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分析2

  文件类别:财务资料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354K

  下载次数:2811

  所需积分:7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2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的]
本章概括地阐述了企业目标、财务报告体系、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起因、概念和目标,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程序和方法,是对全书内容的概括介绍,是以后各章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掌握以下重点、难点内容:
1. 深刻理解企业目标和财务信息的含义;掌握如何利用财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 重点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与目标;
3. 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含义、类型特征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注意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4. 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及其局限性。
信息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从一般意义上看,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息,都表现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对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依据这种分析与处理作出经济决策、实施经济决策并依据决策实施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控制决策的实施过程。财务信息是微观主体日常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源,而财务分析则是研究如何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一门科学与艺术,所以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重要功能就是对其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能更加清晰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财务报表分析包括使用简单数学方法理解会计在报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评价企业战略,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报表了解报告公司的过去情况、目前状态及未来前景。为揭示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线索。这些分析结果在信用决策、评价证券、分析竞争者和评估经理人员业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企业目标与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的目标在于评价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资金变动情况是否符合预定的目标。因此研究与学习财务分析,首先要理解财务报告,要理解企业的性质与目标。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财务报告,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报表所反映的经济实质;只有深刻地理解了企业及其目标,才能对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经营业绩是否符合事先预定的目标作出评价。不同的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其试图解决的实践问题的差异,其对企业内涵与本质的界定也就不同。

一、企业的内涵与本质

1. 一般看法
在我国,关于企业含义的一个一般的看法是;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根据这一定义,企业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企业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首先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有着自己的机构与工作程序。这些机构如:股东大会、董事会、日常经营管理机构;这些工作程序有公司法,企业法与企业章程规定的决策程序等。
(2)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所谓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创造社会财富和提供服务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生产、交易、服务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营利,为了赚取利润。
(3)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组织。从字面上理解,所谓核算是指计量、记录与计算;所谓独立核算,是指单独计算成本费用,以其收入补偿其支出,并以此确定盈亏和实现企业的目标。如更深入地理解,独立核算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收入与支出的计算和利润的确定,而是指一种财务约束或资源约束。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只有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资源大于它所耗费的经济资源,才能满足企业的生存需要。
(4)企业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经济组织。法律是全民的契约,是全民必须遵守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企业必须依法设立并取得合法的社会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2. 现代观点
现代的观点认为:企业是许多利益相关人(Stakeholders)之间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集合(SetofContracts)。
这些利益相关人是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结合起来的,他们追求利益的目标函数各不相同。这些利益相关人主要包括普通股股东与优先股股东、管理者、债券持有者、雇员、银行、供应商、社会或社区、政府等(参见图1-1)。
图1-1
他们各自的利益,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如企业运用它们控制的经济资源创造的财富总量增长,则各利益相关人的经济利益可能同时增长;许多时候,他们的利益也存在相互冲突的可能,在企业运用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创造的财富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由于股东是企业的法定所有者与最终的控制者,如果股东们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势必要将工资支出、负债本息支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小化,这样必将导致各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所谓契约(Contracts,亦译合同),是指这些利益相关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往往是通过书面缔结的契约事加以规范的。因此,这种关系一般被称为契约关系。这些契约是这些利益相关人的约束函数,利益相关人在这些约束函数的约束之下追求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
契约中,既有显性契约(ExplicitContracts),又包括隐性契约(1mplicitContracts)。显性契约如企业与债券持有者、与贷款人之间的契约,该契约中企业明确承诺了在未来特定日期支付特定数量的现金流。这类契约还包括企业的保修承诺、退休金给付义务等。所谓隐性契约,主要是指诸如诚实、提供相关信息等道德规范。由于显性契约数量组毕竟有限,不可能将所有事件都加以规范,因此,还需要隐性契约等非正式规范来约束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关系。如雇员与企业之间就存在一个尽最大努力工作的隐性契约义务,经理人与股东之间也存在一个为股东最好的利益工作的隐性契约义务。
还存在一种所谓的法定契约(RegulatoryorLegalMan-datedContracts)[根据制度学派的观点,契约中反复多次出现的条款最终将会上升为法律条款,这样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因此,法律亦为一种契约,只是这种契约是全民的契约,而且由第三方(契约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强制执行。同时,契约是合同法的延伸,相当于合同法的开放接口,即凡依合同法订立的契约,均受到合同法的保护并具有法律效力。从这—意义上讲,法律与契约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如劳动场所的安全规定、产品质量要求等。这些法定契约既有显性契约,如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亦有隐性契约,这些缺乏法律明文规定的隐性契约义务,往往需要法院出面进行界定。
多数契约与未来特定结果是否出现有关,这类契约我们一般称之为或有请求权(ContingentClaims)。或有请求权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雇员的奖金,奖金的高低与企业当年的盈利相关,而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是高还是低,有待于未来经营绩效的证实。因此,类似奖金的这种契约是一种典型的或有请求权。再如股利、贷款等,都是或有请求权。

