想,有哪个领导愿意承担这种不明不白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说,干部连领导的意见都不征求一下,就等于没把领导放在眼里,这样的干部谁还敢用?
第二个任务,考察你用的人对不对。只要用错一个人,就等于引进害群之马。孔明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用错了马谡,导致第一次出师失败。
其实,马谡的死,孔明也有责任,刘备就很不欣赏马谡,临终的时候特意交代:"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但是孔明每次都说"知我者幼常也",最后只能"挥泪斩马谡"。
做不该做的事不如无所事事
领导在平时只做好以上两件事就可以了,其他的事要交给干部去做,也就是说,只要干部能做的领导就不要做。如果领导把干部的工作抢来做,就会妨碍他成长,这样的领导就不是会带人的人。凡是跟着太强悍、太能干的领导的人,就学不到任何东西,还会变得越来越无能。
很多领导没有体会到做基层员工的压力,年轻人总是要学习、要长进、要历练的,如果领导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他们做什么呢?尊重下属,照顾他们,给他们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历练、长进,这才是正确的。
不但如此,干部不能做的领导也不可以做。领导可以教他怎样做,但不能替他做,替他做就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这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干部一次学不会,就教他两次,既然领导不能一辈子给他"鱼",就要确保他学会"渔"。领导可以在旁边看他怎么做,随时给他提示,随时给他援助,保证他能成功,这是领导的责任。
如果领导对干部说,"你不行,还是我来做吧",就大错特错了。孔明刚出山时,所有的人都在看他如何行动,尤其是关羽、张飞两人对他很不服气,"却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所以,孔明一出山就遭受了很大的考验,当时曹操带十万大军要攻打他们,所有的人都等着看他如何退敌: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
……
(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如果孔明也带领一两千人出去打仗,那肯定会输了,要知道,大将不动才叫大将,小兵勤劳才叫小兵。没到紧要关头,大将就不会出面。领导也是如此,一般的事情轮不到你,你绝对不能出面,否则前功尽弃。
如果领导不分情况,凡事都想出面干涉,干部就没必要跟你配合,只要听话就行了,至于后果如何,干部丝毫也不关心。这样的话,领导就等于孤军作战,干部也会逐渐退化成做事的工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领导要把自己的管理手段让干部知道,让他们明白你的原则和方法,他们才好配合。领导要随时辅导干部而不是教导他们,要引导他们进入你的游戏规则,这样就才产生良性互动。
案例
巧妙解除干部的权力
某公司的业务部有一个干部,又能干、又热心,就是不通财务,整个账目乱七八糟。一般来讲,这种人是不能让他管钱的。如果开除他,公司就会损失一员干将,直接将他调往他职,也会影响他的工作热情。
于是,老板把这个干部叫到办公室,很和蔼地对他说:"每一次看到你,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干部受宠若惊:"我怎能跟您比?"老板说:"你一旦可以跟我比,就会样样比我强。"这种"高帽子"政策非常有用,干部完全放松下来。老板接着说:"我们两个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都很认真,都很负责,生怕事情做不好。"干部说:"对,对,对……"老板又说:"我们还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我们都很讨厌管钱。"干部听到这也不敢反驳。
老板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不让他负责资金往来,但老板没有明说,而是用其他的话来包装这句话,"……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就跟上司讲,事情让我做,钱不要让我管。现在,我看出你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事情还是拜托你做,钱就不让你管了。咱们都不管,我让其他人管,让他去伤脑筋。"
就这样,老板一步一步地把那位干部诱导进他的游戏规则中。这样做,既不会失去一个得力干将,又不必天天担心。一个领导一定要做到无人不可用,老是换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待干部,要让他发挥优点,同时又要克制他的缺点。
企业对采购人员的衡量和选择
某企业的采购部门有一个采购主管,在工作中眼光锐利、思维清晰、凡事主动并且判断力很强,购入的原材料也都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但美中不足的是,该采购主管喜欢在采购环节牟取私利,抽取一定的佣金。采购部门还有一个副主管,在平时工作中清正廉洁,凡事一丝不苟,但就是购入的原材料往往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那么,对于这样的两个采购人员应该如何衡量和选择呢?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采购价格市场最低,确保企业在采购环节的成本最低;
购入的原材料符合用料单位的实际需要;
购入的原材料能够如期交货,不会对企业自身的生产工序以及进度安排造成负面影响。
只要满足这三点,就是好的采购人员。如果在保证这三点的基础上,采购人员还有本事拿回扣的话,就算对他的奖励好了。带一个团队,要有本事对每一个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要求,其余的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常常唱反调只为合理地控制
为了更好地控制干部,领导还要常常跟干部唱反调,如果干部说什么,你都接受,他们就会认为你根本没有主见,没有主见的领导就不具有权威。但是,唱反调并不代表你反对干部,否则就没有人敢说话了。有人会问,领导跟干部说不同的话,又不代表他反对,那他为什么唱反调?
