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管理尴尬”的时代?

 作者:博客中国    200

即没有老爸留下的丰厚的资产,也没有老爸经商经验的传授----对于今天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和管理者来说,他们赤裸裸的只剩下一颗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了。

中国的企业管理,也许正在遭遇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局面------自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与文革混乱的时代,市场、经商与企业的历史,被彻底的割断了。这种“割断”意味着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假如你要创业或是从事企业管理,只能是从完全的空白点起步,即没有儿时父辈的教诲、也没有年轻时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可供借鉴,只能是无奈的“摸着石头过河”了。

我们是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的哪?----我们是来自于资本的“本能驱使”,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模仿”。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管理训练的政府官员,他的管理“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哪?很显然,是来自于他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对上级领导行为的模仿,而这种典型的“管理能力”的来源,也正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来源。由“本能”和“模仿”所获取的管理能力,只能一时的适用某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中,一旦外界环境被打破了,这种能力就变成了“井底之蛙”的狭隘。事实上,一批批的创业者以他们惨痛的倒下,成为了“割断”市场历史的必须代价。

令人惊异的是,在中国一批创业者却在这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这种极大的“成功”,除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处处是机会”的因素外,似乎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即:没有任何的传统或专业管理知识,也同样能取得企业管理的成功。假如这个结论正确的话,那么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悲哀----因为这意味着企业管理的成功,跟是否具有专业管理经验与知识无关。

好在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其中的“错误”,那就是:如果一个企业仅仅以“赚钱”为目的,那么,赚上一笔钱或者是连续的赚上几笔钱,都不是难事,它确实与所谓的管理理论和知识无关;但假如一个企业是“持续成长、基业长青”为目的,那么,缺少了管理理论和知识的指导,将一事无成。好在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企业现实兴衰的验证,即在十年前辉煌的企业、现在还依旧保持着辉煌的,无不是在因为其在管理上的成就而获得。

事实上,这就是“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所在,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学的前提假设,即:企业管理学总是假设企业拥有“长期存在”和“持续增长”的良好愿望-----长期以来,管理学总是被认为不存在前提假设,结果就导致了企业是生存、还是发展?等等无意义的争论。我的小区门前有个卖卤味的小店,因味道好而客户不断,但在春节前却关门歇业十多天,理由就是“我也要回家过年了”,潜在的理由是:我赚够了认为满意的钱。显然,这家卤味店以仅仅以自己赚钱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客户为目的,因此,这样的以满足自己为目的、主动拒绝成长的企业,并不在管理理论的考虑范围之内。

摆脱因割断市场历史所造成的“管理尴尬”局面,我们通常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学习国外成熟的管理理论,另一种方法是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管理智慧。

但这两种方法,显然也遭遇到了尴尬。首先,学习国外的管理理论,遭遇到的是水土不服的尴尬。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首先是来自于其地域、经济和文化背景。肯德鸡的标准化管理的制度文件,多达几千页,全聚德认为自己的落后,在于缺少现代化的标准化生产,于是,模仿式的学习开始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痛苦。肯德鸡的一块鸡翅炸几分几秒、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不是形式上的标准而是科学,但全聚德的鸭子片108片、而不是片107或者是106,则是一种完全的做秀,跟科学无关。显然,“标准化”的生产与流程,基于科学的认识体系,肯德鸡的食品观是一种基于科学的营养观,而全聚德的食品观则是一种讲究色香味具全的平衡观。

就象中国人将肯德鸡当做新鲜、偶尔食之一样,中国人每天主要的食物依旧是中餐,在管理上也有同样的问题。西方的法人治理结构被中国人当做了解决问题的法宝,但在中国实施后很快就变了样,即使是象民生银行这样如此符合西方标准法人结构的企业,股份如此接近的股东们也在明里暗里的争夺着实际的控制权。平衡记分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个好东西,但中国人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则弃之高阁,实际上的企业价值与人才价值判断,依旧恢复到非公开的亲情原则。

显然,中国人对于企业管理的理解,与西方人大相径庭------西方人认为企业价值来自于战略的贡献,而中国人则认为主要是来自于计谋类的商机贡献;西方人认为效率来自于某种标准化的流程设计,但中国人认为效率来自于认同和中庸一类的和谐;西方人认为效益来自于准确认知客户的贡献,但中国人却认为主要是来自于某种关系有效处理上的贡献。中国人的悟道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的科学精神,是两天截然不同的管理之路。

