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双赢的沟通

 作者:刘墉 刘轩    348

这是个沟通的时代,
而不是比声音与拳头的时代。
透过沟通
冷战时期结束了;
透过沟通
不流血的民主达到了;
透过沟通
人际的冲突能平和地化解。
本书就是以最浅近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
带你从战略到战术,
从“目标、底线”到“身体语言”与“幽默技巧”,
逐渐进入沟通的堂奥。
最重要的是,
它教你如何找到共同点、折衷点,
使敌人成为朋友,
对手成为伙伴,
真正达到,
没有输家的——双赢的沟通。

前言 愿大家的心灵能够沟通
一九九七年八月,我应统一企业和清华广告公司的邀请,在台湾五个城市举行巡回演讲。
虽然过去已经有许多演讲经验,但是面对这种每场一两千听众的场面,我仍然有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为此,我特别回到哈佛,蹲在图书馆两个月,并且复习我过去在大学及研究所的上课笔记,好像写学术论文一样,做一番“重组”和“思辨”的工作。
只是,演讲毕竟不是“论文发表”,我发现修了五年多的心理学,当我面对这个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每天都要用到的“沟通的主题”时,竟不知从何入手。
这件事,让我进一步感觉,“学理”固然是由生活中产生,但是当学者们天天研究理论时,却可能与生活脱了节。
所以在论文里谈学理容易,在演讲场上谈生活,反而困难。
我也了解到,为什么许多心理学重要的作品,竟然是作家、社会工作者和记者写出来的。
 
幸亏我有个作家,也是“生活家”的父亲。在我最艰苦的时候,和我坐下来,一项项讨论这次演讲的主题。
我把我找到的资料,逐条说给他听。他记笔记,好像听我讲课。
他又整理我的资料,并加上他的看法,说给我听,由我打入电脑,成为我的演讲稿,也“扩大”为这本书。
于是,我在哈佛学到的理论,居然一下子与父亲四十多年的生活,结合成一个活生生的东西。那不再是“生硬的教条”,出不再是“平常的生活”,而成为“真实的见证”。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学校里学的东西绝对要与校外的生活连接。否则理论归理论、生活归生活,再高的学位出没有用。
 
出正因此,父亲和我把这本书写得像故事书似的。只在重点处提到些理论。希望大家看完这些“经过组织的小故事”,自己就能产生“沟通的兵法”。
这些小故事,有我收集的、编写的,更有许多是由我父亲提供的。他是个很会说故事的人,许多死板的东西,经他“重组”,就成了生动的故事。
他甚至笑说,他把好故事都给我了,他还写什么?而与我约定--
我必须回馈给他更多的灵感。也就是,我们以后要经常“用我的理论和他的生活撞击”,产生新的火花。
此外,由于本书将作我演讲之用,所以虽然是两人合作,但在叙述上,以我为第一人称。我常想,如果演讲能够成功,读者又能受益,父亲和我的这里边段合作,不就是双赢,甚至三赢的沟通吗?
 
沟通是生活,也是一门大学问,盼望这本书,就是以最生活的文字,与各位做一番沟通。希望大家能有些领会,使这个社会能沟通得更好,愿大家的心灵能够沟通。
引言 松鼠的启示

我住在波士顿。“波士顿”实在应该改名叫“波顿士”,也就是“被冻死”。因为那里到了冬天,真是冷死。虽然不至于需要小便的时候带拐杖,却也冷得让人觉得危险。
我有个朋友,长得很强壮,在最冷的天气还出去跑步,而且居然没戴帽子。跑了半个钟头,他回来了,上台阶时,不小心,在门前摔一跤。爬起来,没有伤筋断骨,正高兴哪,却看见地上有个红红的东西,捡起来--
是他的耳朵。
幸亏当时没有狗在旁边,不然,他就成了“独耳人”,可见有多冷,冻得连耳朵掉了都没感觉。
有一天,我回到宿舍,也是在最冷的天气(我可没出去跑步,是下课回家),进门,天哪!屋子里闹了小偷,CD掉了一地,书架上的小玩意出倒的倒、砸的砸。可是,看窗子,窗子居然没有开。想必小偷是从大门进来的。
我赶紧退到门边,注意听里面的动静,搞不好小偷还没走。果然,听见悉悉卒卒的声音,从桌子后面传来。
突然,一个黑影横着飞了出去,原来是只松鼠。
 
怪不得最近总听见墙壁里有声音,原来松鼠出受不了冷,硬是把墙挖了个洞,钻进我屋子。
我赶紧抓起一个大纸盒,又戴上厚厚的手套,把纸盒举在前面,向松鼠一步步逼近。我想,我可以把它扣住,狠狠地摇,摇昏了再抓住,扔出窗外。
这松鼠开始躲了,居然跟我玩起躲猫猫,它显然是在找进来的洞,却找不到,于是东边窜窜、西边窜窜,最后居然一下子跳上我的床。
我的床在屋角,我想,这次它跑不掉了。我可以一下了把它罩住,再拉起下面的床单,把它连盒子一起包起来,连摇也不必了。
我小心地,一步步靠探测它,严防它从旁边溜起。它出不断往后退,退到我的枕头上。然后,很大方地--撒了一泡尿。
我愣了一下,就这么一下,它又跑了,跑进我的衣柜。
 
这一下子,我急了,天哪!衣柜里有我一百零一套的西装,过两天耶诞舞会要穿的,当然,还有我的白衬衫,刚洗好的。偏偏那天都没挂起来,平平地躺在柜子里。又偏偏,它正坐在我的西装上。
我不敢在往前走了,放下纸盒,向后退,退到桌边,打开抽屉,拿出我最爱吃的澎湖花生。我知道,所有的小动物都爱吃中国食物。
我丢了两颗花生进去,没反应,又丢了两颗,而且故意不去看它,让它吃。还是没反应。我干脆坐下来,打开音响,又怕吓到它,再撒泡尿,就把音响也关掉,看书。
隔了大概有半个钟头,听到咔咔的声音,它居然开始吃了。想必它饿坏了,因为外面雪太厚,下面都结了冰,它储存在地下的食物全“冻住了”。
我又扔了一颗花生在柜子门口,它果然伸着前面两只小手,走出来,捡起花生,放进嘴里。
我继续丢,一颗一颗,把它引到窗边,又打开窗子,在窗台上放了两颗。
它出就一颗一颗吃,砰一声跳上窗台,衔起一颗花生冲了出去。
我跟着找到它进来的洞,把洞封死。但是,每天我都会放些花生、面包到窗子外面,也就看着它站在外面窗台上野餐。好几个女生,听说我养了一只松鼠,还到我房间来参观呢!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说这个故事?
因为这正合我这本书的主题。
可不是吗?
我解决了松鼠的大患,拯救了自己的西装,更避免了正面冲突可能造成的伤害。
松鼠也平平安安地退出我的地盘,得到好吃的花生、面包,成为了我的朋友。
而且,成为我吸引女生的法宝,并带给我爱护小动物的名声。
这是双赢的沟通吗?
今天,这本书所谈的就是“创造双赢的沟通”。我希望像刚才一样,透过许多小故事,很轻松地跟大家谈谈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什么 五个小故事

如果你问老美,什么是沟通,他可能会答:“呵!沟通就是communication,这个字源是拉丁文的communicare,表示是公开、公众、让大家知道。当然啦,沟通也有negotiation的意思,好像讨价还价。又可以说是dialogue,意思是磋商、对话、谈判……”
结果搞得人糊里糊涂。其实沟通就是沟通,还是中国人造的这个词比较妙,他用水沟的“沟”,以及通畅、通过、疏通的“通”。
“沟通”就好比“通沟”
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管道”不通畅了,有了民怨,要沟通。
公司与职员之间有了“鸿沟”,造成“劳资纠纷”,要沟通。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了“代沟”,出现了所谓叛逆的子女,霸道的父母,要沟通。
“沟通”就是“沟通”,把不通的管道打通,让“死水”成为“活水”,彼此能对流、能了解、能交通、能产生共同意识。
沟通也像是大禹治水,又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打通任督二脉”,常常塞的是那里,打通的是这里,下面一通,就全通了。
沟通是多么变化多端,各位请听我说几个故事。
 
聪明的宰相
从前有位很好的宰相,知道广东发生了大水灾,请求皇上让广东那一年不用上缴粮食,也就是免税。
可是皇帝不置可否,只说“让我想想”,就把事情搁下了。
这个宰相每天都要陪皇帝下棋,唱着“锵、锵、锵,广东免解粮”。
一天唱、两天唱,有一天皇帝也跟着他敲着棋盘:“锵、锵、锵,广东免解粮。”
宰相立刻跪在地上谢主隆恩。因为君无戏言,广东当年真的不用上缴粮食了。
 
跑堂儿的妙招
有一家人上餐馆,其中一个男孩跑前跑后、跳上跳下,还大呼小叫,顽皮得不得了。
先是妈妈哄,拉着爸爸劝,同桌的朋友也加入,对小男孩说:如果你不吵,等下次给你买糖吃。
只是,谁劝都不管用。惹得一屋子的人都转头看他们这桌。
最后跑堂儿走了过来,在小男孩耳朵旁边轻轻说了一句话,小孩居然不吵了。
吃完饭,这桌男主人赏了加倍的小费,并请教侍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法,能管住小男孩。
侍者笑了笑说:“这很简单,我只是对他说:‘如果你再吵,我就把你送进厨房,烤掉。’”
 
红胡子的深情
日本电影《红胡子》。
医生红胡子从妓院救出一个被虐待得精神失常的女孩。红胡子喂她吃药,女孩把药打翻;红胡子又送过一勺,女孩又打翻;红胡子再送过一勺,还是被打翻。
但是,当红胡子仍然不生气,以无比的耐心,再送上一勺药时,女孩子呆住了,不敢相信世上会有这样关爱她的人,于是乖乖地服下了药。
 
小孩子的“磨功”
有个小孩要出去玩,妈妈正在厨房忙,没好气地说:“不准出去!”
“为什么嘛?”小孩问。
“不为什么!不准就是不准!”妈妈说。
“为什么嘛?”小孩又问。
“不为什么!就是不准!”
“为什么嘛?”小孩又问。
“不为什么!”
“为什么嘛?”小孩又问,一遍、两遍、三遍。
妈妈实在受不了了:
“好啦、好啦,你出去玩吧!”
 
