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提纲)(ppt)

  文件类别:战略经营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58K

  下载次数:354

  所需积分:10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提纲)(ppt)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提纲)

柳思维教授简介

湖南商学院首席经济管理教授
湖南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湖南省现代流通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
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评委
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流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等院校商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沙市政府商务顾问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
1、梯度推移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等人创立梯度发展理论。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引入梯度推移理论。基本涵义——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是逐步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推移的。(东—中—西)
优点——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
缺陷——引发区域发展失衡
2、反梯度推移理论
基本涵义——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是引进、采用生产技术的顺序。不管地区处于哪个梯度,只要有需要,又具有一定条件,就可进行大规模开发。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实现超常规发展,然后向二级一级梯度地区进行梯度推移。
3、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并存论
生产力空间推移方式分经济发展阶段而异,同一区域有时可以纯梯度推移,有时也可跳跃式发展,即反梯度推移。同一区域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发展模式。
4、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
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
优区位开发——优先开发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以此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
点轴开发——强调条件优越地区点上开发,而且强调点——点之间的交通通脉即轴的开发。
点轴开发理论源于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作发展重点,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多用于中观生产力布局)
“长——株——潭”金三角城市群即运用这种理论。

5、区域优势互补发展理论
基本优势互补的战略,各个地区在生产要素、资源、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互补优势,应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实际做法主张改变单纯地向东部倾斜,加大中西部开发。(最近提出的“泛珠三角”、“湘粤合作”等均是这种理论)。
6、流域发展理论
基本涵义——根据我国江河水系的特征,充分利用江河与水系的综合开发,促进各地区按流域融为一体,促进全国经济共同发展。
流域发展战略提出了: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区:黄河——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西五省——东北——澜沧江流域
7、菱形发展战略理论
基本涵义——建立多个增长极,建立以交通运输线为纽带的区际经济技术联系空间,采取点状跳跃式的区域开发模式,形成菱形状网格式发展格局。 
京津如图:

上述是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还有区域分工理论,地区发展阶段理论、城市中心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开发的涵义特性及原则

(一)涵义与特性
区域开发与发展——即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求得本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特性:
1、地域特色性——不同区域有不同区情。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2、战略性——区域的开发和发展应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及稳定性
(1)从本区域发展的全局谋划;
(2)从本区域长远发展全面谋划,防止以短损长;
(3)本局域发展要服从全局。

3、综合性——区域发展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多部门的综合性行为。
①发展目标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②资源要素配置流通的多元性;
③经济关系、交换关系的复杂性;
④工作联系协调的困难性与多部门性


(二)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要从本地区性出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
2、遵循客观规律原则
(1)生产力发展规律
(2)市场经济规律
(3)自然与生态规律
3、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以人为本
(2)经济发展目标要着眼于为全体人民带来最大的福利(收入、健康、安全、质量)
(3)有利于资源节约(节电、节水、节能)与保护重要稀缺资源
(4)注意发展中的代代公平、代际公平

4、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原则
①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
②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治理与减少环境污染
防止先建设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

5、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按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五个统筹”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市场与对外开放协调
发展
协调以下几个关系:
①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从速
度型、数量扩张型转向效益与质量型;
②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③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6、市场主导、企业本位、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原则
(1)发展区域经济要靠市场机制,重视市场与流通(市场带动型),不能以行政取代市场
(2)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靠企业、靠民营经济和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主体
(3)必须有政府的科学、有效的调控
A、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B、优化公共产品与基础建设
C、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D、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
三、确立和实施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制定战略的步骤
1、对区域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战略评析要首先对本区域的资源从动态的市场角度进行评价与科学分析


其一,自然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缺性、地域性、有限性、综合性。自然资源有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旅游及海洋资源七大要素,评价的内容:
A、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开发可行性及价值);
B、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组合状态;
C、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D、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果预测;


