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德”等于“缺钙”——企业基业长青必须道德先行

 作者:谢付亮    71



    现在,“执行”一词空前地热了起来,中国企业蜂拥而上,懂或不懂,大家都来谈执行,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企业就明白了自己不能做大做强或基业长青的根本原因:缺乏执行力。对此,已经有人提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并非在缺乏执行力上,而是缺乏真正符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状况的战略,现在大谈执行力为时过早,应该先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这总算给中国的“执行热”泼了些冷水,让中国企业冷静冷静,不要认为自己又捡了个企业强盛的灵丹妙药。但是,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很少有企业做大做强、基业长青,或存在那么“短命”企业,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在某种程度“缺德”,道德意识薄弱或只具有病态的道德观。



“缺德”导致“责任心”匮乏



    道德水平低下必然导致一个人处处以个人的眼前利益为重,而不能顾全大局,从企业或个人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进而就不会为“责任”而损失个人的眼前利益,换句话说就是“缺德”会直接致使一个人责任心的严重匮乏。由此推论,企业也就自然而然的缺乏“责任心”。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索引中有多达36处谈到“责任”,而没有一处谈到“权力”,可见德鲁克对管理中“责任”的高度重视,并且强调:“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管理当局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但除此之外,决不能再多要一点。”既然“责任”对于管理来说如此重要,结合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了:这其中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能力原因,而是“缺德”导致的“责任心”缺乏,以及“缺德”导致的“权欲”或“贪欲”的无限膨胀。



    众所周知,客户服务的思想已经在中国企业中受到重视,这一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生产和营销的主导思想。顾客需求的多样性迫使企业在进行所有经营活动时,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秉承顾客至上的“责任心”进行决策,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增长。未来营销时代将是与顾客合作的时代,即:要和顾客站在一起,为了顾客的利益营销,达成统一的目标,共同分享回报。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缺德”,一味追求个体利益和短期利益,那么上述的“客户服务思想”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换句话说,就只能成为企业欺骗顾客的“美丽的谎言”。



“缺德”致使企业惟利是图



    詹姆斯·C·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分析到,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生命。高瞻远瞩公司通常在成功之前就拥有崇高的理想和核心理念,并自始自终以崇高理想激励自己,同时坚持保持核心理念不变。笔者认为,柯林斯所说的“崇高理想”必然是以至高道德为基础的理想。否则,企业只顾追逐利润,必然不可能存在任何所谓的“崇高理想”,即使在其对外宣传中高唱“崇高理想”,其实质也只能是把它当作获取短期利益的手段。



    目前,轰动全国的“劣质奶粉”事件便是“缺德”的极端表现,其他事例有,家电市场上的“三低空调”,棉纺市场上的“黑心棉”,食品市场上的“乡巴佬”事件,建筑市场上的“豆腐渣”工程,保健品市场的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马等等,都是企业或个人“缺德”的典型表现——惟利是图,为了利润或者说钱可以放弃一切。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企业没有以道德为基础的“崇高理想”,其制定的战略是不可能引导企业长期生存发展下去,最多只能在战术上有助于企业的短期生存。附带说明一下,“战略” 最初指的是军事战略,其本义是对战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战术则是指对战争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的谋划。军事战略、军事战术都是军队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用处;既互相对立,也互相依存。后来,“战略”和“战术“这两个词的词义被人们引申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战略”指的是对企业经营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战术”则是指对企业经营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的谋划。



 “缺德”催生病态企业文化



    现在,中国有许多企业都在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都希望企业文化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知道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企业很少认真想过:企业文化优劣的根基是什么?勿庸置疑,是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水平,而不仅仅是企业决策者的道德水平。正是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水平差异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通俗点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员工”形成“瓜文化”,“豆员工” 形成“豆文化”,“缺德”员工形成“缺德”文化,这是一种必然。