这是奥妙所在。举个例子:你从外面进来,对别人说:"外面有一条蛇,有两米长。"他会有什么反应?外国人只会说他相信或不相信,而中国人很聪明,他不知道你告诉他的是不是事实,无法轻易地下结论,这时就会用唱反调的方式吓唬你:"怎么可能?!哪有蛇这么长?"他这样做就是看你会不会坚持,如果你坚持的话,就证明你的话是真的。
领导遇到无法判断又必须要作决定的时候,经常使用这种招数。但是大部分的干部都不了解,他们认为领导这样做是不相信他们。其实,干部应该合理地坚持,才能树立你的信用。干部的信用就是合理坚持的结果。
对不同的干部,领导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老实的干部,领导凡事要交代清楚一些,因为他听不懂深奥的话;对聪明人点到即止,说得太清楚他会觉得没面子;对动作慢的干部,领导要督促他快一点;动作太快的,你要让他慢一点。
干部对领导要敬而远之
《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人物,可以给干部一点启示:一个是马谡,一个是魏延,一个是杨修。前面说过,刘备一直很讨厌马谡,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由于孔明在攻打孟获之时,马谡曾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与孔明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一直被孔明另眼相待。而魏延与马谡正好相反,是孔明非常讨厌的人之一。在长沙之时,魏延与黄忠同时投降刘备,而境遇却大不相同。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而杨修与马谡、魏延不同,本来没人想杀他,他却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到死路上去,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如果一个干部,总经理很欣赏你,但是董事长很讨厌你,你就是马谡;如果董事长很欣赏你,总经理讨厌你,你就是魏延。最后两个人死得都很惨,一个是被孔明挥泪斩之,一个是被孔明死后杀之。死了都不放过,可见,孔明对魏延的厌恶有多深。而杨修是自己不安分,屡犯领导的大忌,结果被领导找个理由杀了。
中国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如何,也要讲个"缘"字,马谡与孔明就很投缘,所以受到他的重视,而魏延就和孔明不投缘,所以孔明第一次见他就要杀他,死后也不放过他。
魏延和孔明就像一对冤家对头,先不说孔明对魏延的看法公不公正,魏延这个做下属的,先要检讨一下自己与上级的关系。虽然魏延有"不肯下人"、"又性矜高"的缺点,但不失为一位人才,在"六出祁山"之时,魏延就曾对孔明制定的北伐路线提出过异议,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结果被斥为"轻躁冒进"。既然知道孔明看自己不顺眼,还敢犯颜直谏,能有好结果吗?其实,无论他的建议如何,孔明都不会听他的。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走迂回路线,自己的建议上级不采纳,就找个上级信得过的人提出,如果魏延当时让姜维提这个建议,恐怕"北伐"就可能成功了。
干部要对领导意图心知肚明
干部要了解领导的看法,这是最重要的。中国人是心口不一的,当中国人讲"无"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有";讲"有"的时候,想的是"无";讲"不要"的时候,就含有"要"的意思;讲"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不要"的。当中国人说"没意见"的时候,就是说,我有意见,只不过我尊重你,不方便公开指出,你真的要听,我们可以私底下交流。
比如说,当领导在会上表示"没有意见"的时候,干部千万别当真。如果不问清领导的意见,出了问题,就会唯你是问。当然,你也绝不能逼着领导公开说出意见,你让领导坦白交代,你的下场就是死得很快。因为领导有自己的立场,不公开反驳干部,是为了给干部留一点面子,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干部的信任,而不是他真的没意见。聪明的干部要对领导的意图心知肚明,等到散会以后再去问领导,具体应该怎么做。如果你真的以为领导没意见,领导就会想:"我怎么可能没意见,难道我一直在尸位素餐吗?"
有的干部不太了解领导的心理,如果领导提出一个问题,为了表现自己博学多才,给领导解答得很详细,最后他肯定是会让领导讨厌的。当领导问你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不懂,想问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低;另一种是他很了解这个问题,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结果你把答案都说了,抢了领导的风头,那你不成了他的眼中钉才怪呢。
心知肚明的意思是说,干部的心里要想着领会领导的意思,但千万不要显示出你完全了解领导,即使了解也要装成不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你的领导说:"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你千万不能说:"这个笑话你讲过了。"领导心里想:"我就会这么一个笑话,你都不让我讲,那你来讲好了。"聪明的干部,就算听了一百遍,照样会大笑,就算他心里是笑话领导只会讲一个笑话,也要表现出听得很开心的样子。这是顾及领导的情面,不是欺骗,而是装,装成很好笑的样子。
干部若处处表示"我知道领导在做什么",那他的处境可想而知,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后来曹操兵败斜谷,以"鸡肋"为口令,"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结果,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他。《三国演义》中说杨修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其实就是说他犯了曹操的忌讳。
所以说,凡是聪明的人,看到自己穿的西装和老板的一样,赶快就换掉。如果跑过去说:"老板,我穿的跟你一样,你花多少钱买的?"就等于自杀,老板早晚会把这种人开除。
干部对领导要保持适当距离
干部要对领导敬而远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首先,领导的家务事不要介入。
《三国演义》里面只有一个人十全十美,就是赵云,但刘备并不喜欢他,升官时没有他,只有碰到麻烦事才找他,就是因为他介入刘备的家务事太深。干部如果介入领导的家务事,就会惹领导不高兴,其他的人也会愤愤不平。赵云先是长坂坡救阿斗,后是截江夺阿斗,多次保护刘备家小,身为刘备结拜兄弟的关羽、张飞会怎么想?
