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浅探

 作者:赵爱平    172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 析我国人力资源现论文状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足,从而提出需要完善的应对措施 。
  
  
  
   一、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中国企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通过实践所形成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对人才的引进、管理 及为人才提供、创造条件和发挥才能的环境方面,尽管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面对新的市场 环境,我们还是需要以十分清醒的态度来强化新的人才竞争意识。进步来自对瓶颈的突破。 卓越成绩的取得来自管理者永不自满的饥饿精神。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 之所长。管理者应不断创新、吸收、学习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引进新人才,来填饱肚 子充实大脑,而不是庸庸碌碌无力地“守旧”;闯荡市场,风险重重,所以要居安思危、战 战兢兢、如履薄冰,树立人才忧患意识,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指鹿为马;要 乐于向上、积极进取,营造部门间和谐快乐的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板着一张长脸,压抑 的气氛只会让人才跑掉;要树立“多做事是自我资历、经验、阅历的积累,意味着财富的积 累”的务实观,而不是“老实人多做多吃亏”或者“企业不是自家的,干好干坏一回事,多 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唯利观。每一个领导要明白,用七八分精力来挖掘部下的优 点 ,用二三分精力注意部下缺点,这是一个成功管理者最重要的用人原则,因为注意人的短处 ,只会弱化组织。择其长处而用之,才能使部门工作取得绩效。
  
   二、对人力资源的制度性激励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模式具有东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适应性和差异性。西方文化强调 “契约制度”,而东方文化注重“人伦纲常”,这样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上的内容有侧 重。经济学的制度激励理论与管理的管理激励理论,实际上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活动在 市场经济具体文化背景下的理论放映。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日本 模式。日本模式的特征是注重“管理激励”,强调员工从业自主权,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 性”或“合群性”动机,通过终身雇佣、年序工资、内部晋升和开发培训等,进行人力资源 激励管理。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特征为 ,侧重“制度激励”,注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对在职员工进行契约化制度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存在的现状
  
  1.人口素质总体比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人,超过德国总人口。我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 限为7.86年,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 受教 育的水平。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的比例占82%,是同时期美国的6.3倍,日本的 4.36倍,韩国的2.4倍。而高中水平占劳动总人数的13%,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达 到高中水平平均占到50%左右,德国达到35%,是中国的4.5倍,连发展较晚的韩国也是中国 的3.3倍。差距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在中国100个劳动人口中只有5个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 例只相当于美国的1/7,英国的1/5。
  2.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2001年)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高中 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41.3%,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 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 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至于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只有13%的入学率,属于欠发达国家 。
  3.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中国老年人口超过1.3亿人,随着1950年出 生高峰的人即将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 口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 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减少2900万左右 ,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有相当一 部分岗位,面临着人员短缺,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4.地区差距较大。中国主要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工业区,以中国25% 的人口创造了85%的 中国财富,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普通劳动力资源,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能 力。200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分别为83%、78.2% 和62%。西部比东部整整落后21个百分点。2001年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高于80%的地区 有12个,其中9个为东部地区,3个为中部地区;超过90%的地区仅4个,分别为天津、上海、 浙江和北京;低于20%的地区有9个,除海南、湖北外,全部是西部地区;其中不到50%的有 西藏、贵州和宁夏。由于西部经济和生活水平相当落后,使得许多高学历人才不愿在西部工 作,造成了西部高学历人才紧缺,东西部人才结构差别加大。城乡人力资源也很明显,城镇 人力资本积累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处于普及初等教育阶段。目前至少有1.2亿人流入城镇,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
  
  四、制定人才的长远发展计划
  
  企业应该根据引进人才的成熟度和人才的自己发展计划,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晋升机会。对于 引进的人才,应考察是否真有才华,对于才华出众、事业心强的人才应及时提拔委以重任, 拓展其发展空间。因为专业的原因,未能表现出其才能的,实施高层次人才“自我开发”计 划,使其符合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设计自己,培养自己。管理者应充分听取人才本人的意见 ,按照高层次人才对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应当引 入建设性人事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轮换机会,使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不断丰富各类人才工 作的多样化,使人才感到职业更富挑战性,努力使员工感到为企业工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人才是企业的资源,而且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资源。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企业要 在社会变革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长期学习,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更有 利于人才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结合,使人们在组织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从而降低人才的流 失率。
  
  五、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比较研究是探讨我国企业管理方向、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一条捷径。“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各国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总 结经验教训,评价他们的优缺点,揭示企业管理的规律性和学会善于利用这些规律,将西方 人力资源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的企业实践,“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是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益; 二是加大人力管理投资,提高企业员工满意度; 三是战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的竞争 将是质量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对质量和服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 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的高度和企 业持续成长的角度来审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全盘考量人力资源管理 对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不遗余力地争夺、培养、使用和激励优秀人才,并 借此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欣媛.现代人类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2.洪玉.现代企业如何重视人力资源.发明与创造,2006(8)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资源管理 适应性 人力 适应 资源 建设 管理 企业

扩展阅读

对于经销商来说,基于产品经销来赚差价,目前还是主要的盈利模式。这卖产品是通过终端售点来实现的,终端数量决定了经销商的销售业绩,而终端质量则是决定了经销商的利润。总而言之,终端售点,就是经销商吃饭的本钱

  作者:潘文富详情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早期的经销商几乎都是产品驱动,运营方式就是卖货,盈利方式就是靠卖货赚差价,然后就是多卖货,卖名牌货,卖新产品,卖高端品。理论上来说,终端覆盖率越高,陈列做得越好,促销活动持续不断,货就卖得越多,钱就赚

  作者:潘文富详情


寓言故事: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amp;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

  作者:李文武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