以“礼”服人
有个美国公司的代表到日本谈生意。
日本人用宾士礼车把美国代表接到豪华旅馆,晚上就在旅馆的宴会厅请客。
第二天,日本人一早就带美国代表四处参观,晚上先吃饭,再去酒廊喝酒。
第三天,日本老板领一堆部属到旅馆来,带着美国代表,浩浩荡荡去相关企业的公司拜会,晚上又由那公司的人请客、喝酒。
第四天,美国代表急了,说:
“我们是不是可以谈生意了?”
“不急嘛!不急嘛!先认识朋友,了解我们公司嘛!”日本老板说,又带他去工厂,由工厂负责人请客喝酒到深夜。
第五天,总算拿出了合约,美国代表向来都很慎重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还没有看清楚,就签了字。
 
好!故事说完了,让我们看看那宰相用了什么沟通的方法?
他是利用特殊情况,化明为暗的沟通。
餐馆侍者用了什么方法?
他是单刀直入,威胁式的沟通。
红胡子用了什么方法?
他不说话,只是用动作、用爱心与耐心做了沟通。
小孩用了什么方法?
他用的是耍赖和“磨”的功夫做沟通。
日本公司用了什么方法?
那是日本式,多礼得让你受不了,甚至用多礼来扰乱你,在握手、餐盘和酒杯之间所做的沟通。
这世上沟通的方法太多了,但是整体来说,要创造双赢的沟通,有几个基本的原则,请看下一章
沟通兵法第一条 认清目标与底线

认清自己的目标
有个妻子要过生日了,她希望丈夫不要再送花、香水、巧克力或只是请吃顿饭。
她希望得到一颗钻戒。
“今年我过生日,你送我一颗钻戒好不好?”她对丈夫说。
“什么?”
“我不要那些花啊、香水啊、巧克力的。没意思嘛,一下子就用完了、吃完了,不如钻戒,可以做个纪念。”
“钻戒,什么时候都可以买。送你花、请你吃饭,多有情调!”
“可是我要钻戒,人家都有钻戒,我就没有,就我贱、没人爱……”
结果,两个人因为生日礼物,居然吵起来了,吵得甚至要离婚。
更妙的是,大吵完,两个人都糊涂了,彼此问:
“我们是为什么吵架啊?”
“我忘了!”太太说。
“我也忘了。”丈夫搔搔头,笑了起来:
“啊!对了!是为了你要颗钻戒。”
 
再说个相似的故事:
有个太太,想要颗钻戒当生日礼物。但是她没直说,却讲:“亲爱的,今年不要送我生日礼物了,好不好?”
“为什么?”丈夫诧异地问,“我当然要送。”
“明年出不要送了。”
丈夫眼睛睁得更大了。
“把钱存起来,存多一点,存到后年。”太太不好意思地小声说,“我希望你给我买一颗小钻戒……”
“噢!”丈夫说。
结果,你们猜怎么样?
生日那天,她还是得到了礼物——
得到了一颗钻戒。
 
当我们比较前面这两个沟通技巧的时候,可以知道第一例中的妻子太不会说话,她一开始就否定了以前的生日礼物,伤了丈夫的心。
接着她又用别人丈夫送钻戒的事,伤了丈夫的自尊。
最后,她居然否定了夫妻的感情。
何况,这样硬讨的礼物,就算拿到,又有什么意思?她丈夫的感觉也不好啊!
 
至于第二例,那太太就聪明多了。她虽然要钻戒,却反着来,先说不要礼物,最后才把目标说出。
因为她说后年才盼有个钻戒,丈夫提前,今年就给她一份惊喜,无论太太或丈夫,感觉都好极了,不是“双赢的沟通”吗?
尤其严重的是,第一例当中想要沟通的人,居然到后来把沟通的目标都忘了。
 
沟通就像爬山。你先要设定目标,然后向着目标走。有个走大道,有个爬小路,无论你从哪条路上去,都不能忘了方向、忘了目标。
许多人沟通,都犯了“才沟通,就忘了沟通目标”的毛病。如同我们常常吵完架,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开始吵。
 
认清对方的目标
“我想要辆车。”十七岁的儿子对老爸说。
“什么?你想开车?你有驾照了吗?”
“有了!学校带我们去考的。”儿子得意地掏出来。
老爸看了看,扔回去:
“开车干什么?你妈不是天天送你吗?”
“我自己开,妈妈就不必送了。我还可以帮她去买东西,我也可以接送她。”
“那你就开她的车好了。”
“我不要,那是女人开的车。”
“你要男人开的车,我的车够大、够男人吧!让你开。改天我再买一辆。”
“我也不要,我要自己去买。”
老爸跳了起来:“买辆新车?刚开车就要新车?”
“我去买辆二手车。”儿子说。
老爸更火了:“既然买旧车,为什么不开我的车?”
“我就是要自己去买辆车……”
结果,父子居然吵了起来。
 
看了以上这个例子,你知道他们父子为什么沟通失败吗?
因为儿子没说出自己的目标,老爸没搞清楚“他儿子想要的是怎样的一辆车”。
想想!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子,他会想要一部方头方屁股的车吗?你给他全新的,他也不愿意开,宁愿开辆二手的“拉风跑车”啊!
做父亲的以为儿子要车是为了方便。
儿子要车是为了年轻人耍酷、爱现。
目标没弄清楚,沟通就有了问题。
 
认清自己的底线
当我在印尼巴厘岛的时候,有一次逛摊子,看上了一个木雕。
“多少钱?”我问。
“两万卢比。”
“八千!”我说。
“天哪!” 小贩用手拍着前额,做出一副要晕倒的样子,然后看着我,“一万五。”
“八千。”我没有表情。
“天哪!”他在原地打了一个转,又转向旁边的摊子,对着那摊子举起手里的木雕喊,“他出八千!天哪!”又对着我,“最低了,我卖你一万三,结个缘,明天你带朋友来,好不好?”
我笑着耸耸肩,转身走了,因为我口袋里只有九千,就算我出到九千,距离一万三,还是差太远。
我才走出去四五步,他在后面大声喊:
“一万二、一万二啦!”
我继续走,走到别的摊子上看东西,他还在招手:
“你来!你来!我们是朋友,对不对?我算你一万,半卖半送!”
我继续走,走出了那摊贩聚集的地方。
突然一个小孩跑来,拉着我,我好奇地跟他走,原来是那摊贩派来的,把我拉回那家店。
“好啦!好啦!我要休息了,就八千啦!”
 
现在,每次我看到桌子上摆的这个木雕,就想起那个小贩。我常想,我为什么能那么便宜地买到?
因为我坚持了自己的底线。
我也想,他为什么会卖?
想到这个,我又不是多么得意了,因为八千卢比,一定也在他的底线之上,搞不好七千他也卖了。
双向的沟通,有时候就像讨价还价。你不可能让他全部得逞,他也不可能对你完全让步。两方面一定先在心里有个最低的底线,再在这个底线上沟通。也只有这样经过反复磋商,双方都有“让步”,也都有“斩获”的情况下,才能叫做“双赢的沟通”。
 
认清对方的底线
有一天,大概就在今年七月,我在纽约的电视上看到台湾的电视座谈,谈的是“怎么处理公娼”。
有人主张把公娼制度完全废除,有人主张继续存在,使人们有个处理性欲的管道,有人主张逐渐让公娼转业。
我记得其中几句话。
有一个人说:
“娼妓禁不了,因为你如果问公娼,禁了之后,她要做什么,她八成告诉你,她要转业私娼。”
另一个人说:
“最重要的是不容易辅导转业。她们一个月平均赚二十万台币。她们会说,你是不是给我介绍个二十万的工作?如果可以,我就转业。”
记得连主持人都笑说,他从事电视工作,一个月都没二十万的收入。好像娼妓真难禁绝的样子。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在与这些公娼沟通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不是谁对谁错,或合法违法,而是那二十万元的收。
每个谈判,对方都有他坚持的底线。当你要摊贩离开他几十年摆摊子的地方时,他会要你安排其他做生意的地方。
当你要拆违建的时候,得先为他安排搬离之后的去处。
当你不能安排好转业或下一个去处的时候,无论你有多好的沟通技巧,都难成功。
所以,“沟通”往往在要求对方解决你的问题之前,先得为对方考虑,了解他的“底线”、他的问题,并且为他解决问题。
沟通兵法第二条 帮对方脱下铠甲

鬼门关前拉一把
“我要跳楼了、我要跳楼了!你们不要过来,你们统统躲开!我要往下跳了!”要自杀的中年男子,站在十六层楼的阳台边缘,把半个身体伸出去,对着下面围观的人喊,又回头对追上楼顶的警察吼:“你滚!你滚!你拦不住我的,我今天非死不可!”
“我不是要拦你,是来问你为什么要跳楼。”警察说,“你总不能死得不明不白吧?总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啊!”
“我没明天了!我活不下去了,他们不要我活啊!”男人哭喊着,再转身对着楼下叫,“我要跳了!”
“等等!”警察喊,“你要跳楼,不能把下面的人压死,你总得等我把群众赶开吧。不过我先问你,是谁不要你活?我是警察,如果有坏人逼你,我当然要保护你。”
“不怪他们,不怪他们。”男人挥着双手,“是我欠钱。”
“你欠钱?我也欠钱啊!欠钱就一定得死吗?”警察说,“我相信我欠的绝不比你少。你知道我现在还欠四百多万吗?”
“我欠得比你多,我欠了八百多万啊!”男人坐在阳台边上哭了起来,“八百多万哪!”“八百多万,也不算多啊!我以前也是欠八百多万,一点、一点还,十几年下来,也还了四百万。你的那些债主会希望看到你跳楼,从此一文钱也要不回来,还是会给你时间,让你慢慢还?这是民主社会,谁能逼死你?难道你要逼死你自己?你的命只值八百多万吗?”
“可是你给我一辈子,我也还不清啊!”
“不、不、不,你一定是没算过,你要不要听我怎么还我的债?”
“你说!”
(于是警察一五一十地,把怎么贷款、怎么标会、怎么兼差,又怎么跟债主们沟通,都讲了出来。)
“你是说真的?”男人回头看着警察,“看不出,你们警察也这么可怜。”
“你以为这世界上只有你可怜吗?每个人都有可怜的时候……”
没多久,原来要自杀的男子,居然走回阳台,跟着警察下楼了。
 
火爆司机
“前面向右转,到南京东路。”我跳上计程车说。
“右转,塞车塞死。你为什么不走路去?”司机没好气地回头瞪我一眼。
“你讲得对,延吉街确实塞,但是现在塞的是这一头,能一直排队排到市民大道。可是那一头不大会塞,咱们走走看,如果塞,我们就从旁边穿出去。”停了一秒钟,我笑笑,“相信你也知道菜场旁边那条路,对不对?”
“那条路有时候也堵。”他还是没好气。
“对!碰上对面来辆大车,也堵。只有认倒楣了,唉!有时候真佩服你们开计程车的人,这个工作做久了,修养也就练出来了。”
“不练出来,又怎样?”
“可不是吗?我现在如果碰上堵车,就看风景,看看路两边有没有新开的店,有没有新的餐馆。”抬头,“你吃晚饭了吗?”
“连中饭都没吃。”
“太辛苦了,等会儿先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吧!听说计程车开久了,有时候憋尿、有时候饿肚子,膀胱、肠胃都容易出问题。”
“你是医生吗?”
“我不是。”
“怎么看都像医生。”
“什么地方像?”
“很有学问的样子……”
车子到了南京东路,下车时,我还叮嘱他:
“快去吃点东西吧!”
他则谢了又谢,一副舍不得我走的样子。
 
不平静的女生
(这是一封读者给我的住,在征求她同意后刊出。)
刘轩:
我今天写信,真是不想活了,我告诉你,我活得多么可怜。从小到大,我爸爸瞧不起我。他只爱我弟弟,不爱我。他今天又骂我,只为了我看电视,晚一点到桌上吃饭。我一气,把碗摔在地上,回房间,狠狠把门关上,听他在外面吼。
我妈来敲门,我就不开。他们都很偏心,只因为弟弟功课好,就什么都说弟弟好,要我跟他学。我是我,他是他,我为什么要学他?后来,我听妈妈在扫地,把我砸在地上的碎片扫起来。我原来想出去帮忙,但是我不要让他们笑,我就不出去。
但是,刚才,我出去上厕所的时候,看见桌上还摆了两盘菜和饭,是他们留给我的。我爸爸也没回房间,坐在客厅看报。我没理他,他也没理我,倒是从后面看他,他头发又少了许多,再过两年,大概就秃光了。
哈!我居然有个光头的老爸,你信不信,我心里有一点高兴。不过,说实话,我也有点为他伤心,发现他真是老了,他连走路的声音都不一样了。
有时,我很想多看看他,多跟他说说话,但是一想起他偷看我日记那件事,我就生气,就不愿意理他。我当然知道他是关心我,才看我的日记。可是,我就生气,从那以后再也不写日记了。
你会不会觉得我很叛逆呢?我想,我的问题就是这样,说出来,好像都不是问题了。请不要为我操心,我知道该怎么对我家人。我想,我还是非常爱他们,他们也是很爱我的。
夜深了,我也饿死了,我要去吃饭菜了,再见!
 
