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培训(ppt)

  文件类别:质量管理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22K

  下载次数:801

  所需积分:8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质量管理培训(ppt)
质量管理培训
品保部 2003.9.29
介绍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8原则
ISO14000
六西格码
SPC
一、全面质量管理
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产品设计    加速生产流程    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减少经营亏损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减少责任事故

质量
1.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顾客的要求”。
这些要求是:
a.产品的实际用途;
b.产品的售价。
质量控制
2.在“质量控制”这一短语中,“控制”一词表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四个步骤:
a.制订质量标准; b.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
c.偏离标准时采了纠正措施;
d.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
影响产品的因素
3.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a.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和工艺;
b.人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和公司的其他人员。
在这两类因素中,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重要手段
4.全面质量管理是提供优质产品所永远需要的优良的产品设计,加工方法以及认真的产品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适用范围
5.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任何制造过程,由于企业行业、规模的不同,方法的使用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
方法上的差别可概括为:在大量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产品,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重点在控制工序。
全方位
  6.质量管理贯穿在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
二、质量管理8原则
以顾客关注为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以顾客关注为焦点
企业的兴衰取决于企业本身的顾客群,因此企业应该了解顾客现在和将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努力超出顾客的期望。
1、以顾客关注为焦点
调查、识别并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确保组织的目标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相结合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沟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活动和措施
系统地处理好顾客的关系
2、领导原则
领导层负责建立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方向,为员工创造并维护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现企业目标。
2、领导原则
考虑所有相关方的需求与渴望
为本组织的未来描绘清晰的远景,确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在组织的所有层次上建立价值共享、公平公正和道德伦理观念
为员工提供所需资源和培训,并赋予其职责范围内的自主权
3、员工参与原则
员工是企业的本质所在,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3、员工参与原则
让每个员工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角色
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解决各种问题
使每个员工根据各自的目标评估其业绩状况
使员工积极地寻求机会增强他们的能力、知识、经验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4、过程方法
为了取得预期的结果,系统地识别所有活动
明确管理活动的职责和权限
分析和测量关键活动的能力
识别组织职能之间与职能内部活动的接口
注重能改进组织的活动的各种因素,诸如:资源、方法、材料等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建立一个体系,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理解体系内各过程的相互依赖关系
更好的理解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必须的作用和责任,从而减少职能交叉的障碍
理解组织的能力,在行动前确定资源的局限性
设定目标,并确定体系中的特殊活动和如何运作
通过测量和评估,持续改善体系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6、持续改进
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使用一致的方法来持续改进组织的业绩
为员工提供有关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手段的培训
将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持续改进作为组织内每位成员的目标
建立目标以指导和测量追踪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之上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确保数据的信息足够精确和可靠
让数据/信息需要者能得到数据/信息
使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数据
基于事实分析,权衡经验与直觉,作出决策并采取措施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在对短期收益和长期利益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与供方的关系
与供方或合作伙伴共享专门技术和资源
识别和选择关键供方
清晰与开放的沟通
对供方所作出的改进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并予以鼓励和激发
ISO14000
国际标准组织在1993年成立207技术委员会来开展ISO14000系列,包括六个相关标准:
环境管理系统(EMS)
环境审核(EA)
环境绩效评估(EPE)
环境标识(EL)
生命循环评估(LCA)
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EAPS)
ISO14001
ISO14001中文名称是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于1996年9月正式颁布。ISO14001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龙头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是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也就是说对环境管理体系提出规范性要求,一切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必须遵照本标准的要素、规定和模式。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对组织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时应以ISO14001为尺度衡量其符合性
实施ISO14000的优越性
建立良好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基础;
有利于找出并控制重大的环境因素和影响;
有利于识别有关的环境法规要求与现行状况的差距;
减少由于污染事故或违反法律法规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实施ISO14000的优越性
建立组织内污染防止优先序列,并为实现污染预防目标而努力;
可以提高监测环境的能力和评价该体系的效率,包括促进体系的改进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和不断变化的情况和要求;
由于改善环境从而带来许多重要的商业、环境机会。

ISO的一级要素
五大要素
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这五个基本部分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1、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
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框架。
标准要求: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
2、规划

