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概论讲义

  文件类别:课程讲义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54K

  下载次数:820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现代物流概论讲义
第一讲 现代物流导论
1.中国面临的现代物流发展背景
◆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中国入世面临的挑战
2.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大型物流公司相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技术相对不太成熟,竞争能力偏弱。
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物流公司的涌入,将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物流业造成很大的阻力,并将长远地影响到国内物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3.问题之一 在中国,现代物流从何处入手?现代物流将如何发展?
不妨听听外国人是如何说的:
世界银行运输专家蓝布洛克如是说:
中国发展物流之初先要“洗脑”,其当务之急需要先解决陈旧的观念和不适应的体制。他认为中国发展物流,需要转变观念。而其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中国的运输界和客户群认为搞物流运输及服务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但在欧洲业界眼中,搞物流服务被视为一种产品增值。
蓝布洛克认为,有序地开展物流运输及其服务,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开放过程中,必要而缓慢的一步。中国要在开展物流的初期就与国际接轨,不能自成一套。
为此,中国搞物流,需要有一个国家级的技术统一化和标准化。必要时需要以国家立法方式来推动工作。 4.“物流”一词的概念“物流”,泛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转移,是创造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的经济活动。

物流存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因此,我们不能把物流片面地理解为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的位移。因为,物质资料不仅在流通过程中经过物理性移动才能进入消费,而且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位移。
因此,“物流”这一概念应理解为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之间和产成品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之间的物理性移动。
5.物流概念的界定
即:“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6.“流通”一词的概念
一般认为,“ 流通”一词包括商流和物流两个方面。传统上,商流与物流合一。现代经济活动中,商流与物流分离。特别是在国际商品贸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7.狭义“物流”和广义“物流”

基于上述理解,“物流”这一概念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情况。
狭义的“物流”,仅指作为商品的物质资料,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的空间位移,他属于流通领域内的经济活动。
广义的“物流”,除狭义物流外,还包括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它既包括了流通领域,又包括了生产领域。
8.Logistics与PD的区别

目前,在欧美国家中,对物流活动的描述多喜欢使用“Logistics”一词,其使用频率高于使用“PD”(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
通常,欧美人所称的“Logistics”,包含了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的物料搬运及生产设施内的物流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而“Physical Distribution”仅指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
可见,“Logistics”的外延更广泛。
9.物流活动的基本分类

物流活动基本上有两种分类。
第一种分类是把物流活动划分为“宏观物流”(Macro-logistics)和“微观物流”(Micro-logistics)两种。
第二种分类是把物流活动划分为“综合物流”(Integrated logistics)与“全球物流”(Global logistics)两种。
10.何谓“宏观物流”?
(社会物流过程)
11.何谓“微观物流”?
(生产企业物流过程)(零售企业物流过程)
12.企业物流的特征
◇企业物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产工艺流程
◇企业物流具有相对稳定性
◇企业物流与企业内务项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企业物流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着直接的联系
13.基本生产工艺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存在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
◆工艺专业化
◆对象专业化
14.何谓“综合物流”

◆“生产物流”概念
◆ “供应物流”概念
◆ “销售物流”概念◆“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概念
(企业内五种物流相关关系示意图)
15.何谓“全球物流”?
16.问题之二 为什么在“物流”一词前面还要加上“现代”两字?
17.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18.现代物流形成的三个阶段

■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称作“实物配送阶段”(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阶段)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为第二阶段,称作“综合物流管理阶段”(Integrated Logistical Management;简称ILM阶段)
■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称作“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阶段)
19.■实物配送阶段的物流管理特征
注重制成品到消费者的物流环节,对与实物配送有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系统管理,以最低成本确保把产品有效地送达顾客处。
20.■综合物流管理阶段的特征
它是在实物配送的基础上引入了物料管理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如准时化服务(JIT)、全面质量管理(TQM)以及全过程控制(TPC)等,大大改进了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
21.■供应链管理阶段的特征
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安排、订单处理、存货管理、运输仓储,最后到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管理,旨在协调与全过程相关的一切活动及其信息系统,使之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即时生产、即时分拨、即时销售的适销对路而没有库存积压的工商业循环系统。



22.“第三利润源泉”的含义
人们之所以把现代物流称作第三利润源泉,是因为相对于“第一利润源泉”和“第二利润源泉”而言:
★“第一利润源泉”致力于物资领域
——讲求物质消耗的节约
★“第二利润源泉”致力于劳动领域
——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利润源泉”致力于资源领域
——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
现代物流通过解除三种隔离来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
(1)解除物质在流通过程中的社会属性的隔离,也即流通过程中物质所有权的分离;
(2)解除物质在流通过程中的空间属性的隔离,也即流通过程中物质的生产场所与运输仓储之间的分离;
(3)解除物质在流通过程中的时间属性的隔离,也即流通过程中物质或商品的生产时间与物质或商品的使用时间的分离。
23.现代物流在消除三种隔离中的作用
24.现代物流的总交易次数最低原则
总之现代物流是通过时空流通,来解决商品生产地和消费地、商品生产时间与使用时间的隔离和差距,实现空间和时间的效用,最终体现交易次数最低原则
◆现代物流的第一层含义
经济活动中各种转移过程的科学。(Science of transfer processes
in the economic process.)
◆现代物流的第二层含义
协调各种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实现物品可得性的科学。(Science of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o maximize the availability of goods.)

◆现代物流的第三层含义
对知识的利用和开发的结果,使注重实效的供应链管理的探索演变成流通系统的概念和过程导向的物流理念。(Consequent 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resulting from a pragmat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iscussion form the basis for the concept of a flow system and process-Oriented logistics.)
26.流通系统概念
所谓流通系统概念,是指该系统是由一个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许多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流通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既有其特定的功能,又协调于系统整体之中。
27.过程导向理念
所谓过程导向理念,是指现代物流是在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活动,从而形成流通系统整体的有机活动,使系统内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共同产生新的总功能。
28.物流系统小结
物流是一个系统,它是以管理物流通道内的物资的合理流动和员工的恰当安排为目的,把相关的活动组合起来构成的一个网络。
系统方法要求我们了解所有物流活动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管理者需要对整个供应链——从原材料到最终的消费有全面认识的能力,这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
29.物流系统基本模型

第二讲现代物流全景分析

1. 现代企业面临如下重大转变

(1)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2)从利润管理向盈利性管理转变;
(3)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
(4)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
(5)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
2.现代物流追寻的目标—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
当今的每一个行业,从汽车到服装,消费者都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能否满足顾客的期望,决定了企业能否留住现有的顾客及吸引新顾客的能力;而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水平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物流总成本,并最终影响其盈利能力。 因此,在企业的物流项目设计和运作中,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3.顾客服务的要素
4.缺货率与服务率
当接受订货时,库内无货叫做“缺货”,缺货发生的比率叫做“缺货率”;
当顾客订货时立即从库存品中直接提货的比率叫做“服务率”。
缺货率与服务率有如下的关系:
缺货率= 1-服务率
服务率= 1-缺货率