看了前面三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
你会发现沟通并不难。第一个故事中,警察达到了救人的目标,要跳楼的人重新面对了人生,是双赢的沟通。
它成功在哪里?
成功在警察知道怎么拖延,然后找出问题,为对方分析、解决,化解了危机。
 
第二个故事中,那原来脾气焦躁的司机,态度为什么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因为我从来没否定他的看法,而且一直以体谅的心情看他的世界。他恨堵车、恨这个工作,我全部以关心、温婉的态度去对待他。
谁不感激人家的体谅与关怀呢?
 
第三个故事中,我不必沟通。那位“不平静的小女生”,只是把她当天心理的不满说出来,自己就平复了。也可以说,她自己为自己找到了问题,也把原来激动的情绪化解了。
可知,有些沟通要做的只是“静静的聆听”,让对方把情绪发泄出来,就天下太平了。
 
据说林肯就很懂得这个道理。
有一天,林肯正跟朋友聊天,林肯的老婆突然怒气冲冲地进来,当着朋友的面,把林肯臭骂一顿,而林肯居然任她骂,没回一句嘴。
然后,当老婆骂够了,走开之后,林肯对朋友笑笑,说:
“如果你知道我这样任她骂,对她有多大纾解的效果,你就会肯定我给她这个机会。”
 
人们沟通失败,常因为不了解,对方之所以找麻烦,是对方自己有情绪上的问题。遇到这种状况,你不能跟他讲理,倒不如好好听他说,让他把情绪宣泄出来,表达他的不满。
然后,问题很可能自己解决了。原来骂你的人,很可能才骂完,就向你道歉,说都怪他自己太激动。
相反地,如果你非但不体谅他,不帮他解决情绪上的不平,还跟他对骂,事情只会愈弄愈糟。
古人有所谓“市怒室色”,意思是在外面受了气,回到屋子里给家人脸色。
 
许多夫妻,在外面上班,憋了一肚子气,回家,丈夫莫名其妙冒火,太太也不示弱,结果没事变得有事,造成家里不痛快。第二天又把家里的气带到办公室,把家庭、事业全搞砸了。
这时候,要想做双赢的沟通,就要耐下性子,如前面故事的例子,听对方说,为他着想,同情他,也为他解决问题。
他(或她)的问题解决了,家庭和谐了,事业顺心了,不就是双赢,甚至三赢的沟通吗?
怪不得有美国的心理学家调查,公司主管们的平均时间分配是:
百分之九的时间在“写”,百分之十六的时间在“读”,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在“说”,百分之四十五的时间在“听”。
“沟通”不是“辩论”,而是尊重对方,并使对方尊重你。如何尊重,请看下一章。

沟通兵法第三条 请坐上座,请喝好茶!

无敌大律师
美国有位非常著名的律师——盖瑞.史潘赛(Gerry Spence)。他不但因为打赢了“丝伍德(Karen Silkwood)核电厂案”并担任NBC电视台“辛普森(O. J. Simpson)案”的法律特派员而有名,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当律师的几十年来,居然没有输过一场刑事官司。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件事,心想:美国的刑事案件都有陪审团,他担任辩护律师一定得说服陪审团,如果我是陪审团的一员,知道他有这样的纪录,一定会想跟他挑战一下。他说的,我就不听。
可是,为什么几十年来他居然能场场都赢呢?
难道就没有陪审团存心跟他过不去吗?
后来,我读了他写的书《怎样辩论而且每次都赢(How to Argue and Win Every Time)》之后,我懂了——书上说:(译意)有一次,他遇到的正是比较有个性的陪审团,就在陪审团要做最后决定,宣布被告有罪恶或无罪之前,盖瑞.史潘赛对他们说了个故事:
从前有一老一少。老人很聪明,年轻人总想胜过他。
有一天,年轻人想出个点子,他去抓了一只小鸟,藏在两只手之间,走到老人面前说:
“你猜,我手上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
如果老人猜是死的,年轻人会把手张开,让小鸟飞走,表示老人猜错了。相反地,如果老人猜是活的,年轻人就会偷偷双手用力,把小鸟捏死。那么,老人也猜错了。
你们想,老人怎么说?
老人笑笑,说:
“朋友!现在可怜的小鸟在你手里,它是活是死,全由你决定了!”
故事说完,陪审团进去开会,结果出来,盖瑞.史潘赛又赢了。
请问,他用了什么技巧?
他没有像整个辩护过程中,表现滔滔不绝的辩才,而是在最后把姿势放低,将陪审团高高举起,仿佛告诉大家:
“不错!我是个很有名的律师,我的辩护也很有力。但最后的决定,也就是这个被告的生与死,仍然握在各位的手里啊!”
当我们沟通的时候,无论他是总统,还是小职员;他是老人,还是小孩;既然要达到双赢的沟通,就一定要先尊重对方。
如果你不认为对方是你沟通的对象,你就不必去沟通;如果你看不起对方,你则不屑去沟通。
沟通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对方应该与你“平起平坐”。否则你下次命令就好了,何必去沟通呢?
请听我讲几个沟通的小故事:
 
同志辛苦了
六年多前,我跟着父亲到成都郊外去看个古墓。
考察是由“上面”批下来的,并有一位“高干”同行。
车子原本在郊外的道路上飞奔,但是突然停住了,因为前面碰上了塌方。
“真倒楣!”司机没好气狠狠地向后倒车,当一声,更麻烦了,只听轮子空转,车子一动也不动。
大家跳下车看,原来正好倒在一块大石头上。尖尖的石头卡在底盘上,后面两个轮子全悬空了。
看见远处有几个工人,“高干”说:
“叫他们来帮帮忙,抬一下。”
司机过去了,对着那几个人喊:
“这是某单位的车,我们出了点麻烦,请各位同志帮帮忙。”
一下子来了四个大汉,使劲地喊着往上抬。只是那旅行车大概太重,一动也不动。
父亲和我要过去帮忙,“高干”挥了挥手:
“不必,我来!”
说着过去跟四个人打了招呼,还握了握手,作了自我介绍:“我加入,麻烦几位同志,咱们再试一次。”
就这么妙——一下次子,车子被轻松地抬离了大石头。
 
老王的牢骚
老王要去找总经理抗争。
“我们虽然是工友,但也是人,怎么能动不动就加班,连个慰问都没有?年终奖金也没几文。”老王出发之前,义愤填膺地对同事说,“我要好好训训那自以为了不得的总经理。”
“我是老王。”老王对总经理的秘书说,“我约好的。”
“是的、是的。总经理在等你,不过不巧,有位同事临时有急件送进去,麻烦您稍等一下。”秘书客气地把老王带过会客室,请老王坐,又堆上一脸笑,“你是喝咖啡还是喝茶?”
“我什么都不喝。”老王小心地坐进大沙发。
“总经理特别交代,如果您喝茶,一定要泡上好的冻顶。”
“那就茶吧!”
不一会儿,秘书小姐端进连着托盘的盖碗茶,又送上一碟小点心:“您慢用,总经理马上出来。”
“我是老王。”老王接过茶,抬头盯着秘书小姐,“你没弄错吧!我是工友老王。”
“当然没弄错,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总经理常说你们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九点,你们得忙到十点,实在心里过意不去。”
正说着,总经理已经大跨步地走出来,跟老王握手:
“听说您有急事?”
“也……也……也,其实也没什么,几位工友同事叫我来看看您……”
不知为什么,老王憋的那一肚子不吐不快的怨气,一下子全不见了。临走,还不断对总经理说:
“您辛苦、您辛苦,大家都辛苦,打扰了!”
 
看了上面这两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个故事中,为什么“高干”过去打招呼、握手,并且“加入”之后,车子很轻松地就被抬起了?
是因为“高干”的力量真那么大,还是因为工人们觉得受到尊重,又有“长官”带头,而特别卖命?
打仗时,将军们“身先士卒”,是否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故事,总经理还没出现,已经把问题化解了一大半,不是吗?
碰上正激动的老王,与其一见面就不高兴,何不请他坐,让他先冷静一下?
他如果有怨言,觉得不被尊重,何不为他奉上茶点,待为上宾,使他受宠若惊?
人都要面子,也都要情。你先把对方的面子做足了,再狠的人,也会为你留点面子。
更重要的,是当你遇到实力比你差得非常远的对手时,如果你硬是高高在上,由于他没有“谈的筹码”,往往会流于意气之争,作困兽之斗。
所以大党遇到小党,即使可以一面倒地表决通过,也会先做沟通。能够“协议通过”的事,何必“以大吃小”呢?而且当弱小的知道根本没法产生影响力的时候,就难免采取非常的手段,跳上台,砸议事槌、麦克风。
双赢的沟通,绝不是以大吃小,以强凌弱,而是小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
双赢的沟通是“君子之争”,是“平等的讨论”,是“让对方即使输了,也能输得心服”。
 
