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计量研究

 作者:陈亮    252

摘要:本文对财务成本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财务成本的基本特征和计量形式,最后在分析传统财务会计局限性的基础上,展望了财务成本计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财务成本 确认 计量 财务会计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和确认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
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一个流量概念,它表现为资源的不利变化,即成本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出或增加。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存货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一般称之为费用,未转移的成本则为资产。传统的成本归属理论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转移,而并不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成本归属假设是成本计算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因此,支持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实质是一个历史成本分配的过程。可见一般人们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费用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应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是一个狭义概念。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形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并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称之为损失。那么,费用为什么要如此定义呢?这涉及成本流转观念。所谓的成本流转观念是指人们依据成本归属理论,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并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生产准备开始,采购材料、添置设备,产品研制开发,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产出产品,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也应该流转,为了确定企业收益和存货计量,必须从现时营业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并与利润表中的现时营业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则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性质上不同于费用,应视为损失。正确区分费用和损失,可以使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可见,狭义的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费用概念。根据以上论述,费用具备两项基本特征: 1.费用表示的是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这种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企业负债的增加; 2.费用确认应与企业盈利活动相联系,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由于收入和费用是分别单独陈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和款项的支付又不与企业同种产品的销售或收款同时发生。因此,配比要求就变得十分必要,费用应与收入建立一定的联系。
(二)财务成本的确认 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费用的确认应该与盈利相联系。这里配比原则十分重要,因为它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已耗成本,应计列为本期费用,相应列入利润表;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未耗成本应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指导人们区分各种费用与收入的不同联系以分配各类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费用的确认应该与这个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由此计算本期的收益。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包括三项确认规则: 1. 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 2. 系统、合理地分配费用; 3. 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 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已耗成本与产品相联系,并在有关收入陈报之时将这些产品的成本计入费用,就可以得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因为已耗成本是与某一个具体产品相联系,而这一产品又与所陈报的收入相联系,倘若收入在销售实现时予以陈报,将产品的已耗成本记为费用予以陈报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则被视为资产。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由于与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追溯的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中去,因此这类费用应该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并不是所有费用与收入都存在着联系因果关系,有些需要通过其他确认方法来分配费用。具体分配方法有两种: 1. 在以后的各会计期中,将成本合理、系统地分配为费用; 2. 当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 有些支出尽管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但它们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人们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础或便捷的方法将其分摊至具体产品成本之中。这些成本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时,应该是无偏见和合理的。例如,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各项间接费用,这类费用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应该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那些既不与生产直接相关又不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合理且系统的分配基础,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很显然,因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合理的途径与未来收入相联系,或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的收益很不确定,如果采用武断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可能将回比不进行分配更使人误解。因此,惟一的实际解决途径就是将它们直接列为当期费用。 事实上,将费用与收入相联系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马斯于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发表的第9期《会计研究论文集》的《会计分配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成本分配为费用,完全存在着主观臆造的因素。由于这种主观推测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A.L.托马斯认为验证费用分配过程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 1. 可加性,即分配到各会计期的费用数额相加应该等于原来的成本总额; 2. 明确性,即某一种分配方法只能导致某一个固定的分配额,而不是数额可以随意大小; 3. 可辩护性,当采用某种分配方法时,有其充分的理由证明是最优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无法替代的。 托马斯认为费用确认分配过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标准要求,现行的配比原则实际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不过至今为止,会计实务界仍在财务会计实践中坚持应用分配方法。因为费用分配过程构成了传统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会计实务,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财务会计。