5.顾客服务水平的衡量——服务率的计算
我们可以设:服务率为A;缺货率为B,那么,(1)根据缺货顾客人数:B1=缺货顾客人数/顾客总人数,则服务率为:A1 = 1 – B1(2)根据缺货商品数量:B2=缺货商品数量/所需商品总量,则服务率为:A2 = 1 – B2(3)根据缺货商品金额:B3=缺货商品金额/所需商品总金额,则服务率为:A3 = 1 – B3
6.服务率的重要意义
服务率在流通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率低就会在供应链中失去顾客的信任,就会在流通领域内面临失败。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服务率过高,即存在库存量过剩而增大商品保管费用,这样对经营企业也是不利的。因此,设立合理的服务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7.现代物流中的“交替损益”问题
“交替损益”一词源自英语“Trade-off”,从现代物流的角度出发,所谓交替损益,可以理解为改变物流系统中任一要素的形质,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形质;欲使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增益都将对系统其他要素产生衰减作用。
解决物流系统中的“交替损益”问题,是现代物流管理的精华所在,它包括一系列世界上最先进、最时尚的经典理论。
8.库存量与服务水平之间存在的交替损益关系
9.现代物流全景的内容
10.现代物流支撑着一条供应链
11.现代物流链的运动环节
12.复杂的供应和分配网络
一个联结着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复杂供应链
13.公司企业内部供应链中的物流链
14.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管理供应链成员的一个途径
15.供应链管理中形成的三流:信息流、资金流、现代物流,
16.现代物流涵盖着两大活动
17.现代物流构成的三大要素
18.现代物流服务于四大领域
何谓物流的分类服务功能?
何谓物流的整合服务功能?
何谓物流的组合服务功能?
19.现代物流充满了“五字经”
○五“环”一链
○五“R”一流
○五“S”一体
○五“流”汇聚
○五“化”齐现
20.现代物流的信息化
现代物流的信息化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 物流信息的商品化
◎ 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
◎ 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
◎ 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
◎ 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此外,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映(QR)、有效的顾客反应(ECR)等技术与观念在未来的物流管理中将会得到普遍采用。
21.现代物流的自动化
在信息化基础上,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是无人化,其效果是省力化。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的物流自动化设施有很多,如:
□ 条形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
□ 自动分拣系统
□ 自动存取系统
□ 自动导向车
□ 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
我国也正在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这些自动化设施。
22.现代物流的网络化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现代物流的网络化有两种趋势:
○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化
其中包括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之间联网;配送中心与下游顾客之间联网。订货过程将会使用计算机通讯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N)上的EOS 和EDI来自动实现。
○物流组织网络化
也即在全球范围内将各种制造资源、需求资源、供应资源和人力资源组织起来,得到充分地利用。

23.现代物流的智能化
现代物流的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应用。
由于物流作业过程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显然,在物流自动化进程中,物流的智能化是人们不可回避的一种挑战。
随着象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的推广普及,智能化必将是现代物流的一种发展趋势。
24.现代物流的柔性化
20世纪90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II)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
因此,现代物流的柔性化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25.现代物流分布着六大系统
(1) 国别物流系统
(2) 地区物流系统
(3) 行业物流系统
(4) 企业组合物流系统
(5) 地区工团物流系统
(6) 企业物流系统
26.现代物流提供了七大功能
(1)运输功能是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功能
• 任何跨越空间的物质实体的流动,都可称为“运输”。
• 运输功能所实现的是物质实体由生产地点向消费地点的移动。
• 运输功能既是对物质实体有用性得以实现的媒介,也是物质实体异地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讲,运输功能的发挥,缩小了物质交流的空间,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并实现在此范围内价值的平均化、合理化。
(2)储存功能是物流体系中唯一的静态环节
• 储存功能所要解决的是在物质生产与消费或者物质供给与需求的时间差异中,如何妥善地保持物质实体的有用性。
• 通过储存,物质实体在化解其供求之间在时间上的矛盾的同时,也创造了新时令上的效益(如物质实体在时令上的差值)。
相对于整个物流体系来说,储存功能既有缓冲与调节的作用,也有创值与增效的作用。
(3)配送是物流体系中由运输派生出来的功能
• 配送是短距离的运输,它发生在流通与消费的交会处,是物流体系最末端的延伸功能。
• 配送在其短距离运输中,也参与相关的物流功能,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功能组合,其中还有商流的成分。
• 从某种意义上说,配送功能是物流体系的一个缩影。因为一次配送活动,从接受并处理订单之后,通过集货、配货和送货过程,使相对处于静态的物品完成一次短暂的、有目的的流动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物流过程,只不过是微型一些罢了。
(4)包装是物流体系中的一种动态过程
• 包装功能的实施,首先发挥的是保护物质实体的作用,其次是起美化物质实体的作用,它是生产过程向流通或消费领域的延伸。
• 包装功能在物质实体上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是对其他物流功能乃至整个物流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也为其他物流功能提供了一系列的方便与快捷的前提。
(5)装卸搬运功能是物流体系的一种立体的动态过程
• 装卸搬运功能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同一地域(一般是库、场区)内的前后、左右的搬与运,也有上上下下的装与卸。
• 装卸搬运功能,一般出现在“动”与“静”、“动”与“动”相结合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装卸搬运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装卸搬运机械设备和有关机具的使用。
(6)流通加工实际上就是发生在流通领域的生产过程
• 流通加工的主要作用就是直接地为流通、特别是为销售服务。
• 流通加工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例如,零部件的组合、形体上的分割或者各种标识的制作,有些只是为了各物流环节在作业上的便利。
(7)信息处理功能贯穿着物流体系的始终
• 一方面,信息处理功能反映物流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或者过程的形态变化,反馈各种物流信息,供物流过程决策者参考;

• 另一方面,信息处理功能将决策者的物流决策信息传递到各个物流环节和功能系统内。
所谓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处理,都是在这一领域内运用,并对整个物流体系起着促进作用的信息处理活动。
第三讲 现代物流的合理化理念与实践

1.物流合理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的概念
概括地讲,物流合理化是物流资源配置和企业内外物流活动趋于合理的过程,也即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来满足既定的顾客服务。
2.现代物流合理化需要通过两个阶段来实现
要使物流合理化,需要抓住许多环节问题,但是概括地说,物流的合理化通常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使物流各子系统合理化
第二阶段:使物流系统整体合理化。
3.在第一阶段中的做法
货主企业为降低物流费用又能保证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应考虑物流活动的7个子系统的各自活动的合理化,也即在该阶段中力求运输递送、储运保管、包装整合、实物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各项活动合理化。
4.可供选择的运输方式
5.从物流系统的观点来看,以下三个因素对运输十分重要
○运输成本
○运输速度
○运输的一致性
6.返程或起程空驶
造成空驶的不合理运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能利用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而不利用,却依靠自备车送货提货,这往往出现单程重车,单程空驶的不合理运输。
◇由于工作失误或计划不周,造成货源不实,车辆空去空回,形成双程空驶。
◇由于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回程货,只能单程实车,单程回空周转。
7.对流运输
亦称“相向运输”、“交错运输”,指同一种货物,或彼此间可以互相代用而又不影响管理、技术及效益的货物,在同一线路上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方运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发生重迭交错的运输称对流运输。已经制定了合理流向图的产品,一般必须按合理流向的方向运输,如果与合理流向图指定的方向相反,也属对流运输。
在判断对流运输时需注意的是,有的对流运输是不很明显的隐敝对流,例如不同时间的相向运输,从发生运输的那个时间看,并无出现对流,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要注意隐蔽的对流运输。
8.迂回运输
是舍近取远的一种运输。可以选取短距离进行运输而不办,却选择路程较长路线进行运输的一种不合理形式。
迂回运输有一定复杂性,不能简单处之,只有当计划不周、地理不熟、组织不当而发生的迂回,才属于不合理运输,如果最短距离有交通阻塞、道路情况不好或有对噪音、排气等特殊限制而不能使用时发生的迂回,不能称不合理运输。
9.重复运输
本来可以直接将货物运到目的地,但是在未达目的地之处,或目的地之外的其它场所将货卸下,再重复装运送达目的地,这是重复运输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是,同品种货物在同一地点一面运进,同时又向外运出。重复运输的最大毛病是增加了非必要的中间环节,这就延缓了流通速度,增加了费用,增大了货损。
10.倒流运输
是指货物从销地或中转地向产地或起运地回流的一种运输现象。其不合理程度要甚于对流运输,其原因在于,往返两程的运输都是不必要的,形成了双程的浪费。倒流运输也可以看成是隐蔽对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11.过远运输
是指调运物资舍近求远,近处有资源不调而从远处调,这就造成可采取近程运输而未采取,拉长了货物运距的浪费现象。
过远运输占用运力时间长、运输工具周转慢、物资,占压资金时间长,远距离自然条件相差大。又易出现货损,增加了费用支出。
12.运力选择不当
未根据各种运输工具的优势进行选择,而不正确地利用运输工具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常见有以下若干形式:
◇弃水走陆
在同时可以利用水运及陆运时,不利用成本较低的水运或水陆联运,而选择成本较高的铁路运输或汽车运输,使水运优势不能发挥。
◇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
不是铁路及大型船舶的经济运行里程却利用这些运力进行运输的不合理做法。
主要不合理之处在于火车及大型船舶起运及到达目的地的准备、装卸时间长,且机动灵活性不足,在过近距离中利用,发挥不了运速快的优势。相反,由于装卸时间长,反而会延长运输时间。另外,和小型运输设备比较,火车及大型船舶装卸难度大、费用也较高。
◇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
不根据承运货物数量及重量选择,而盲目决定运输工具,造成过分超载、损坏车辆及货物不满载、浪费运力的现象。
尤其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发生较多。由于装货量小,单位货物运输成本必然增加。
13.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对于货主而言,在可以选择最好托运方式而未选择,造成运力浪费及费用支出加大的一种不合理运输。