二、企业目标
企业本质的契约观突出了企业承担的广泛的社会义务,承认企业是由许多利益相关人为了追求各自利益并受他们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约束的一个经济组织。
按照契约观,企业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为股东创造最大财富,而是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ValueAdded)。利润是从企业营业收入中扣除了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全部利益相关人的或有请求权(供应商的货款、工资、利息、优先股股利、债务利息)之后的余额。而增值则是契约观在企业目标设定上的体现。所谓增值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的全部财富。换言之,它是指企业通过其经营活动在从外部购入的商品与劳务上增加的价值,从数量上价值增值等于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去购入的商品或劳务的成本之后的余额。因此,增值是属于全部利益相关人的或有请求权的总和,能充分反映企业为每一类利益相关人创造的财富。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目标实现程度、企业履行其义务的情况所作的陈述与披露。而财务分析,则从企业所作的陈述与披露的解读与分析中,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其义务的履行情况。因此,深刻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其目标,对于正确地理解财务报告、把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才能解释和预测企业的经营行为。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供需
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本节从理论层面上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需要财务报告,为什么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要遵循统一的规范,财务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才能满足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要等问题。
我们已经阐明了企业是利益相关人契约关系的结点。由于各自利益的差异,各方之间可能会产生种种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还会进一步加剧。
不完备信息,亦称不对称信息,即信息在参加契约的各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各方拥有的信息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差异。不对称信息又可以具体分两种情况:其一,订立契约之前,参加契约的一方拥有参加契约的另一方所不具有的优势信息,我们一般称之为隐藏信息(Hiddenlnformation);其二,订立契约之后,参加契约的一方的行为难以为参加契约的另一方低成本地观测,我们一般称之为隐藏行为(HiddenBehavior)。
由于存在隐藏信息与隐藏行为,且消除隐藏信息与隐藏行为的成本极高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故契约就不可能建立在隐藏信息与隐藏行为的基础上。因此,信息不对称时契约是不完备的。不完备的契约必然影响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
如隐藏信息,信息劣势方缺乏进行正确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而信息优势方则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样订立契约前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订约双方的利益冲突。以贷款为例,关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与偿还能力,显然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为清楚。借款人就可能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骗取贷款人的信用,从而危及贷款人的利益。如果贷款人了解到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危及贷款的安全,从而提高利率以补偿贷款可能的损失,但利率水平的提高只会使风险较低但收益率较低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会使投机性强、风险高且预期收益高的借款人纷至沓来。如果贷款人能够预期这种情况,最理想的决策是不提供任何贷款。这种由于隐藏信息而导致价格信号失去调节供求作用的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又称不利选择)。
再如隐藏行为,由于其难以为契约的另一方所观测,契约就不可能建立在这种不可观测的行为的基础上,信息的优势方就可以实施这种不可观测的行为作出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契约对方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既不能被观察,也就不受契约的约束,信息的劣势方自然也就无法对这种行为实施惩罚。而且法律对这种行为也是无能为力的,既然隐藏行为不可观测,法律自然也不可能依据这种不可观察的行为来界定法律责任。由此可见,隐藏行为必然加大信息优势方利用投机取巧的行为来损害信息劣势方利益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被称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s)。仍以贷款为例,借款后,借款人比贷款人更加了解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借款人就有将贷款资金用于契约约定之外的风险更大的用途上去的动机,一旦出现这种隐藏行为必然危及贷款人贷款的安全,从而贷款契约之外的隐藏行为必然加剧契约双方的利益冲突。
企业是一个契约的体系,前面我们讨论的贷款契约就是企业这个契约体系中的契约之一。现实生活中信息完备毕竟是一种高度的理论抽象,而信息不对称则更为司空见惯,因而企业这一契约体系中契约各方的利益冲突应该极为严重,严重的利益冲突可能会导致这一契约体系分崩离析。但现实生活中,原有企业不断地成长,新的企业不断地诞生。可见经济系统中的常态不是企业因不堪利益冲突而分崩离析而是新企业不断产生、原有企业不断成长的景象。这说明经济系统已经找到了解决不对称信息与利益冲突的办法。
既然利益冲突是因为利益相关人目标的差异与信息不对称面引起的,而目标差异是无法调和的(谁也不会奢望劝说银行家主动放弃贷款以消除银行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如何解决问题自然集中在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上。
消除隐藏信息的机制主要有甄别与信号显示两种。甄别是指信息的劣势方为了消除契约双方不对称的信息分布,主动收集相关的信息,尽量缩小隐藏信息的量,通过甄别契约对方的良莠达到将预期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目的。如银行家可以通过定量的或定性的信用分析方法来甄别优质与劣质的借款人。信号显示是指信息优势方为了达成契约主动向信息劣势方暴露其优良品质的过程。如低风险项目的筹资者可以向贷款人陈报其项目风险低的相关信息,取得贷款人信任,从而达成贷款契约。
由于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隐藏信息可能带来的预期损失,因此,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人——如股东、贷款人、社区、政府等,就会有强烈的动机来收集信息并进行甄别。同时,具有优秀品质的企业为了达成契约,也存在主动暴露其隐藏信息的动机。但不具备优良品质的企业则不一定有主动暴露信息的动机了。因此,政府将这种信号显示机制与甄别机制上升为立法,强制企业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披露其私有的信息,这样便将企业的隐藏信息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求,从而有效地消除隐藏信息导致的利益冲突和低效率。
消除隐藏行为的基本方式是激励与监督。激励旨在诱导出有利于信息劣势方的行为。一般而言,被激励者的行为与激励者的经济利益是正相关的,激励者可以将被激励者的行为与被激励者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使被激励者在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激励者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激励过程与激励计划,没有充分反映以被激励者契约履行能力与履行情况的信息为基础,也将会失去激励的功能。同样,监督则旨在抑制不利于信息劣势方的隐藏行为,如果没有充分反映被监督者履行契约情况与契约履行能力的信息,也将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综上所述,为降低隐藏信息,利益相关人将会自发地甄别,优良的企业也将会自发地发出信号,这样就产生外部利益相关人对财务报告的需求动机与企业编制、披露财务报告的供给动机。政府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企业无条件披露财务报告的义务后,一方面将财务报告自发供给与需求行为纳入了制度规范的框架;另一方面也促成了按统一的规范编制与公开财务报告的这种实务的形成。同时,这种信息披露制度,还为有效地实施激励与监督,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基础。