二、财务成本的计量
费用作为获取营业收入所发生的资源牺牲,其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由于资源已耗用成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因此费用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一样,通常也可以由多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脱手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衡量。
1.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直接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表现为付出的现金或承诺付出现金;在非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则表现为被交易资产的现金等价物。按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是几个世纪以来财务会计的主要计量基础,是财务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被运用的主要理由是: ﹙1﹚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的,它不是人们主观确 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可靠性; ﹙2﹚历史成本具有可检验性,因为它有交易时留下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 ﹙3﹚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 ﹙4﹚费用以资产的实际耗费计量,收入是以销售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计量,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和收益的确认都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从而可以避免歪曲经营收益。
那么费用的历史成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它是按获取生产所需物品所放弃或必须放弃的资源在取得日的现行价值计量的,也就是资产的交易价值。当采用直接现金支付或承诺现金支付时,成本的计量是明确的,即买方所放弃的对资源要求权的货币表现。如果交易采用的是非现金支付方式或非现金支付承诺,则按照取得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或交易中放弃的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来计量。 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1﹚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和物价的急剧变化,使得历史成本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值,缺乏可比性。 ﹙2﹚历史成本未能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增值情况。资产的增值等于购置资产现时价值减去原始成本的余数,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值,因此收益计算中未能包括资产增值价值。 ﹙3﹚物价变动时,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难以分清企业的实际收益和由于价格而引起的持有损益。
2. 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也可以成为重置成本。人们对现行成本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有的认为现行成本是指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有的则认为现行成本应该是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有的认为是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采用现行成本来计量费用的必要性。 赞同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的人认为,采用现时成本由许多优点: ﹙1﹚由于收入通常根据现行价格计量,从配比的逻辑关系来讲,费用也应当根据所耗资源的现行成本来计量,这不仅可以保持收入与费用具有相同的属性进行配比,使得收益计算更为合理,也有助于已耗资产的实物性补偿; ﹙2﹚只有在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情况下,才能区分经营业务产生的收益和持有资产的增值或减值; ﹙3﹚能避免物价变动的虚计收益,确切反映生产耗费的补偿,有利于资产的实物保全; ﹙4﹚现行成本计量的结果所揭示的是现实的财务状况而非历史的状况,与决策的相关性更强,有助于对未来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预测。 不过,采用现行成本计量也存在着缺陷: ﹙1﹚资产计价比较主观,缺乏一个可靠的依据。由于重置估价需要通过专业人员主观判断,难以防止企业人员蓄意篡改数据; ﹙2﹚取得现行成本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现行成本数据的取得原比历史成本数据的获取要困难得多; ﹙3﹚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不利影响,等等。
3. 脱手价格
脱手价格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有的会计学家建议在费用计量中采用脱手价格。他们认为,它可以表示企业耗用特定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且这种费用计量不需要就重置的未来可能性进行预测,因为它有很强的决策相关性。此外,企业收益还可以根据已消耗资产的机会成本与相关的机会收入来评价,从而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不过脱手价格计量也存在着缺陷: ﹙1﹚由于同类资产在市场上有多种价格,因此脱手价格的确定比较困难; ﹙2﹚由于脱手价格计量放弃了实现原则,不符合持续经营假定原则。因此不利于对管理当局的经营责任的考核。
三、财务成本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可靠性,在会计系统设计时,选择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收入与成本进行配比为原则等作为基本理念,并要求会计人员采取谨慎态度处理会计事项。企业资产被看成一种“尚未摊销的成本”,并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企业收益被理解成一种“现实交易收益”,并按照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成本理论”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财务会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成本的分配或归属过程。
1. 传统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的差异,是一种“实现”的收益概念,也称之为会计收益,强调“实现”的会计收益观的优点在于: ﹙1﹚由于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因此它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 ﹙2﹚实现收益观是考核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最客观的指标。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概念天然地决定了需要运用配比原则来分配费用和已确认收益。很显然,配比原则实际已成为强调“收益重心”的传统会计确认收益的核心原则。会计收益大小的度量是通过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即在收入实现以后才确认收益,它只将已实现的收益确认为企业收益,不包含资产价值升值等未实现的收益;另一方面这种收益的度量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未耗成本)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 与传统财务会计收益观相对应的是经济收益观。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批评者认为,会计收益概念存在着重大缺陷,未来收益概念应采用经济收益观。