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汽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文件类别:方案报告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47K

  下载次数:87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一汽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本案例从介绍中国一汽集团公司的背景以及汽车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入手,描述了国家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通过与国内外其它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对比,说明了一汽集团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状况,并介绍了一汽集团公司对外进行投资建厂,对内积极引入资金技术、建立合资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最后针对一汽集团在面临WTO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国际化战略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关键词:规模经济、产品竞争力、合资企业、进出口、国际化战略
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中国加入WTO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根据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所签订的协议,中国的轿车进口关税从目前的80%—90%降至25%,大部分零部件关税降至10%;另外,世界跨国汽车公司凭借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积极争夺中国的汽车市场,这将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面临很大的冲击。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头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在面临着国内其他汽车厂家激烈竞争的同时,又受到国际各大著名厂商所推出的质优价廉产品的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在受到国外著名汽车厂商在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各方面冲击的同时,而又能根据一汽集团的市场背景、产品特点等自身特点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这是一汽集团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当前所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一)公司简介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名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也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地。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改造,目前已发展成为汽车品种齐全,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立足于东北,面向全国,跨地区、跨部门,具有科研、开发、生产、销售、金融、外贸等多功能的大型汽车工业企业。我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是国家为合理配置资源,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经济而设立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汽)逐渐增添了活力,并增强了企业实力。具有国际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CA141载重汽车于1987年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一汽二次创业的结束。1988年,开始了投入到轿车、轻型车为重点的第三次创业,在“红旗牌”高级轿车的基础上,建成了现代化中高级轿车基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奥迪”轿车和“红旗”轿车,成功地走出了中外合资生产轿车的道路。精良的设备代表了我国轿车生产的最高水平,一汽在我国汽车行业中形成了重、中、轻、轿多品种宽系列的生产格局。“奥迪”轿车、“捷达”轿车、“红旗”轿车、“解放”重、中型车、“解放”轻型车已经成为“中国驰名产品”,并批量打入了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组织结构:中国一汽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不断发展与壮大企业规模。目前,中国一汽发展成为拥有总装配厂等21个直属专业生产厂;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11个全资子公司(全资子公司即一汽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法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18家控股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即中国一汽与他方共同出资,但出资额额度大于任何一方的企业法人);一汽四环股份公司等26家参股公司(参股公司是中国一汽与他方共同出资,但出资额度未达到控股程度的企业法人),其中:中国一汽中外合资企业20家;党群行政部门52个处级和处级以上单位;224家关联企业(关联企业是与中国一汽在业务上有紧密联系的法人)。
  产品结构:中国一汽在开工时期只有中型卡车一种产品,但到现在已发展到重、中、轻、微、客等几大系列上百种产品,具有很强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重型车:宽体宽桥9吨车、新9吨、16吨系列成为畅销产品。
中型车是五十年代从苏联全面引进产品和制造技术,生产CA10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80年代经过“六五”计划改造换型为CA1415吨载重汽车;1983年根据市场需求又推出了CA142改进型汽车。目前,中型汽车已形成了3.75吨、4吨、5吨、6吨加长车、平头汽车、柴油发电机等40个系列产品。
  轻型车是中国一汽“七五”期间发展的产品,是以自主开发为主与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有1吨、1.5吨及3吨系列卡车和厢式面包车等28个系列产品。
轿车产品主要有红旗高、中级轿车;奥迪中、高级轿车和捷达王系列;高尔夫轿车。其中:奥迪轿车又有四缸、五缸机、奥迪200C V 、奥迪200 1.8T、奥迪V 等几种车型。中国一汽集团所生产的汽车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CA141汽车在1991年以最高分被评为国家级优质产品,1992年又被用户评为“信得过”金奖产品。1993年2吨轻型车刚投放市场,就以产品先进、性能可靠、价格低廉的优势成为用户的抢手货,并称之为“小解放”。1994年国家统计局组织国内汽车用户调查,中国一汽的CA141、奥迪、捷达以及微型汽车被誉为知名产品,并在十项最佳排名中,关键指标都排名第一。
  生产规模:中国一汽建厂之初设计能力是年产6万辆汽车,现有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0万辆,固定资产原值由5亿元提高到80亿元。中国一汽集团现有土地面积2127万平方米。厂房225.7万平方米。设备近2万台,员工有10万名左右。  