四、财务报告的基本目的
正如前所述,企业财务报告,本质上是披露企业履行契约的能力与契约的真实履行情况。企业是一个契约体系,就每一类契约而言,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求不同。这些信息需求不仅不尽相同,而且还可能存在许多冲突。为了满足其信息需求,为了履行管理当局的受托报告义务,会计人员必须提供单独一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这些财务报表应该公允地、清晰地、完整地反映企业存在与经营的经济事实。在编制这些财务报表的时候,会计师可能面临偏见、误解、不精确和模糊等潜在危险。为了使这类风险最小化,会计职业界一直试图建立一整套广为接受、广为实行的会计准则。没有这些会计准则,则每一财务会计主体需要建立自己的报告标准,而每一利益相关人也需要熟悉每一个公司特定的会计与报告标准,这样财务报告的编制将变得极为困难,且财务会计信息之间几乎不具备可比性,而且编制与利用财务会计信息的成本将变得极为高昂。
会计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一定经济环境条件下,为某种目的而选定的各种会计方法的汇编。若要合乎逻辑、合理地选定可供考虑的方法,解决争议,就要以公认的会计目的为依据。正如同迪瓦恩(Devine)在1960年指出的那样,为任何一种服务功能建立理论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其目的。目的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但在一定时期内,目的必须具体化,也是可以具体化的。
一般而言,会计的目标受会计属性的影响,另—方面也受会计运行于其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属性规定会计可以做些什么,它为会计目标设定了最大的限度。会计环境对会计提出了需要,它们表现为人们对会计所能发挥作用的期望。两者共同作用,构成会计的目标体系。如果人们对会计的期望高于会计本质属性所能达到的水平,则期望不免流于空想。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阐述的是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该公告所阐述的财务报告的目的如图1-2所示。

图1-2
图1-2中阐述的是一个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中较宽泛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人提供有助于他们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哪些信息有助于投资与信贷决策?显然需要将图1-2所示的较为宽泛的目标进行收缩,收缩为它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即有助于投资者与债权人评估企业现金流量的时间、数量与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投资与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均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如投资者的利益与这些问题有关:企业能够产生多少净利润?净利润中用于再投资与向投资分配的比例多大?再投资报酬率与已有经济资源创造的收益率是否一致等。再如债权人主要关注这些问题:企业运用筹措的资金所取得的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补偿其有形成本与资本成本?对企业的经济资源的请求权的总量是多少?请求权各占多大比例等。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企业现金流量的品质,即数量、时间与风险。但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时间、流量与风险,还需要进一步探求决定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一般来讲,企业取得经济资源需要耗费现金,而经济资源又是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要手段,经济资源质量的高低、运用的效率怎样,进一步决策企业未来所能取得的现金流量的大小、时间分布与风险程度。而对经济资源的请求权又决定了这些未来现金流量如何进行分割。提供有助于利益相关人评估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概括为向他们提供有关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请求权及经济资源变动与请求权变动的信息。上述信息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五个方面的信息:
(1)经济资源、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财务状况信息——资产负债表与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是企业用来经营以产生盈利及现金流入的手段。其增减变动涉及企业未来的净利及现金流转的数量规模、时间分布与风险大小。对企业经济资源的请求权本质是对企业运用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分割。一般而言,企业运用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要作两次分割:第一是企业未来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负债),企业需要在未来向债权人支付有限次、事前确定的或可以合理估计的系列现金流。第二是在支付了第一类请求权后的剩余部分,向所有者无限次地支付(所有者权益)。
(2)企业的经营绩效(经营成果信息——损益表)。经营绩效即企业运用资源赚取利润、产生现金流入的能力。所有者分得的利润或股利、债权人受偿的债务本金及赚取的利息,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财务报告还需要提供企业收入的取得与耗费的发生,最后盈利的形成与分配等信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未来现金流量。
(3)企业的流动性、偿债能力与资金流转。它会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品质。企业的流动性(也称变现能力或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债权人最关心的信息。但所有者也同样关注这些问题,因为有时候尽管获利能力很好,但因扩充过度,资金主要被流动性很差的长期资产所占用,企业也会出现周转不灵,有时现金流入虽然超过现金流出,但现金流量在时间配合不好亦会失去流动性。因此,财务报告必须提供有助于评价企业流动性与长期偿债能力的信息。
(4)管理人员运用资源的责任与绩效。由于企业是由董事会、总经理与内部各层次管理人员控制的,他们受托管理所有者、债权人提供的资源。企业的业绩、企业现金流量的规模与管理当局的业绩,与其努力程度是高度正相关的,因此,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人可以通过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如果管理当局没有重大变更时,他们的努力程度也就不会有重大变化,那么企业现有的经营业绩就可能持续下去。但是,分析中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企业的业绩与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也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即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其中一个原因是本书第一章中介绍过的不对称信息与利益冲突问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许多管理当局不可控的因素也影响企业的业绩。
(5)管理当局的解释和说明。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情况显然更清楚,因此,能对许多关键的因素加以陈述或说明,并说明它们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可以增强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这一点也可以从消除不对称的私有信息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五、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依据其现金流量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种关系中,企业从债权人获得现金流入(即取得债务资源)并承诺未来向债权人支付有限次、事前确定的或可以合理估计的系列现金流(即支付债务利息与本金)。在第二种关系中,企业从所有者处获得现金流入(缴入资本),并承诺未来向所有者支付无限次事前不确定的现金流(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企业这一契约关系的集合简化地等价为企业的经济资源(EconomicResources)即资产、经济义务(EconomicObligations),即负债和剩余权益(ResidualInterests),即股东权益组成。
报告契约关系的财务报告首先应该包括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经济义务及所有者的剩余权益,同时还应该包括经济活动对它们的影响。现行的一般目的财务报表正是按这一原则没计,其中资产负债表报告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则报告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现金流量表则反映企业现金存量变化的原因,并进而报告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和主要现金支付义务的履行能力与履行情况。
财务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除了财务报表之外,会计报表注释也是财务报告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会计报表注释是对会计报表难以充分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内容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除了会计报表及其注释外,财务报告通常还包括:①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②财务预测报告;③董事长或总经理业务报告;④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等内容。
我国国务院于2000年6月1日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并于2001年1月1日实施。这个条例具体地规定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方法,是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规范。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文字报告部分和会计报表,具体内容见图1-3:

