例如,应选择整车未选择,反而采取零担托运,应当直达而选择了中转运输,应当中转运输而选择了直达运输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不合理运输。
上述的各种不合理运输形式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在进行判断时必须注意其不合理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容易出现判断的失误。
在实践中,必须将其放在物流系统中做综合判断,在不做系统分析和综合判断时,很可能出现“效益背反”现象。单从一种情况来看,避免了不合理,做到了合理,但它的合理却使其它部分出现不合理。只有从系统角度,综合进行判断才能有效避免“效益背反”现象,从而优化全系统。
14.运输距离
在运输时,运输时间、运输货损、运费、车辆或船舶周转等运输的若干技术经济指标,都与运距有一定比例关系,运距长短是运输是否合理的一个最基本因素。缩短运输距离从宏观、微观者都会带来好处。
15.运输环节
每增加一次运输,不但会增加起运的运费和总运费,而且必须要增加运输的附属活动,如装卸、包装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会因此下降。所以,减少运输环节,尤其是同类运输工具的环节,对合理运输有促进作用。
16.运输工具
各种运输工具都有其使用的优势领域,对运输工具进行优化选择,按运输工具特点进行装卸运输作业,最大发挥所用运输工具的作用,是运输合理化的重要一环。
17.运输时间
运输是物流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环节,尤其是远程运输,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运输时间的缩短对整个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的用。此外,运输时间短,有利于运输工具的加速周转,充分发挥运力的作用,有利于货主资金的周转,有利于运输线路通过能力的提高,对运输合理化有很大贡献。

18.运输费用
运费在全部物流费中占很大比例,运费高低在很大程度决定整个物流系统的竞争能力。实际上,运输费用的降低,无论对货主企业来讲还是对物流经营企业来讲,都是运输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运费的判断,也是各种合理化实施是否行之有效的最终判断依据之一。
19.储存的概念
在物流科学体系中,经常涉及“库存”、“储备”及“储存”这几个概念,而且经常被混淆。
其实,这三个概念虽有共同之处,但仍有区别,认识这个区别有助于理解物流中“储存”的含义和人们常提到的“零库存”概念。
◆库存概念
库存指的是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这里要明确两点:
其一,物资所停滞的位置,不是在生产线上,不是在车间里,也不是在非仓库中的任何位置,如汽车站、火车站等类型的流通结点上,而是在仓库中;
其二,物资的停滞状态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而不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停滞。这些原因大体有:①能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②被动的各种形态的超储;②完全的积压。
◆储备概念
物资储备是一种有目的的储存物资的行动,也是这种有目的的行动和其对象总体的称谓。物资储备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有效地进行。所以,物资储备是一种能动的储存形式,或者说,是有目的的、能动地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物资的暂时停滞,尤其是指在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那种暂时停滞。马克思讲的“任何商品,只要它不是从生产领域直接进入消费或个人消费,因而在这个间歇期间处在市场上它就是商品储备的要素。”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20.储备与库存的区别
储备和库存的本质区别在于:
第一,库存明确了停滞的位置,而储备这种停滞所处的地理位置远比库存广泛得多,储备的位置可能在生产及流通中的任何结点上,可能是仓库中的储备,也可能是其它形式的储备;
第二,储备是有目的的、能动的、主动的行动,而库存有可能不是有目的的,有可能完全是盲目的。
◆储存概念
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对于不论什么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
这种储存不一定在仓库中也不一定是有储备的要素,而是在任何位置,也有可能永远进入不了再生产和消费领域。但在一般情况下,储存、储备两个概念是不做区分的。
21.现代物流要研究的“储存”概念
上述对于库存、储备、储存的概念性描述,是为了使学习现代物流知识的人们认识到物流中的“储存”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物流学要研究的就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的储存概念。
和运输的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从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获得更好的效用。








22.储存合理化的概念
储存合理化的含义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储存功能是对需要的满足,实现被储物的“时间价值”。马克思讲:“商品储备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需要量。”这是合理化的前提或本质,如果不能保证储存功能的实现,其它问题便无从谈起了。
但是,储存的不合理又往往表现在对储存功能实现的过分强调,因而是过分投入储存力量和其它储存劳动所造成的。
所以,合理储存的实质是,在保证储存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尽量少的投入,这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
23.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质量标志
保证被储存物的质量,是完成储存功能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通过物流之后得以最终实现。在储存中增加了多少时间价值或是得到了多少利润,都是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的。所以,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中,为首的应当是反映使用价值的质量。
◆数量标志
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有一个合理的数量范围。目前管理科学的方法已能在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对合理数量范围做出决策,但是较为实用的还是在消耗稳定、资源及运输可控的约束条件下,所形成的储存数量控制方法。(将专项讲述)
◆时间标志
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寻求一个合理的储存时间,这是和数量有关的问题,储存量越大而消耗速率越慢,则储存的时间必然长,相反则必然短。在具体衡量时往往用周转速度指标来反映时间标志,如周转天数、周转次数等。