其次,领导的喜好一定要尊重。比如说领导喜欢的颜色、口味等,这些东西完全是主观的,千万不要乱加评价,甚至反驳。
案例
聪明的秘书
某老板非常喜欢蓝色,他要求办公室里的沙发套、窗帘等一律用蓝色的。但是老板娘特别喜欢红色,用其他的颜色她会很不高兴。怎么办?秘书可为难了,他总不能把老板和老板娘叫过来,说:"你们俩商量好了再告诉我结果。"秘书冥思苦想一阵,终于计上心来--做两套不就解决问题了。
老板娘平时很少来老板的办公室,她不来的时候就用蓝色的;知道老板娘要来,就赶紧换红色的。
一开始,老板很奇怪,问为什么要换。秘书说:"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只不过老板娘喜欢红色的,看到蓝色的会生气,你何必让她生气呢。"
老板觉得秘书的做法反正无伤大雅,而且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老板娘终于知道了秘书的所作所为,也知道秘书夹在中间很难做,并没有怪他。人不能欺骗别人,但是可以造假,造假跟欺骗完全不同。很多事情都是事缓则圆,缓就是要顾及大家的情面,体谅每个人的立场,所以适当地走一些弯路,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中国人不太愿意解决问题。你不解决问题,永远只有一个问题;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中国人通常会化解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为玉帛","化害为利"。
遭遇问题,马上动脑筋,要想办法加以解决。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显得十分积极。然而,深一层思考,便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常常引发更多的问题,弄得大家越来越忙碌,并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后遗症的严重性,想起来相当可怕。
发现问题时,不妨先想想"不解决行吗"。如果不解决比较好,让大家的心思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面,比较容易对付,那就"明明能够解决,也要装迷糊,尽量拖延"。中国人常常提醒自己慎防"无以为继",极力控制自己不要开先例,其实最大的用意在防止后遗症的产生。
领导为了集中下属的心思,使大家暂时凝聚在某些焦点上面,往往能解决却有意搁置。其实他心里有数,等待时机成熟时,才果断地快刀斩乱麻,显得更有智慧、更有魄力。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增强员工信心"的效果。
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也不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这时候先把问题抓出来,丢给干部去伤脑筋;同时让干部再丢给基层员工去想办法。问题由上面提出来,大家才会重视。交由下面去动脑筋,他们才不至过分理想化,不会因对问题的答案寄以太高的期望而导致失望。
领导当然有解决的方法,但是一说出来,就会引发大家的不满。因为讨价还价,已经成为成交前的必要动作。大家盼望经由不满意的表达来争取更为优厚的方式,使领导放出更大的利益,方便大家的操作。
有答案却不说出来,只是把问题丢给干部去研究,一方面表示领导重视干部,相信干部有能力;另一方面则考验下属如何应对,会不会站在领导立场,也替领导想一想。这种化解的方式,必须做到"合理"的地步,才能持续有效。否则干部会认为领导运用"借刀杀人"的计策,明明有腹案,故意不说出来,只想借他的口和笔,按照领导的意思表现在白纸黑字上面,让大家骂他、怪他,甚至把他看成马屁精,专门逢迎领导的旨意。
领导把问题抛出来,让干部去设法解决。干部必须广征基层员工的意见,以免闭门造车,惹领导不高兴,基层员工也不谅解。所以领导不能够马上提问题,立即要答案,迫使干部敷衍了事,事后才后悔不止。领导提出问题,应该问一问干部,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够提供答案。干部自己会盘算,大概要费多少时间,以便充分沟通。给干部合理的操作时间,正是领导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最佳佐证,最能够让干部信服。
职位越高越容易受领导猜疑
距离领导太近,很容易遭到领导的猜疑。从领导的角度说,有这种心态十分正常。人心隔肚皮,谁敢保证自己亲信的人不会心怀不轨。而被领导的人看过很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当然也是心生恐惧,不敢不随时防备。
上对下,要慎防"祸在所爱",以免被亲信害死。下对上,要慎防"触犯逆鳞",以免被上司整死。这样相互提防确实很累,但每个人都不得已而为之。
这样的矛盾冲突在领导与高层主管之间更激烈。因为两者的关系最近,能力也相差无几,稍有不慎,高层主管就可能推翻领导的地位,取而代之。因此,领导在挑选高层主管的时候最谨慎。一般来说,领导希望找什么样的高层主管呢?我们今天受西方的影响,认为能力最重要,其实,在企业里没有能力却身居高位是很正常的现象。能力只是一个方面,领导的标准是,比自己强的不行,比自己弱的也不行。最好是,在领导面前高层主管很弱,领导不在时高层主管很强,这样的高层主管才是最厉害的。
很多人好不容易升到高层主管,结果最后被领导赶走了,就是因为他们常常抢领导的风头。
所以,身为高层主管,在领导面前,应该谨言慎行。中国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他们的处境,一不小心就会说错话,一说错话就损失惨重,而职位越高越输不起。所以,多听少说就是他们基本的保身之道。曹操在长江边横槊赋诗,他的下属刘馥指出诗中有不吉之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结果被曹操一槊刺死,这就是多嘴多舌的下场。
职位越高的人,处境越危险。当公司发不出薪水来,基层的员工发全薪,高层主管只能发1/3。因为拖欠员工工资,员工马上就会离开,而高层主管不敢轻举妄动。员工随时可以找到相当的职位,但高层主管辞职后只有回家,很难找到同样的职位。
会当高层主管的人,一看到公司发不出薪水来,就应主动要求减薪。这才是比较圆融的做法。因为你越是要求减薪,领导越不忍心不发给你。
