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汽车市场需求预测(doc)

  文件类别:市场分析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98K

  下载次数:88

  所需积分:4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2005年汽车市场需求预测(doc)
2005年汽车市场需求预测 1. 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状况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年产超过500万辆汽车产值的生产能力 ,面对汽车工业日益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中国汽车工业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 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潮流,实现新的发展,努力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0年开始,汽车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1. WTO的加入,中国汽车产业原有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都需进行全方位调整,汽车产 业政策影响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格局,致使汽车总量增长迅速,产业规 模明显扩大; 2. 产品结构开始趋向合理,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国产轿车在价格水平、质量水平、新 产品投放周期、品种数量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3.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民购买力普遍提高,消费环境逐步好转,特别是沿海地 区和发达城市完全具备了汽车消费的能力。汽车市场消费结构从公款购车为主向 个人购车为主转变; 4. 汽车零部件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2.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 2.1影响汽车市场的因素 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竞争和挑战,只有切实解决所面临的这些 问题和矛盾,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健康发展。影响未来的汽车市场及行业变化趋势主要有 以下几个因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通过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过去 、现在及未来的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要素是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经济要素是汽车 工业腾飞的基础;技术要素是汽车工业繁荣的先决条件;社会要素则是创造汽车消费市 场的关键。 2.1.1 政治要素 ← 贸易规则 在货物贸易方面,国民待遇、取消配额、降低关税是三大主要内容;在服务贸易方面 ,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全面放开了零售业,取消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 等方面的限制。在汽车领域,除对汽车服务企业的股权限制外,其他限制也基本取消, 促进了汽车业的快速发展。 ← 政策与法规 加入WTO后,我国的汽车政策也进行了许多调整,2004年6月1日起实施了《汽车产业发 展政策》,这一政策不仅取消了原《汽车产业政策》中不符合WTO原则的内容,而且做出了 许多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长远发展的规定,包括鼓励技术研发和整合重组。这些政策的 导向呈现出自由化、公平化、透明化、国际化、人性化。 ← 能源约束 相对于购买力等因素,能源、交通等外部约束将逐渐演变成汽车业的致命约束,而长 期的高油价也必将灼伤汽车业。根据欧美洲等国家经验,“机动车节油”最有效的措施, 就是实施燃油税、燃油经济性标准等制度。这将起到以下作用:针对消费者:控制汽车 需求过度膨胀、引导购买低油耗汽车;针对生产商:改进技术、降低油耗,提高车辆燃 油经济性水平。 2.1.2 经济因素 ← GDP/人均GDP增长率 中国汽车产销量扩张或收缩受GDP/人均GDP增长率影响很大,在GDP环比上升时,汽 车产量成倍增长;而在GDP环比下降时,汽车产量成倍下降。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有:中 国经济带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色彩;中国汽车外销比例低,汽车消费基本用于满足内需, 受本国经济影响大;中国汽车产销量与GDP总量间的高相关性,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 ← 汽车金融 汽车金融的快速发展,能够为汽车销售提供动力。2003年,中国汽车购买使用贷款大 致在20%左右。2004年,由于宏观调控导致的汽车信贷收缩等多种原因,这一比例已快速 下降至8%左右。粗算,由于贷款比例的降低,使2004年中国轿车销量减少了25万- 30万辆。 2.1.3技术要素 汽车是先进技术的结晶,技术是汽车发展的源泉,汽车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的。因此,对技术要素的关注与否将成为汽车工业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技术要素主 要包括:政府对研究的支出、政府对行业的技术关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转让速度、 劳动生产率变化、优质品率等。汽车技术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水平到高水 平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目前完整的汽车技术体系。汽车技术体系主要由产品技术、 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组成。其中,产品技术是汽车技术的核心。 2.1.4社会因素 ← 社会要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人口和地理位置因素左右着人们生活、工作和消费的方式,对几乎所有 的企业产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环保意识日益增长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此,减轻 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环保型轿车便成为汽车厂商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同时在 生产过程中也是如此。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可再循环再造的材料,这一举措将提 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汽车的长期发展。 ← 消费结构和水平 消费结构和水平是影响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引导我国 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多消费者看来,买车是迟早的事。然而现在买还是以后再 买,却是一个两难选择。汽车是比较昂贵的消费品,而且其维修和保养也是一笔不小的 费用。因此,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之前,自然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 2.2汽车市场预测模型的建立 结合上述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总需求以及各细分市场 需求进行预测,提出了几种预测模型,并通过这几种模型的比较,得出比较合适的预测 。 2.