在总时间一定前提下,个别被储物的储存时间也能反映合理程度。如果少量被储物长期储存,成了呆滞物或储存期过长,虽反映不到宏观周转指标中去,也标志储存存在不合理。
◆结构标志
结构标志是从被储物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花色的储存数量的比例关系对储存合理性的判断。尤其是相关性很强的各种物资之间的比例关系更能反映储存合理与否。由于这些物资之间相关性很强,只要有一种物资出现耗尽,即使其它种物资仍有一定数量,也会无法投入使用。
所以,不合理的结构影响面并不仅局限在某一种物资身上,而是有扩展性。结构标志重要性也可由此确定。
◆分布标志
这是指不同地区储存的数量比例关系,以此判断和当地需求比,对需求的保障程度,也可以此判断对整个物流的影响。
◆费用标志
仓租费、维护费、保管费、损失费、资金占用利息支出等,都能从实际费用上判断储存的合理与否。
24.储存合理化的实施要点
◆ 进行储存物的ABC分析;
◆ 在ABC分析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 ;
◆ 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追求经济规模,适度集中储存 ;
◆ 加速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 ;
◆ 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 ;
◆ 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 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
◆ 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
◆ 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是储存合理化的重要方面 ;
◆ 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运储装备一体化的方式 。
◇适度集中储存
所谓适度集中库存是利用储存规模优势,以适度集中储存代替分散的小规模储存来、实现合理化。集中储存是面对两个制约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取得的优势的办法。一是储存费,二是运输费。
过分分散,每一处的储存保证的对象有限,互相难以调度调剂,则需分别按其保证对象要求确定库存量。而集中储存易于调度调剂,集中储存总量可大大低于分散储存之总量。
过分集中储存,储存点与用户之间距离拉长,储存总量虽降低,但运输距离拉长,运费支出加大,在途时间长,又迫使周转储备增加。
所以,适度集中的含义是主要在这两方面取得最优集中程度。
适度集中库存除在总储存费及运输费之间取得最优之外,还有下列好处:
● 对单个用户的保证能力提高;
● 有利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方式;
● 有利于形成一定批量的干线运输;
● 有利于成为支线运输的始发站。
25.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库存标志
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
具体指标有以下两方面:
◇库存总量
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量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某个用户上升而总量下降,也属于一种不合理。
库存总量是一个动态的量,上述比较应当是在一定经营量前提下。在用户生产有发展之后,库存总量的上升则反映了经营的发展,必须扣除这一因素,才能对总量是否下降做出正确判断。
◇库存周转
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
为取得共同比较基准,以上库存标志,都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
◆资金标志
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具体判断标志如下:
◇资金总量
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资金投向的改变
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奖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成本和效益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
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
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
◆供应保证标志
实行配送,各用户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是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
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才算实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
◇缺货次数
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来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
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
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人们寄希望于配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了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而其它问题有赖于配送及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判断起来比较复杂。可以简化判断如下:
◇ 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
◇ 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
◇ 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
◆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配送的重要观念是以配送代劳用户;因此,实行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用于订货、接货、搞供应的人应减少才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则可以说是一个高水平了。
◆物流合理化标志
配送必须有利于物流合理。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 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
◇ 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
◇ 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 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
◇ 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
◇ 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 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物流合理化的问题是配送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标志。
26.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
◆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推行加工配送
◆推行共同配送
◆实行送取结合
◆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推行即时配送
27.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人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28.实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做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
29.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30.推行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
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用户实行零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
31.流通加工的概念
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加工,使物品发生物理、化学或形状的变化。
流通加工和一般的生产型加工在加工方法、加工组织、生产管理方面并无显著区别,但在加工对象、加工程度方面差别较大。
32.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
◆ 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人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
◆ 流通加工程度大多是简单加工,而不是复杂加工,它对生产加工是一种辅助及补充,绝不是对生产加工的取消或代替。
◆ 从价值观点看,生产加工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及使用价值,而流通加工则在于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做大改变情况下提高价值。
◆ 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从事流通工作的人,能密切结合流通的需要进行这种加工活动 。
33.不合理流通加工若干形式
◆ 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
◆ 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 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 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34.流通加工合理化理念
流通加工合理化理念是要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做到最优的选择。
为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对是否设置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需要做出正确抉择。
35.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的主要措施
◆加工和配送相结合
这是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点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分货、拣货、配货之一环,加工后的产品直接投入配货作业.这就无需单独设置一个加工的中间环节,使流通加工有别于独立的生产,而使流通加工与中转流通巧妙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使配送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这是当前对流通加工做合理选择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产品的流通中已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加工和配套相结合
在对配套要求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体来自各个生产单位,但是,完全配套有时无法全部依靠现有的生产单位,进行适当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的桥梁与纽带的能力。
◆加工和合理运输结合
流通加工能有效衔接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促进两种运输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线运输转干线运输或干线运输转支线运输这本来就必须停顿的环节,不进行一般的支转干或干转支,而是按干线或支线运输合理的要求进行适当加工,从而大大提高运输及运输转载水平。



◆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
通过加工有效促进销售,使商流合理化,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虑方向之一。
加工和配送的结合,通过加工,提高了配送水平,强化了销售,是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此外,通过简单地改变包装加工,形成方便的购买量,通过组装加工解除用户使用前进行组装、调试的难处,都是有效促进商流的例子。
◆加工和节约相结合
节约能源、节约设备、节约人力、节约耗费是流通加工合理化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目前我国设置流通加工,考虑其合理化的较普遍形式。
36.流通加工合理化评价
对于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终判断,是看其是否能实现社会的和企业本身的两个效益,而且是否取得了最优效益。
对流通加工企业而言,与一般生产企业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流通加工企业更应树立社会效益为第一观念,只有在补充完善为己任前提下才有生存的价值。如果只是追求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适当地进行加工,甚至与生产企业争利,这就有违于流通加工的初衷,或者其本身已不属于流通加工范畴了。





第二部分《物流配送与储位管理》讲义
第一讲 配送与配送中心
◆配送的意义
配送作为物流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物流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和储存,作为物流的两大支柱,在物流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若是没有配送,就会影响物流的社会经济效益。配送体现了物流的最终效应,它直接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各种需要,因此,物流成果主要通过配送来实现。
◆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指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送
交收货人。
配送是从发送、送货等业务活动发展而来的,但又区别于送货的一种物流专业
化形式。
◆配送与送货的区别
◇目的不同:
◇内容不同:
◇执行单位不同:
◆配送与运输的区别
◇对象不同:
◇位置不同:
◆配送在物流中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促进物资流通的社会化。
◇改善生产企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物资供应的保证程度。
◇有利改善支线输送条件,使整个运输过程得以完善和优化。

◆配送形式
◇按配送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分
◇按配送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分
◇按配送的时间和数量不同分
◆配送工作的内容
◇配送计划阶段内容
●制定配送中心计划:
●制定配送计划:
◇配送实施阶段内容
●下达配送计划:
●配送点按计划配货:
●装车发运:
◆配送线路的选择
为达到高效率配送,做到时间最少。距离最短、成本最低,就必然要求选择最
佳的配送线路和车辆的综合调度。
当一个配送中心要向多个用户配送,其配送路线和车辆的安排可按节约里程法
制定配送计划。
◆配送中心概念
配送中心是指专门从事配送工作的物流据点。具体讲,配中心是从供应者那里
接受各种货物,经过倒装、分类、保管或流通加工等作业,然后根据各用户的订货
要求,将货物配齐,装车进行配送的设施。
◆配送中心的类别
对配送中心的适当划分,是深化及细化认识配送中心的必然,从理论上和配送中心的作用上,可以有许多理想的分类,这里仅就已在实际运转中的配送中心类别概述如下:

◇专业配送中心
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例如多数制造业的销售配送中心,我国目前在石家庄、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大多采用这一形式。
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
◇柔性配送中心
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二种专业配送中心对立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
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
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供应配送中心
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例如联营商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例如,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代替零件加工厂送货的零件配送中心,使零件加工厂对装配厂的供应合理化;我国上海地区六家造船厂的配送钢板中心,也属于供应型配送中心。
◇销售配送中心
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大体有三种类型:
●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配送中心,在国外,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很多;
● 流通企业做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

●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
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


◇城市配送中心
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所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北京食品配送中心”就属于这种类型。
◇城市配送中心
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州)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一般而言,用户也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在国外十分普遍,美国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储存型配送中心
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一般来讲,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在卖方市场下,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这种供应配送中心也有较强的储存功能。大范围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库存,也可能是储存型配送中心。
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都采用集中库存形式,库存量较大,多为储存型。
◇流通型配送中心
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