图1-3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下面分别说明其作用。
一、文字报告部分
文字报告部分不是会计报表,但却是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基础。许多会计报表数字不能表达的内容和数字背后隐含的内容,需要通过文字部分来加以说明。这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一)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和具体解释。一些会计报表数字本身难以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附注来说明。因此,会计报表附注是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基础。
会计报表附注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 企业基本情况。成立时间、所处行业、主营业务范围、兼营业务范围和生产经营概况等。
2. 不符合基本会计假设的说明。基本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期间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如果有不符合上述假设的情况,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3.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会计政策是指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是指对某些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交易和会计事项,由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所作出的估计。在会计核算中,多种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存,企业可以在国家会计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发生变化,还会影响企业前后期会计资料的可比性。为此,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便正确地使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这些会计政策主要包括:编制合并会计报表采用的原则、外币折算方法、收入的确认、所得税的核算、短期投资的计价方法、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长期投资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借款费用的处理等;会计估计主要包括:坏账的估计、存货毁损和跌价的估计、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估计、无形资产受益期的估计、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的估计和有关资产损失准备的估计等。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阅读,能够对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前后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作出科学的评价。
4. 或有事项的说明。经营管理者应重点了解企业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包括对外提供的担保、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和未决诉讼。这些或有负债可以称为企业的潜在负债,很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经营管理者应给予充分注意。特别注意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的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对企业财务情况产生的影响和获得补偿伪可能性。
5.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编制年度资产负债表日(通常是指每年的12月31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中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例如,已证实的资产损失和永久性减值、销售退回、已经确定获得的或支付的赔偿;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对一个企业的巨额投资、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企业合并或企业控制股权的出售等等。这些事项的发生会对会计报表的数字产生重大或比较大的影响。
6.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经营管理者应重点了解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交易金额或相应的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比例、定价政策等)。
7. 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经营管理者应重点了解转让与出售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8. 企业合并、分立。经营管理者应重点了解企业合并、分立后,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9. 重大投资、融资活动。经营管理者应重点了解投资或融资的原因、方式和金额;接受投资方的基本情况、投资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融资所得资金的使用、债务融资导致的未来现金流出预计。
10. 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重要项目是指对会计报表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经营管理者应重点了解这些项目的构成、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之前,应仔细阅读会计报表附注。首先,可以对报表数字的形成及数字背后的因素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当需要对下属企业进行相互比较的时候,可以了解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区别,从而使各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资料具有可比性,能客观地评价不同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其业绩作出科学的评价。
会计报表附注列示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这些明细资料是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依据。
例如,2000年12月31日蓝田股份的存货是279344857. 29元,会计报表附注列示存货明细资料,其中,在产品212298168. 51元。
蓝田股份的主营产品是水产品和饮料,水产品和饮料的存货不易于保存。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总额的82%,一旦产品滞销或存货腐烂变质,蓝田股份将遭受巨大损失。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应该是调查分析重点。
(二)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企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的自我评价。通过阅读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全面和具体的了解,但是还有一些信息不能充分的表达和揭示,财务情况说明书就是为了更全面地说明有关财务状况。它不是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基础,而是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总结。
财务情况说明书在计划经济下就是企业需要编写的,但是往往流于形式,说一些套话,这种财务情况说明书不利于企业管理。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财务情况说明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 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2. 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
3. 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4. 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阅读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后,应仔细阅读财务情况说明书,以达到以下目的:首先,可以对企业的情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更深刻的了解,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如果企业属于年末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在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时候,必须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1)了解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了解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结果;(3)了解企业的会计事项是否存在问题。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有四种类型:
1.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种报告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本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企业不存在应调整而未予调整的重要事项,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信赖度。
2. 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种报告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着下述情况之一:个别重要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重要会计报表项目的编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企业拒绝进行调整;因审计范围受到局部限制,无法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取得应有的审计证据。
3. 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种报告说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或者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已经失去其价值。即存在下述情况之一: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严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企业拒绝进行调整;会计报表严重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企业拒绝进行调整。
4. 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这种审计报告说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不能发表意见。其原因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或客观环境的严重限制,不能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会计报表整体反映发表审计意见。
[案例] 银行贷款或股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贷款利息或投资收益。决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或股票投资收益的基本因素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或盈利前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决定股票的价值,并且制约着股票价格的二级市场走势。不论股票价格如何波动,股票价格最终都会向股票价值回归。
银行信贷人员和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分析主要依据其公开发表的财务报告和其他公告信息。一般来说,银行信贷人员和投资者是否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和预测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将直接影响其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的多少。但是,虚假会计报表可能完全扭曲银行信贷人员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前景的预测结果,从而使银行和投资者遭受惨重的损失。
我国政府严厉打击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和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一些法律中,制定了有关条款。某些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和发布虚假信息已经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这些违法行为已经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83,股票简称:PT红光)原主要负责人,1997年2月为了使公司股票能够上市,在明知1996年度公司实际亏损5377. 8万元的情况下,依旧决定调整财务数据,虚增1996年度净利润5428万元,虚报利润1亿余元,欺诈上市。1997年上市以来,红光公司连续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逾7亿元。红光公司股票1999年5月4日实行特别处理,进入“ST”;2000年5月12日暂停交易,进入“PT”。2000年中期红光公司资产负债率为99. 71%,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
2000年12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犯“欺诈发行股票罪”罪名成立,同时判处对PT红光罚金人民币100万元,罚金在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缴纳,判处被告人何行毅(原董事长)、焉占翠(原总经理)、刘正齐(原副总经理)、陈哨兵(原财务部部长),从三年有期徒刑到缓刑等不同的刑事处罚。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家被判处犯“欺诈发行股票罪”的上市公司。
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隐瞒重大事项、挪用募集资金买卖股票等违法行为,使广大投资者遭受了惨重损失。该股票1997年6月6日上市时开市价14元,最高14. 5元,此后股价一路下滑。上海一位股民投资55万元全仓买进红光公司股票。买之前,他仔细阅读了PT红光的上市公告,认真听了红光老总在电台的广播讲话,几乎尽可能浏览了所能搜寻到的有关红光的报道,还静观了几个交易日,等到该股价回调了20%左右才下决心买进。不料买入以后,股价没有升上去,反而持续下滑。这位股民决定到成都红光公司实地考察。他到工厂一看,偌大的工厂空荡杂乱,很多工人都在闲逛。工人们对他说,情况糟透了,工资快要发不出了。回上海后,他立即抛掉了所有红光股票,共计损失10. 1万元。