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实际中,影响汽车总销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年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 款年末余额、保费等,研究因变量(汽车销量)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解释变量 )之间的回归问题,称为多元回归分析。上述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观察发现, 影响汽车总销量的各因素与汽车总销量之间存在近似线性关系,所以得到如下的多元线 性回归模型: 设因变量[pic](汽车总销量)与上述因素(解释变量)[pic]具有线性关系, [pic] [pic]:随机扰动项 表(1)各影响因素的数值表 |年份 |国内生|人均GD|第三产|全社会|社会消|保费(|人均年|城乡居| | |产总值|P(元 |业占GD|固定资|费品零|亿元)|收入(|民储蓄| | |(GDP) |) |P比重 |产投资|售总额| |元) |存款年| | |(亿元| |(%)|(亿元|(亿元| | |末余额| | |) | | |) |) | | |(亿元| | | | | | | | | |) | |实际 |160305|183247|208862|236366|324805|439080|507110| | |值 |4 |0 |6 |5 |8 |6 |0 | | |预测 |162617|177139|197320|248392|342350|424508|507427|590238| |值 |6 |5 |9 |2 |8 |9 |6 |3 | 同理,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将汽车市场分成载货车、客车和轿车,分别得到各细 分市场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2.2.2趋势外推模型 趋势外推法对拥有长期一定趋势的时间数列进行预测。这类时间数列随时间呈现持续 增加或减少的形态,因此趋势推测法是可行的。这类时间数列是不稳定的。 本文应用曲线拟合确定销量和趋势[pic]之间的关系,建立趋势外推模型: 该模型将时间[pic]作为自变量,汽车销量作为因变量, [pic]——[pic]期时间数列的趋势值;[pic]——时间。 在上式中,令[pic]表示时间数列的一个观察值所对应的时间,[pic]表示时间数列的 第二个观察值所对应的时间,依次类推。 本文的预测以1998~2004年为取值区间,以2004年的汽车销量为基点,用以上模型进 行预测,得出下面的结果: [pic] [pic] [pic] 根据曲线拟合方程,进行数据拟合,如下表(3): 表(3)1998~2005年汽车市场总销量(辆)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 |实际 |160305|183247|208862|236366|324805|439080|507110| | |值 |4 |0 |6 |5 |8 |6 |0 | | |预测 |147535|180484|220792|270102|330425|404219|494494|604931| |值 |3 |6 |6 |6 |2 |6 |7 |2 | 同理,分别得到各细分市场的趋势推测模型如下: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pic] 2.2.3 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主要有外推法:找出时间序列观测值中的变化规律与趋势,然后通 过对这些规律或趋势的外推来确定未来的预测值,包括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趋势预 测法、季节指数法。 本文利用SAS统计软件中的时间序列模块,针对1998- 2003年汽车销量的历史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根据时间序列诊断标准,具有对数转 换,线性趋势,无季节性影响因素,得出log linear trend 模型,[pic],预测结果如下表(4): 表(4)1998~2005年汽车市场总销量(辆)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 |实际 |160305|183247|208862|236366|324805|439080|507110| | |值 |4 |0 |6 |5 |8 |6 |0 | | |预测 |148064|181131|221584|271070|331609|405668|496267|607099| |值 |1 |6 |0 |8 |5 |5 |2 |5 | 选择可能的几种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加权,将几种模型加权,得到如下结果: 表(5)1998~2005年汽车市场总销量(辆)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 |实际 |160305|183247|208862|236366|324805|439080|507110| | |值 |4 |0 |6 |5 |8 |6 |0 | | |预测 |232128|183247|208862|236366|324805|439080|507110|595616| |值 |2 |0 |6 |5 |8 |6 |0 |9 | 相应的相关系数、预测误差项、预测检验值如下图(2): [pic][pic][pic] 图(1)相关系数、预测误差项、预测检验值 同理,也可以得到各细分市场载货车、客车、轿车的销量预测值。 2.2.4 预测结果展示 综上,本文采用几种模型进行了预测,为了增加预测的准确性,将这几种模型的预测 结果进行了平均化处理,可以预测2005年汽车市场的总销量为5994714(辆),载货车的 销量为1712298(辆),客车的销量为1276215(辆),轿车的销量为2877002(辆),详 细结果如表(6): 表(6)1998~2005年汽车市场销量预测值(辆)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 |总量(实际值) |1603054 |1832470 |2088626 |2363665 |3248058 |4390806 |5071100 | | |预测结果 |1725863 |1805007 |2121400 |2564830 |3322978 |4183694 |5013249 |5994715 | |货车(实际值) |658051 |750769 |774901 |818433 |1076613 |1211411 |1525900 | | |预测结果 |632010 |726778 |784648 |891930 |1050598 |1239008 |1484664 |1712298 | |客车(实际值) |436719 |511291 |700988 |823769 |1045416 |1207794 |1218700 | | |预测结果 |430004 |545932 |670034 |838974 |1020893 |1169763 |1276039 |1276212 | |轿车(实际值) |508284 |570410 |612737 |721463 |1126029 |1971601 |2326500 | | |预测结果 |486447 |498049 |613110 |799909 |1115439 |1692780 |2455311 |2877003 | |[pic] 图(2)汽车市场总销量预测 [pic] 图(3)载货车市场销量预测 [pic] 图(4)客车市场销量预测 [pic] 图(5)轿车市场销量预测 3. 从预测结果看2005年汽车市场 3.1 汽车总量稳步增长 从图(6)中可以看到,2002年和2003年总体上持续了“井喷”势头,虽然幅度略有下 降,但汽车销量仍在持续上升,说明国内多年来被压抑的需求没有被完全释放。经历了 这两年不同寻常的增长,2004年汽车市场进入盘整状态,增长幅度下降比较快。2005年 我国又处于进口关税大幅下调的前夜,此外,受油价居高不下、保险费用增加、价格下 降等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2005年汽车销量相对于2004年稳步增长,增长幅度不会 太大。 [pic] 图(6)汽车销量和增长率 3.2 品种结构分析 [pic] 图(7)各细分市场份额 从图(7)中可以看到,2001之前,客车市场出现大丰收的场面,从2002年开始,客 车占整个市场的份额逐年走低;货车从1999年开始占整个市场的份额开始下降,但从20 04年开始载货车开始攀升;虽然从2002年整个汽车市场开始出现“井喷”势头后,但真正 意义上的 “井喷”主要发生在轿车市场,尤其是私家轿车市场,而且这种势头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而这一需求因素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拉动国内汽车市场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从下图 中可以看到预测到2005年轿车的市场份额...
2005年汽车市场需求预测(doc)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