未完,待续……

沟通兵法第四条——我操纵,您决定
都是您内行,他在您手上
小吴带着客户杰克逛夜市。他自己是从来不到这种地方的觉得又吵又乱而且卖的都不是什么高级货。
可是外国客户偏定要来夜市,说上次来台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夜市。
为了生意,只好来了。瞧!左一个地摊、右一个地摊,旁边还在炸臭豆腐,真奇怪,这老美居然不嫌吵、不嫌臭,好像觉得样样都新鲜------
“看!这边来了一位外国朋友!”
突然听见不远处有人大喊,接着一群人朝小吴这边看过来,还让出一条人缝,后面正有个黑脸的大汉,朝着小吴招手呢!
“来!来!来!远客请进。”
小吴正想扭头走,杰克居然愣头愣脑地过去了,只好紧紧跟着。
黑脸的汉子眼睛一亮,朝小吴上下一打量:
“瞧!还有位学者跟着,想必是位留学回来的博士。博士请看!”说着举起一架土里土气的照相机:
“您和这位外国朋友虽然从科学先进的国外回来,但是保证没见过这种超级傻瓜相机。它傻瓜,您聪明!”
四周哄起一片笑声。
“您看!这镜头有多大,一般傻瓜相机,镜头都小小一个,但是好的相机都应该要大,对不对?”
小吴没答腔。
“对不对!”大汉又喊了一声,把相机递到小面前。小吴想拉杰克转身走,却见杰克把相机接过来,还问小吴:“他说什么?”
小吴翻译了。杰克直点头。
就听那黑脸大汉高吼一声:“对!外国朋友真厉害,贵姓大名?Name”居然还冒出名英文。
“杰克!”杰克真不上路,乖乖地答道,又双手把相机递回去。偏偏大汉没接好,相机啪一声,掉在了地上,四周群众都哇地叫了出来。
却见大汉没事似人把相机捡起来,笑道:
“没事!没事!”说着,啪!又失手,掉在地上。
又捡起来,拿给杰克。杰克脸部有点变色,大概认为自己闯了祸。
“有没有摔坏?”大汉问,“Broken?”
杰克左看看、右看看,摇摇头。
“没坏!没坏!”大汉叫着把相机传给大家看,“瞧!不但镜头大,而且摔不坏。”转身面对小吴:“要是一般相机,早破了,对不对?”
小吴点了点头,他倒真有些诧异,也可以说是有点庆幸,这大汉没耍诈,故意砸了相机,好好敲杰克一笔。
“内行!内行!”大汉一步跨上来,拍了拍小吴,又拍了拍杰克,“两位想必是摄影专家,您家里有风架相机?两架?三架?四架?”
小吴一笑。
“四架!天哪,一定是摄影家,对不对?”大汉把相机交到小吴手上,盯着小吴的眼睛,作出很诚恳的表情:“请摄影家告诉我们,照相机是机身漂亮重要?还是镜头的解析度重要?”
“解析度。”小吴看看相机,“你这个镜头解析度会高吗?”
“内行!内行!”大汉向四周人群扫视了一圈,“碰到内行人了。”接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照片,递给小吴和杰克:“请专家检查,是不是都在这儿拍的?对面卖灯的,左边卖臭豆腐的,还有这张,不是我吗?”说着抢过相机,咔嚓!一闪,给小吴和杰克拍了一张:“明天,各位带朋友来,看看我给这两位拍的怎么样,清楚不清楚?保证又快,又清楚。它傻瓜,您聪明!”
大家又都笑了起来,议论纷纷地传阅着照片。
“清楚吧!解析度高吧!这是日本镜头,台湾组装。”大汉又对着杰克比了个手势,“您猜how much?“
杰克摇头。
“才一千块。”大汉像是爆炸一样叫道,“您信不信?才一千块。附带皮套、电池、背带,还有胶卷。”接着贴近杰克,再对小吴挤挤眼:“远道朋友和摄影专家,算八百,半卖半送。”
小吴把照片又翻了翻,接着翻自己的口袋,递了两张千元票子,大汉倒也真快,一人一袋,早装好了。再偷偷塞回四百块。
两个人挤出人群,还听见大汉正在喊:
“什么?被你们看见了,也要我算八百?好好好,八百就八百,只有在场的各位可以,见者有份,算结个缘!限量生产,卖完为止。”
便听一群人抢着喊:
“我要一架!”
“我要两架!”
 
请问那个大汉用的是什么推销技巧?
他从头到尾都没说也照相机的优点,而是要小吴和杰克来答。
明明是“他教你答”,可是当你答出来的时候,他又会强调那因为你是专家,你说的真对。
他高明在用你自己说服你自己;也用你我“自尊”与“虚荣”使你动心;
甚至利用你的身份、地位,说服别人,引诱别人跟进。
 
沟通有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
“把你的点子,变成他的点子。”
大家一定碰到过推销员。他们往往一开口就说:“想信您一定知道------”
在公司开会,甚至议会上,大家或许也会听见,有些人明明是提出自己的构想,却一开头便讲:
“如各位所了解------”
曾经有心理学家统计,发现卖东西的人,如果先把东西放在顾客手上再介绍,成功率会高得多。
譬如卖轮胎的人,很可能把轮胎拿出来,呼一下子,推到顾客手上,让你摸着,再一一介绍那轮胎的优点。而据美国心理学家统计,这样的推销的方法,远比“指着挂在墙上的轮胎介绍”成功率高得多。
有什么比“抓在自己手上”更实在的呢?
 
 
大事我做主,小事你做主
 
一个卖领带的小姐,可以站在柜台后面问你:
“先生!要不要习条领带?”
她也可以改个方法
“行政管理!您的领带真漂亮我这边有条类似的,也不错,您看看。“
她可以直接说:
“先生!您来看看领带吧,您喜欢红的,还是蓝的?”
请不要以为这三种问法,没什么不同。
对于一个随便逛逛的人而言,你用第一种问法,八成引来的反应是“摇头,走开”。
这就好比你如果问客人:
“您要不要喝咖啡?”
对方客气,很可能说不要。
相对的,如果你改个方法问:
“您要咖啡还是茶?”
他则很可能说:
“就咖啡吧!”
 
前面卖领带的三种问法,当然以后两者为佳。因为她不谈一个“买”,不让你先有戒心,而把主动权在你手上。
更深一层探讨,你会发现,第三种说法,实际是不问你要不要买,已经先假设你要买了。好比丈夫问太太:
“咱们买辆新车吧!你来挑,什么款式?”
天哪!乍听之下,是多么尊重太太的先生。但是,各位女士,如果你有一天碰到这种情况,可别昏了头。实际上,你丈夫是先决定买车,再叫你挑款式。
买不买新车,这么重大的决定,他可没问太太,是自己一下子决定的。
但是,谁能否认当丈夫这样说的时候,能让太太高兴,也容易减少阻力呢?
这就叫做
“在事我做主,小事你做主。”
 
人人的份,人人当家
 
让我说个在心理学上非常有名的例子
妈妈买了一个蛋糕回来,要两个孩子分。
还没切,两个孩子就开始争:
“我要比较大的那块!”
“我要比较大的那块!”
“上次哥哥捡了大的。”
“我比较大,我当然吃大的!”
“哥哥让弟弟,书上这么说的。”
眼看兄弟二人,还没吃就要打起来。
如果你是妈妈,你怎么办?
这个故事里的妈妈很聪明
她把刀放在大孩子手上说:
“你来切,由你弟弟挑。”
于是那哥哥小心翼翼地尽力把蛋糕切得左右相等,又高高兴兴地看弟弟挑走了其中一块。
 
他们为什么会高兴?这位母亲为什么达到了“双赢的沟通”?
因为她使两个孩子都有了“主动操控的”的感觉,而没的感觉“被人支配”。
记住!沟通最重要的原则是
由你操控,由对方决定。使每个原来是“被动”、“被沟通”的人。变成主动的“参与者,甚至决定者。

沟通兵法第五条——用身体说出真心话
 
小李的故事
 
自从戴上这一只世界名牌手表,小李就觉得信心大增。尤其是今天,要跟“心仪“已久的王董事长碰面,觉得格外有光彩。
想想,现在商场上的大老板,哪一个不戴名表?虽然那表怎么看都又大又重,而且厚厚的,上点也没有现代感。外面还加上一圈花花的、像齿轮一样的装饰,看起来好招眼。
可是,戴这名表不就为招眼,就为“秀”,表示老子有钱、够分量吗?
不招眼还有什么意思?
过去每次跟商场的朋友碰面,人家个个举起杯来敬酒,腕上的“满天星”闪闪发亮,只有小李最寒酸,有一阵子他甚至把表藏在口袋里,别人问,就说忘记戴了。
不戴,都比戴个烂表有面子!
 
当然,今天是不一样了,小李走进王董事长办公室时,就举起手看表。
“您下面有急事?”王董事长一面请小李入座,一边也看看手表,问小李。
王董戴的不也是这种金表吗?
“没事、没事。”小李说,又举起表看了看,还故意抖了抖手腕,让那金表链抖出一串声音。接着打开箱子,拿出准备许久的资料,双手伸得长长地递给王董,左手尤其伸得长些,露出那只新表。
王董一页一页地翻。小李静静地看,想起手上的表,心又怦怦跳,觉得好神气:“像我这种贫苦出身,才创业三年的小子,有几个戴得起这种表中之王。”
小李又故意理了理西装、伸了伸左手,让金表从袖口露出来,再托着自己的下巴,把手背向外转,使王董不时抬起的头,能看到自己的新表。
突然,王董不翻了,把资料还给小李,笑笑说:
“好构想!好构想!但是需要时间慢慢商量,我看您也很忙,咱们改天再约吧!”
接着按对讲机,叫秘书进来送客了。
“我不忙、我不忙,您可以慢慢看。”小李举着手里的资料,急着说。
“我看您下头一定有要事。”王董把资料挡了回去,“我也很忙,等大家都空的时候再说吧!”
 
不可随便看手表
 
看了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感想?
小李为什么没能抓住这重要的机会?王董事长为什么一直觉得小李另有急事?
“你既然下面有急事,从进门,就猛看手表,何必来谈呢?早早约好的,你如果重视这个约会,就应该先挪出时间,从从容容地谈,你是不是要赶三点半?怕银行跳票?从一进门,你就已经表现出毛躁不可靠的样子了嘛!何况,在我王董面前,你猛看表,是耍大牌吗?”
如果您是王董,会不会这么想?
 
特殊的敏锐
 
每个在社会上闯久了懂得人际沟通的人,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敏锐,也就是:
从最细微的地方观察对方
他有没有偷偷看手表,显示时间已到?
他有没有用手摸脖子后面,表示不耐烦?
他会不会在坐着的时候抖腿?表示他的不安?
他握手时,手上是不是又湿又泠,显示他的紧张?
他说话时敢不敢果着我的眼睛,表现他的诚意和自信?
 
身体信息
 
要知道,你与人沟通的成功与否,不目在于你会不会说话、会不会用言词表达,也在于你“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我有个同学,曾经在餐馆打工,他说如果有一群客人走进来,只要从门口走到桌子坐下,这么短的时间,他就能看出谁是当天要付账的主人。
“这人可以从头到尾都不怎么说话,他甚至自己不点菜。但是坐在那儿,感觉就不一样。”我的同学说,“如果这群人是分摊付账,你也可以看出谁是主客,或分量最重的人。”
请问,他凭什么判断?
凭对方的“身体语言”。
请人捉刀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曹操场认为自己长得矮小,不中以压住匈奴。于是教威武的崔季圭装扮起来,代替他接见使者。曹操自己则握着一把刀,站在崔季圭座位的旁边。
接风完毕,曹操令派在使者身边的间谍问:“您觉得魏王怎么样?”
匈奴使者答道:
“魏王看起来很文雅,但是站在他旁边拿着刀的人,可真是个英雄啊!”
 
