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综合防灾——从风险防控到韧性城市》

  培训讲师:王沐沐

讲师背景:
王沐沐老师——城市更新与城乡规划实战专家12年工程实战经验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财政部评标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北京市职称评审专家、知网专家库专家曾任: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丨工程师现任:某科创 详细>>

王沐沐
    课程咨询电话:

《国土空间规划综合防灾——从风险防控到韧性城市》详细内容

《国土空间规划综合防灾——从风险防控到韧性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综合防灾——从风险防控到韧性城市
课程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传统灾害模型未耦合气候变化因子(如京津冀小时降雨量突破千年一遇),传统“单灾种、应急式”防灾模式已难以应对系统性风险。国家《“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明确要求“将防灾减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2023年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综合防灾专项编制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刚性管控,划定灾害风险控制线(洪水淹没线、地质灾害红线等)作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全周期治理,建立“风险识别-空间干预-应急协同-恢复重建”闭环机制;智慧赋能,推广“灾害模拟-规划推演-监测预警”数字技术应用。
据2023年自然资源部调研结果显示,79%城市防灾规划未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衔接。越来越多的城市,比如郑州、北京、保定等经历了罕见特大暴雨,单灾种防御规划导致“防洪墙越高,内涝越严重”的系统性失效。新《自然灾害防治法》应运而生,要求“韧性城市”法定化(2024草案第27条),并且,自然资源部也新增了“灾害韧性”国土空间规划体检指标。
本课程旨在破解当前痛点:规划与防灾“两张皮”、部门协作低效、空间韧性不足等问题,培养“懂规划、精防灾、善协同”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收益:
●提升风险识别力:掌握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技术(地震+洪涝+地质+气候);
●提升空间干预力:运用国土空间规划工具实现“灾害链空间阻断”;
●提升韧性构建力:设计“工程+管理+社会”三维韧性提升方案;
●提升实施治理协同能力:构建“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韧性治理框架;
●助力参与者抢占综合防灾应急新赛道,规避政策雷区与把握机遇。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自然资源局规划编制人员、应急管理局风险防控部门、规划设计院所技术骨干城投公司基础设施运营团队
课程方式:讲师讲授+案例分析+视频讨论+引导思考
课程大纲
第一讲:国土空间防灾体系重构与政策拐点
解析: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韧性城市
一、政策新坐标
解读:《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3修订)
34715451841501. 约束性指标的“双重刚性”特征
1)空间管控刚性
2)量化达标刚性
2. 指标落地的三大技术突破点
1)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
2)空间韧性调控工具
3)生命线工程韧性标准
3. 地方实践痛点与破解路径
痛点1:规划与灾害数据“两张皮”
典型表现:79%县级市未将地质灾害普查数据纳入“三区三线”划定(自然资源部2023督察通报)
破解方案:建立“灾害风险评估前置”机制(未通过审查不得报批详细规划)
推广雄安模式:地质勘查→风险评估→用地布局全流程闭环
痛点2:跨部门协同失效
冲突案例:某新城规划中,自然资源局划定开发区vs水利局洪涝风险区重叠
痛点3:存量空间改造难
深圳突破实践:通过“城市更新捆绑防灾改造”:旧改项目需配建≥3%面积应急设施
容积率转移支付:高风险区开发商向低风险区购买容积率指标
2. 《自然灾害防治法》(2024)草案“韧性城市”法律责任
1)责任主体精准锚定
——规划编制机关(核心责任主体)
——建设运营单位
案例警示:郑州地铁集团
2)法定义务刚性清单
——空间规划强制性义务
——韧性系统建设硬指标
3)创新追责机制
——终身责任追溯
——跨部门连带责任
案例:某市自然资源局批准河道旁商业项目→水务局未提出异议→洪涝冲毁建筑
4)免责情形
政策解读: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指南》新增“灾害韧性”专项体检指标
政策解读:《国土空间规划综合防灾专项规划规程》
政策解读: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防灾减灾技术指南》(2024送审稿)
二、国内外镜鉴(案例解析)
1. 日本首都圈“广域防灾据点”空间布局
2. 荷兰“水广场”弹性调蓄技术
3. 纽约“气候适应性分区”管控工具
4. 雄安新区“地上下、灾内外”韧性规划体系
第二讲: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实战
一、新型风险识别技术
1. 气候变化因子植入
1)IPCC本地化情景模拟(RCP8. 5情景下百年暴雨强度↑40%)
2)热岛效应叠加暴雨的“链式灾害”概率模型
2. 承灾体数据库建设
1)住建部建筑普查
2986405260352)水利部洪水风险图
3)地质局滑坡隐患点
4)气象局极端天气
5)多源数据融合中枢
二、空间脆弱性诊断沙盘
——生命线系统瓶颈检测
案例:雄安新区“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洪涝风险”三元耦合评估
第三讲:韧性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
一、防灾空间结构优化四步法
维度一:生态屏障区
案例:河湖缓冲带宽度法定化
维度二:城镇防灾圈
维度三:社区安全单元
案例:高密度城区垂直疏散系统(香港避难层连通技术标准)
维度三:家庭应急空间
二、关键韧性场景设计
1. 生命线工程韧性提升
1)交通:“双环+放射”应急救援通道
案例:深圳深南大道防灾改造
2)能源:“分布式光伏+柴油备份”微电网系统
案例:东京医院抗灾电源方案
2. 空间弹性调控工具
——灾害高风险区容积率折减系数模型
公式:容积率=基准值×风险修正系数
第四讲:规划实施与协同治理突破
一、规划传导刚性管控
1. 省级国土规划→市县总规→详细规划“五线防灾控制”逐级落位
2. 城市更新“防灾功能增值”政策包:
二、空间落地——韧性底板如何嵌入国土空间规划
1. 防灾空间“三线转换”技术
1)将 “灾害风险线” 转化为 空间规划管控要素:
——高风险区→ 城镇开发边界(禁止建设区)
——中风险区→ 建设用地 (密度/高度限制)
——低风险区→ 应急设施(强制预留地)
2)冲突破解工具箱
工具:“双指标置换”
工具:“正向清单准入”
2. 协同治理——打通“防-抗-救”全链条
——权责重构“三张清单”
1)责任清单——界定自规局(空间管控)/应急局(响应)权责
2)数据清单——打通地质勘探数据/实时雨量数据壁垒
3)任务清单——跨部门联合演练科目标准化
数字技术赋能工作坊
一、灾害模拟推演平台实操:
1. 城市信息模型(CIM)洪涝淹没模拟
2. 基于手机信令的30万人疏散效率评估
二、韧性评估工具实战:
1. 联合国UNDRR“韧性城市指标”本地化适配
2.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韧性体检”在线平台操作(可视化界面现场演示)