◇加工型配送中心
这是指配送中心具有加工职能,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配送中心,但在现实中,加工型配送中心的例子,目前见到的还不多。我国上海市和其他城市已开展的配煤配送,配送点中进行了配煤加工,上海六家船厂联建的船板处理配送中心,原物资部北京剪板厂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中心。
◆配送中心的作用
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利用场所与时间创造效益的设施。
◇为解决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而对物品进行的保管。
◇为调节生产与消费的波动而对货物进行的保管。
◇把分散保管的库存物资汇集在一起,以维持合理库存,提高储运效率和节省费用。
◇有助于组织批量运输,降低运输成本。
◇设置货物集结点向终端用户配送。
◇为了提高对用户配送服务水平。
◆配送中心的职能
通过集货、储存保管、分货、配货、装车及运送等职能来完成其众多的配送任务。
◇集货:集货批量远大于配送批量。
◇储存保管:应保持一定量的储备,还应具备一定的检验和储存设施。
◇分货与配货:应配备相应的分拣装置,如货物识别装置、传送装置、分支机构以及暂存、装运设备等。
◇装车:采用各式集装,集装容积和重量应同运输车辆的容积与负荷相适应。
◆配送中心的内部布局
配送中心的内部设计应与其职能相适应,首先要求具有与装卸、搬运、储存、保管等与产品流动相适应的作业功能,同时还应保证配送中心自身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数量分析
●对货物的类别,按物资入、出库顺序进行整理,同时还应按货流加以分组。
●确定不同种类,规格物资的作业量。
●作P-Q曲线,以作业量大小为顺序作产品的种类(P)与作业量(Q)的曲线图。
●P-Q曲线
◇物流分析
按入库、验收、分类、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特殊作业等资料,
编制物资流程基本计划,分析各作业场所的利用程度,作业量和比率。
◆配送中心物资作业流程基本计划
◇关连性分析
●列举所有必要的设施,
——包括配送中心内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各项具体设施。
●靠近性分析,
——从物资的流程、单据路线、人员操作和管理、货物装卸等方面来分析和判断各项设施之间是否需要靠近,据此来确定相互间位置的一项工作。
●绘制业务活动线路图。
——根据上面的分析,用不同颜色或线条粗细来表示相互关联的强度,形成设施设计的初步方案。
◆业务活动相互关系图
◇确定各项设施的面积
各项设施面积确定后,再按照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加以组合,即可制定出配送
中心的基本设计方案。
◆配送中心平面布局思路(图示略)
◆配送中心的功能分区思路(图示略)
◆根据产品流量安排的积载空间思路(图示略)
◆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种类(图示略)
◆以中、小杂货配送为主的配送中心一般作业程序(图示略)
◆不带存储库的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示略)
◆典型的加工配送型的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示略)
◆批量转换型的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示略)
◆典型的配送中心运行程序(图示略)
◆典型的配送中心业务流程(图示略)
◆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四种配送模式(图示略)
◆企业(集团)内自营型配送模式分析
这是目前生产、流通或综合性企业(集团)所广泛采用的一种配送模式。企业(集团)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对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品供应——配送。
在这种配送模式中虽然因为揉合了传统的“自给自足”和“小农意识”,形成了新型的“大而全”、“小而全”,从而造成新的资源浪费,但就目前来看,它在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生产材料供应、产品外销、零售场店供货和区域外市场拓展等企业自身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较典型的企业(集团)内自营型配送模式,就是连锁企业的配送。大大小小的连锁公司或集团基本上都是通过组建自己的配送中心,来完成对内部各场、店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结算的。
◆ 单项服务外包型配送模式分析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设施(库房、站台、车辆等)及专业经验、技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利用自身业务优势,承担其他生产性企业在该区域内市场开拓、产品营销而开展的纯服务性的配送。
在这种配送模式中,生产企业利用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库房,作为存储商品的场所,并将其中一部分改造为办公场所,设置自己的业务代表机构,并配置内部的信息处理系统。由其派驻在该区域的业务代表控制着信息处理和决策权,独立组织营销、配送、业务活动。提供场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只是在生产企业这种派驻机构的指示下,提供相应的仓储、运输、加工和配送服务,收取相对于全部物流利润的极小比率的服务费。
开展这种模式配送的第三方物流业缺乏对所承揽的配送业务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无法组织合理高效的配送服务,在设备、人员上浪费比较大,是一种高消耗、低收益的配送模式。
◆社会化的中介型配送模式分析在这种模式中,从事配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通过与上家(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下家(零售店铺)形成较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将生产、加工企业的商品或信息进行统一组合、处理后,按客户订单的要求,配送到店铺。
这种模式的配送,还表现为在用户间交流供应信息,从而起到调剂余缺,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
社会化的中介型配送模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的配送模式。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的就是这种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模式分析
这是一种经营配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为实现整体的配送合理化,以
互惠互利为原则,互相提供便利的配送服务的协作型模式,也是现代意义上的物流
经营模式。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图示略)
◆何谓“物流共同化”?
现代物流共同化是个广义概念。如果从狭义上来理解,通常仅指物流配送共同化。
随着现代物流服务领域的扩大,经营和处理的商品品种、规格和数量增加,以及需求个性化程度的提高,单纯地采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销(也即传统的分散配送)是远远不够的。以共同配送为特点的配送中心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比较合理地解决需求个性化的问题,也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物流共同化的范畴
现代物流共同化并非仅局限于实物配送的共同化,它还应该包括物流资源利用的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的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
——物流资源利用的共同化除了人、财、物共同利用外,还包括时间和信息的共享;
——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不仅包括运输工具、装卸机械、搬运设备、托盘和集装箱,而且还包括仓储设施、码头堆场和加工现场;
——物流管理共同化则瓤括了商品管理、在库管理、配送管理、作业管理、成本管理和劳务管理等。
◆分散配送模型与共同配送模型比较(图示略)
◆共同集货型模型(图示略)
◆共同送货型模型(图示略)
◆共同集送型模型(图示略)
◆资源共用型模型(图示略)
◆共同管理模型(图示略)




第二讲 储区与储位管理
◆开场白
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仓储作业一直扮演着主角,但在生产制造技术及运输系统都已相当发达的今天,储存作业的角色也已发生了质与量的变化。虽然其调节生产量与需求量的原始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不过为了满足现今市场上小批量、多样化需求型态,使得物流系统中的拣货、出货、配送的重要性已凌驾于仓储保管功能之上了。为此,我们需要在传统的仓储方法中引进“动管”理念。
◆何谓“动管”
所谓“动管”,是指在拣货出库时对货品的数量进行动态的控制与掌握,简称为
“动管”,以便与传统仓储的“保管”加以区分。
动管的掌握,目的在于因应时效性的配送,因此动管十分重视其分类配送的机
能。而配送中心的特性就在于重视分类配送功能的运作。
◆各类仓库在保管机能、分类配送功能以及面积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图示略)
◆储位管理的意义
由于分类配送功能被重视,货品的保管就不再是那样单纯,为适应配送时效及小批量、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货品的流通将会变得快速且复杂,相对储存作业而言,则会因流动频率及货品项目种类的增加而难以控制。
如何有效控制货品的去向及其数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储位来使货品处于“被保管状态”,并能够明确指示储位的位置,且货品在储位上的变动情况都能确切记录。一旦货品处于“被”保管状态就能始终掌握货品的去向及数量,并了解其所在位置。储位管理就是提供该位置的管理法则,这也就是储位管理的意义之所在。
◆各种用户对储位管理的不同要求
◆配送中心的型态分类
■货运业型态的配送中心(T.D.C)
■制造商型态的配送中心(M.D.C)
■批发商型态的配送中心(W.D.C)
■零售商型态的配送中心(Re.D.C)
◆不同型态配送中心的保管区分方式
◆储位管理的主要考虑因素
◆储位管理的基本原则
储位管理与库存管理、商品管理一样,需灵活运用原理原则。但储位管理不像库存管理、商品管理那样被明确定义,所以要了解储位管理,须首先了解其基本原则。
储位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三:
■必须明确地指示储存位置
先将储存区域经详细规划区分,并标示编号,让每一项预备储放的货品均有可储位置。此位置必须很明确,且经过储位编码,不能是边界含糊不清的位置,例如走道、楼上、角落、或某某货品旁等。很多配送中心习以为常地把走道当作储区位置来使用,这是不对的,虽短时间得到了一些方便,但会影响作业之进出,违背了储位管理最基本的原则 。
■必须有效地给货品定位
依据货品保管区分方式的限制,寻求合适的储存单位、储存策略、指派法则及其它需考虑的储存因素,把货品有效地配置在事
先规划好的储位上。
所谓“有效地”,就是刻意地,经过安排的,例如冷藏货就该放在冷藏库;是高流量的货就该放置靠近出口处;香皂就不应该和香烟放一起,这就是该原则的基本应用。