当西方的管理理论在中国遭遇一些困境时,有人开始试图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管理智慧。

这本来应该是一条有效的渠道或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人即不懂传统文化、又不了解企业管理实际,反而将一盘好菜炒得难以下咽。首先的一个误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究竟是针对组织管理而言、还是针对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在西方,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相当的明朗:企业管理就是针对组织而言,而针对管理者而言的理论,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学,而是属于励志学的范畴,所以,德鲁克与卡内基,是完全不同领域里的两个人。

在中国,这个问题显然被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所忽略了: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关于管理者个人的管理思想,等同于了组织的管理理论,结果就是说了大半天的均衡、和谐等等东西,管理者本人受了一番教育,却对于企业管理更加摸不着头脑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描述个人的管理哲学及修养,而不是讲述组织的管理哲学和思想,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出现的多是一些譬如“利润、效率、组织结构、流程”等等管理概念,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出现的多是一些譬如“名道、修身、养性”等等管理概念。

不赞同“中国传统管理是针对管理者个人而言、而不是针对组织而言”这个观点的,他们有一种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就是针对组织管理而言的,而且是高于西方赤裸裸利润与效率观的、更高的哲学境界,理由就是中国的历朝历代就在使用着这些管理思想,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显然是对于历史的无知,暂不说政府组织管理与企业组织管理有着巨大的不同,仅就中国各个朝代的政府管理来看,也不是采用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事实上,夺取政权的不是劝戒他人修身养性的孔子,而是陈胜、吴广等这些所谓的残暴的人;治理国家所采用的也不是老孔、老道等人的思想,而是所谓的“儒表法里”的概念。儒家的教育从来都是政府用来愚民的外在工具,而其实际上的一整套的组织管理体系,却是极其严厉的控制与惩罚制度,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极刑,也算得上是世界大全的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见到了很滑稽的一幕:譬如某人宣称自己开创出了“和谐管理”理论,但翻遍全书却找不到对于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利润来源、效率产生”等等概念,而是些孔子和老子的东西翻版。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和谐”不会必然带来利润。这个理论的潜在逻辑就是:只要企业的管理“和谐”了,利润就自然跑进口袋里了,所以他才会避口不谈利润、效率等等东西,而自管自的只说和谐。这是个书呆子的逻辑,假如真有这样的管理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企业家、管理大师,就应该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了。

当管理遭遇尴尬时,是很容易“急病乱投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太“境界化”了,一时难以用得上,于是,毛**的军事思想、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开始被管理者研究,“以少胜多、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术思想,被谈论得津津乐道。但这些管理者显然对于管理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毛的思想精华并不在战术思想上,而是在组织的管理能力上。

显见的事实,是共产党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但在这些案例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的、并不被人关注的组织力量。共产党是如何被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的哪?是来自于它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它把党的建制设置到了最基层的连排一级,保证了党对于军队的领导,这意味着一个团长、师长,想把军队变成自己的军阀部队或是想哗变,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种组织设计的实质,其实是将“信仰”安置在了最小的组织单位内,连一个班里都会设置党小组长,事实上,这是一种“价值观管理”的非常典型和精彩的案例。

巧妙的游击战,曾被管理者奉为经典,但它的背后却不是以少胜多的经典,这是一种误解。共产党这个“组织”,在游击战中真的是少数人吗?就正式组织来看,是的,但就组织边界的扩展性上看,共产党却是绝对的多数----原因就是:共产党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的组织,那就是“人民”,就是“根据地”,事实上,当国民党在围剿红军时,实际上是在和整个根据地的军与民共同作战,所以共产党凡在有“根据地”的地方,总是能够所谓的巧妙的取得胜利,一旦离开了根据地,几乎很少有胜利的案例。

这就是毛所说的“人民战争”------毛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并不是两党之间的战争,而是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人民之间的战争,这就变得非常可怕了,假如国民党是在和全国人民作战,那他将注定遭遇失败的结局。这实际上是共产党将其“组织的边界”,早以延续至军队之外了。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队,人数上相差不多,都是四、五十万人,但共产党却有着数百万人的“支前大军”,记得这个比例数好象高达1:10,这意味着国民党是以40万人,在和共产党的400万人作战,不输才怪了哪。