身为高层主管,还要取得领导的信任,这样领导才放心把权力交给你。
如果领导信任你,就算有人说你存心不良,他也会不以为然。《三国演义》中有个小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
刘备兵败逃亡之时,他的儿子阿斗被困在乱军之中,赵云折回去救阿斗后,很多人就对刘备说,赵云见大势已去,投奔曹营了。刘备断然否定。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事实证明,赵云真的是忠贞不贰,没有辜负领导对他的信任。而一个干部能获得领导如此的信任,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夫唱妇随是配合之法
中国式团队管理的关键在于把中国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引进到管理里面,必要时要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在这方面,领导与干部的配合非常重要。配合得好,无往不利;配合得不好,则两败俱伤。
领导接受方法,干部拒绝理由
我们的客户、供应商、员工等,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管理中国人,一定要把这个"理由"屏蔽掉,因为中国人是"理由专家",任何事都能找到理由,中国的史料非常丰富,随便一想就能想出很多先例可循。在这方面,领导者要以身作则,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将精力和时间花在"寻找方法把工作做好"上,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推卸责任。
不仅如此,在公司里面,还要树立一个很好的原则,就是不接受任何理由。如果领导者不听任何理由,那员工慢慢地知道找理由是无法逃避责任的,只好去找方法。当大家都去动脑筋、找方法时,这个团队就会无往而不利。
但是不要由领导来拒绝员工的理由,任何事情由领导说出来其实是没什么效用的,而由干部说出来比较有效。所以中国的领导多半不直截了当地宣布什么,而通过干部的口来传达。当员工找理由的时候,领导不要表态,要由干部说:"我们是不听理由的,你不要用理由来烦领导。"然后领导说:"没关系,让他讲。"
领导争当好人,干部甘当坏人
在公司里,领导与干部要配合,由领导做好人,干部做坏人,这样团队才有朝气,凡事都让领导做坏人公司就完了。
这个原则运用得好,会为公司带来很大利益。比如,当你的公司与客户讨价还价的时候,你不要出面,而是让干部说"丑话":"报告领导,我知道你跟他有很深的渊源,你们的交情很好,你一定会给他最低的价钱。但是,我们昨天晚上研究到凌晨5点,这个报价我们真的无法接受。"领导有难的时候,干部要挺身而出。然后领导再出面:"没有关系,我们是好兄弟,就算亏本我也要卖给他。"这时,对方一定会圆场:"不行啊,我怎么能让你亏本呢。"因为人与人都是互动的,你让他一尺,他让你一丈。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假定一个团队没有几个敢承担责任、敢做坏人的干部,这出戏是唱不起来的。
案例
年终奖的发放技巧
一般公司到了年底都要发奖金。年终奖金的标准是谁来制定的?如果是老板来定标准,这个团队情况就很不妙,因为所有人都会骂老板:"你为什么不多发一点?这么小气!"发了奖金还挨骂,老板简直得不偿失。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到年底,老板应把所有的干部都召集起来,说:"我们还有一个月就要发年终奖金了,各位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要从优发放,不能亏待我们的员工。"具体的标准让他们去制定。等他们把研究结果报给老板的时候,老板说:"不行,太少了,要多发一点。"员工知道后,就会了解奖金的发放是经过干部慎重研究过的,而且老板尽量想多发一些,不管实际上发到手的有多少,他们都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领导不要出面,要通过干部去行使职权。如果干部惹起民愤,领导才需要出面安抚。但是要记住,好人难做,坏人则比较容易做,因为领导这个"好人"要保护一大群"坏人"。否则,干部"坏"一次,就被免职,久而久之,还有哪个干部愿意为领导出力?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用过这个方法: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见《三国演义》第十七回)王^<可谓死得冤枉,谁让他遇人不淑。不过,在现实社会中,领导如此对待干部,迟早会自食其果。
《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去攻打张绣的时候,正逢麦熟之时,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老百姓听了,无不欢喜称颂。事有凑巧,曹操骑马过麦田的时候,马受惊疾驰,踏坏了一大片麦田。怎么办?曹操拿起刀来,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意思是说,我自己定的法律,没想到我自己却犯法,如果不按法令执行,如何服众?他手下的将领当然不会让他自裁,纷纷劝阻,曹操也只好"顺其民意",割发代首。
曹操深知当老板的艺术,现代企业的老板应该适当学学曹操,遇到事情要先想着当好人而不是当坏人,这样会给干部留点空间。有的干部对我说:"我们老板为什么动作那么快呢?我们还来不及出来挡,他就冲在前面了,我们有什么办法啊?"而当老板的也会抱怨:"我的干部永远比我慢半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是老板自己造成的。
四、半推半就是受权之术
领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授权
