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文件类别:电子商务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4K

  下载次数:78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论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论电子商务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1)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第三产业在各国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服务 业,信息服务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在全球信息 化是大势所趋的影响下,各国的电子商务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是各个国家和各 大公司争夺的焦点。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上论述电子商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并预测其走向, 以便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改革和建设,健全我国的电子商务体系,这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 发展。 (2)关键词:电子商务 状况 趋势 (3)正文 -.首先为了下述需要我们明确电子商务的概念与其性质。 A.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 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 。简单的,比如你通过打电话或发传真的方式来与客户进行商贸活动,似乎也可以称作 为电子商务;但是,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 NET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 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 COMMERCE)。 B.电子商务的特性: 普遍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 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方便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户能以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 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如通过网络银行能够全天侯地存取资金帐户、查询信息等,同 时使得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可以大大提高; 整体性:电子商务能够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集成为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不仅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也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严密性 ; 安全性:在电子商务中,安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它要求网络能提供一种端 到端的安全解决方案,如加密机制、签名机制、安全管理、存取控制、防火墙、防病毒 保护等等,这与传统的商务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 协调性:商务活动本身是一种协调过程,它需要客户与公司内部、生产商、批发商、零 售商间的协调,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它更要求银行、配送中心、通讯部门、技术服务等 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往往电子 商务的全过程是一气呵成的。 二.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现状 A.北美电子商务现状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约4000多万Internet用户,占总人口的20%多。目前,Intern et网 站的数量约有2000万个。在1996年1月,网站数量仅有约20万个;到1996年底,网站数量增 加了约十倍达到200万个;1997年仍然保持了这个速率。主干网的速率为622M,有9个大节 点。每个节点下挂几个一级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每个一级ISP下,又挂几个 二级ISP,直至最终用户。用户的速率一般是56Kbps或33.6Kbps/28.8Kbps。现在有些地方 已开始使用Cable Modem,速度达500Kbps,许多地方已开始试用ADSL,速度达1.5Mbps。每 个月用户要交给ISP的费用大约为15加元(相当于人民币90元),而且不限制通信量,服务很 好,大部分ISP声称24小时×7天的技术支持。ISP出口到上一级ISP的速率一般为一根或多 根T3(45Mbps)或T1(1.5Mbps)。一根T1线包月大约5000元人民币,一般标准是挂300个左右 的终端用户。 大体上讲,Internet的发展,从近年起有了爆炸性的发展,应用面遍及各行 各业。纵观美国Internet的历史及展望未来,笔者认为,从Internet的应用角度看,可贩种 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电子邮件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认为从70年代开始,平均的通信量 以每年几倍的速度增长。比如,笔者在1996年发了大约200个电子邮件,1997年则有约100 0个电子邮件。 第二阶段,信息发布阶段。从1995年起,以Web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发布系统 ,爆炸式地成长起来,成为目前Internet的主要应用。 第三阶段,EC(Electronic Commer ce),即电子商务阶段。EC在美国也才刚刚开始。之所以把EC列为一个划时代的东西,笔者 认为,是因为 Internet的最终主要商业用途,就是电子商务。同时反过来也可以很肯定地 说,若干年后的商业信息,主要是通过Internet传递。Internet即将成为我们这个商业信 息社会的神经系统。 三个阶段开始的三个应用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高速扩张中。电子邮 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着目前的信件、一定程度上的电话和传真;信息发布功能已经取 代了一部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新闻发布功能,几乎所有重要的报纸都有了免费的电 子版本供查阅。许多日常工作,尤其是情况信息的搜集,通过一个鼠标短时间内就可以完 成,免去了出差、长途电话、传真、邮寄等过去是必须的动作,这些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 的社会效益。 由于Internet对社会资源的巨大发挥和节约,美国政府在促进Internet的 普及和发展上,不遗余力,总统、副总统亲自上阵。比如,在Internet商业活动还不充分时 ,政府出钱使Internet免费运行,直至近年在Internet走上轨道,能自行良性快速发展壮大 时为止;还规定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1997年必须在Internet上购买不少于450万件的商品 ,把指标分散开来,分配到政府各地和各部门,以培养在Internet上购物的习惯和环境。1 997年5月份,克林顿公布了一个政策,即Internet-Tax-Free- Zone(Internet免税区),即在全球范围内,通过Internet网所购、销的商品不加税,包括关 税和商业税。这个政策已得到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国的不同程度的支持。所以,Inter net免税区,可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意义极其宽广和深远。 总而言之,在美 国和加拿大,一场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革命-- 以Internet为纲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其变革的速度之快,其 影响之大,其涉及面之广,无可比拟 . B.欧盟和日本 1997年12月欧盟和美国发表了有关电子商务的联合宣言。今年二月,欧盟提出了建立一 个旨在协调全球通讯、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国际宪章的提议。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网络用户仅次于美国,对Internet开发利用也处于比较领 先的地位。