其二,经济、社会资源与条件的分析及评价
A、人力资源评价(人口数量、结构、素质)
B、资金评价(资金供给、资金需求、资金流通)
C、技术评价(技术水平、科研开发能力)
D、营销能力评价(市场容量、营销状况)

2、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与评价(看处于什么阶段)
其一,罗斯托的线型阶段划分模式评析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第二阶段:起飞准备阶段——逐渐向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主导产业——轻工、建筑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积累率10%以上,轻工业主导阶段;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现代科技推广到各生产领域,工业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积累率稳定在10-20%,主导产业是重型工业及制造业体系。
第五个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生产占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汽车工业成主导产业。
第六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居民注重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活质量部门生产的无形产品(教育、旅游等)。
其二、用产业结构深化规律判断区域发展阶段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一产为主,极少现代工业;
第二:工业化初期阶段——以食品、烟草、水泥、采掘等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开始发展,投资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三:工业化中期——制造业由轻型工业转向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劳动力占主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第四: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持续高速增长,(高级阶段)投资领域为第三产业部门为主;
第五: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由资金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生活方式走现代化;
第六: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分化出的智能、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人民消费追求独特的个性与高水平的质量,知识密集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目前,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或混于几个阶段之间,各地区均分别处于不同阶段。

3、确定发展或开发的战略目标
(1)应评估市场机会——
(2)将市场机会与本区域经济能力结合确定战略目标体系
A、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
B、经济总量目标及增长速度(GDP、工业、财税)
C、经济结构及方向和定位
D、人口增长就业率指标
E、社会其他进步目标
如果是城市,应有城市战略定位目标;


4、选择与确定开发或发展战略模式
有三种模型可供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1)增长极开发模式
此模式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另一位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完善。主要观点是:在一个区域空间经济发展是非均衡的,而是由一个具有推进型产业和聚集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极为中心,通过扩散幅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其他产业发展,以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增长极开发模式包含两个互相对立的过程:
极化过程(效应)——是经济能量在增长极积累及聚集的过程;
扩散过程(效应)——是指增长极的经济能量向其他空间的释放、扩散过程。
这两个过程具体通过:
部门(产业)增长极的转化→产业聚集、辐射、
扩散、带动
城市增长极的转化→空间上的聚集、辐射、扩散带动

(2)点轴开发模式
基本内容:——区域发展由注重一点的极化过程发展为控制一条轴型的不断延伸与聚集,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拓展这一扩散和开发过程,实现整个区域的平衡发展。
要求:第一,首先要选准和确定好轴线;
第二,对轴线内各个极点进行等级划分;确定极点和轴型的开发顺序(一级轴线、二级轴线、三级轴线)
第三,对轴线内原有极点及新生极点发展方向和规模进行规划。

(3)网络开发模式
基本涵义——也称非极化的区域开发模式。多用于过度极化引起聚集规模不经济时所采用,经济空间结构由节点、域面、网络三大要素交织而成。
基本内容:
第一,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交通、通讯轴线加以连接,扩展成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局的网络。
第二,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
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均衡发展模式,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目前已开始采用这一模式,长沙市区采用这一模式。
选择确定哪一种模式应根据区域区情、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市场状况等来决定。

5、规划和确立战略重点
(1)重点产业(行业)即主导、支柱产业;
(2)重点地区;
(3)重点企业;
确立重点,才能保证资金和其他资源用在刀刃上。

6、确立区域经济战略布局
(1)确定本区域在国家总体布局中及上一个层次区域布局中的地位和角色
(2)确定本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空间布局
①.工业生产力布局(含建筑业)
②.农业生产力布局
③.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

④ 其他产业空间布局
⑤ 重大项目、重要企业(工业园区、基地)的空间布局
⑥ 制定区域发展的战略步骤、战略措施
A 、战略步骤(分步走的阶段和目标)
B 、战略措施