想想,如果那侍卫硬是顶替国君去谈事情,可能谈得好吗?
所以我们在与人沟通之前,一定得充实自己的住心,使自己感觉有分量。这住心可以从两方面来充实,一个是你真要“艺高人胆大”,由于准备充足,而能显示自信。另一个是如同许多球员上场之前,会彼此拍拍、打打气。你可以在出门之前,尽量想想自己的长处、鼓励自己,对自己说:
“我办得到的。我相信自己办得到。”
只有你带着这种“我相信自己办得到”的心情出马才能显示你的力量,也才能让人信服。
 
约定俗成的语言
 
“身体语言”除了是一种自然的感觉,在许多高级社交圈也成为“约定俗成的语言”。
像前面故事中的小李,只因为看表,就使王董事长觉得他有急事。如果换成一般人,恐怕不会那么“敏感”。
这是因为在那个繁忙的圈子,大家已经用看表来当做说“时间到了”。
所以,如果你只想知道现在几点,就应该很有技巧地偷偷看表。其中最好的方法,是不看自己的手表,而“不经意”地看对方手上的表。
你只要稍稍让对方觉察你在看表,他一定会不安。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看表的动作太明显,或次数太多,则是明明白白地表示“我的时间不够了”。
如果你是主人,对方会急着告辞;如果你是客人,对方会急于送客。
 
手的语言
 
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体语言是“手的位置”。
我有一位同学失业。他父亲的朋友听说了,很愿意安排个工作给他,并叫他支谈谈。
我的同学兴奋得很,跑去谈,可是回来之后,久久没有回音。请自己父亲去问,对方说:
“你的儿子是非曲直错,我也想好好用他,但是恐怕他并不喜欢那个工作。”
“他说他不喜欢?”那同学的父亲问。
“没有,但是当我跟他讲他的工作时,他把两只手抱在胸前。”
 
“以手抱胸”表现的是“敌意”,也是“不安”。
因为我们身体重要的器官都在前面,最重要的心和肺,更在胸部。所以当我们遇到危险,要自我保护时,一定会抱胸。
自我保护表现的是不安全感、是敌意、是排斥,也是“我对你不看法不能苟同”。
所以当你与一群人说话时,那些“以手抱胸”的人总会给你一种压迫感。同样的当你有一天做老板,向部属训话时,你当然对那些坐在下面以手抱胸的职员,心里会有些不痛快。
就算你没有不痛快,如果你了解身体语言,也应该会想:“他或她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知道了这一点,当我们与人交谈时,能不时时提醒自己“不可随便抱胸”吗?
 
双手负背的自信
 
与抱胸相反,当你把双手背在身后的时候,表现的则是自信。
因为你把身体最重要的位置,都“不设防”地摊在对方前面,你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十足的把握,岂敢这样做?
所以当你做领导人训话时,把手背在身后,常最能表现力量。
如果你是晚辈,在听长辈训话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最好把两只手垂在身侧。或在坐着时,放在腿上。你绝对不能抱胸,更不能用手不断摸脖子后面。因为那表现了另一个重要的身体语言
你的脖子痛,实在疲累、不耐烦。
 
脖子不可随便转
 
谈到脖子,也就讲到头。
请试着做做看:
你坐着,把两手放在一条腿的膝盖上,正面看着你正前方的人。
是不是感觉亲切?
 
现在,如果那个人不是坐在你正前方,在而是坐在你左侧方或右侧方。
如果你身体完全不动,只把头扭过去看“他”。
你是不是表现了“怀疑、傲慢、姑且听这”的样子?
但是,当你把身子也同时转向对方的时候,情况就作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成为:
“我很重视你说的,转过身来看着,要好好听清楚。”
想想,如果你某日跟一群朋友在一起,突然想到个点子,提出出来,大家都身体不动,只把头转向你,其中却有一人,把身子转过来,听你说,你是不是对“那个人”特别有好感?
 
手势不可乱比
 
说话时比手势也是如此。
试试看!
你盯着右前方的人说话,并且用右手比手势,比向前方。
它显示的是你在强调自己的话。
但是现在,你如果手的位置不变,还指向右前方,却把头转向左前方。
坐在你左前方的人,会感觉你的手势“很大牌”。表现了“我不在乎!有什么稀奇!这件事,水到渠成!”
原来坐在右前方的人,只见你的手指向他,面孔却不看他,则感觉被轻视。
由此可知,无论你不手势或身体,都应该跟着你的脸动、跟着你的眼睛走。
 
眼神、眼神
 
提到眼睛,学问就更大了。
我父亲对我说过一件往事。
有一次他去演讲,并在演讲后为读者签名,由于读者非常多,从台子上排到礼堂外面,又有许多人要握手,使他为赶时间,不得不一边握、一边签,连头都没抬起来。
事后有读者写信给他,说他握手时没看着读者的眼睛,很可惜。
“不只是可惜!”我父亲说,“是失礼,想想一个人跟你握手时,你的眼睛却在看别的地方,或招呼下一个人,是多么坏的感觉。”
从那以后,他每次跟读者握手,一定看着对方。他说:“那四目交会的一瞬间,感觉真是好极了。”
 
人很妙,你走在街上,眼睛掠来掠去,可以看上千百人,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突然间,一双眼睛跟你正好“对上”,就会有一种“我注意到他,他也注意到我了”的感触。
许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街上相遇,也是先眼睛掠过,觉得有点熟,再转回来,盯到彼此的眼睛,才心头一震,大叫:
“那不是你吗?没弄错吧?多少年不见了。“
好演员都懂得“眼睛戏”;会说故事的人,都懂得用眼神抓住观众,好的沟通者,都知道诚恳地看着对方,并用身体配合着面对。
 
请记住!
身体语言,没有声音,却能引起另一种“共鸣”,产生另一种“触动”;也能因此引起别人的反感,使自己莫名其妙地吃了亏。
善于沟通者,必定是擅长使用身体语言的人。

沟通兵法第六条——先退一步,再往前跳
 
纽约第五街的伎俩
 
小时候,我父亲常带我支逛纽约曼哈顿的第五街。他倒不一定是要买东西,而是要给予我上一课我不是教你诈。
第五街上有不少专卖照相器材的商店,他们的对象主要是观光客。你会发现到纽约根本不必去百老汇看戏,单单在第五街的商店,就可以见到世界第一流的演出。
譬如当我们进去逛,却不买东西,或是看了一样东西,也问了价钱,却既不还价,也不买的时候,店员会说:
“你们是观光客吗?观光客可以打折。”
如果我们摇头,他会说:
“你们付现款吗?付现款的打折。”
如果又摇头,他又会改口:
“你有信用卡吗?如果是Visa,可以打折。”
如果我们还是摇头,他还有得说:
“没关系!什么卡都成,只要你现在买,我给你打折!”
 
你会发现当沟通碰上僵局,或者对方一直不掀牌,让你莫测高深的时候,打破僵局最好的方法就是
我先让一步。
 
聪明的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像。
各位可知道,当米开朗基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看,竟然不满意。
“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基罗问。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
“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
随着米开朗基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员不得不躲开。
隔一会儿,米开朗基罗修好了,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
“您看,现在可以了吧!”
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了官员,米开朗基罗先去洗手,为什么?
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
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
但是,各位想想:
如果米开朗基罗不这样做,而跟那位官员争,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吗?
 
我们要知道,在沟通的过程中,许多事情是抽象的。它不是一斤、一两,有个标准可以遵循,而常常是凭感觉。
所以“感觉”在沟通中非常重要。常常当你主动让一步,对方的感觉好了,问题也就得到解决。
我父亲就曾经对我说过他的一个经验
二十多年前,当他制作新闻节目“时事论坛”的时候,第一集才录好,有关单位就来审查,说节目是批评当年的联考,评得太辣,会影响考生情绪,必须修剪。
“是的,我马上修剪。”我父亲说。
怎么办?来宾上完节目都走了,播出的时间又已经排定,我父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赶紧把问题节目的录影带调出来看了一遍。
注意哟!他只是看了一遍,一点也没剪。因为他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剪。
然后,跟米开朗基罗一样,再请有关单位看,看完,居然没有问题了。
不久之后,“时事论坛”还得了金钟奖。
所以我父亲总对我说:“常常只要让一步,事情就都解新局决了。嘴硬的人,占不了便宜。”
 
“让步”能解决问题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大家都知道的<<庄子.齐物论>>里的故事
有个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
“早上给三个果子,黄昏给四个果子。”
猴子都不高兴。但是当养猴子的人改口说:
“这样吧!早上给四个,黄昏给三个。”
猴子就都开心了。
其实“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有什么分别呢?
 
连小孩都能用让步的方法跟他们沟通。
譬如我妹妹小时候,规定她九点钟睡觉。
如果那天正好有客人,她就不愿意睡。你虽然可以强迫她,她一定会哭,带着眼泪上床。
但是当我母亲说:
“好吧!让你多玩一下,多玩五分钟,可以了吧?你自己看着钟,长针到一,就去睡,好不好?”
她八成会同意,而且到九点五分,自己就走了。
九点跟九点五分,才五分钟的差异,为什么注鬼就会高兴了呢?
因为,她没有让步,是妈妈让了步。她也不是被逼去睡觉,而是自己去睡觉。
这五分钟的让步,不是最成功的沟通吗?
 
先认错的好处
 
再说一个故事
我有两个同学在学校谈恋爱,才毕业就结婚了。
那先生长得粗粗壮壮,太太则娇小玲珑。
有一天,太太开车,先生坐在旁边。车子由长岛一路开进纽约市。
碰上红灯,太太没想到在纽约市红灯是不能右转的,居然方向盘一扭,硬是转了过去。
好死不死,正有个警察躲在路边,于是被抓个正着。
“罚她!罚她!告诉她不能转,她要转。”那丈夫居然大声对警察喊着。
警察先一愣,接着笑了起来,走到那太太旁边,看了看驾照,手一挥,放他们走了。
为什么?因为那太太已经够可怜了嘛!
 
夫妻吵架,只要有一方知道先说“对不起”,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两边争执,只要有一边知道先让步,无论让的是真是假,是五块钱,不是五分钟,事情就会变得顺利许多。
留三分地给别人,常能使彼此都获得更大的天空。

沟通兵法第七条——原来都是一家人
 
你是我的新朋友
有一天我去机场送朋友。
因为是毕业回家,他带了一大堆行李,除了托运的两口大箱子之外,还随身带了三个大手提袋。
大概东西塞太满了,其中一个袋子裂开一道缝。
“小心东西掉出来!”我对他说。
“咳!都不是什么重要东西。”他笑笑,从那袋子里掏出两个大球。
那是两个葫芦样的东西,上面绑着羽毛,还有两个小棍子的把手。
“Maracas! ”他说,“我以前去里约热内卢买的。”说着摇了摇那两个球,发出沙沙的声音,“是乐器。”沉吟了一下,他把那乐器交给我,“干脆!送给你吧!我就算拿着,到家也一定碎了。”
 
我拿着那两个maracas看着他上了飞机。
才转身,突然有一群人跟我招手。一个又黑又小的男人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喊,好像老朋友许久不见的样子。
“你一定才从巴西来,对不对?”他做出一副要拥抱我的样子,“怎么样,那边还凉快吧?”
我愣了一下,摇摇头说:“No!我没去巴西。“
“啊!”他张开双手,“我知道了。你一定是刚从南美旅行回来。”
“我没去南美。”我说
他也愣了半秒钟,又大笑起来说:
“那你一定是跟我们一样,看!”他指指不远处一群带着大包小包的人,每个人都对我挥手笑着,“我们都从很远的地方来波士顿旅行。”
我笑笑,摇摇头:“抱歉!我不是来旅行,我就住在波士顿。”
“太好了!”他露出一口白牙,拍了我一下:“那么,你一定是我的新朋友了。”突然改成很小声,在我耳边说:
“能不能借我一块五毛钱?”
 