关于领导的定义,中国人的与西方人的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定义是,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管的人就叫领导,即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才是好领导。什么都不管,最后什么都不知道,这种人完全被架空了,有名无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管,这种人只会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凡事都要了解的人就不可能授权,因为一旦他没有全盘了解,就无法作决策。美国人权责合一,什么事都有直接负责的人。中国人负责又怎样?当一个公司所有的干部都勇于负责的时候,说明这家公司已经遭遇危机,甚至面临倒闭。这才是中国人看得长远的地方,公司不能垮,谁都不必负责任。
中国人害怕授权,因为容易导致消息闭塞,影响决策的质量。领导无所不知,就不会出什么差错,但你绝对不能什么事都管,否则你的干部就无法行使职权。因为他们的想法不可能跟你完全一样,如果你插手他们的事务,他们为了符合你的要求,维护你的权威,会拼命揣度你的意思,最后他们没有办法做事情。所以,你的职责就是把公司里大大小小的问题汇总,转给应该处理的部门,然后再搜集反馈意见。这样公司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
授权有很多不良后果:
首先,干部太厉害,就会蒙蔽领导。
中国人要想蒙蔽领导实在太简单了,把你的耳朵蒙起来,把你的眼睛遮起来,让你没有一个耳目。然后你重用谁,大家都打小报告,非把他干掉不可,这就很严重了。为什么领导到最后都很凄惨?他们大都是被信任的干部干掉的,要不然怎么叫"干部"呢。
如果当领导当到什么都不知道的份儿上,你已经完全被架空了,人家就可以对你为所欲为。在刚开始时干部可能并不是为了蒙蔽你,也并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所以做得也很坦然,但是谋私利的现象很快就会出现。如此一来你还敢说随便授权吗?虽然讲起来很好听,但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其次,领导被架空,还得负责任。
授权的另一个坏处是,干部把你的权力分割掉,你有名无实,出了事情还要负最后的责任。
领导是法定代理人。大家出了什么过错要由领导负全责。法院只追究领导,而不会追究别人。
再次,领导有责无权,非常不放心。
领导在把权力分配出去以后,一旦发生什么事故,虽然完全与自己无关,还要承担最后的责任。这样一来,对于领导而言,授权后就会由有权无责变成有责无权。
总裁的"裁"是什么意思?"裁"就是裁决的意思,就是他可以下决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叫做拍板定案。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人拍板定案,其他人不可以,如果是大家说了算,那天下就要大乱了。
当然,某些事情也可以先斩后奏,但一定要奏,就是要让领导感觉到权力的存在。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将军天天要派人向朝廷报告打仗的状况,绝不能说今天我领兵出去,从此皇帝你就不要管我了。这样的将军迟早会因被怀疑谋反而被杀头的。
授权的坏处就在于受权的人刚开始还规规矩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经不起诱惑与威胁,最后就会滥用职权。
当然,授权也有如下好处:
首先,凡事请示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员工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我们做工作是责任,不是权力。凡事都请示,只能说明这个人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员工完全听从于领导的指示来被动工作,只会使自己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因此,在选人时一定要抓住重点。我们要的是负责任的人,而不是只会享受权利的人。
其次,授权后各人尽责,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成本。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他所著的《国富论》中对分工给工作效率带来的提高作了精妙的描述。一根针如果由一个手工匠制作,可能需要数月,但是如果由一批相互分工的手工匠合作生产,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分工、授权、各尽其职。
再次,权责合一、责任分明。
在分配责任之后再进行授权,可以实现权责合一。每个人都安心于本职工作,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能恪守职责。这样人人都会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干部受权时也要表现出不得已
领导在授权之前,一定要选用合适的人选。一个人的忠诚度不仅看不见,而且还会改变。一个人本来很忠诚,但突然间会变得不忠诚了。其实所有的奸臣都是从忠臣变过来的,如果一个人额头上刻着"奸臣"两个字,他就没有变成奸臣的机会。事情往往是他一开始很忠诚,后来由于皇帝对他过于信任,最后他就慢慢变成了奸臣。
一个人值不值得你信赖,既不需要看相,也不需要算生辰八字,那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信任来自考验。
在进行授权时一定要提防,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叫警觉性。
领导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授权的,因为他有很多顾虑,怕干部弄权、怕干部能力不够、怕干部……所以领导在授权时,心里通常是七上八下的。而干部在受权的时候也一定要有艺术,绝不能喜形于色,也不能表现出非我莫属的样子。
让领导放心
中国人的职位越高,越是会避免把话讲得很清楚,否则就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中国古代的皇帝往往说自己"君无戏言",也就是平日尽量少开口,要么就说得让大臣糊里糊涂,而一旦说要杀人,那就真杀人了。
中国人的授权往往属于那种不明言的授权,干部一般不敢问领导:这件事情你到底授权到什么地步?那就是明摆着要夺领导的权。
