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有色金属进口商大面积违约谁之过?

 作者:彭琰    74


  中国废有色金属进口商大面积违约,质检总局有责任

  中国物质再生协会会长在鼓动我参加6月份的法国再生资源协会年会时介绍说,法国有4000多家做废料出口的企业,其中一半以上是做废有色金属的,他们都希望与中国企业合作。

  从去年9月份至今,废有色金属的国内市场价格下跌了近一半,这使得中国的进口企业拿着高于市场行情一倍价格的合同,望而却步,只有选择拒收货物,拒交货款的违约之路。这使中国企业的形象、信誉和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因为他们已经支付了20%的货款。美国废料回收协会联系美国商务部、美国大使馆等机构,收集中国企业取消订单而违约的证据,为诉讼做准备。

  一种情况是,货物在国外港口未装船之前,中国企业就通知不让装船,取消订货,这样,造成大量废料集压在国外的港口,给港口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集压出口到中国的废料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港口空间,荷兰商务部已协调中国商务部解决此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货物已到达中国的港口后,中国企业根本就不去接货,因为企业从船运公司手中接过提单,就意味着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中国企业就必须支付100%的货款。

  去年10月11日、12日,我国废铜市场出现恐慌性抛盘,跌幅超过40%,创下20年来的最低位。而下游生产企业因为原料的紧缺,纷纷减产或停产。人们纷纷指责金融危机,指责美国的侈度消费,但面对法律,违约失信的是中国和中国企业,而一旦究其责任者,违约的中国买家乃至有关政府部门将会遭到经济损失。

  法律的思维是推理的思维。

  为什么造成中国企业没有在市场的最低价位订货?为什么签约时间与货物交割时间相差一个半月,而废料价格却不能随行就市?为什么中国买家要提前一个半月就支付20%的货款?为什么作为废料最大买家的中国企业,在买方市场为王的游戏规则中,就无法享受到主动的地位和享受充分的话语权?如果合同的支付条款定为:废料浮动的价格空间并遵循货到港一周时的市场价格的话,那么,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买家们不是赚大发了吗?

  全球共有近200个国家,象法国这样与中国贸易较多的国家至少有几十个,而法国有4000多家企业希望向中国出口废料,那么,全球至少有20万家企业希望并可以做这种贸易。而国家质检总局在给我的复函中,写道:总局批准注册境外企业达4032家,基本涵盖了主要供货来源地的具有质量控制措施的供货企业。

  显然,4032家与20万家的倍差太大了。抛开法律所遵循的公平、公正、平等这些原则不说,仅分析供求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作为有10万多家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不包括将废料作为原料的纯生产型企业)的中国,谈判和交易的对象只有4032家,这就是供求相差悬殊,而导致中国多家企业抢一个供货商的原因,从而造成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中国买家被动的可怜局面。

  这是完全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怪现象,作为手掌大权,却认识不清的国家质检总局应该反省并负有责任。

彭琰
 有色金属,进口商,大面积,违约,之过

扩展阅读

2008年新年钟声敲响后的第一个场内交易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并以每桶99.62美元这一历史最高收盘价收关。从2007年年初50美元一桶的价格一路攀升,

  作者:朱磊详情


员工离职谁之过 ?   2022.11.14

企业的员工无故离职与领导及管理风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笔者认为:很多企业里的一般员工都会以工作环境、工作氛围、薪酬待遇不好为由而提出离职,这样的比例可以达到50%以上。其实在这样理由的背后,最直接的

  作者:尧舜安详情


员工离职谁之过?   2022.11.02

  企业的员工无故离职与领导及管理风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笔者认为:很多企业里的一般员工都会以工作环境、工作氛围、薪酬待遇不好为由而提出离职,这样的比例可以达到50%以上。其实在这样理由的背后,最直

  作者:尧舜安详情


面对废金属进口商的中国企业的大批量拒收货物违约而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行业协会们似乎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并慰藉企业老板们交点学费和平相处。但他们仍然充满好奇之心地向我咨询:如果面对外方的指控,我们违约的中

  作者:彭琰详情


任何事物的完美,带给人们的都是愉悦和幸福,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功、双赢和合作的继续。因而,完美的终极目标是继续。那么,不完美,甚至非常欠缺的不完美,就没有了愉悦和幸福,自然就不可能有继续。爱情也罢,生意也

  作者:彭琰详情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这是法制社会的最基本规律和特征。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了配套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绿色采购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

  作者:彭琰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