    所以,笔者在《人力资源:“缺人”但不能“缺德”》一文中强调企业在选人的时候一定要着重考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缺人”,但是企业在任何时期内都不能“缺德”,尤其是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更要确保道德品质万无一失,否则对企业贻害无穷。换句话说,如果人力资源部员工道德品质有问题,企业高层决策者再有能耐也无法避免企业倒闭的厄运。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否定其他管理者在选择新进员工时的重要性,只是想表明人力资源部这一关更加重要罢了。况且,“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企业内任何一位员工的道德存在问题——“缺德”,都可以说是企业的隐患。当“缺德”员工到了一定比例时,企业文化也就会显示出其病态来。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形成“缺德”的病态文化,那么这个企业也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也就是说,处于这种状态的企业,无论制定多么高明的战略、执行多么到位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道德是资源,也是优势



    顾名思义,“缺德”是指“缺乏道德,不顾道义,有损德行”,而“德”一般是指“道德,品行”,所以通俗点说,“缺德”就是“人品差”。由于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行为博弈的结果,所以部分人的“缺德”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其带来“超额加值”,所以才会有人愿意“缺德”,换句话说,“缺德”在某种意义上是经济利益使然。



    孙延海提出“人品也是资源”的观点,笔者非常赞同。其在《人品也是资源》一文中分析道:“人品不仅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属于经济的范畴,因为它是经济资源。人品好的人充满爱心。他们很关怀员工,很支持领导,很尊重客户,很忠于盟者,很关心社会,很体谅政府。结果,他们必然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这样一些人团结起来将力大无比。人品好的人精力充沛。他们很少为自己的权、名、利而发愁,而沮丧,而担忧,而思虑,而奔波,而忙碌,因此保持了充沛的精力。精力充沛才能干好事业,这是不言而喻的。人品好的人头脑清醒。他们看问题很冷静、很客观、很公正,而冷静、客观、公正是智慧发挥和科学判断的前提。大家都能冷静、客观、公正地看问题,企业的很多问题都容易得到正确解决。人品好的人无所畏惧。他们敢于吃苦,敢于跨越,敢于创新,敢于认错。企业发展离不开这些勇敢的人。”孙延海还提出,企业领导人为了多赢利、快发展,努力开发全体员工(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人品资源,并且投入小、产出大。客观地说,孙延海的分析还是十分精辟的,但是笔者认为人品很难开发出来,最合适的做法是企业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吸引人品好的人加盟,不断淘汰人品差或“缺德”的员工。



    进一步来说,企业员工所具有的良好道德更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企业最重要、最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且,具有良好道德的员工基本上都是人品好的员工,因此,其一定具有孙延海所分析的种种“优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我们同样可以进一步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美德即资源,美德即优势’。”企业“缺德”就像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缺钙”一样,幼儿无法顺利地发育为一位肌体健康的“强者”,企业也无法成长为市场中的“强者”或基业长青。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业长青,那么他就应该“道德先行”——从根本上重视“道德”建设并确保企业有着良好的道德水平,而后再制定优越的“战略”,最后才是如何将“执行”工作落实的问题。



    附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在此特向其作者表示感谢,并希望广大同行来信或来电提出个人见解,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缺德,等于,缺钙,企业,基业

扩展阅读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化政策不断出台、新兴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内生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本文重点分析当下阻碍企业数字

  作者:王京刚详情


2023年9月1日—9月2日,来自福建省晋江市的19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90多人参加晋江市转型赋能企业管理提升之增效降本总裁研修班。晋江市2022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三位,生产总值3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一位正在筹备创业的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企业创业初期的人力资源配备多是朋友+亲戚。首选因素是信得过,能力居次。但是随着企业正常运转起来,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时,创业初期的伙伴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

  作者:姜燕芬详情


所谓利润分享计划,顾名思义,就是一项所有员工参与利润分享的计划。在设计企业利润分享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层面的人员,根据其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担当的职责及发挥的作用来合理地分享其劳动所得。本文将重

  作者:姜燕芬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