尽管我们总是各说各话,但是心里却都很清楚彼此的真实意思。领导说这件事授权给你,此时你应该说"我会随时向您汇报的",这样他就会很放心;假如领导说"我今天授权给你",你说"我知道的,我会在权限范围里面去运作",他就开始对你不放心了。
干部也不愿意让领导看出他很想抓权。一个喜欢抓权的人迟早是要倒霉的。
领导喜欢做事情的人,不喜欢抓权的人,只要你让领导知道你很想得到授权,基本上他不会授权给你。
西方人讲企图心,就是只要我有这个企图,上面就会给我。但我们中国人却是,谁要我偏不会给谁,我专门给那些不要的人。
中国人往往不会自告奋勇、一马当先,不会将很强的企图心露骨地表现出来。企图心隐含在人心里面,不应轻易暴露出来。这是一种文化,它既不是对错问题,也与奸诈没有关系。
在中国要想得到权力就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原则一,你不要表示出来,而是要学会推。一推你就有权;一旦你表示出来,你就不可能获得授权。
原则二,你不要与领导去抢夺权力。你是没有跟领导抢权的资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统统让给他,这样他就会分一点权给你。你越不要权,他越会放心授权;你表现得越好,他对你就越信任。
原则三,这一点是最要紧的,即你要随时向他汇报。这样他就会很放心地授权给你。
学会做功臣
干部受权后,要多向领导汇报,少向领导请示。干部要是凡事都向领导请示,他就会很紧张,因为他觉得你这是想要把责任退还给他。领导认为,你向他请示是不怀好意的--我向你请示什么,你决定了,你负责,我就没事了。所以不要认为,有事请示领导,他就高兴了。
干部请示领导,实际上就是互相扯皮的过程。干部请示后,领导会含含糊糊地下个指示,然后两个人互相推诿:你请示领导,把责任推过去,他含糊其辞,又把责任推回来。其实两个人就是在推责任。
实际上,领导多用势,而很少用权,因为用权就要决定,决定就要负责。而且领导也很少想到用权,因为权是有限的,一用就完,而拿在手里不用他就可以永远有权。
中国的领导很会造势,你非听他的不可,但是最后事情却还是要由你来负责。真正有权的人并不会去用权,而是会把这个势造出来。
干部受权后,不但要汇报,而且要及时汇报。"及时"这两个字很重要,但很多人却经常忽视这一问题。领导到你这儿来视察工作,你完全不当一回事,他心里会想:我到你这儿来是关心你,就是要你跟我汇报的,你却不把我当人看,那我还授权给你干吗?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上司交代下属一件新的工作,下属毫不推辞,马上接受。上司就会觉得这位下属的工作负荷太轻,下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给他。如果下属还不推脱,上司会继续给他增加新的工作,造成"软土深掘"的症状,对下属十分不利。万一工作做得不好,还会遭人议论:"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耐?"在同事眼中,这样的下属不是马屁精,存心讨好上司,便是爱出风头,为了表现不顾一切,反正都不受欢迎。
稍微推辞一下,一方面表示自己并不是闲得没事做,专门等新差事;另一方面让上司明白自己不争功劳,以免增加上司的麻烦。然后利用这推辞的短暂时间,仔细想一想,这件新工作由自己来承担合适吗?会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会不会处理得不妥当?会不会让上司觉得原来自己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工作,有什么不良的居心?若是认为有比自己更为合适的同事,便应该把新工作推给他;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合适,便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不"当仁",要礼让,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当仁,便不让,再推下去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
对于那些大家不想承担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辞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则有"存心让上司难堪"的嫌疑,或者变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大家都希望承担的工作,应该多推辞几次,抱着"有人要做,我绝不争取;实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来"的心态,以示君子坦荡荡,并无不良企图。
五、皆大欢喜是沟通之妙
中国人的沟通特点
在沟通方面,我们最重视圆满,也就是设法让每一个人都有面子。因为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有人觉得没有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制造很多问题,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案例
替对方着想的教务主任
有一个学生带着家长来到学校,他们找到教务主任,投诉学校里某位老师不公平,给的分数不正确,要求改分数。教务主任听了以后,说:"当然可以改,谁有错都要改,不管他是不是老师,但是我劝你不要改。"家长问:"为什么?"教务主任说:"你坚持要改,那位老师心里肯定不高兴,以后他会专门找你儿子的麻烦,那时我又帮不上忙,受苦的还是你儿子。"那个家长说:"那我们不改好了。"教务主任说:"你们既然来了,就改吧。"结果家长溜之大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你一定要充分站在对方的立场讲话,才能有效果,这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一种小技巧。