他们指出了会计收益的缺陷: ﹙1﹚由于依据收入确认原则,使得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是不完整的收益,它没有包括未实现收益; ﹙2﹚在采用配比原则时,由于收入采用现时价格计量,而费用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因此成本的分配并不完整,使得成本未能真正得到弥补; ﹙3﹚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仅是未耗用的资产成本余额,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的价值。经济收益观强调的是资本保全原则,可理解为补偿资本后的一种增量。近年来会计界由于强调重置资产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接受经济收益概念,如果未来会计采用经济收益概念的话,成本的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将会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2. 资产定义的“成本观”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收益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心”地位,必然会导致为了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而按照“成本观”来定义资产。按照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尔顿的观点,资产只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成本”。他们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原始成本或历史成本是最初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重置成本是根据当前环境拥有一个与原有资产性能相同的资产所花费的一切代价。已耗成本将作为费用计入当期产品,而未耗用成本则作为资产保留在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 在资产定义“成本观”概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又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传统会计认为,资产通常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所取得的交换价格入账,然后将这项取得成本列示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因此成本就是商品或劳务在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如果交换中所付的是非现金资产,则以所放弃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取得资产的成本。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是因为历史成本是由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确定的,它最具有可检验性和客观性。另外,历史成本计量也有利于与收益计量中的实现概念相关联。 资产被定义为“未耗用成本”有助于与收益计量保持密切联系。但是资产定义“成本观”却存在着许多缺陷: ﹙1﹚严重地歪曲了资产的本质,资产代表的是企业未来经济收益; ﹙2﹚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3﹚由于重视收入与费用配比,强调以损益表为中心,因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不实。 近年来资产定义“产权观”已得到会计界的广泛接受,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收益。从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看,资产将取代收益成为会计关注的重点。如果今后完全否定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强调资产重置概念将有代替成本分配概念的趋势。
3. 成本归属观念和成本流转理论
传统财务会计强调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即使现时重置成本高于历史成本也不例外;强调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它们依据的是成本归属观念。佩顿在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写道,当任何原材料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成本归属观念强调的是资产原始价值的转移,而并不是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它已成为传统会计的成本计算和分配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也就无法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因此整个财务会计也就无法运行。 在成本归属观念下还有一个成本流转理论。所谓成本流转理论是指会计人员应该按照成本归属观念,通过成本计算和成本分配来追溯成本流转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物流的流转,即从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开始,到组织生产、产品入库,再到销售渠道建设、产品销售出去,成本也随着流转,这需要通过会计记录将成本流转记录下来。因此,根据成本流转理论,就形成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和成本分配 “配比原则”,即成本表示取得资产所花费的代价。随着生产经营中的实物流转,会计记录也需要追溯成本流转过程,成本分配是传统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已耗成本(即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计入本期的经营成本以确认当期收益;未耗或未摊销成本就成为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四、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一)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由于财务会计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有关要求揭示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的提案都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方向。预计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既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部分内容的扬弃,同时也是对其的继承和改进。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
1.未来财务会计模式仍将继承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方法与程序
尽管未来会计将会摒弃传统模式中许多过时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证明行之有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将会被继承。新的会计模式仍将保留利特尔顿和佩顿所描述的绝大多数特征。例如,以复式记账为会计记录基本方式;以货币计量为会计主要计量单位;以财务会计运行顺序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未来财务会计发展将会走一条遵循以“继承——扬弃”为原则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2.未来会计收益观有向经济学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美国提出一些介于传统收益观与经济学收益观之间的收益概念。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中,建议在单一报表中所列示的收益计算,既要保持历史成本概念,又要保持现行成本概念,后者除了要反映日常的经营成果外,还要反映因持有资产价值的重大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作为一个债权人和债务人而形成的损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原则公告中,也提出了“全面确认收益表”的损益表概念,全面确认收益表的内容包括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非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未实现资产重权价盈利、未实现交易中投资利得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形成的损益等。当然,上述改进的会计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仍有距离,但是它可以表明未来会计收益观将向经济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3.