 

王沐沐老师的其它课程

政策赋能与场景落地——人本化社区生活圈规划全流程课程背景:在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战略驱动下,社区生活圈建设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自然资源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与住建部《完整社区建设指南》相继出台,刚性要求适老化改造覆盖率≥60、智能终端100接入城市大脑,上海“三色预警”、深圳300万达标奖励等地方政策加速落地。然而实践仍面临三重断层:政策落地难

 讲师:王沐沐详情


标书编制技巧与评标专家视角高分策略课程背景:当下,招投标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全流程电子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操作模式被彻底颠覆,这给企业投标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此同时,评审规则也在不断调整,愈发强调“质效双优”,“最低价中标”模式退出舞台,综合评分法占据主导,技术分权重显著提升,且专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合规监管更是深入到招投标的每一个环节,对

 讲师:王沐沐详情


城市更新的形势研判与市场机遇分析课程背景: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城市发展正式从“增量扩张”迈入“存量焕新”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国家严控大拆大建、地方财政承压、市场盈利模式亟待重构的三重压力下,城市更新实践陷入普遍困局:政府部门纠结于政策边界与创新尺度,企业面临“投入大、周期长、收益难平衡”的投资难题,技术团队则困惑于规划落地与民生需求的衔接。从“大拆大

 讲师:王沐沐详情


城市体检全流程——从数据诊断到更新行动的政策赋能课程背景:城市和人一样,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做好城市的体检。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城市体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体检工

 讲师:王沐沐详情


乡村振兴的政策剖析和村庄规划实践探索课程背景:乡村振兴战略自2017年十九大提出后,政策体系持续迭代。2025年进入“十五五”规划关键期,政策重心从框架搭建转向精细化落地,如《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强化供应链升级与品牌建设,四川、江西等地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明确2035年基本建成目标。培训需解读政策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逻辑。《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后

 讲师:王沐沐详情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