让一个人下不了台对你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挫折,这是我始终坚持的理念。中华文化的精神就是两个字,"和"与"合"。一个人能达到"和合"的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和合"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得过且过,但是为了负责,制造很多问题、增加很多困难的话,也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人就像莽张飞,有勇无谋的人不适合当领导,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必说。沟通要求圆满,首先要考虑其妥当性,再考虑其真实性。真实固然重要,若不妥当,再真实也可能使人受到伤害。妥当与否,实在很难说,所以不明言常常是沟通的基础,只有站在不明言的立场来把话说清楚,才不至于一开口就伤人。
对不同阶层的人,采取不一样的申诉方式,是伦理的因素,而不是势利的表现。圆满很不容易达成,却值得大家用心追求!
中国人的沟通原则
自从我们学了沟通以后,就变得无法沟通。西方人沟通时彼此都是很诚恳的,凡事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中国人的沟通可以用三句话概括,而这三句是外国人相当困惑的:
第一句,"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外国人会觉得,你告诉我之后,我要不要告诉别人是我的事,你没理由管我。
第二句,"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外国人认为,是你说的就是你说的,为什么怕人家知道呢?
第三句,"如果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
这是全世界都听不懂的话,外国人可能会被我们气死,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做了几千年。
我们何必去学外国人的沟通术,外国人永远也不明白中国人的沟通哲学,又怎能指导中国人怎样沟通呢?
第一句话的含义是,我说的话,你相不相信,相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转述,转述到什么地步,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要赖在我的身上。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约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
第二句话的含义是,你如果决定要告诉别人,表示你已经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说的话,并且经过考虑,要告诉别人,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已经是你自己研判之后的资讯;而你所要告诉的对象,也是你自己所审慎选择、决定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不必再把我拉扯进去,说什么是我说的。
第三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某人,却又指名是我说的,鉴于这个对象根本不是我选定的,要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态:我并没有说这些话,至少我不是这样说的,语气、用词都不相同。
沟通,必须自己负起责任,才能赢得大家的信赖。老是引述他人的话,自己不负责任,并不是良好的态度。中国人所坚持的这三个沟通原则,不要从负面去扭曲它的本意,而应该从正面去理解它的真正用意。不引述自己不清楚的事情,说出来的话,自己负完全责任,不是很好吗?
中国人的沟通艺术
中国人的组织形式跟西方人的不一样,中国人的沟通方式跟西方人的也不一样,尤其是中国人的激励方式跟西方人的更不一样。你给美国人两千元钱奖金,他会很高兴,而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问别人有没有。外国人从来不管别人有没有,自己有就行了。中国人却不这样,别人也有的话,他会很生气。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性必须纳入团队管理,才能管好中国人,否则的话你会焦头烂额。公司的奖励做不好,只有一个后果,拿到奖励的人不感谢你,没有拿到的人怨恨你,奖励一人就得罪很多人。西方人所谓的公平就是你有、我有、他也有;中国人认为,只要大家都有就是不公平。
西方人非常单纯,对就对,错就错;中国人却讲"对有什么用"。在领导面前,你越"对",他越生气,因为他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干部可以在别人面前"对",但不能在领导面前"对",否则领导会感到没有面子。所以当领导的,对也骂,错也骂。
案例
不会挨打的儿子
爸爸对儿子说:"这个礼拜六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儿子问:"看什么片?"爸爸有些不高兴:"看什么片,还要挑吗?要去就去,不去拉倒。"
聪明的儿子应该这样回答爸爸:"好,我们一起看。"然后去问妈妈"看什么片",妈妈说:"看《小鬼当家》。"如果儿子看过了,也不要笨到直接说出来,而是应该说:"好,我们一起去看,不过我功课很多,看完后,你们先睡觉,我还要做作业。"妈妈问:"你那么多作业,干吗去看电影?""爸爸说去,我们就要去。"
妈妈肯定会说:"你这孩子,我跟爸爸讲叫你不要去。"
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挨打呢?凡是经常挨骂的干部,其实要自己检讨一下。领导的话永远是对的,你反对就是顶撞,盲从就是奴才。那应该怎么办?凡是领导说的,你就点头。过一段时间再来找领导说:"现在有问题,怎么办?"一个聪明的干部从来不去改变你的领导,而是让领导自己改。他自己改了,会感谢你;你强迫他改,他会干掉你。
案例
不同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
爸爸对儿子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散散步吧。"
儿子:"不行,我没有空。"
爸爸很生气:"你没有空,那我就有空了?!我陪你散步,你竟然还说没有空……"方式二:
爸爸对儿子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散散步吧。"
儿子:"好啊,等我把手头上的事忙完就陪你去。"
爸爸:"那你还要忙多久?"
