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电子商务十大趋势

 作者:刘东明    1

趋势六、人在囧途,购物搜索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多年来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达到近四亿的人口,已经进入“全民网购时代”。与网络人群同时增长的还有不断增加的网购平台,像新兴的专业购物搜索引擎——如迅购网、返利网、一找网凭借自身在专业购物搜索领域独特的体验与特色迅速崛起,用户数量也日益扩增。那以迅购、返利、YEEZHAO为领军代表的专业购物搜索能不能冲击传统搜索巨头的地位,在激烈的互联网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呢?同时,购物搜索未来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1、购物搜索的发展依赖于B2C的发展程度,垄断是搜索引擎的克星,而只有B2C是唯一不存在垄断的电子商务领域。B2C的专业化特性决定了B2C领域必将产生众多的细分品牌,再加上B2C的中小商家特点以及面向终端用户的特点,将带来足够大的用户需求和足够多的商家选择,如何通过专业的垂直购物搜索对庞大的平台商品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这就给了购物搜索极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空间。也就是说,只有当B2C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购物搜索才有用武之地,在B2C的宏观行业环境还未成熟之时,传统搜索巨头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购物搜索是个长线的战略性产品。虽然在国外,B2C的比例远高于C2C。但在国内,C2C才是网上购物的大头,B2C购物还相对小众。因此,购物搜索的应用前景还非常有限,购物搜索市场还不够大。

不过,国内B2C在近两年得到飞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像京东、红孩子、凡客等B2C细分品牌,未来B2C的比重还会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迅购网、返利网、一找网这样一批专业购物搜索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不过从短期来看,购物搜索还只是个烧钱的活,用户需求和盈利空间都还十分有限。

3、评价体系还是购物搜索的关键。对于讯购、返利、YEEZHAO这样一些专业购物搜索,如果只是纯碎的对价格进行比较,那可以下课了。商品评价和商家评价是购物搜索最需要决的关键问题。商品评价决定了用户购买哪个商品,商家评价则决定了用户去哪个商家购买,只有将这些用户最关心的决策信息进行有效组织,通过某种评价系统量化后呈现给用户进行参考,购物搜索才能说有实际价值。构建一个足够完善,足够权威的评价体系,当购物搜索成为用户购物的风向标的时候,购物搜索才能取得战略性的突破。

趋势七、通天帝国,信息流、物流、支付流仍是电子商务三大瓶颈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经济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交易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流通模式的变革。作为整个电子商务模型的三条动态主线,物流、支付流和信息流是每一笔电子商务交易都不可或缺的。其中物流是基础,信息流是桥梁,支付流是目的。电子商务的保障——物流。物流只是交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最终体现,“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实现最终体现在物流上。京东CEO刘强东亲自当期物流配送员可窥见物流仍是电商企业的心头之痛。一个成功的物流系统至少应该做到5R,即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正确的地点(right location)和正确的条件(right condition)下,将正确的商品(right goods)送到正确的顾客(right customer)手中。

电子商务的实现手段——支付流。支付流作为电子商务的三个构成要素之一,是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支付结算环节是由包括支付网关、银行和发卡行在内的金融专用网络完成的。因此,银行可以说是任何电子商务资金流的核心机构。

电子商务系统的基础——信息流。信息流是指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买家和卖家为促成利于己方的交易而进行的所有信息获取、辨别、处理与应用活动。它是一切电子商务活动的核心。又分为企业内部信息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流、客户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流四部分。

要想冲破瓶颈有所发展,那就要将这“三流”一体化。首先,任何一笔电子商务交易都必不可少的包含这“三流”。北京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老师分析说,它们时刻同在,互为因果。任何一个交易者在完成一笔交易之前必然同这“三流”打交道。其次,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系统效率的不断提高为这“三流”的一体化整合创造了条件。三者在这个大环境下有效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型:信息流是模型的肉体,是资金流和物流的基础;资金流和物流是模型的血液,是信息流的结果。