今年5月日本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对关税、税收、隐私权、身份确认等问题 提出了一些原则看法。这个声明基本是美国电子商务框架的翻版,强调了两国在电子商 务问题方面的磋商与合作的重要性。这个声明给我们一个信息:两个经济大国意欲通过 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地位与影响携手制定电子商务全球框架,以保持和加强两国在世界经 济的领先地位。    C.洲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作为最具高回报及商业机会的区域,亚洲电子商务发展一直受到信息技术和商界人士的 关心。1993年至1996年,亚洲Internet网站数目激增137%。有调查预测,到2001年,亚 洲国家应用电子商务的贸易额将达300亿美元。由此可见,亚洲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容 小觑。 以新加坡为例,Price Waterhouse曾于1998年进行一项专题调查,访问了83家主 要的商业组织,调查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的应用主要围绕电子交易和市场推广,其中尤以 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网上广告为主。而电子邮件及网站是它们在Internet上宣传的主要 工具。另外,网上智能卡缴款及电子转账服务也正在成为公司下一个信息技术发展项目 。可见,从数据往来至交易程序都将以Internet为平台,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值得关注 。各行业趋向网上销售网上EDI逐渐普及 事实上,迈入1999年,网上银行服务(Internet Banking)已成为业界不可或缺的服务, 不少大银行不但有网站,而且还提供网上转账和查询账户的功能。而零售及娱乐事业也 大量应用网站从事订购服务,如大型超级市场、花店、唱片公司等。在商务方面,贸易 商也利用Internet进行交易及报关工作,使Internet EDI活动逐渐成为工商业的信息科 技应用趋势,并取代传统的EDI网络和服务。与此同时,金融投资也正在向网上电子交易 发展,这有助于简化交易程序及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 调查发现,公司发展电子商务是为了提高客户服务及竞争力,而以增加收入为目的者只 有20%弱。再者,大多数公司还不知道发展电子商务的成本,而且20%的公司认为需要 10万~50万美元。 用EDI未必会降低成本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网站上提供服务及产品 信息,无疑有助于客户方便地掌握更多的资料。而电子商务的最大优点,就是提高工作 效率及突破时间和地区界限。至于成本降低及收入增加与否,就要看应用电子商务的策 略和营运之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服务素质及效率必能高出同行。在成本方面,从专 业角度评估,应该在13万~15万美元以下,因为其中的软、硬件和人手其实可沿用现有 的部分资源,关键是要有一个熟悉电子商务的专业人员带领,使之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及人力资源发展网上业务。最大的开支是系统维护 有意发展电子商务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公司认为维护及后勤系统是电子商务的 最大开支,其次 是保安措施。事实上,调查结果证明了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电子商务依赖网站服务器甚 至需要公司的Intranet相配合,涉及的软硬件不少,而除了硬件的保养成本外,维持网 站运行的人力及管理资源和不断的服务改善工程也是一笔主要的花销。 因此,在进行电 子商务前,项目管理者、供应商和管理层应有充分的沟通,并且做好计划预算,以便在 电子商务发展时能在技术及成本关系中得到最大的效益。尤其是考虑网站连接上公司In tranet或数据库时,在技术工作中所费时间甚多,而且可行性往往是最大难关。一旦预 算失败,应用不了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就可能损失不少的资金及时间。 C.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 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的电子商务虽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已全面启动并已初见成效。 互联网用户到2001年7月已达到2650万人,国际线路出口总容量3257M。 在外贸、金融、 证券、保险业电子化作业日益普及。更多的传统企业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   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及法规,初步确立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框架。   对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可作如下估计:   1、 我国电子商务尚处起步阶段。   2、我国有约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000万家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网上采购的尚 属少数,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传统企业尚未成为电子商务的主力。   3、由于我国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有很大区别,目前部 分行业及东南沿海大城市已开展电子商务,不少传统产业及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电子商务 应用水平很低。   4、缺少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全建立电子商务所需要的法律法制环境 。目前缺少有关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等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电子商务方面保护消 费者权益的立法。   5、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及物流配送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 需要。我国网络带宽及速度较低,反应速度慢,网络运行质量差, 电信费用较高;信息 安全论证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配送体系不健全,消费者上网交易的信心不足。   6、商务活动的支付手段较落后,银行电子支付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部分电子商 务是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即网上营销,网下支付;小部分是支付型电子商务,即网上营 销,网上支付。   7、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尚缺少内在的动力、人力、财力与物力。信息技 术人才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行业业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少。信息意识、信息 技术知识水平较低,消费观念习惯与电子商务不相适应。部分基层领导对信息技术与电 子商务应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三.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A.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将拥有4亿~8亿个因特网用户,1亿多台计算机将互联,可以交 换数据的网络会超过100万个。到那时,人们使用因特网的时间,将超过使用电话的时间 ,在网络上的交易次数将达到10万亿次/年。 不仅仅Internet和万维网(WWW),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Extranet)近年来都 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电子数据交换(EDI)和X.400信息流也借助Internet的发展而得 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它们都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据Master Card预测,该公司 到2000年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且连续几年中在成倍地递增(见图1.3 ) 目前,电子商务呈现了面向整体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其特点为: 可将不同类型用户工作站及操作系统的多平台结构统一为单一结构的万维网浏览器。 用Java开发新业务,扩大跨平台的系统应用。 使工作站的...
论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