儿子:"很快,还要四个小时就完了。"
爸爸:"你那么忙,为什么还要陪我去?"
儿子:"再忙也要陪爸爸。"
爸爸:"傻孩子,工作要紧,散步随时可以去。"这就是会沟通的人,很多事情都要懂得如何应对,在企业中也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当你的上司让你做一件你不情愿做的事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在案例中,两个儿子同样是忙,同样是不想散步,但是两种做法的结果却大不相同:第一种做法,爸爸肯定是生气地离开,心里责怪儿子不听话;第二种做法,爸爸虽然没达到目的,可是心里依旧很高兴,因为儿子很孝顺。道理是相通的,既推掉上司不合理的要求,又让上司感到你是个好员工,其实并不难。在沟通方面,领导要注意:
第一,当干部的意见与你的意见相反时,他要是坚持,这个人就是死不认错,他要是见风转舵,这个人就非常可怕。当领导与干部发生矛盾时,要通过第三者解决,以避免双方发生争执。
第二,领导只能骂干部,不能骂员工。员工做错事,领导不要直接去批评员工,而是让干部出面,然后领导再去抚慰员工。这样做,好像在出卖干部,其实不是,因为这是三个人的分工。领导直接骂员工对你是很不利的。因为中国人很会忍,但是忍无可忍的时候,很可能做出很不理智的事。西方人会当面反驳你,中国人不会,但是会背后修理你。
在沟通方面,干部要注意:
第一,领导最不喜欢随便开口要承担责任的干部,他们比较喜欢发生事情能够真正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用嘴说的人。干部如果讲这种话,常常使得领导又好气又好笑,感到很为难。干部不要总说类似的话,真正碰到事情去直接负责就好了。
第二,领导很讨厌干部越权。职位越低的人,越不在乎越权,因为他没有权。可是领导是很怕越权的,他宁可干部失职,也不愿他们越权。
扩展阅读
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4 2024.03.16
2024年3月15日—3月16日,姜上泉导师在济南市主讲第230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2天训战营。金锣集团、临工集团、新华医疗、联创集团、惠发食品等近30家企业的130多位经管人员参加了2天《利
作者:姜上泉详情
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3年—降本增 2023.12.20
2023年12月14日—12月16日,姜上泉导师在上海市银星皇冠大酒店主讲第223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延锋集团、远景能源、蒙牛集团、科达集团、晶科集团、浦耀贸易、拓尚实业等
作者:姜上泉详情
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3年—降本增 2023.12.11
2023年12月7日—12月9日,姜上泉导师在济南市主讲第222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东阿阿胶、兖矿集团、圣泉集团、玫德集团、中东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的经管人员参加了3天2夜《
作者:姜上泉详情
在戛纳,重新认识数字中国 2023.12.04
庞大的人口规模,旺盛的用户需求,让中国成为了极为繁荣、活跃的互联网市场。4年前,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戛纳广告节上向世界介绍,中国网民的特征是热爱社交,娱乐驱动,追求个性
作者:李欣详情
降本增效咨询培训:2023年—降本增 2023.11.21
2023年11月9日—11月18日,姜上泉导师在上海市、武汉市主讲第219期-220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并在东莞市主讲《降本增效目标达成》。三菱重工、上汽集团、平安集团、金
作者:姜上泉详情
降本增效培训咨询:2023年—降本增 2023.09.25
2023年9月14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广州、苏州主讲第211期和212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移动、霍尼韦尔、日立、哈曼、奇瑞、温氏、天赐、德赛、劲酒、骆驼、好莱客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太古可口可乐第2期降 15
- 2一定要脱离产品谈招商 19
- 3员工不是被招聘进来的 28
- 4姜上泉老师:降本必增 16
- 5西安王晓楠:2024 1399
- 6辅警或迎来转正新契机 43
- 7西安王晓楠:辅警月薪 55
- 8什么是小型门店的底层 38
- 9西安王晓楠:你是怎样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