以上似乎是题外话,其实是在说管理者们对于“管理是什么”缺乏起码的认识。显然,管理者需要关注的不应该是某个战术,而是需要关注共产党是如何将只有40万人的组织、在瞬间变成拥有400万人的组织的。事实上,中国是个盛产“计谋”的大国、盛产“人际关系理论”的大国、盛产“个人道德修养”的大国,却甚少产生清晰的组织管理、精密的科学方法,即使有,也是被掩藏在表象里面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学、励志学”这类东西的发达,似乎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人都努力修养,这个世界就真的变成了美好的人间。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快,我们就发现原来中国的修养学,其实并不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学问,而是成为了管理者用来统治被管理者的工具。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人人都期望别人成为“加西亚”,可就是不期望自己成为“加西亚”,于是,品德修养学成了劝戒别人的修养学、而不是针对自己的修养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哪?原因就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教训,即凡是成功的组织管理,都不是来自于品德高尚的人,而凡品德高尚的人,一般都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很悲惨。即使孔子这样的大师,其一生都是常常象丧家犬一样的狼狈不堪。

这有可能是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品德高尚与组织管理成功,是存在巨大差异和冲突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哪?另一个现象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注解,即在“修养学”发达的同时,“厚黑学”也在悄悄的流行中,而且影响力往往更大。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其实就是厚黑学的现代版。就我个人看来:如果抛开厚黑学的消极面,它可能正是揭示了“组织成功管理”的秘密!干脆一点说吧:厚黑学才是描述最真实的组织管理,而显见的修养学等等东西,都是表面现象。这意味着我们被传统教育给欺骗了,意味着我们使用显见的一些方法,无法取得组织管理的成功,而只能自己摸索着潜规则的管理方法。

这不是一种观点,更不是赞扬厚黑学,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即我们必须更加深入与务实的思考组织管理,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尤其是媒体对于一些所谓的成功企业的宣传,常常蒙蔽了一些不了解真实企业管理的人。事实上,厚黑学相当的自私自利,常常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相当的恶劣,与现代企业的合作、共赢等等概念,是完全的背道而驰。

我们遭遇了这么多的“管理尴尬”时,我们才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简单的学习国外成熟的管理理论会很糟糕;单纯的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管理智慧也很糟糕。

因此,摆脱“管理尴尬”的正确之路,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思维逻辑:任何企业组织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即是行业或产业性的、也是特有的地域性的,发现和理清这种“内在逻辑”,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之路。
 处在 尴尬 时代 管理 我们

扩展阅读

2024年3月6日,浙江杰诺电器精益管理项目启动,杰诺电器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经理等30多位经管人员及降本增效云学院(深圳市财智菁英咨询)3位咨询导师出席了项目启动会。杰诺电器2024年精益管理项目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1月23日,浙江立久佳运动器材精益管理第5期项目启动,立久佳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经理等20多位经管人员及降本增效云学院(深圳市财智菁英咨询)3位咨询导师出席了项目启动会。立久佳运动器材20

  作者:姜上泉详情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起源于IBM,是一个中高层用于战略制定与执行连接的方法与平台。至今,华为对该模型的实践应用深度与广度,已经远远超过IBM。华为不仅将这个模型应用于公司

  作者:曹扬详情


直奔主题,考虑投资开家烟酒店,并当成公司的客情管理中心来运营。当然了,老板也许压根就不是做烟酒行业的,也不是做零售的,甚至还看不上这点零敲散打的零售生意。为啥要开个烟酒店呢?换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指望这

  作者:潘文富详情


2023年双十一全网交易总额达11386亿元,其中,综合电商平台销售总额达9235亿元,天猫位居综合电商平台榜首,随后是京东和拼多多。 直播电商平台表现不俗,2023年双11,直播电商累积销售额

  作者:mys5518详情


2023年10月7月—8日,由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业绩突破—精益六最系统》训战在泉州市举行,来自闽南地区90多家企业的200多位经管人员参加了研习。训战开始,姜上泉导师首先分享了精益管理之科学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