■发生异动必须确实登录
当货品有效地被配置在规划好的储位上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储位维护,也就是说,货品不管是因拣货取出、或因产品汰旧换新,或是受其它作业的影响,使货品的位置或数量有了改变时,就必须确实将这种变动情形记录下来,以使料帐与实际数量能够完全吻合,这样才能对储位进行管理。
由于此项变动登录工作非常繁琐,作业人员在忙录工作中“刻意”产生的“惰性”,使得该项原则的贯彻成为储位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也是目前各种配送中心储位管理作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储位管理的范围
◆各项作业所对应的各类储区
◇预备储区
该区域的主要保管功能是在进出货时,给货品提供暂时存放的空间,并预备进入下一个保管区域,虽货品在该区域的停留时间不长,但若不加严格管制,就特别容易导致管理上的困扰。
以配送中心的预备储区而言,在保管时常因“只是暂存而已”的心态,导致货品因缺乏整理整顿的作业理念,而使货品处于凌乱置放状态,寻找不易,甚至遗失或损毁的情况时有发生。
基于上述缺失,预备储区的管理须纳入储位管理的范围中。
●预备储区的管理功能
预备储区一般指进出货所用的暂存区,货品放在该区域内不但应对其品质有某种程度的保护,还须对该区域进行标示、货品分批、分类隔离等。亦即先将货品标明、分类区分、再将产品依要求,归至定位,排放整齐,是一个以整理整顿为主的过程。



当然,货品在定位时,应考虑到下一个时点的作业便利,故而看板、标签必须与目视管理及颜色管理互相搭配运用,使储位更为明确。这不但可缩短寻找所花费的时间,并可使物流管道更为通畅,以达到迅速确实的目的。
○进货暂存区
在货品进入暂存区之前先行分类,暂存区域也先行标示区分,并且结合看板的记录,将货品按照分类或入库上架顺序,配置到预先规划好的暂存区储位上。
○出货暂存区
对于预备配送的货品,每一车或每一区域路线的配送货品必须排放整齐并且加以区隔分离,安置在事先标示区分好的储位上,再结合看板上的标示,并按照出货单上所列的顺序,依次进行点收装车。
◆进货的预备储区归类表
◇保管储区
这是在入库作业时所使用的区域,因该区域的货品大多以中长期状态进行保管,所以称为保管储区。一般配送中心均以该区域作为最大且最主要的保管区域,货品在该区域均以较大的储存单位进行保管,是整个配送中心的管理重点所在,为使保管区域的储放容量增大,就须考虑如何运用空间弹性,以提升使用效率。为对其摆放方式、摆放位置及存量进行有效控制,应考虑储位的指派方式、储存策略等是否合宜,并结合选择使用合适的储放设备及搬运设备,以提高作业效率。
◇动管储区
这是指在拣货作业时所使用的拣货区域,该区域的货品大多在短时期内即将被
拣取出货。
由于货品在储位上流动频率很高,所以把该区域称为动管储区。





●动管储区的功能
动管储区的功能是要满足拣货要求,缩短拣货时间和距离、降低拣错率,并在拣取时能方便迅速地找到欲拣取的货品所在位置,因此,储存的标示与位置的指示就非常重要,而且还得依赖一些拣货设备来完成,如电脑辅助拣货系统(CAPS)、自动拣货系统等。动管储区的管理方法就是如何应用这些位置指示及拣货设备。
●动管储区的作用
以目前配送中心小批量、多品种、高频率出货的机能而言,一般仓库的基本作
业要求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客户对配送中心作业机能的潜在需求。因此动管效率的评
估与提升配送中心的作业潜能,己被视为重要的一环。
○设立动管储区的理由之一
在配送中心将保管储区与动管储区分开设立时,保管储区内一般 是以托盘为单位,没有零散箱数。而动管储区内每一品项仅对应一个储位,虽然有零散箱数,但数量少,因此管理及盘点均相当明确。
相比较仅设立一个保管储区的配送中心而言,设有动管储区的配送中心更能有效掌握货品动向。
○设立动管储区的理由之二
若从保管储区中直接拣取,为一次拣货,但若分成保管储区与动管储区,则需二次拣货。事实上,虽二次拣货表面上花时花力较一次拣货为高,但保管储区补货至拣货区是以托盘为单位,作业较简单,且由保管储区到动管储区的补货作业仅限于被拣取完的品项或不足的品项,次数并不频繁,故并未增加多少负担,相反缩短了行走距离与寻找货品的时间,这是动管储区的设立提升了储位管理效率的最佳佐证。








○设立动管储区的理由之三
虽保管储区、动管储区分设时,粗一看,似乎增加许多空间的负担,但由于储存数量相同,储存货架区域实际上变异甚小。虽然为了拣货方便,动管场所的走道必须宽敞也降低了保管效能,但综合作业时间与作业效率这两者的考虑因素,两区域并存确有其必要性。
○设立动管储区的理由之四
按ABC分类法,A类商品为全部品项中的10% 品项,其出货量占总出货量的 70%。基于此,在策略上,可考虑将A类货品放在动管储区,而B、C类放在保管储区。设备方面,动管储区使用流动棚架,保管储区运用一般货架,或是动管储区设置在一般货架之第一层,保管储区设置在货架第二层以上,理应可发挥储位管理的最佳功能。
●动管储区的整理、整顿
在配送中心内若能进行整理、整顿的工作,将减少货品寻找的时间,并可缩短行走的距离,而使效率提升20%~30%。因为一般配送中心的拣货作业,真正在拣取时所花的时间很短,但在寻找货品、行走时所花费的时间特别多,若能有效加以整理、整顿,将货架、货品编号,货品名称简明标示,再利用灯光管制、颜色区分,不但可以提升拣货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拣错率。
●拣货单
拣货单在设计时应对所需的各个项目,如货架编号、货号、数量、品名安排顺序,以免拣货时产生混淆。若由电脑总体设计工程师负责规划时,则应通盘考虑实际的需求以避免发生以下缺点:
▲一位多物
若无法以储位区分货品置放的位置,即数种货品同放在一货架上,则按货架编
号指示是无法正确拣取货品的。这种现象就称作“一位多物”。




▲一号多物
若果外形相同的货品给予同一货号,但其颜色、花样不同,则无法利用货号来拣取货品。因此,在建立货品编号初期,应预留货品码数,以区分货品的颜色、花样等需求。否则,这种现象就被称作“一号多物”。
▲拣错
若果拣货单上货品编号相似,则在看拣货单时容易将上、下行数量看错,或将
数量列与下一列看错。故而,应多考虑利用电脑辅助拣货设备或是编号应明显分隔
以降低失误。
○拣货单的内容
现实中,大家都希望每一个新进人员都能很快熟悉拣货作业,所以拣货单上的
项目顺序最好能依储位号码、品名、货号、数量等排列。
○拣货单的数量
就拣货单上的数量而言,应先换算成订单订购上的最小单位,以利拣取。即在零星拣货区所用的拣货单数量项目,若其订购单位为散品/包时,拣货转换后的单位为包,若订购最小单位为盒,则拣货单位应以盒为主。同理,订购时若是以箱为最小单位,则拣货单位为箱。
◆拣货单内容排列
●主要品项的拣货
主要品项的拣货方法是指,先从全部品项中选定出主要的品项,再分别制作:
▲包含主要品项拣货的客户拣货单
▲主要品项以外品项的客户拣货单