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将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从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历史演进看,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代替了早期传统的基于交易观的现金制。不过,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趋势将可能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随着经营发展,尤其是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概念上的交易活动逐渐转化为一系列市场程序,风险和报酬不再随交换行为而立即转移,明确的交易日期变得不确定起来,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以预见,随着基于非交易观的应计制出现,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之间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起来。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4.未来会计计量的模式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结合方式并存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计量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最基本的计量模式。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这种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缺陷。寻找新的计量模式将是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计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看,计量模式的确定不不可以通过纯粹理论推导出来,各种非理论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已选择的模式。因为财务会计规范存在着“政治化”过程,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影响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达到有利于本方的目的,这必然影响到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所以,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将会通过理性的(科学的)和非理性(政治化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多重计量模式。 5.未来财务呈报将呈现多重计量报告形式的趋势 未来财务会计信息将更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更重视用户的信息需要。因此,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将采取以利用综合模型来改进企业报告的方式;运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财务状况;鼓励披露前瞻性信息;在披露财务数据的同时,有义务揭示非财务数据等措施。
(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将给财务成本理论带来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定义的“成本观”淡出,“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 传统财务会计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定义资产,这种观念将会被取代。美国会计学家菲利普斯对这种现象做过评价: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只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更加强调资产的价值而不是未耗成本概念。这里所指的资产价值并不是现时价值,而是一种未来创造企业收益的潜在价值。突出资产“未来的经济价值”的性质,使得资产与收益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一个特征。因此,资产定义的“成本观”将会淡出,资产定义的“未来价值观”将取而代之。 2.基于改良的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 传统的会计收益观下,成本配比原则是计算和分配成本核心理论,它与收入实现原则相配合,可以计算出传统概念的期间收益。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会计界已开始逐渐改进传统的收益概念,提出了吸收经济学收益概念的收益观点。因此,传统概念的成本配比的适用范围将受到限制,成本配比原则仍将用于指导销售成本等项目的分配以确定收益。不过,企业在期末也会运用公允价值或现行价值等计量属性对资产和负债等项目进行调整,以使最终会计收益中补充反映出过去期间资产的“净增值”。 3.成本归属和成本流转观念不再被强调 传统财务会计十分强调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可以说传统会计实质上是一个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但随着资产重置价值重要性的突出,公允价值和现时成本被强调,现时成本的取得通过的是估价程序,因此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的重要地位将会下降。可以说,未来会计将不再是成本流转分配的过程,而变为一种价值计价的过程。 4.不再追求绝对真实的成本理念,而开始注重条件真实性成本观念 未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十分强调前瞻性要求,在比较客观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时,未来会计更加注重相关性要求。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它是维护会计目标的基础。近年来会计目标已有所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结构中,会计目标被确定为“决策有用性”,他们认为对决策最为有用的信息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因此,相关性成为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杜兴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继承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 陈良华,西方现代成本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6)
4.[美]A.C.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5.Tony Grundy. Strategic Ginancial Management.Prentice Hall Europe,1998. 陈亮
 计量 财务 成本 研究

扩展阅读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8月30日–31日,姜上泉导师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Z研究所训练辅导降本增效系统。Z研究所80多位研发、设计、工艺人员参加了训战辅导。2天1夜降本增效训战辅导,针对参训学员多数为军工科研设计人员

  作者:姜上泉详情


对北京新兴医院,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存有偏见,甚至一提起就很反感。其实,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北京新兴医院,还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大多都只是通过2004年7月的一次媒体报道才了解该医院。我们事实上并不清

  作者:李名梁详情


——基于“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速度加快、广度加宽、程度加深,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也随之呈现全方位

  作者:陈琦详情


财务报告的妙用   2023.03.08

    受格雷厄姆的影响,林奇对阅读财务报告也有着足够的重视,他常常根据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账面价值去搜寻公司的隐蔽性资产。  林奇对如何阅读公司的财务报告有其独特的看法:quot;无数财务报告的命运是送

  作者:张健详情


物业税又称“房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和房产和土地,要求其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税额随房产的升值而提高。  我国开征物业税对房地产业来说,应该是个长期利好的消息,它是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

  作者:张健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