第二节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起因、概念和目标

有了稳定的财务报告的供给机制,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人还必须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他们必须正确地理解与分析这些信息,必须具有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财务分析正是研究各利益相关人出于各自经济决策的需要而分析、理解财务信息的原理、技术方法与技巧的一门学问。
一、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起因
1、信用分析
财务分析最早产生于美国,是美国工业大发展的产物。起源于美国银行家对企业进行的所谓信用分析。在美国工业大发展前,企业规模较小,银行根据个人信用贷款。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不能根据个人的信用给企业贷款,这样银行就更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关心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银行为确保发放贷款的安全性,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要求提供其资产负债表。随后,美国银行家亚历山大•沃尔(A1exanderWall)首开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先河,创立了比率分析体系。在当时,沃尔的比率分析体系,仅限于“信用分析”,所用的财务比率指标只有流动比率指标,主要为银行提供信用分析服务,以防范贷款的违约风险,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调查和分析,据以判断客户的偿债能力。所以,信用分析又称资产负债表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负债状况和资金周转状况等。
但应注意到,企业良好的偿债能力(尤其是长期偿债能力),必须以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雄厚的盈利能力为基础。因此,现代的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不再只是对单纯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而是向着以利润表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实践调查表明,目前银行是混合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以作出是否贷款的决策。方法的选择明显与企业的规模有关,对中小企业,重点考察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对大型企业,强调的重点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2、投资分析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财务分析由主要为贷款银行服务扩展到为投资人服务。在资本市场上,随着社会筹资范围的扩大,非银行的贷款人和股权投资人的增加,公众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投资人对财务信息分析的要求更为广泛,为确保和提高投资收益,广大投资者纷纷利用银行对不同企业及行业的分析资料进行投资决策;于是,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由信用分析阶段进入投资分析阶段,其主要任务也从稳定性分析过渡到收益性分析。使财务分析涵盖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等分析内容,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外部财务分析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稳定性分析变为收益性分析,并非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以后者为中心的两者并存。可是,由于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是企业经营稳定性的重要方面,企业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盈利能力,所以随着稳定性分析的深化,收益性分析也成为了稳定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的稳定性分析,其内涵不仅包括企业支付能力的稳定性,而且还包括企业收益能力的稳定性。于是,财务分析又向着以收益性为中心的稳定性分析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基本框架。
3、内部分析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开始阶段,只是用于外部分析,即企业外部利益者根据各自的要求而进行的分析。后来,企业在接受银行的分析与咨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开始由被动地接受分析逐步转变为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尤其是在二次大战以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出现后,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为了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不得不借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讯导向”、“目标管理”、“利润规划”及“前景预测”。这些都说明,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开始由外部分析向内部分析拓展,并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1)内部分析不断扩大和深化,成为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重心;(2)分析所需和所用的资料非常丰富,为扩大分析领域、提高分析效果、发展分析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及社会的一大要求。不过,无论是外部分析还是内部分析,它们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已公布的财务报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以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为中心,解析财务会计的信息。