拉近彼此的距离
 
相信大家一定曾在美国电影里看过,两个陌生人,再不然是在军队里,再不然是在路上偶然相遇。谈谈谈,发现原来是同乡,然后谈到当地的景观、学校、天气、球赛。
“记不记得一九八六年,大都会队对红袜队那一场?”
“当然记得!最后一局。”
“是啊!怎么想都输定了,居然一个满垒全垒打,那小子叫什么?”
“芮耐!”
“耶!对了!”
突然之间,两个人好像就成了老朋友。
 
缩小谈话的范围,谈一些只有小数人有共鸣,别人没感觉的东西,正是沟通的好方法。如同刚才例子中,那个南美来的小子用了各种办法,希望跟我拉近距离,到最后,好向我借钱。
 
交集在哪里
 
人属于群体动物,往大处看,要分国家、分族群;往小处看,要分乡镇、城市;往更小处看,甚至要分区、分街道。
啊!你说国语,你是中国人吗?
我也是!你从台湾来吗?
太好了,我也是。你住北部还是南部?
太好了,我也是台北人。你住哪一区?
怎么那么巧,我以前也住大安区。
什么?你住过温州街?你记不记得以前巷口有一家面包店,开了很久很久?
真的啊!那你一定吃过我妈做的面包。你记不记得以前温州街里常聚集一些混蛋的小太保?
什么?你就是当年的太保?太好了!太好了!那你一定抢过我的钱。不过不用还了!
听起来虽然是个笑话,但我们不是处处听到人们用这种方法,缩小彼此的距离吗?
缩小距离,等于画起了小圈圈;画起小圈圈,表示有人要被排斥在圈之外。于是竞争的对手减少了,圈内人的共同意识增加了。这诚然有碍于团结,但是使用权手得好,却能有助于沟通。而这沟通最重要的技巧,是找出共同点,以及彼此都感兴趣的东西。
再说个故事吧!
 
床头吵,床尾和
 
一对夫妻吵架,晚上睡觉,谁也不理谁。
各位想想,这时候如果有一方要打开僵局,最好谈什么主题?
谈天气?谈银行账户?谈球赛?谈娘家或婆家?谈外面的交际应酬?还是谈子女?
当然是谈子女
“今天女儿考得好不好?”丈夫先开口了。
“不好!”太太还没好气。
“唉!其实我小时候功课也不也不好。不过这孩子可是真聪明。我看哪!比我聪明。”
“希望也比我聪明,将来别挑个牛脾气的老公。”
“噢!对了,她那个拼图拼好了吗?”
“拼好了。”
“真的啊?你有没有帮忙?”
“我哪有闲工夫?”
“都她一个人自己拼的?”
“当然!”
“太厉害了!太厉害了。在哪里?带我看看,我急着想看。”
“自己去看。”
“拜托嘛!我找不到的啦。”
于是太太带着老公推开小孩房门。
“你瞧!女儿睡觉的样子多美?”
“是啊!”
“就像你,希望将来脾气也像你,别让她丈夫欺负了。对不起啊!太太”。
 
突然之间,拨云雾而睹青天,露出了太阳。
太阳是谁?
是孩子。
夫妻不是血亲,孩子总是血亲啊!两个人共同关心、爱恋的,就是孩子。当然提到孩子好,心里温暖,冰山就容易解冻了。
 
沟通最好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交集”,找到共同兴趣、共同利益的所在。回避一切可能产生坏联想的东西,抓信一切能够引发美好感觉的题材。
这一步先生对,就什么好办了。

沟通兵法第八条——幽默常是最好的沟通
若问这世上最好的沟通方法是什么。
答案应该是幽默。
想想,如果一个棘手的问题,能够用幽默的几句话,使大家会心一笑就想通了,不是太高明了吗?
幽默,常常不面对问题,而采取迂回的方式,所以不会造成太尖锐的感觉。幽默也常是突然发生,出自一种机智,反应了幽默者的智慧,而令人叹服。
当人们叹服时,往往就会对你产生好感,也容易接受你的意见,所以在西方社会,幽默感被认为是一种杰出的能力。
让我们透过许多幽默的例子,来谈谈幽默的沟通吧!
 
幽默可以救命
 
机智的哲学家
 
一七二七年黄法战争,偏偏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活泰尔(Voltaire)正到英国旅行,落在了愤怒的英国人手里。
“把他吊死!把他吊死!”英国人喊着。
沃泰乐被抓起来,带上绞弄台。幸亏他的英国朋友赶来,大叫着:“他是学者,不参加政治,不能把他处死。”
“但他是法国人!”愤怒的那群人吼道,“是法国人就该死。”
两边正争执不下的时候,沃泰乐举起双手,说:
“能不能让我这个要死的人,说几名真心话?”
场面一下子安静了。
“各位英国朋友!”沃泰尔对着群众鞠了个躬,“你们要惩罚我,只因为我是法国人。但是各位想想,我生为法国人,却不能生为高贵的英国人,这件事,对我的惩罚还不够吗?”
英国人全笑了起来。
沃泰尔居然被放了。
 
机智的宰相
 
皇帝久病,这一天突然病情好转,精神大振。他已经许久不问政事,心中焦急不已,立刻如群臣进殿。
京城的大道上,奔过一辆又一辆马车。群臣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惟恐慢人一步。大家都要向皇上叩贺龙体康泰。
偏偏身为宰相的最后一个到达。
皇帝火冒三丈。
“朕今天好不容易舒服些,如你们来,你身为宰相,反而迟到,你难道不为朕高兴?你是何居心?”
“请皇上息怒!”宰相居然从容不近地说。
“皇上,您久病,举国上下都有为您忧心,突然看见各官司员的马车,急急忙忙地往宫里来,马儿飞奔得烟尘飞扬,百预处理的心里更是猜疑不安了。”趋前一步,恭敬地说,“所以臣特别叫车子慢慢走,做成很从容的样子,一下子,百姓们都由忧转喜,现在举国都要为您龙体大安庆祝了呢!”
原来怒气冲冲的皇帝,突然间气全消了,笑道:
“宰相毕竟是宰相,爱卿的格局真是不凡。朕没看错人哪!”
 
奉屈原之命
 
宫里的弄臣得罪了皇上。
“把他扔到河里!”皇上大吼,“不准他上来。”
“扑通”一声,侍卫把弄臣狠狠丢进护城河里,看样子弄臣非死不可了。
咕噜、咕噜,河面冒着水泡,隔一下,弄臣居然浮出来了,往岸上爬。
“谁叫你往上爬?”皇上怒气未消。
“叩禀皇上,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可是在水底看到屈原,他叫臣快上来。”
“屈原?”皇四一愣,“他说什么?”
弄臣扒着岸边,一边吐着水,一边说:
“他说,他不幸遇到坏主子,所以不得不投江;可是臣这么幸运,有您这样的明主,怎么也下去了呢?所以忠臣快滚。”
皇帝大笑了起来:
“说得好!说得好!快把他拉一来吧!”
 
幽默可以作柔和的反击
 
何不早说
 
有位贵妇自恃财大势大,居然要请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在她家的花园宴会上演奏。
“可以。”托斯卡尼尼在电话里说,“一万美金。”
“笑话”。贵妇狠狠挂上了电话。
一万美金,在当时真是了不得的数字,托斯卡尼尼显然是喊出一个不可能的数字,反击那位贵妇。
但是才隔两天,贵妇又打电话给托斯卡尼尼。
“一万美金就一万美金。”贵妇存心给托斯卡尼尼难堪:“但是有个条件,你只准演奏,不准跟我的宾客们寒喧。”
“什么?”托斯卡尼尼叫了起来,“您为什么不早说呢?如果能不跟您那些宾客说话,只要五千块就成了!”
 
交换礼物
 
二次大战,德国军队虽然不能开入中立的瑞士,但是眼看那么多犹太人跑到瑞士避难,德国的边界指挥官心里实在火大。
有一天,德国失奉命把一个包装得非常漂亮的礼盒送过边界,呈给瑞士指挥官。
指挥官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盒,里面装的居然是一大堆马粪。
过了一天。
一位瑞士的士兵,也送了个漂亮的礼盒给德国的指挥官。
德国指挥官笑着挥挥手:“打开来看看!”
德兵把礼盒打开,居然不是马粪,是一块上好的瑞士奶酪。
“里面还附了张字条。”德兵把字条交给指挥官。
上面写着
“遵照贵国的习俗,我们也恭奉上敝国最好的产品。”
 
幽默可以作为最好的暗示
 
一群鬼灵精
 
“听说老师这次旅行不带牛肉干,要带巧克力。”有人跑进教室,“我看见好向福利社打听价钱呢。”
“完了!完了!”大家都叫了起来,尤其是几个胖妞:“我们最怕巧克力了。”
“是啊!而且我听到福利社老板说的巧克力的价钱,比牛肉干还贵。”打探到消息的女生说。
“可是怎么办?又不好跟老师讲,叫她换牛肉干,多丢人。”
一群女学生聚在一起,总算研究出个办法。
老师进来了。
有人举手:“老师,今年班上旅行,您千万别再带吃的东西了,我们全班那么多人,太破费了。”
又有人举手:“是啊!而且去年老师带的牛肉干,好好吃,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世上没有比老师买的牛肉干更好吃的东西了”
全班都附和。
“我知道了。”老师笑笑,指指这个,又指指那个:“你们这些鬼灵精。”
 
脚底抹油
 
小刘长得仪表堂堂,又代表公司去内地谈生意。
事情谈成了,当晚对方公司的几个漂亮女生居然要一起请小刘吃饭。
从来惧内的小刘心想:
“不妙,那批女生很厉害,我去还是不去?”灵机一动说,“好啊!还是由我请吧!就在我旅馆楼下的餐厅。”
女生们答应了。小刘暗自得意:“留在旅馆里,总比出去,人生地不熟的,多些把握。”
大家吃得很开心,聊天聊到十点。女生居然意犹未尽,起哄说:
“你请完,该我们请一,我们带你去酒巴”
“真的啊!”小刘帮作兴奋地说,“为什么不早说呢?”接着看看表,笑道,“看样子,我还得专程再来一趟北京了!”
女孩子们倒也聪明,笑笑:
“好啊!改天我们去台北请你。”然后,高高兴兴地道别了
 
