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管理中的10个最新发展

 作者:袁岳    237


    考察中国市场营销管理的最新发展,应该包括了国内公司和国际公司在这些方面一些共同的新探索和推动,来面对中国消费者和市场面发生的一些新的情况、机会和问题。

   一、营销中的社会责任因素。在功利面的产品诉求之外,人们注意到企业品牌责任形象在赢得顾客认同方面的作用,“最受尊敬”、“有影响力”、“有社会责任感”成为近两年比较热门的营销名词及广告公关活动主题。社会营销作为一种能够加强品牌的情感利益的手段被更多企业尝试使用。

   二、深度细分营销。针对新富、中产阶级、蓝领、新男性甚至更为细分的SOHO、雅皮族、球迷、BOBO族的营销成为明显的特殊亮点。这些亮点不仅仅具有聚焦的价值,同时为时尚传播提供了特殊的动力。

   三、符号消费。奥林匹克、F1、NBA及诸多的品牌(联想、洽洽等)的变脸及新VI设计的另类兴起,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符号品与产品本体之间的微妙联系,尤其是符号品附加值在产品同质化时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四、产品创研的营销化。设计界积极追求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通常在促销意义上使用的营销概念在通用、北汽福田、TCL、飞亚达等企业中实质性地延伸成为研发意义上的概念。

   五、营销概念的短周期。时尚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被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任何一种营销手法的短寿,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产品、产品的包装、广告、概念、创意的有效影响时间却在明显缩短。

   六、娱乐价值的泛化。娱乐业在网络(游戏)、街头(嘉年华)两个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娱乐价值被营销者广泛于考虑在产品创意、购买动力、购买过程设计、产品使用之中,“快乐”成为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动力。终端商越来越意识到,如果没有娱乐,人们都没有专门来购买产品的理由。

   七、体验设计的普遍性。在产品形态、产品信息传播方式与购买终端设计中,消费者可体验性成为一种有效地粘住消费者,并使其产生真实可信感受的工具。体验设计的发展提升了服务空间的扩展机会,厂商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针对消费者的行为过程施加营销刺激因素,从而达到在更多的接触点上改变消费者行为的可能。

   八、国际因素的具体化。国际化不再是一种整体或者抽象的概念,而更多的与更多的具体国家与文化来源地联系:法国的、德国的、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人们开始能够将时尚国别化。而且人们在银行 、商场、房产、餐厅等更多的领域中感受到国际化的强度。而最重要的是,一种新国际观在强化,国际化概念并不逻辑地必然归于源自他国的产品或者品牌。

   九、终端多元化。这两年是国际资本强有力的介入终端的时间,同时也是民营资本积极透过连锁经营、商业地产介入商业的时间,也是制造业资本积极透过渗入终端试图增加对价值链控制能力的时间。

   十、政府行为营销化。社会营销原理影响政府行为,政府政策制定基于公众需要及寻求政策成效的绩效评价,驱动了政府行为营销化的趋向,这一点在北京、重庆、天津等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突出。

袁岳
 中国,营销管理,中的,新发展

扩展阅读

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一个崭新的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行业所看重,正如专家所言,企业如果不加强培训,那么企业就会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死去。于是国内培训业

  作者:刘东明详情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DMP)与中国数据治理工程师认证(CDGA)是数据管理领域两大权威资质,分别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共同推动数据治理人才专业化发展。CDMP认证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

  作者:IT直通车详情


PC突破了空间轴的界限,移动互联填平了时间轴的鸿沟;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晨昏交界点,我们清晰的嗅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平台巨头移动端角力加剧,用户争夺战时时可见,谁将问鼎天下?APP朝生暮

  作者:刘东明详情


大趋势总是鼓舞人心的。2014年已经走完一半,进入下半场,大趋势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大趋势的力量愈加不可忽视。笔者刘东明简单分享2014中国网络营销大趋势观点,也期待更多的观点百家争鸣。一、4G王的盛

  作者:刘东明详情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颠覆者的姿态挺进金融业;大数据风靡全球,冲击传统银行业陈旧的信贷和服务理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自

  作者:刘东明详情


主编单位:人民大学新传媒网络舆情技术实验室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新媒体领军学院专家顾问:何加正 人民网原总裁、新传媒产业联盟主席王斌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新传媒网总裁喻国明中国人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