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要抛弃各种陈旧的不适时宜的观念,思路决定出路,与时俱进的核心是解放思想,观念创新。
  要抛弃: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观念
  (2)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
  (3)双重体制时新出现的“市场分割”观念
  (4)不适应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的旧观念

2、加大区域体制创新
中央提出:
 (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3)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4)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6)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7)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以上讲的都是机制与制度问题。
区域制度创新——主要是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责任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私产权并举(维护公有产权,保护私有产权),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3、实施名牌兴企强区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
(1)发展名牌产品(特色优势)
(2)发展名星企业(长寿企业)
(3)培育名星企业家——产业领袖、产业精英
(4)依靠名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4、扩大开放
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国内市场一体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1)对国外、境外开放,引入国际先进生产要素(特别是500强)
(2)对国内各省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开放,长沙应融入“珠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等
(3)对省内各地区的开放、区外省内的开放
开放——减少区际生产、贸易成本,形成“洼地效应”

5、加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
(1)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2)产业选择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A、支柱产业要明确(带动性、关联性、集聚性)
B、一、二、三产业要调整
(3)要注重依靠市场带动产业(现代重商主义)
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6、实施人力资本战略
(1)人才是区域经济兴旺之本
(2)人才结构要合理
A、管理人才(含企业家阶层、管理层、政府公务员)
B、技术人才(从事技术开发、研制)
C、经营人才(从事贸易、营销、推销)
D、高素质企业员工(技能熟练的专业员工)

(3)区域要聚才
A、优化环境,吸引人才
B、激励到位,让人尽其才
C、加大智力培训,育才蓄才

中央十一五规划关于区域发展思路
其一、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国家在经济政策、资产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东部地区要在率先发展中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西部地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东北地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振兴

中部地区
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与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东部地区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功,引导产业转移
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多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其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循序前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推进城镇化。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加强区域内城市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经济特区与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条件区域---------以特大及大城市为龙头统筹规划形成合理的新城市群
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大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冯杰、侯永志详细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趋势之一: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并扩大速度。综合判断,未来20年中,地区发展的差距仍将呈扩大之势。
趋势之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文章预测,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
趋势之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城市圈等,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中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大趋势
趋势之四: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趋势之五: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便利。未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度超前,网状、高度系统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所形成的瓶颈将基本消除。
趋势之六:产业转移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逐步形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大趋势
趋势之七: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文章预测,今后10—20年,中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
趋势之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正在加强,但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仍然相当严重。此外,由于立法、仲裁和执法方面的原因,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外地通常受到各种各样的侵害。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大趋势
趋势之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望加速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趋势之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将日益加强。一个由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地区、省会城市直至内地各开发区所组成的对外开放环带也初具规模,向东、向北、向南和向西全面立体开放的总体趋势也基本明确。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加强,将为中国各地区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关于中部崛起的发展思路
一、中国区域经济板块的划分
1、老六区:华北区、华东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
2、四大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纵向)
3、新板块:“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辽环渤海区”(横向)
5、新城市带:长江流域城市带、京广沿线城市带、东南沿海城市带、陇海亚欧干线城市带、京津唐城市带、大沈吉哈东北城市带、绵德渝蓉城市带、
二、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及优势
1、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粮棉油麻猪鱼等)
2、重要能源生产基地
3、冶金、钢铁、机电生产基地
4、国内人力资源基地
5、旅游资源基地
6、边、山、老、少、穷典型地区

三、加快中部崛起的主要战略思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制度创新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重点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及高科技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3、加快城市化,
建设武汉中心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郑州中原城市群等
4、加快对外开放与加强区域协作
5、实施人力资本兴区强区战略

四、加快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
1、加大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比照振兴东北政策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予以支持
3、对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予以支持
4、对中部地区湖泊河流防灾及生态治理予以支持;
5、对革命老区及中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和公共产品实行更多支持
6、完善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7、对中部的特色与优势产业在财税与信贷上予以支持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提纲)(ppt)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