 
幽默常是解除敌意最好的方法
 
傻人的聪明话
 
公司里炙手部门的经理出缺。
部门里全是一等一的人才,大家争得头破血流。
最后,居然来了空降部队,由别的部门调来了小王担任新的经理。
小王上任那天,大家摩拳擦掌,准备给小王一点颜色。“凭什么让一个外行人来领导我们。”几个原来争权的主管,居然团结在一起。
小王在就职会上致词了。他笑着深深一鞠躬:
“在下能到这里来,全要感谢大家。每一,因为这里的能人太多,据说升谁当经理,都是一种不公平。所以按照历史的定则,找我这么一个有傻福的傻人来。”
哄起一团笑声。小王继续说:
“傻人就像个蜡烛的芯,看起来最亮,又部在蜡烛的最高点、最中心。其实啊!他最惨,他是被烧的,烧得焦黑、焦黑,你们看看我这么瘦,能烧几下啊?”
大家又笑了。
小王再一鞠躬:
“最重要的,是蜡烛芯自己不能烧,全靠四周的蜡油。所以,拜托!拜托!各位先生,我全靠你们了,请大家帮忙,别让我给烧焦了!”
一屋人都笑弯了腰,把要修理小王的事全忘了。
 
幽默常能化解僵局
 
谁是老大
 
一对双胞胎吵架,眼看就要打起来了。
“为什么吵?为什么吵?”妈妈赶来。
“大家都说他是哥哥,我是弟弟。”弟弟哭着,“他为什么要比我先出来?才五分钟,就做了哥哥。”
“你怎么这么说呢?”妈妈笑笑,“你们两个都在妈妈肚子里住得好好的为什么他先出来。是因为你踢他,他让你,所以他不得不出来啊!”
弟弟高兴了。但是哥哥又火了:
“原来我是被他踢出来的,他害我不得不离开妈妈的肚子。”
“不!这又是你不对了。”妈妈回头安抚哥哥,“你怎么不想想,妈妈肚子里那么好,为什么弟弟还要出来?”
“我不知道!”哥哥说。
“因为他舍不得你,看你出来,他一个人待在里面没意思,所以跟着你出来了。”
两兄弟想想,可不是吗?高兴地拉着的,去翻糖罐子,吃糖了。
但是才一下,又吵了起来。
“又为什么吵?”妈妈再赶了过去。
“他多拿了一颗。”哥哥指着弟弟说,“我才三颗,他拿了四颗。”
“真的吗?”妈妈叫弟弟张开手,果然有四颗。妈妈赶紧抢走了一颗。弟弟的脸色立刻变红了。
“这颗糖也不是哥哥的,你们一个人三颗,不多也不少,多的这颗是妈妈的。”妈妈说完,嘴一张,吃下了那颗糖。
两兄弟愣一下,想想妈妈真对,不吵了,都笑了。
 
我是第一人
 
美国太空人登陆月球,是阿姆斯壮(Neil Armstring)和奥德伦(Edwin Aldrin,Jr.)两个人,可是最先踏出第一步,被歌颂为“一个人的一小步,整个人类的一大步”的,是阿姆斯壮,不是奥德伦。
返回地球的记者会上,有人问奥德伦:
“你会不会觉得很遗憾,由阿姆斯壮先下去?”
场面突然变得很尴尬,连阿姆斯壮的表情都很不自然。
奥德伦居然脸色变,只是轻松地笑笑:
“你们要知道,当我们回到地球,第一个爬出太空舱的可我啊!”看看四周上百位记者,“我是由别的星球过来,而且踏上地球的第一个人啊!”
全场的记者都笑了,笑着报以如雷的掌声。
 
看了这么多幽默的小故事,您有什么感想?
幽默可以救命、可以还击、可以交友、可以解围。
中国人在过年打破东西六“碎碎平安”,是幽默;在劝架时说“不打不相识”,是幽默。在夫妻吵架时说“床头吵、床尾和”,刀是幽默。
但是这些已经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句子,不是曾为我们缓和许多场面吗?
我们能不佩服早发明那些句子的人吗?
幽默,是智慧的灵光,是一种能够流传的“智慧财产”啊!
沟通兵法第九条——要亲吻?请找没人的地方
 
有准备、有信心
 
小时候,常有人到家里向我父亲买画。
每次收藏家来之前,父亲都会先把他满意的作品拿出来,挂在墙上,或放在画架上。对于比较特殊的作品,他甚至会架起两盏投光灯,等收藏家一到,就把灯打开。
“不要等人来了,才去翻箱倒柜地找画,让人觉得你有一大堆,根本不值钱。而且,同一张画,在不同的灯光下,感觉可以完全不一样。”父亲对我说,“卖画就像女儿相亲,你自己先要爱她,显示她的高贵。不要等客人来了,才呼前喊后地叫女儿进去换衣服。”
 
 
沟通的道理也一样,你在沟通之前,先要把资料准备好,不能散乱地一大堆,致电时候才东翻西翻。
你甚至得把重要的论点和数字完全背好,让对方觉得你下了功夫研究,提出的资料也可信。
你自己更要有十足的信心。这就好比卖瓜的人,自己都不觉得瓜甜,你怎么说服别人,买你的瓜?人们很妙,当你没有自信,自己都不肯定自己的时候,对方可以直觉感受到。所以沟通也像传教,要别人信你的神、信你的道理之前,你自己先要表现虔诚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你要选择沟通的好时机、好地点,所谓“天是、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就容易了。
 
掌握时间、把握机会
 
台湾有句俗话“吃饭皇帝大”。
相信大家都有经验,你正吃饭,突然有人来电话,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急事,却一下子说不完,你碍于情面,又不好不敷衍。
敷衍,当然不会专心,也不容易谈成什么大事。
所以无们都该街道,要找人沟通,最坏的时间,就是当对方正在用餐,或正要去吃饭的时候。
肚子饿的时候,脾气坏,这是猎食性动物的天性。因为脾气坏、凶残暴力,才能有更大的冲动去猎杀。
所以无论什么事,都最好别在对方肚子饿的时候去沟通。
 
对于那些在公司餐厅包饭的人,你更绝不能在吃饭时间去沟通。因为如果他是主管,下面的人可能会等到他,你在电话这头以为能好好地、慢慢地谈,岂知道,他那头正有一屋子同事盯着他看。结果,他一定草草挂历你电话。
至于他是小职员,就更麻烦了。因为没有人会等他,等他挂下电话,桌上的菜早没了。
所以,在吃饭时沟通,可以!你可以请对方吃饭,吃完了再谈。
而且要记住,无论你心里有多急,也得等到到上咖啡、甜点,再谈大事。千万别在他正细细品尝你花上万元请的“三头鲍”的时候,就开口:“咱们那笔生意的款子”
 
沟通也可以找“非常的时机”
我有们同学,才毕业凡进了一家人人羡慕的大公司。原因是,别人连地级主管都见不到,他却直接见到大老板。他也不是靠关系,而是在打了几次电话,都找不到门路之后,最后冒险一搏,在下班之后,晚上九点,又试着拔了个电话。偏偏那么巧,秘书都不在,大老板居然在,自己接听。
那大老板先愣了一下,又觉得很有意思,想这年轻人可真会钻,这么晚还不死心。居然叫他第二天去谈一谈。
这一谈,大老板居然用他做了“特别助理”。
我们要知道,大人好惹,小鬼难缠。
我最近就有个实际的体验
 
母亲过生日我去波士顿的名店,想买个皮包给她。看到一个不错的,正打九折,就买了,付完钱,拿着皮包下楼,看见好多其他有意思的东西,便把皮包交给柜台,请他们代我看一下,好让我去逛逛别的部门。
哪知道,等我逛回来,那皮包居然不见了。东翻西翻,找不到,显然是被人偷走了。
那是付了钱的东西,你连着包装拿出去,当然不会有人怀疑。
店员脸也绿了。因为那样式的皮包,全公司只有一件。
我开始跟店员理论,他说那不是他的责任,因为我已经付了钱,就是我的东西,应该由我负责。吵到最后,我总算拿回了钱,又挑了一个皮包。
但是当我要求他们打折的时候,却被拒绝了。
第二天,我心有不甘,直接找到他们总经理那里。
各位相信吗?我用半价买下了那个Ferrag-amo的名牌皮包。
 
所以,如果你是小人物,根本“打不进去”的时候,可以考虑找非常的时间,用非常的手段。你的勇气常会被那些极可能跟你一样“由小人物奋斗起家”的大老板欣赏,于是
在你的身上,他看到自己的影子,你的沟通成功了。
他也可能为了给下属一个教育,也给顾客一个好印象,甚至显示他的权威,断然做主,答应你的要求,如同那皮包公司的老板,一句话,我就拿到了半价的优待。
 
寻找一个沟通的好环境
 
如果你很爱慕一个女孩子,你觉得她对你也蛮有好感,有一天出游,你想要吻她,你会找个安静无人的地方,不是在交通繁忙的大马路上?
当然是安静无人的地方。
如果四周有人走来走去,就算原本她愿意,百分之九十,也会不愿意,对不对?
 
再举个例子
如果你回家,发现丈夫正在骂孩子,就算你觉得他骂得不对,你是先把孩子支开,等丈夫情绪稍缓和之后再说他,还是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公不对?
假使你用了后一个方法,只怕孩子不但挨骂,还更惨,得挨打。
很简单嘛!你当着孩子的面,伤了“老爸的面子”。老爸岂能没尊严?“好!你护短,我就修理他,都是你这老太婆惯坏的,我连你一起修理”
沟通的客观情况是多么重要啊!
 