●C类物品的拣货
C类商品出货量少,常被放置在空出的货架,或是集中放置于某处遭冷落。但由于C品比A、B品多,所花费的拣货时间常高于A、B。况且,一旦C品与D品混在一起时,为找出C品,则须花费更多的时间。A、B品的出货率一般高,拣货者知道放于何处,所以拣货的速度愈来愈快。但订货中若含有C品,则A、B的拣货速度虽快,但为了找寻C品须花费时间,使拣货效率会降低,这是现场拣货工作者常有的经验。
●拣货密度(PHD — Picking Hit Density)
拣货密度是指从库存的全部品项中,拣出的商品品项,占其全部品项的比率。也即将库存品项数(ZI)与拣货品项数(PI)的比率,称为拣货密度(PHD=PI/ZI)。
拣货密度对于库存品项可以考虑与1个月的拣货品项数相比,也有与1天或每个小时,还有与1个作业分区相比的各种拣货密度。
●拣货密度的灵活运用
拣货密度是选定动管系统,拣货辅助机器所需要的资讯指标。例如,在选择动管设备时,因PHD低,可以使用固定货架,但若随著PHD的变大,则应使用流力架较为合适,若再增大则可考虑使用旋转货架。
此外,即使在PHD低时,若能将库存品项区分为PHD稍高的一组和PHD稍低的一组,则更能提高拣货效率。
◇移动储区
这是指在配送作业时,配送车上的货品放置区域,因该区域的货品是存放在移
动中的车上,所以称之为“移动储区”。





●为何需要设立“移动储区”?
在配送的过程中,并非想像中那样可轻易地依次把货品一一送到顾客手中。因交通原因,常会发生当你将货品依配送店家顺序由后向前,从配送车上由内到外依序排好后,配送中因塞车而延误了第一及第二家在上午收货,为争取时间就须第三家先送,下午再回头送第一家及第二家,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先把第一家及第二家的货搬下车,才能取出第三家的货,然后再把第一家及第二家货搬回车上,如此搬上搬下既费时又费工。这就是所谓的货品放置的相对位置未能与配送顺序相配合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重申“移动储位”管理的重要性
在配送车上设立的货品放置区,较难按照产品类别在固定有限的范围内做有效的分隔,加之配送中心供应的客户、品项相当多,且每家所用的出货容器均有差别,使得配送中心在进行出货作业时必须对配送的路线、区域作出详细规划,方不致在配送过程中,因交通问题而延滞交货,或因移动储位上的配置不佳而使卸货时间变得冗长。故而,“移动储位”的管理已直接影响到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准。
★移动储位管理要点
□ 依据配送计划决定的送货优先顺序,从“时间”与“配送量”方面,
加以严密的考虑。
□ 当优先顺序决定后,在驾驶记录表上应载明路线优先顺序与到达时
间,并告诉驾驶人员。
□ 货物装载的单位(如托盘),应尽量使用标准尺寸,以提升“装载车”
的容积率。
□ 装载车内的储存空间应预留一块位置,以利于货品配送顺序的移转
调配及作业人员取货站立之用。




□ 货品装载单位(如托盘)上,应附上客户名称、卸货顺序的标示卡,
并正确存放在事先规划好的移动储位编号上,如卸货配送分析顺序编号图所示*。(注意:卸货顺序按照“先达后进”原则)。若无事先规划好的移动储位编号时,则每家店的货品必须以帆布或隔板加以明确区隔出来。
○卸货配送分析顺序编号图

◆四储区小结
上述四个储区,虽货品保管的时间长短不同,但都贯穿着存放保管的机能,配送中心要完全掌握货品流向,就必须对这四个区域加以管理。
如前所述,货品自进货验收后,即开始一连串的由前一个作业区取出再放至下一个作业区。储位管理不仅是对商品停放在储位区域上进行管理,也是对货品移动行进时实施掌管,这样,才能达到所谓的货品处于“被保管”的状态。
◇“移动单元”
我们可以将每一个在搬运移动的货品,看作一个移动单元(MU - Moving Unit),而每一个移动单元必须要有一张身份证加以识别(ID 标签)。
要做好储位管理,就必须完全掌握每一个移动单元的ID 标签,从身份指派至身份识别都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完全掌握货品流向。
●为何将移动单元视为变动的储位
◆储位管理的对象
◇保管货品
在配送中心的保管区域中的保管货品,由于它的作业要求、储放搬运要求、拣货要求等特性,使其在保管时会有很多种的保管型态出现,例如托盘、箱、散品或其它包装方式,这些保管单位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都必须加以管理。



◇包装材
就是一些标签、包装纸等包装要求材料。随着卖场促销、特卖及赠品等活动的增加,使得配送中心的贴标签、重包装、组合包装(Copacking)等流通加工比例增加,流通加工比例增加,相应对包装材料的需求就越大,一旦有了量就必须加以管理,如果管理不善,将出现在必要的时候欠缺必要东西的情况,以致影响到整个作业的进行。
◇辅助材
就是一些托盘、容器等搬运载具。目前由于流通载具的普及化,使得配送中心对这些托盘等辅助材的需求愈来愈大,依赖性也愈来愈重,一旦有了依赖,管理就更迫不及待。为了不影响货品的搬运流通,就必须对这些辅助材进行管理。有很多配送中心已认识到对辅助材进行管理的重要性,订有专门的托盘管理办法。
◇副资材
就是经补货或拣货作业拆箱而剩下的空纸箱。虽然这些空纸箱都可回收利用(卖给资源回收者,或出货时装箱用),但这些纸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若不保管起来,很容易造成混乱,影响其它作业。为避免因副资材的保管不善而影响其它作业,必须对这些副资材加以管理。
●其它资材的管理
对于上述这些其它资材该如何进行管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没有像在库货品的品项那样多,数量也没那样多,只要划分一些特定的储位来管理这些资材,其管理方式可比照保管储区的管理内容要点来进行管理。
◆储位管理时的基本考虑要素
◇储位空间
不同型态的配送中心所重视的功能亦不同,有的重视保管功能,有的重视分类配送功能。故在储位空间的考虑上,前者着重仓库保管空间的储位分配;而后者则为拣货动管及补货的储位配置。

在储位配置规划时,须先把储位空间订定。那就必须考虑到空间大小、柱子排列、梁下高度、走道、机器回旋半径等基本因素,再配合到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方可做出完善配置。
◇物品
如何管理放置在储位空间中的物品?
●首先必须考虑的是物品的影响因素。
●而后考虑的是如何摆放?
◇人员
人员包括仓管人员、搬运人员、拣货 补货人员等。
人员在存取搬运商品时,在配送中心的作业中,讲求的是省时、有效率。而在照顾员工的条件下,讲求的是省力。因此要达成存取效率高、省时、省,则作业流程方面要合理化,精简确实;而储位配置及标示要简单、清楚,一目了然;且要好放、好拿、好找。再加上表单要简单、统一且标准化。
◇储放及搬运与输送设备
在选择储放及搬运与输送设备时,需考虑商品特性、物品的单位、容器、托盘等因素,以及人员作业时的流程与状况,再加上储位空间的配置等,以便选择适合的储放及搬运与输送设备。当然还要考虑设备成本与人员使用操作的方便性。
◇作业要求目标
★ 空间使用率要高。
★ 作业确实方便。
★ 进出货效率快。
★ 先进先出。
★ 商品好管理。
★ 盘点确实容易。
★ 库存掌握无浪费。
★ 配送快,无缺货。

◇资金
上述所有考虑,最后仍需回归到需花费多少,是否超出预算能力。因此投资成
本及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可不慎。

◆储位管理的方法步骤
由于储位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灵活运用某些原理原则的。因此首先需要了解这些原理原则,然后应用这些原理原则来判别货品的储放要求。如果储放空间不足,就必须先行对储放空间进行规划配置,同时考虑选用适当的储放设备及搬运设备。当两者都决定后,便是对这些保管区域与设备进行储位编码。编码完成后,需考虑这些货品要用何种模式把货品指派到所编好码的储位上。
一旦货品指派到储位上后,剩下的工作便是储位维护的工作了。
◆如何做好储位维护工作
要做好储位维护的工作,除了使用传统的人工表格登录外,也可应用最有效率最科学的方法“控管技术”来执行。而要让这项维护工作能持续不断的进行,就得借
助一些查核与改善的方法来监督与鼓励,这就是储位管理的进行步骤与方法,如储
位管理进行步骤图所示。
◆储位管理进行步骤图(图示略)





