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ppt)

  文件类别:方案报告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577K

  下载次数:186

  所需积分:9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ppt)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报告内容
体改总体目标
体改的主要内容(体系)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
存在主要问题
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

一、体改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新业务技术体制框架
—归纳新业务技术体制主要特点:
体现多轨道业务与功能体系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体现业务、技术、组织的高度集约化
体现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
体现部门内外的开放性
体现观测体系的综合化、系统化、一体化
体现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
体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技术保障快速响应
体现科技和人才的保障作用

1.多轨道业务
多轨道业务近期发展的重点8条轨道(省级6条),但绝不意味着永远只有8条轨道。
重点体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包括地方特色需求)、体现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要求、体现轨道业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如天气轨道中海洋、交通、水文、航空等专业气象发展) 。

考核标准主要 “四有”,即:
★有任务明晰的多轨道业务流程;
★有责任明确的多轨道业务岗位;
★有定量化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包括服务产品);
★有初步的社会反馈效益。

各级气象部门承担轨道业务
2.集约化
不是简单集中、堆积,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优化业务布局与分工、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这也是这次改革的重点。

考核标准
★ 8条轨道、6大体系必须建立在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目前,观测系统集约化、数据信息和保障体系集约化、天气和气候模式的集约研发、人才资源使用的集约化。
3.研究型
两个“面向”,两个“结合”
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科技素质
形成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最终体现在提升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上。
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科研、技术开发、系统集成等项目)的组织形式、责任主体和经费渠道;
★二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转入业务运行的转化评定流程和计划进度流程,也需安排相应的转化经费;
★三是建立明确的研究型业务的成果和效益评价办法,以及升级发展规划,以保持螺旋式上升的持续发展。

4.开放式
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考核指标“三个面向”:
☆面向全世界开放;
☆要全面向外部门开放(充分利用国家高科技主力军资源,利用国家投资资源乘势发展,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发展就是典型;
☆要向全社会开放,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广聚人才、广纳良策、广集资源。
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
气象预测技术体系改革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
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改革
气象科学研究体系改革
气象教育培养体系改革
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

重点
走天基、空基与地基相结合的路子,运用成熟技术,实现遥测、遥感、连续、自动化
调整台站布局和网络结构,建设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
逐步取消部分目测项目,拓展以大气成分观测和生态与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特种观测
建立有利于“观测一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应用”互动的探测体制和机制

2.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体系改革
⑶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有待改进
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综合人机交互工作平台还没有形成。
⑷预报预测业务体制不尽合理
预报预测业务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重点
三定
精细化、无缝隙、多领域
长的更长,短的更短,专的更专
重点也即
★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组织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突出临近天气预报,提升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能力
★发展专业气象预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气象的需求
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
存在问题
★气象服务针对性、多样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薄弱,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尚未建立,气象灾害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指标和方法仍不完备;

★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不够,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缓慢,预警公众覆盖面存在明显空隙;
★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用户的沟通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与用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规范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

决策服务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公众服务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
专业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科技服务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支持科研业务发展的反馈机制。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统一公众服务出口
电视天气预报服务
广播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与农情电视服务
城市环境气象服务
专业气象服务
网上气象信息服务
电话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警报服务
4.信息技术保障体系改革 主要问题
⑴数据处理与管理
★现有数据处理业务体制滞后于新型探测系统的发展;
★新增数据的业务技术规范急需建立;
★数据质量缺少监控措施;
★数据管理、汇交和共享政策不系统;
★数据标准不完善,未形成行业标准。
⑵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
多圈层数据收集、融合、共享机制和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资源还未能实现高效配置与充分共享;
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能力不强;

⑶技术保障
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投入不足;
保障业务能力不高,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缺少应急机动装备和备份技术措施;
保障研发功能缺乏,难以形成“研究—开发—使用—再研究”的链条;
保障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畅,反应迟缓,维修响应时效低;

重点
走“高速, 宽带, 安全, 数字化”的路子
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
强化全网监控
实行国家、区域、省三级大型气象设备维修供应体制
加强技术保障快速反应

重点
气象通信系统
9210 工程 (VSAT)
地面分组交换网(CHINAPAC)
专网与公网: 由专网专用为主向公网专用为主转变
卫星网与地面网:地面网为主,卫星网为辅, 辅助网作用: 备份分流开拓
5.科技创新体系改革 主要问题
针对业务需求设立科研项目存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和业务结合、科研与业务人员流动、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

在学科带头人数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团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观测资料方面特别是雷达和卫星资料的深层次应用,一些关键技术的科学合理把握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以及基础科技的储备和积累等方面,都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重点
继续推进院所的体制改革:竞争、流动、开放、搞活
分类建立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体制与机制
常规性业务(天气、气候)
研究型业务(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雷电、农气与生态)
基础性业务(观测、通信)