趋势八、悸动的心,网购环境进一步成熟

电子商务经历了十多年的沉浮,泡沫被吹掉又出现,大型网站快速扩张又迅速倒闭。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市场整体的目标受众还是越来越多,所涉及的行业和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市场份额也是飞跃增长,更关键的是品牌环境已然开始走向成熟,主要体现为五点。

1、百万企业加强了信息化建设:企业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消费群体和服务群体,企业间的交易额仍然占据电子商务的大部分市场比率。只有全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重视电子商务信息建设,才能保证整体市场的有序运行,避免泡沫的出现。

我国数百万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将企业推向信息化市场。许多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提供了各种交易的途径。企业在认真总结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在企业网站建设、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开始投入了实际行动。在建立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的同时,也在建立独立的企业网站。

2、网络安全得到政府重视:网络安全影响着网民个人信息安全、在线交易安全和网站运营安全,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稳定和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信任。而工信部发表有关言论指出:信息安全是国家重要战略。将互联网信息安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政府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由此可见。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行业中,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联手网络安全公司,启动的“互联网安全月”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种双线并行的行动保障了网络安全,坚定了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信心,带动了网络交易额的快速上升。

3、在线支付形式便捷多样:在线支付是实现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的重要工具,也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环节通畅、保证供求双方利益的有力保障。第三方支付平台因其服务功能的完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赖,大量的网上交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

在使用第三方支付的用户中,有近80%开通了网上银行,有14%开通了手机银行服务。此外,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注册用户超过3亿人,约占网民总数的60%,市场全年交易额达到553.75万亿元,该数据在2009年是404.88万亿元。

目前我国已有支付宝、财付通,易趣,易宝支付,百付宝、云网支付、贝宝、快钱、汇付天下、首信易支付、环迅IPS、网银在线、八佰付等数十家在线支付平台,使得网站、企业、个人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都有了更充分的选择余地,灵活和自主性更强。由于品牌影响和履盖范围不同,支付平台的市场应用差距较大。2010年,支付宝以50.02%的市场份额领军各支付企业,占据网上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20.3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位;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位。

4、网民养成了网购消费习惯: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网络购物使用率继续上升,目前已达到28.1%。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网民消费生活习惯,广泛渗透至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消费渠道。

网站环境和商品信息通过直接刺激眼球产生了间接消费需求,很多网民闲逛购物平台成为爱好,经常在漫无目的的点击网页中产生了购买行为。网购每日的交易高峰有两个,一个集中在晚上休息时间,一个则集中在下午的工作时间。网购的便捷性使得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网上购物。

5、互动功能满足网民多种需求:影响网民购买商城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他网民对产品的评价。特别是要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此时网民需要能真实了解产品实际情况的信息渠道和平台,只有消费者面对消费者进行沟通时,消费警惕性才会降到最低,甚至直接将无意识消费转化为主动消费。此时,SNS的“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特点,就恰恰满足了网民的信息共享需求。

刘东明
 2012,中国,电子商务,大趋势,align

扩展阅读

PC突破了空间轴的界限,移动互联填平了时间轴的鸿沟;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晨昏交界点,我们清晰的嗅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平台巨头移动端角力加剧,用户争夺战时时可见,谁将问鼎天下?APP朝生暮

  作者:刘东明详情


大趋势总是鼓舞人心的。2014年已经走完一半,进入下半场,大趋势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大趋势的力量愈加不可忽视。笔者刘东明简单分享2014中国网络营销大趋势观点,也期待更多的观点百家争鸣。一、4G王的盛

  作者:刘东明详情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颠覆者的姿态挺进金融业;大数据风靡全球,冲击传统银行业陈旧的信贷和服务理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自

  作者:刘东明详情


从古至今,航空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距离、时间、速度的认识,而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网络业,更是将传统的航空业带入了快速运营的新轨道。  现在,只需打开电脑,登陆航空公司网站或者某个门户网站,航班

  作者:刘东明详情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基金发行便陷入困境,老基金存量维护也举步维艰,这显示出传统营销模式对推动基金业发展的作用正快速减弱,寻找新的营销方式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尤其是近两年,新基金扎堆

  作者:刘东明详情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