第三讲 储因与储存策略
◆何谓“储因”?
所谓“储因”,是指储存因素,也即在规划把货品放入适当储位之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哪些储放原则,才能作出最适宜的分配与选择,以期把货品逐一指派到
适当的储位上。
◆储存作业应考虑哪些因素
◇ 储存保管的目标
◇ 选择储位的依据
◇ 储存策略
◇ 储位指派法则
◇ 储位系统
◇ 储存保管的指标
◆ 储存保管的目标
◇最大程度地利用储存空间
◇有效使用劳力及设备
◇全盘考虑储存货品的特性
◇随时可以存取所有的品项
◇有效移动储存的货品
◇确保储存货品的品质
◇提供良好的储存管理
◆ 选择储位的依据
◇依照货品特性来储存。
◇大批量货品使用大储区,小批量货品使用小储区。
◇能够安全、高效地储存于高位的物品使用高储区。
◇重大件品项储存于较坚固的底层货架及接近出货区。
◇轻型货品储存于有限的载重层架。
◇将相同或相似的货品尽可能靠近储放。
◇滞销货品或小、轻及容易处理的品项使用较远储区。
◇周转率低的物品应远离进、出货区及仓库较高的区域。
◇周转率高的物品尽量放置于接近出货区及较低的区域。
◇服务设施应选在低层楼区。
◆ 储存策略
储存策略主要用于确定储位的指派原则。良好的储存策略可以减少出入库移动的距离、缩短作业时间,甚至能够充分利用储存空间。一般常用的储存策略有以下几种:
◇定位储放
也即每一储存货品都有其固定的储位,货品与货品之间不能互用储位,因此须规划每一项货品的储位容量不得小于其可能的最大在库量。
●选用定位储放的原因
●定位储放的优缺点
优点:
★每种货品都有固定储放的位置,拣货人员容易熟悉货品储位。
★货品的储位可按周转率大小或出货频率来安排,以缩短出入库搬运距离。
★可针对各种货品的特性作储位的安排调整,将不同货品特性间的相互影响减至最小。
缺点:
◎储位必须按各项货品的最大在库量设计,因此储区空间平时的使用效率较低。
●定位储放的适用情况

◇随机储放
也即每一个货品被指派储存的位置都是经由随机过程所产生的,而且可经常改变;换句话说,任何品项都可以被存放在任何可利用的位置。此随机原则一般是由储存人员按习惯来储放,且通常按货品入库的时间顺序储放于靠近出入口的储位。
●随机储放的优缺点
优点:
★由于储位可共用,因此只需按所有库存货品最大在库量设计即可,储区空间的使用效率较高。
缺点:
◎货品的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难度较高。
◎周转率高的货品可能被储放在离出入口较远的位置,增加了出入库的搬运距离。具有相互影响特性的货品可能相邻储放,造成货品的伤害或发生危险。
●随机储放适用的情况
○随机储放人工储存记录表
○电脑协助随机储存的记忆管理
也即将仓库中每项货品的储存位置交由电脑记录,则不仅在进出货时可查询储区位置,也可借助电脑来调配进货储存的位置空间,按照电脑所显示的各储区各储位剩余空间来配合进货品项作安排,必要时也可以调整货品储放位置,作为移仓的动作规划。
○电脑记录表要随时结合进货、出货、退货资料加以更改
▲进货:
该货品进货量→加至货品库存→扣减储位剩余空间
▲出货:
该货品出货量→由货品库存扣减→增加储位剩余空间


▲退货:
该货品维修后再入库量→加至货品库存→扣减储位剩余空间
○随机储放电脑记录表
◇分类储放
所有的储存货品按照一定特性加以分类,每一类货品都有固定存放的位置,而同属一类的不同货品又按一定的法则来指派储位。分类储放通常按(1)产品相关性(b)流动性(c)产品尺寸、重量(d)产品特性来分类。
●分类储放的优缺点
优点:
★便于畅销品的存取,具有定位储放的各项优点。
★各分类的储存区域可根据货品特性再作设计,有助于货品的储存管理。
缺点:
◎储位必须按各项货品最大在库量设计,因此储区空间平均的使用效率低。
●分类储放适用的情况
◇分类随机储放
每一类货品有固定存放位置,但在各类的储区内,每个储位的指派是随机的。
●分类随机储放的优缺点
优点:
★可收分类储放的部份优点,又可节省储位数量提高储区利用率。
缺点:
★货品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的进行困难度较高。
●分类随机储放小结
分类随机储放兼具分类储放及随机储放的特色,需要的储存空间介于两者之间。



◇共用储放
在确定知道各货品进出仓库时刻的前提下,不同的货品可共用相同储位,这种方式称为共用储放。共用储放在管理上虽然较复杂,所需的储存空间及搬运时间却更经济。

◆ 储位指派法则
储存策略是储区规划的大原则,因而还必须结合储位指派法则才能决定储存作
业实际运作的模式。伴随储存策略产生的储位指派法则,可归纳出以下两类:
◇可与随机储放策略、共用储放策略相结合的储位指派法则
也即靠近出口法则(Closest Open Location):将刚到达的商品指派到离出
入口最近的空储位上。
◇可与定位储放策略、分类(随机)储放策略相结合的储位指派原则
●以周转率为基础法则(Turnover based Location)
●产品相关性(Correlation)法则
●产品同一性法则
●产品类似性法则
●产品互补性(Complementary)法则
●产品相容性(Compatibility)法则
●先进先出的法则
●叠高的法则
●面对通道的法则
●产品尺寸法则
●重量特性法则
●产品特性(Characteristics)法则
●储位表示法则
● 明确(表示)性法则
○五类物品的基本储存方法:
▲易燃物品的储存:须在具有高度防护作用的建筑物内安装适当防火设备的空间,最好是独立区隔放置。
▲易窃物品的储存:须装在有加锁之笼子、箱、柜或房间内。
▲易腐物品的储存:要储存在冷冻、冷藏或其他特殊之设备内,且以专人作业与保管。
▲易污损品的储存:可使用帆布套等覆盖。
▲一般物品的储存:要储存在干燥及管理良好的库房,以应客户要随时提取。
◇指派法则小结
良好的储存策略与指派法则相结合,可大量减少拣取商品所需移动的距离,然而,储位指派法则越是复杂,就越加需要功能强大的电脑相配合。现今,国内外电脑软硬件发展迅猛,价格趋降,各公司应多加规划利用,必可提高作业效率。
◆ 储位系统
过去,在储区设计好后,一般都是使用 “记忆系统(memory system)”来帮助员工简单地记住货品大概位置,但这种作法往往发挥不了多大功效。此后,也采纳用品名、序号、记号或其他指示号码来记录品项的位置,但此法仍只考虑品项本身的代号系统,既不完善,也无弹性可言。于是,人们开发了所谓“暗示性储位标号”的方法,其目的是要能指出配送中心的每一个点,让员工能很肯定的指出何种货品被放在哪个地方,使每个品项都有一个“地址”,以便需要时马上可找到它。
●“ROW”与“STACK”的用法
● 划分标号“ROW”的变通方法
◆ 储存保管的指标
◇ 储区面积率
◇ 可供保管面积率
◇ 储位容积使用率
◇ 平均每品项所占储位数
◇ 库存周转率
◇ 库存掌握程度
◇ 库存管理费率
◇ 呆废品率
◆结束语
当你的货物准备进入你的储位之前,必须先行了解本讲所讲述的法则与建议,再行思考判别对于储存作业的应用选择,这便是进入储位管理的第一步
现代物流概论讲义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