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概念
我们可以从财务会计与财务分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理解什么是财务分析及为什么需要财务分析。财务会计研究的焦点在于如何提供信息,即研究如何向企业的利益相关人提供决策相关信息的有关理论与技术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首先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群体,其次研究这些群体需要作出哪些经济决策,这些决策需要哪些信息,然后研究如何确认、计量与报告交易与事项对他们决策的影响。换言之,财务会计是一门翻译学,主要研究如何将交易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资金变动情况的影响翻译成会计语言(即所谓的通用商业语言),并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将这种影响同会计信息的用户(即利益相关人)进行沟通。即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目标实现程度、企业履行其义务的情况所作的陈述与披露。而财务分析则从企业所作的陈述与披露的解读与分析中,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其义务的履行情况。即财务分析主要研究企业利益相关人如何解读这些信息。信息的解读过程是信息生成过程的逆过程。不同的利益相关人,他们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性质不一样,其信息需求、对会计信息关注的重点(即分析目标)、使用的分析方法等也就不尽相同。财务分析这门课程不仅要讨论财务分析的一般目标与一般方法,还要分别研究不同的利益相关人不同的分析目标与分析方法。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包括对财务会计报告数据做进一步加工,求出一些新的数据,来说明某些方面的具体问题,从而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为报表使用者投资判断和决策提供重要财务信息的一种分析活动。广义的概念是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公司概况分析、企业优势分析(地域、资源、政策、行业、人才、管理等)、企业发展前景分析和证券市场分析等。
基于我们对财务分析含义的界定,财务分析体系如图1-4所示。
从图1-4中可以看出,狭义的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为基础,其主要目标是揭示企业的现实价值,但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狭义的财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才能对企业未来进行有效地预测分析。报表使用者不仅关心企业的过去和现在,更关心企业的未来。

