⑵ 环境因素
⑶法律与其他要求
⑷目标和指标
⑸环境管理方案
3、实施和运行
⑹机构和职责
⑺培训、意识与能力
⑻信息交流
⑼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⑽文件管理⑾运行控制
⑿应急准备和响应
4、检查和纠正措施
⒀监测
⒁违章、纠正与预防措施
⒂记录
⒃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5、管理评审
(17)管理评审
特点
强调法律法规的符合性:ISO14001标准要求实施这一标准的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必须承诺符合有关环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强调污染预防:污染预防是ISO14001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应首先从源头考虑如何预防和减少污染的产生,而不是末端治理;
特点
强调持续改进:ISO14001没有规定绝对的行为标准,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企业要自己和自己比,进行持续改进,即今天做的要比昨天好,明天做的比今天好;
强调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
自愿性:ICO14001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是否实施
特点
可认证性:ISO14001标准可作为第三方审核认证的依据,因此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ISO14001标准可获得第三方审核认证证书;
广泛适用性:ISO14001标准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时也可适用于事业单位、商行、政府机构、民间机构等任何类型的组织。
六西格码-起源
1981年,当时日本所生产的相同产品优于摩托罗拉1000倍,使摩托罗拉感受到相当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思考如何生存,为了突破困境,摩托罗拉公司决定导入6SIGMA管理模式。
起源
  1985年摩托罗拉通讯部门的质量水平为4西格玛水平(相当于每百万次机会不合格数为6210 )。为此,摩托罗拉领导人保罗Vo盖尔温及高层管理人员曾经专门访问日本进行调查研究,对日本过程性能优于摩托罗拉大约一千倍的现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决定改进摩托罗拉的能至六西格玛(相当于每百万次机会不合格数为3.4)并期望在5年内弥补他们与日本的质量差距。
名称的由来
从市场营销观点出发,盖尔温先生需要利用新奇事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所以他喜欢"六西格玛"这个名称,认为它听起来很像是一辆日本新型小轿车。这就是"六西格玛"的由来。
取得的成绩

1 自1986的4.2sigma水平提升到1997的5.6sigma水平,获得了160亿美元的效益       2. 财务方面          销售上升5.05倍 $298亿美金(1997),平均复合成长率为16.9%/每年          利润上升6.03倍 $11.8亿美金(1997),平均复合成长率为19.5%/每年          股票上升超过七倍,平均的复合成长率为21.3%/每年                  
取得的成绩
  3. 质量方面          藉由缺陷的消除,消除超过99.7%的过程缺陷不良成本,对每一单位减少超过84%的不良成本.
取得的成绩
  4. 制造成本的节省          累计节省超过140亿美金       5. 员工的生产力          增加三倍,平均每年增长12%       6. 产品可靠度         增加5~10倍
6 Sigma改进程序
DMAIC是6 Sigma管理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D为define(定义),M为measurement(衡量),A为analysis(分析),I为improvement(改善),C为control(控制)
6 Sigma改进程序
D(定义)     确定主要顾客及其需求,明确「品质关键要素」( Critical to Quality,CTQ)。确认并定义管理流程或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项目与过程。   M(衡量)     确定衡量管理流程绩效的指标和过程能力的方法。
6 Sigma改进程序
A(分析)     利用收集的数据探究因果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I(改善)      确认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筛选最优改善方案,并具体实施。
C(控制)     对实施的改善确认其效果并提出控制计划,监控已改善项目的绩效。
SPC
SPC即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主要是指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科学的区分出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随机波动与异常波动,从而对生产过程的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生产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提高和控制质量的目的。

SPC的起源
SPC是美国休哈特博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创造的理论。自创立以来,即在工业和服务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界在企业大力推广、应用SPC技术, 对日本产品质量的世界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日本跃居世界质量与生产率的领先地位。 八十年代以后,世界许多大公司纷纷在自己内部积极推广应用SPC,并且对供应商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在ISO9000以及QS9000中也提出了在生产控制过程中应用SPC的要求。

原理
统计过程控制(SPC)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它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受控和失控
当过程仅受随机因素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受控状态);当过程中存在系统因素的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简称失控状态)
SPC的优越性
· 对过程作出可靠的评估; · 确定过程的统计控制界限,判断过程是否失控和过程是否有能力; · 为过程提供一个早期报警系统,及时监控过程的情况以防止废品的发生; · 减少对常规检验的依赖性,定时的观察以及系统的测量方法替代了大量的检测和验证工作;

优越性
· 降低成本 · 降低不良率,减少返工和浪费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提供核心竞争力 · 赢得广泛客户 · 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质量体系
SPC的基础作用
1.采集和保存数据(数据可包含:测量值、不良率、不良数、缺陷数、单位缺陷数);
2.统计和分析数据;
3.监视数据;
4.预警,启动改善措施。
实施SPC的方案
SPC使用时间最多,最好的安排方案是与生产线运作同时运行,追求即时性。即时的状况,即时发动预警,及时启动改善措施。——贵在及时性。假设有不良现象发生,也会被它及时发现或预测,不会造成大批量损失。

使用适合的质量工具
质量管理7工具
流程图
因果关系图
柏拉图
检查表
控制图
直方图
分布图
管理7工具
关联图
关系图
矩阵图
优先矩阵
活动网络图
树形图
过程决策图

其他工具
创造性工具
统计工具
设计工具

质量管理培训(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