(二)汽车行业背景

  当今,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是依靠于跨国大集团的实力支撑,而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就越出国界,已经是跨国汽车集团之间瓜分和争夺世界市场份额的竞争,它们的目标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近几年来,国际汽车业加快了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自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汽车工业的购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仅1997年全球汽车工业有700多次购并活动,交易总额高达280亿美元。1998年,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合并,组成全新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DAIMLER——CHRYSLER),这一合并的金额高达92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合并,并使之一跃成为本次500强排行榜中的第二位。今年雷诺和日产的合并案同样引人注目。除整车企业外,零部件企业之间的购并也颇为活跃。最近10年间,世界零部件企业的销售额翻了一翻,但厂家数量却从3万家减少到1 万家。有关专家预言,10年之后,世界汽车工业有可能形成6大汽车集团和16家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的格局。联合兼并的不断深入,会导致汽车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局面。。
  当国外的兼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我国的汽车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八五”时期的建设和联合兼并也形成了一批企业集团,集中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1998年年产汽车1万辆以上的6家骨干汽车企业和企业集团共生产汽车146万辆,占全产量的89.7%;其中,年产量在10万辆以上的企业有7家共生产103.2万辆,占全行业产量的63.4%;其余9家企业生产汽车16.76万辆,平均每个企业只生产汽车1780辆。虽然我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汽车行业规模小,实力弱,无法与跨国汽车集团相比,现在还不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此外,汽车产品技术水平与国外同档次汽车比较,在可靠性、油耗、废气排放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且国产轿车的价格约为国外同档次轿车的一倍左右。目前,国外新车型的设计开发周期已缩短到两年以内,而我国现在还没有独立设计开发轿车的能力。对于国外早已进行研制的电动汽车、混合燃料和液化天然气汽车,国内着手的研究工作还刚刚起步,投入的人力、财力也极为有限。

(三)我国国家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由于受国外经济形势(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和国内通货紧缩的持续影响,我国近几年来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增加工资,外贸部门增加进出口退税鼓励出口、恢复征收利息税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等,使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促使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其汽车产品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另外,我国政府于1994年颁布实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在第一章的政策目标中就已经提出要引导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在2010年以前形成3——4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实现自主开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自主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这样就有利于我国汽车行业组成国内企业战略联盟,以便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但五年来的实践说明,虽然汽车整车的生产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企业的“强强联合”、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其难度依然很大。
  再者,加入WTO后,我国将按照关贸原则,对汽车产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如下几点:1、汽车进口税率减让,到2005年整车的关税税率降至25%,零部件降至10%;2、汽车进口以过渡期开始,配额基数逐年递减,到2005年取消配额,以便于逐步取消进口配额和许可证限制;3、国家在资本流动、国产化比例、股权比例等方面的规定有所松动,用以降低外资准入条件,提供市场准入渠道;4、国家将撤消技术壁垒,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取消目录管理,实行产品认证制度等。国家在这些政策方面的规定,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汽车行业产生影响。入世后,进口汽车将刺激国内汽车需求市场,挤占市场份额,届时国产车将全面与国外车展开较量,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强手的竞争。我国的汽车企业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开发能力、生产成本或生产经营水平上都无法与国际大公司相比,这是我国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四)竞争对手状况

  目前,我国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可以说是群雄并起,良莠不齐。现在实力比较强、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东风、中汽、上汽、北汽和天汽。其中以上汽和东风为典型代表。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早在1983年,最先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德国大众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向中国进行了技术、资金、管理知识的输出, 率先投入巨资,与中国当时轿车生产基地、生产批量与市场份额最大的上海客车厂(后为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属下的上海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及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组建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从市场份额看,上海大众始终处于市场领先者的地位(长期拥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若没有来自其他汽车跨国公司的进口进入竞争,上海大众几乎可称作中国
中国一汽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