图1-4财务分析体系

三、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目标
财务信息与决策密切相关,它是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依据。由于进行财务分析,并作出决策的主体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目标也各不相同。
所谓财务分析的主体(EntityofFinancialAnalysis)是指与企业存在一定的现时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为特定的目的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单位、团体和个人。一般而言,与企业有着经济利益的方方面面都会成为企业财务报表的用户,并且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为各自的目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些用户均构成财务分析的主体,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贷款人、经营管理者、供应商和客户、政府部门、职工及潜在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所有者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股东或业主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他们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人,一方面,有权要求企业提供有关财务信息,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对其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做出估计和判断,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委托人需要选择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从事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有通过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才能为选择经营管理者提供依据。因此,企业所有者是最重要的主体,他们对企业的投资回报及投资风险最为关注。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讲,更关心企业提高股息、红利的发放水平。而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增强竞争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财务风险和减少纳税支出,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另外,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东而言,他们还关心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关心其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收益和风险。
美国有位名叫巴菲特的股票投资专家,其一条主要经验就是:当企业的市面价格低于其价值时就投资。他认为:买股票不在于整个市场的涨跌,而在于所要买的股票价格是否比企业的价值低,投资股票本质上是选择企业,核心问题是判断企业到底值多少钱,即所谓的选股,它是由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决定的;而不应是选市,选市是尽可能选择较低的市价进入市场,它是由股票总体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企业业绩决定的。因此,投资者的财务分析目标为:
1. 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报酬率;
2. 了解企业财务分配政策,股利分配率的高低;
3. 了解企业的财务结构、资产结构和财务规划,预测企业来来发展趋势。
(二)企业贷款人
企业贷款人包括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银行、公司及债券持有者等。债权人因为不能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决定了债权人必须对其贷款的安全性首先予以关注。因此,债权人在进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时,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贷款风险,必须判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以保证其债务本息能够及时、足额地得以偿还。而企业的财务报表恰恰能够帮助贷款人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贷款人需要对企业的信用和风险情况及其偿债能力进行分析。
但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关注的重点又有所不同,短期借款需动用企业当期的资产偿付,所以短期贷款人关心企业的财务流动性超过企业收益性,更重视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长期贷款需企业在数个会计年度内偿付,因而,长期贷款人重视企业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偿债能力的分析,要求根据企业现在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预测其未来的经营前景、收益能力和偿付能力。
(三)企业经营管理者
按照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经营管理者受托代理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对股东投人的资本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他们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必须确保企业能支付给股东与其风险相适应的收益,及时偿还各种到期债务,并使企业的各种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企业经营者必须对企业经营理财的各个方面,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社会贡献能力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地了解和掌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规划和调整市场定位目标、策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为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基础。为此,经营者的财务分析目标为:
1. 了解企业资产的收益能力和流动能力;
2. 了解企业资产存量结构、权益结构;
3. 预测企业未来的收益能力和流动能力;
4. 进行财务筹资、投资决策;
5. 评价企业各项决策的执行情况。
(四)供应商和客户
供应商是企业原材料等资源的提供者,在现代企业契约关系中,供应商是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人。在赊购业务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形成了商业信用关系,他们必须判断受信企业的信用状况、风险情况及偿债能力,因此,供应商和贷款人类似,他们对企业的信用和风险情况及其偿债能力尤为关注。
企业商品的消费者是客户,也是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人。企业在为客户提供商品和劳务时,同时承担着商品质量担保的义务。客户关心的是企业的连续提供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希望通过财务信息了解企业销售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
(五)政府部门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表现在多种形式上。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持有股权对企业行使全部或部分的业主权益,此时政府除关注投资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外,还必然对投资的经济效益予以考虑。在谋求资本保全的前提下,期望能够同时带来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政府对几乎所有企业实行程度不同的管制,此时政府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利用企业财务报表,吸取对其宏观经济管理、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用的信息。
因此,政府考虑企业经营理财状况,不仅需要了解企业资金占用的使用效率,预测财务收人增长情况,有效地组织和调整社会资金资源的配置,而且还要借助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纪、浪费国家财产的问题,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对企业的发展后劲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考察。
(六)职工
企业的职工通常与企业存在着长久、持续的关系。他们关心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及取得报酬的持续性和增长性。因此,他们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
(七)潜在投资者
潜在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是出于对投资收益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考虑,因此为了对自己的未来投资收益率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估,理所当然地会关注未来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尽管不同利益主体进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但就企业总体来看,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其中偿债能力是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营运能力是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两者的增强起着推动作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决策依赖于评价,而评价则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财务报表中列示的数据,都为某一项目的总额或净额,从这些数据中很难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绩效与资金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究其本质,就是通过比较来发现矛盾,进而分析矛盾,从而有助于解决矛盾。所以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灵魂在于比较。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同一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和不同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在会计实务中所对应的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一) 比较分析法(ComparisonAnalysis)
比较分折法是将企业某项目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计算出财务指标变动值的大小,是财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他分析方法运用的基础。比较分析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区分相比较指标之间的差异,包括差异大小、差异方向和差异性质。
通过比较分析,可了解财务指标存在的差距,结合其他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确定:(1)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2)造成差异的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3)企业是否有能力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保持和发展有利差异,为决策提供依据。按比较对象的不同,比较分析法有两种比较方式:
(1)绝对数的比较分析。绝对数的比较是将某指标的实际数与标的值进行比较,通常包括:①与计划(或目标、定额)相比较,了解实际完成计划、定额的情况;②与前期相比较,了解分析指标的发展趋势;③与历史最好水平相比较,了解本期与历史最好水平的差距;④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较,了解本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⑤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了解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相对数的比较分析。绝对数的比较分析反映出增减变化的绝对额,但无法消除规模的影响,可通过计算百分率来解决问题。相对数计算分为完成百分率和增减百分率,其计算公式为:
完成百分率=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标的值×100%
增减百分率=(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标的值)÷指标的标的值×100%
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应注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的指标在性质上是同类的,就能够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在联系。此外,还应注意指标的可比性。具体表现在:首先,计算口径一致,即相比较的财务指标所包括的内容、范围是一致的;其次,时间长度一致,即相比较的财务指标应当是相同时间段、相同时间长度的结果;再次,计算方法一致,即相比较的财务指标的构成因素一致;最后,企业类型、经营规模和财务规模以及目标大体一致。
企业间比较分析的运用要点:
企业间的比较分析,最恰当的参照系当属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或行业的平均水平。所谓行业,是指向市场提供同类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的集合。同行业的企业既然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劳务,它们应该具有基本相同的生产技术、基本相同的收入来源、取得单位收入的资源消耗也应当大体相等,总之,它们之间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应该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差异,往往可以用它们不同的产品战略、经营战略、竞争优势等来解释。因此,通过比较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我们也可以对特定企业相对于同行业其他企业而言,其财务状况是否更为稳健,其经营业绩是否更为优异作出评价,再结合行业经营的基本情况、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可以对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作出解释。财务分析师通过评价该企业的经营战略、竞争优势对该企业可能产生的持久影响,通过对企业所在的行业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作一些总体预测,便可以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作出预测,这种预测将成为利益相关人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
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分析方法,绝对额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同企业之间,其拥有的、能给其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规模不同,其取得这些经济资源的方式存在差异,比较较他们盈利的绝对水平;负债的绝对水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企业之间的比较分析,主要是比较它们之间的财务比率,比较它们的共同百分比报表(结构比率),或者比较它们主要财务数据的增长情况(主要是比较不同企业某项财务数据的环比增长率)。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一点。不妨设存在A、B两个企业,其最近一个会计期间的净利润水平分别是5万元和45万元。哪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显然,我们不能说A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如B企业,因为两者创造其净利润所耗用的经济资源存在差别,它们的资本结构或者说它们取得这些经济资源的渠道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直接比较其净利润水平。我们不妨进一步假设:①A企业的总资产为100万元,没有负债;②B企业的总资产为1000万元,其中债权人为该企业提供了600万元的长期债务资金,利率为8%;③假设所得税税率为30%。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进行(见表1-1)计算。
表1-1
我们结合表1-1的计算过程,对两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作一些分析。
总资产净利润率、所有者权益净利润率是分别用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去除净利润得到的。它们的含义是:每1元的总资产、所有者权益能够带来几元钱的净利润,因此,比较这A、B两个企业的总资产净利润率、所有者权益净利润率,即比较两个企业运用单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比直接简单地比较两个企业的净利润水平(绝对数)更有意义。比较两个企业的总资产净利润率,A企业为5%,B企业为4. 5%,似乎A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更强。实则不然,这里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两个企业取得其经济资源的来源存在差异,A企业没有举债而B企业举借了600万元的长期负债,换言之,A企业据以赚取利润的资产全部由所有者提供,而B企业用以赚取利润的总资产中,所有者只提供了400万元,而净利润全部属于所有者,因此,计算所有者权益净利润率更加富有意义,即计算所有者投入的每1元钱,能够为所有者带几元钱的利润,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比较两个企业的所有者权净利润率,A企业仍为5%,B企业则为11. 25%,显然,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在B企业的单位投资,能够带来更大的回报,因此,B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旨在评价两个企业的投资业绩,或者说评价企业运用资产(资产是由投资形成的或者说资产是投资的结果)创造利润的能力,前面分析过,这里比较总资产净利润率,即净利润除以总资产,是不合适的,因为该计算公式中,分母是属于全体利益相关人的总资产,而分子确是只属于所有者的净利润。正确的做法是将分子扩大到包含全部经济资源提供者的利润概念,这一利润概念最恰当的指标是营业利润,即没有扣除利息和所得税,是企业运用资产创造的、属于所有者、债权人和政府的经济利益。营业利润除以总资产,我们称为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比较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是反映投资绩效的最好指标。比较这两个指标,A企业的总资产营业利润率为7. 143%,而B企业为11. 228%,显然,B企业单位投资创造的营业利润高于A企业,B企业的投资业绩更好一些。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绝对额分析没有意义。第二,要注意可比性,剔除不可比因素的影响。绝对额比较没有意义,主要因为绝对额不可比。本例中,如果两个企业均是全额股本融资,则比较其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或所有者权益净利润率,无论对于分析股东单位投资的盈利能力,还是分析企业单位资产(单位投资)的盈利能力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负有较大债务而另一个企业没有债务,即两者资本结构存在重大判别时,用所有者权益净利润率判断企业的营业绩效,其可比性就因为资本结构的差别而下降了。第三,要结合分析目的选择恰当的财务比率。不同的分析目的,财务分析师选择的财务比率不同,如本例中,评价股东单位投资的回报率与评价公司投资绩效,所运用的财务比率不同。第四,企业间比较分析在本质上是一个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即借助于其他企业或其他可比的财务比率,来评价分析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变动情况。这一参照系,或者说一组能够代表一个特定行业正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比率,我们一般称其为标准财务比率。
生成标准财务比率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统计方法,以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结果作为标准。这一方法是假定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社会平均水平是反映标准状态的。脱离了平均水平,就是脱离了标准状态。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工业工程法,即以实际观察和科学计算为基础,推算出一个理想的状况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假定各变量之间存在内在的比例关系,并且这种比例关系是可以认识的,如同企业建立标准成本一样,通过对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实际值进行观察与统计分析,建立起一套标准的财务比率。