正因此,如果你要沟通,最好找个没人打扰的环境,使你能够一次把话说清楚,而不是断断续续。
有些国家领袖,谈大事,会找个幽静的别墅,或风景胜地、大饭店的顶楼会议室,而不是在某一方的办公室,常常就是这个原因。
环境优美,心情宁静;没有打扰,远离尘嚣,就是沟通的好条件。
甚至,当你平常打电话,跟朋友沟通的时候,也最好先问他:
“在没有十分钟?如果不方便,我等到下再拨。”
对方原来听你说有事要谈,心里七上八下,正暗自想:“完了!不晓得要讲多久。”而你先说只要十分钟,则可以减少他的不安,更能确定沟通的诚意。
先问他时间,表示对他的尊重,也表示你沟通的“严肃性”,绝对可以给对方好的印象,有助于沟通的成功。
 
再试一次就成功
 
我认识一位著名的演讲家,他的演讲不但场场爆满,而且都在七八个小时这前就开始排队。
只是这两年演讲家因为身体不好,而不再出马。任什么人出面、出什么价码,都请不动。
最近突然有个组织宣布他们请到了这位演讲家,而且时间定在几天之后。
演讲会成了大新闻,也非常成功。许多费尽唇舌,请不动这位演讲家的人,都表示不解,纷纷向主办单位打听,到底用了什么关系。
“没用什么关系,大慨走运吧!”主办人说。
 
有一天,我遇到那位演讲家,也好奇地问原因。
“没什么,只是碰巧。”他笑笑说,“你要知道我的病时好时坏,所以对于那些前半年就邀请的人,我因为不敢保证到时候身体状况许可,而不敢答应。这次碰到的团体是前十天联络的,正好我那阵子健康情况不错,心情也好,就同意了。”
由这件事可以知道,许多人的“为与不为”,要看他的身体状况和心情,遇到这种人,你不断试着沟通,常能获得意外的成功。
 
再说个故事:
有一阵子,我的车坏了,家又住得偏僻,所以每次有急事,等不及搭公车,我都得打电话叫计程车。
有一天,我急着要去曼哈顿,打电话到车行。对方说没有车。我请他们用无线电叫叫看,答案也是“半辆车都没有”。
隔了十分钟,我又打电话去,还说没有,而且告诉我:“附近几十英里内都没有我们的空车。”
又隔了五分钟,我还是不死心,再打电话去,对方一听我的声音,居然说有了,马上就到。
“奇怪,为什么我前五分钟打电话,还说没车,后五分钟就有了呢?”我上车之后好奇地问司机。
他笑笑:“其实我们总有辆空车待命,碰到真正紧急的客人,才开出来。你连着打了三次电话,一定有急事,所以我就来了。”
 
由此可知,“三顾茅庐”有多么重要。
许多政界的领导者,要请那下野已久,“绝意仕途”的人再出马,都是一请再请。那被请的人也就在“盛情难却”之下,再度披挂上阵了。许多电话里谈不拢的事,当你亲自出马,当面拜会之后,对方因为“见面三分情”,就谈成了。
许多广告,你一登再登,起初没人动心,却可能在看久了之后,终于开始好奇、开始动摇,于是你原本“门可罗雀,突然间又嘉客盈门。
 
沟通绝不能一次不成功就放弃。
沟通要百折不挠,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沟通。
沟通的最高指导原则是
没有不能沟通的事。(请看下一章)

沟通兵法第十条——没有不能沟通的事
 
前面各章讲了许多沟通的兵法,现在到了结尾,我要再说几个有意思的故事。
 
大家都是老板
 
有间工厂要倒闭了,几百个工人就将面临失业,不但拿不到遣散费,连工厂欠的工资也分不到几文。
工人们齐聚在厂长办公室的门口抗议,要工厂拿出解决的办法。
“工厂就在大家的眼前。”厂长说,“你们都看到了,也看到过去两年生产的量的低落。现在把工厂拍卖,只怕都没人买。就算卖掉,先还银行贷款,大家也分不到几文。”
怎么办?是丢了鸡蛋?把厂长绑起来?把厂里的电脑、冷气抢回家?把工厂烧了泄愤,然后被警方拍照搜证之后去坐牢?还是泠静善后?
厂长用了聪明的方法。他说:
“工厂是大家的。工厂欠大家钱,人人都是老板。现在我们组成专案委员会,把工厂按比例分给大家,大家都是股东、都是老板。少拿点薪水,努力工作,撑几个月看看。赚了,是大家的。赔了,再关门也不迟。”
工人们想想,现在把工厂砸了,什么也拿不到,不如自己当老板,继续做做看。
半年下来,因为人人觉得是在为自己做事,特别卖命,居然让工厂起死回生,愈来愈兴旺,不但还了债,而且扩张成更大的工厂。
 
独家买卖
 
河水暴涨,把两岸都淹了。
上游有个富翁,逃避不及,被水冲了下去。
富翁的尸体被捞起来。捞到的人说:
“好好敲那孝子一记,这是独家的买卖,他老爸的尸体只有我们有别人没有。”
富翁的儿子又伤心,又慌乱,找不了师爷:
“请师爷去沟通一下,能不能少要几文?”
师爷一笑:“您放心,他们要一万,我保证五千成交。”
“真的吗?”
“当然!”
没多久,师爷果然以半价带回了富翁的尸体。
“您怎么办到的?”孝子问。
“这容易。”师爷说,“我告诉他们:‘正如你们所说,这是独家的买卖,这尸体只有一个买主,只有我们要,别人不会要。’”
 
轮流坐上座
 
为期两周的旅行团,却从第一天就团员产生磨擦。
“为什么那对老家伙总坐在最前面,又舒服,又看得清楚,又不必忍受后面厕所的臭味?”坐在巴士后面的人抗议。
“因为他们比较老,我们要敬老。”导游说。
“老人已经看了七八十年,理当让年轻人多看看,不能倚老卖老。”后面人双喊。
导游没办法,于是改成谁先上车,谁先坐。
结果大家连饭都没吃完,就急着往车上冲,而且好几次在车门推挤,差点打起来。
导游又改为抽签。
偏偏某些人总抽到最好的座位,不是有怨言。
最后,司机发言了:
“我们何不轮着坐,这次右边坐第一排的,下次坐第二排;这次坐第二排的下产供销坐第三排;这次坐最后一排的往前移;那对老人始终坐左边中排不移动。于是一整车的座位成了圆圈,大家轮着坐,总会坐到前面,也总会坐到后面。”
他们有了个非常快乐的旅行。
 
两全其美的妙法
 
两个人在图书馆看书,居然吵了起来。
“什么事?什么事?”管理员跑去问。
“我要开窗!”一人说,“我需要新鲜空气。”
“我不要开窗。”另一人说,“我怕冷。”
“开一半窗,好不好?”管理员问。
“不好!”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你们其中一位到隔壁那间去看书,好不好?”管理员说,“那边没人”。
“也不好!”
管理员没办法了,请来图书馆主任。
“这简单!”主任说,“空气确实应该流通,也确实不能直吹冷风。”接着走到隔壁一间,拉开了窗子。
“感觉新鲜空气了吗?”主任问。
“有了。”那要开窗的人笑着说。
“不会冷吧?”主任又问另一人。
“不会”。不愿开窗的人也笑了。
 
各进一步、各退一步
 
一九八七年,世界最紧张的焦点是位于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这块地区是以色列军队在一九六八年的“六日战争”时,从埃及手上夺下来的。
十一年后,双方终于能够面对面坐下来开始望洋兴叹判。但是埃及坚持要以色列归还整个半岛地区;以色列说办不到。
有人问双方为什么坚持他们的立场。
埃及说:“这块土地在法老王时代就属于我们。它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尊!”
以色列说:“放弃西奈就如同放弃我们的盔甲。如果埃及拥有西奈,他们的坦克车随时都可以打过来!”
眼看事情要僵,甚至可能又引发战火,门突然打开,双方和平地走出来了!最后这个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埃及不总统萨达特回去对他的人民说:“整个半岛都不给我们了!”
以色列的总理比金则对人的民众说:
“不错,但埃及同意把西奈的大部分划为‘非军事区’。所以沙子上虽然插着他们的国旗,却不会有他们的坦克!”
 
这五个故事可以说包括了我前面所说的各种“沟通的原则”。
想想!
如果第一个故事里的厂长跟员工正面冲突起来,不是两败俱伤吗?
他很聪明,知道共同意识、同舟共济的道理。敞开自己的胸怀,坦然面对大家,说出自己的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最后把工厂分给大家,由大家决定大家的前途,也把原来抗议的群众变成共患难的朋友。
所以,他做到了双赢的沟通。
 
第二个故事里,下游人想,这富翁的尸体只有我有。
上游的人想,这尸体是我家的,只有我要。
两边如果都就自己的“本位”去想,互不让的结果是尸体腐烂,谁也没好处,徒然让别人看笑话。
于是师爷出面,分析了事情,两边各让一步。下游的人捞尸有功,得了赏;孝子也尽了儿子的责任,安葬了父亲。
师爷作了双赢的沟通。
 
第三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最好的沟通,常是最公平的沟通,而不是举着道学的招牌,或透过威权的分配,更不是诉诸暴力的手段。
“假道学”常不如“竞争”;“竞争”常不如“民主的法治”。
游览车上的人,都是人;是人,就该人人平等。每次换个位子,前前后后全轮到了,谁也不吃亏。
那位聪明的司机,不是作了双赢的沟通吗?
(这是西方旅行团常用的方法,值得国人采用。)
 
第四个故事是避免正面冲突。
那位图书馆的主任,一方面尊重了两个人的看法,既没有满足任何一方的坚持,也满足了双方坚持。
窗子开了,虽不是开在你旁边,但你有了新鲜空气,也有面子。对另一人而言,因为你怕冷,我没有开你身边的窗子,而去开隔壁的,你不是也赢了吗?
于是主任作了双赢的沟通。
第五个故事是找出双方真正的问题。
以色列惟恐埃及通过西奈半岛攻击自己,它关注的是“国家安全”。
埃及因为输了战争,不愿再失去祖先留下的土地,它要求的是“国家自尊”。
沟通者最后用“设立非军事区”的办法,满足了双方,也达到了双赢。

这是沟通的时代
 
各位朋友:
外交界的人常说,如果没有妥协,就没有商谈。如果真有绝对不能更改的事,就没有所谓外交。
透过沟通,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有出入的解释,可以变成“各自表述”;有争执的土地可以“共同治理”;被割让的土地,可以物归原主。
这是个沟的时代。两国的争端,不应该用打仗解决;夫妻离婚,不必破口大骂;今天生意谈不拢,明天来可能合作;议会里水火不容,沟通后可以“共同修法”。
只要我们有诚心、有爱心、有耐心,肯让对方坐上座,肯让自己先退一步,肯把对方的面子做足,肯在自己底线上有最大的弹性,而且--
知道这世界不是全属于我,也不可能只有我是对的,应该利益共享、团结共荣。
主世界必能更和谐,这社会必能更进步。
 双赢 沟通 创造

扩展阅读

招商工作,更多是厂家招商业务人员亲自上门搞定的,而且是多次上门。具体是怎么搞定的?谈啊,反复谈,所以说,这招商的技术,乃至销售的技术,本质是沟通的技术。招商过程中的沟通,不是单向的介绍,还得要解答经销

  作者:潘文富详情


2021年10月26日,太平人寿湖南公司《沟通,关于家庭工作生活平衡艺术》课程完美收官!“压力绩效管理专家、高级企业EAP执行师”郭敬峰老师返聘受邀分享:“沟通能力测试、共情沟通技巧、工作生活平衡”,

  作者:郭敬峰详情


沟通重要,但沟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记得在读MBA,老师给我们学员讲《管理沟通》课程时候,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很是认同。沟通一定有目标,否则就成了闲聊。但沟通又离不开闲聊。怎么样才能提升管理沟通的技能呢?

  作者:蒋观庆详情


能够被学员尊称一声老师相信是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然对于我,心里总是怀着一丝不安,为什么?何德何能,老师是什么?老师到底是什么?老师能为学员带来什么?外出讲课,机票,酒店,用餐都无需自己考虑,都有客户给

  作者:蒋观庆详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继《英雄》、《十面埋伏》之后“回归真实”中的一部好影片。影片中主人公在丽江确有其人,几个演员由真人扮演,据说老谋子是无意间获悉这个故事,被这个故事感动,所以才

  作者:董栗序详情


管理沟通是企业组织的生命线。管理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了解客户的需求,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企业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沟通则是机体内

  作者:董栗序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