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异动发出的警示

 作者:陆志明    93

信贷紧缩70%,顺差下降过半,消费者信心指数明显回落,然而应与上述数据保持同向同步变化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显著增长,据国家统计局2月12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2%,这也创下了1996年以来的新高。无独有偶,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创11年新高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要剖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必须引入居民收入水平这一额外的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快速增长说明了社会消费绝对总量的提升,但是这个提升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物价上涨,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推动;另一个是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欲望提振。前者仅仅是物价上涨,并非真正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在同等收入水平下,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进入的是下行通道。

  而从目前宏观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联动效应很强,而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则相对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首先,从总量数据来看,今年1月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2%,而2月CPI同比增幅同样达到8.7%;其次,从结构数据来看,粮油、肉禽蛋及其制品、石化产品均是两大指数快速增长的“重灾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粮油类零售增长高达41.2%,肉禽蛋类增长31.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0.3%。而在CPI中,农产品和石化产品可以说是此轮上涨过程的主力。

  上述数据显示,今年头两月社会消费总额上涨所反映的主要是物价水平的上涨,而非社会公众主要消费欲望的提升,更谈不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此对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无所提升甚至有害的总体消费水平上行,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倍警惕它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不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苗子。

  此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的另一重要指标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同期公布的数据:1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5.6点,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从其两项构成来看,1月份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环比分别下跌0.9点和1.9点。环比数据的价值在于说明社会公众在短期内信心的快速下滑,而其根源也在于今年头两个月CPI创下1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致使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经济生活提升的预期都在降低。

  要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公众实际生活水平同步增长,就必须保证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增长超越CPI的涨幅,同时社会各项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起来,以确保社会公众对未来长期消费的预期减弱。也即是从实际收入和支付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实际收入净增长才会保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公众实际生活水平同步上行。

  就目前而言,除了加大力度进一步遏制CPI的过快增长,将年度CPI涨幅稳定在4.8%以内外,尚需增加对实体经济投资,促进就业以提升实际收入,同时强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降低对未来大宗支出的预期。这样才能加速扭转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提升乏力的现状。

 异动 内需 警示 发出

扩展阅读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2010年5月14日晚,富士康科技集团一名21岁的安徽籍男性员工从宿舍楼7楼坠地后身亡。这是富士康本月以来发生的第三起员工跳楼事件,也是富士康在不到半年时间发生的“第九跳”

  作者:张恒详情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正向全球金融市场深度蔓延。在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等业界巨头相继受困之际,8月3日,美国房屋贷款公司宣布破产。Sowood资本管理

  作者:王清详情


前几天,他和我通电话时告诉了我他流浪上海长宁区民间的故事,他的信件被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同事批转到上海市政府后上海市政府又转到长宁区政府,他被上海市政府电话通知去找上海长宁区政府信访部门落实,但是

  作者:金久皓详情


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积极消费:释放中国的消费潜能》,为了提高中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占比例,中国可转变为服务型经济或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在2025年前中国消费额

  作者:林国泰详情


贷款高增长风险堪忧盲目跟随政府和国企项目发放贷款,银行甄别风险的功能弱化,坏账增加只是时间早晚问题“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宣布至今,政府部门一直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媒体曾报道过,中央政府将于今、明两年发

  作者:许小年详情


  提起西班牙皇马俱乐部,凡是喜欢足球的,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我这个一点也不关心足球的球盲,也是久闻大名,甚至还知道罗纳尔多、贝克汉姆等超级大牌球星。在足球界,在体育界,在全世界,“皇马”就

  作者:罗刚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