建立七项机制
建立观测、分析、模式、预报预测、服务各功能间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研究型气象业务体系
建立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的分工协作机制
建立科技和业务人员流动机制
建立面向业务发展需求的科技立项机制及管理机制
加强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的中试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有效机制
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和业务转化的激励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创新理念

6.教育培训体系改革 主要问题
一是适应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的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二是气象教育培训能力不强,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还不适应新型业务技术体制对气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是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四是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稳定的气象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等。
调整人才结构--使用、培训、引进
改进人才选拨培养办法—”十百千工程“
国家、区域和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点
局校合作


三、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迈出可喜步伐
—— 第一阶段(上半年)为改革部署和机构调整阶段
全面部署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主汛期前机构调整到位;
初步形成多轨道、集约化业务框架。

—— 第二阶段(下半年)为业务布局和岗位设置深入调整阶段
建立多轨道业务和集约化功能体系;
进一步落实“三站四网”方案;
细化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业务布局;
做到任务、机构、主要人员落实,初步形成新的业务体系。


召开多轨道和各功能体系业务发展座谈会
体改办召开各轨道和体系负责人座谈会
2007年的工作计划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轨道之间的融和与协作,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党组安排,去年10月份以来,胡鹏局长和省局领导分别带队到10多个市局调研,并对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2007年1月局体改办组织召开各轨道业务、功能体系负责人座谈会。
调研和座谈发现的主要问题:
问题1:在体改认识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

认识不到位(战略性、重要性、必要性)
理解不到位(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责任不到位(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
贯彻不到位(阶段性、紧迫性、可行性)
上动下静:一些单位主动思考并参与改革的少,被动接受应付改革的多

问题2:体改创新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体制问题解决后,还会面临机制上的困境。
各单位机构和人员也落实了,问题的关键是任务落实没有完全做到,各单位的办法都还不多。
体改推进主要靠行政手段办法一级一级往下压。

※需要对机制进行探讨
问题3:省级业务的集约化顶层设计、左右分工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明晰
省级多轨道、集约化业务流程尚待完善。
省级业务牵头单位与合作单位相互融合的业务体系亟待完善。
国家级与区域级、省级轨道业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
※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
问题4:省级新的业务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需求调研和服务渠道沟通不足,一些多轨道业务产品不能与经济社会需求进行良性互动。
部分轨道业务缺乏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尚未落实。
对轨道业务内涵没有完全领会,多轨道业务发展打“退堂鼓”。
发挥多轨道业务牵头人作用机制和办法还没有建立
各轨道业务间缺乏互动、联动;内在联系尚待发掘。
※协作机制需要加快建立

问题5: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进展不快
集约化体现在体改各个环节,包括观测、预报、装备、信息、流程、科技、人才等,还体现在体改各个层面。但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成为制约体改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轨道业务的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得到显着的提升。
将集约化理解为简单的集中、开放式理解为协议的签订。
※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需要新的突破
问题6: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对多轨道业务观测需求未进行整合,各轨道观测项目分散在各站,一站多能原则未能充分体现,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综合观测系统总体规划;
自动化探测整体落后,国家气象站的自动气象站、多要素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等等。
自动雨量站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应用(实时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需求;
※一体化设计落实、自动化监测、标准化运行、质量监控是下一步的关键任务。


1.深化多轨道业务, 强化产品和成果应用
全面完成各轨道业务的年度重点建设任务
★轨道牵头职能部门要做好年度重点任务的组织协调
★省级轨道牵头单位要发挥组织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
★发挥各级轨道业务牵头人的核心作用

做好产品研究开发和业务运行,切实提高多轨道业务的科技含量,着力增强多轨道业务的综合服务能力
★各轨道要做到有任务明晰的业务流程;
★责任明确的业务岗位;
★科学定量的业务产品;以产品为核心!
★完善的质量考核系统;
★良好的社会反馈效益。

2.大力推进功能体系建设, 引领现代化建设向集约化发展迈进
以“三站四网”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
进一步做好“三站四网”的业务切换工作,确保观测资料的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连续性。
做好郑州中心国家观象台建设工作,选好2个准备建设的观象台。
做好各类观测台站自勘自查工作。

加快省级集约化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建设,使其能够真正起到引领和牵头作用;
认真分析6轨道和6体系在资源配置、科技支撑、流程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体现个性需求的差异化,谋求共性需求的集约化

以人为本
卫星雷达自动站气象监测无处不在
预报预测预警报气象服务无微不至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