(二) 比率分析法(Ratio Analysis)
比率分析法是把同一报表或不同报表的某些彼此存在关联的项目加以对比,从而计算出各种不同经济含义的比率,据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为:(1)由于比率是相对数,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把某些条件下的不可比指标变为可以比较的指标,将复杂的财务信息加以简化,以利于进行分析;(2)它揭示了报告内各有关项目(有时还包括表外项目,如附注中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实际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在许多决策中更为有用的信息。
如表1-2,同属一个行业的甲、乙两企业,其资产负债表中陈报的负债总额均为1000000元,哪个企业的债务负担更重?哪个企业不能到期偿债的破产风险更高?显然只分析两个企业的负债总额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如果分别将两个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进行比较,则可以很直观地得出甲企业的债务负担较轻,破产的风险较小,而乙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破产的风险相对较大。
表1-2
假想中的两个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
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
甲企业
乙企业 1000000
1000000 4000000
1600000 25%
62.5%

仍如表1-2,如果计算两个简单的财务比率,即分别用资产总额去除该企业的负债总额,计算出两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则两个企业的负债程度、到期不能偿债的能力一目了然了: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25%,即每元资产中有0. 25元是举债取得的,其债务负担显然较轻,到期不能偿债的可能性较小;乙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2. 5%,即其每元资产中,有0. 625元系通过举债取得的,显然其债务负担更重,不能到期偿债的可能性较大(两个企业属于同一行业,具有接近的资产组合,则其资产负债率与不能到期偿债的概率是正相关的,否则,两个不同行业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比较则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依据比率分析法中联系起来的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财务比率分为以下四类:
1、构成比率
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它是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构成比率=某个组成部分数额÷总体数额。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
2、效率比率
它是某项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如将利润项目与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资本等项目加以对比,可计算出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以及资本利润率等利润率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及其增减变化情况。
3、相关比率
它是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比率指标,可以考察有联系的相关业务安排得是否合理,以保障企业运营活动能够顺畅进行。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加以对比,计算出流动比率,据以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4、周转比率
周转比率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项资产的利用效率如存货周转率)或某项资产与它完成业务量的比值(如应收帐款周转率)。这类比率主要用于反映企业资金周转状况及其管理效率。
比率分析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计算结果容易判断,而且可以使某些指标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行业间的差别进行比较。但采用这一方法时对比率指标的使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项目的相关性。计算比率的子项和母项必须具有相关性,把不相关的项目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例如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之间有关系,可以组成比率;而运输费用与有价证券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把这两个项目组成比率就没有意义。在构成比率指标中,部分指标必须是总体指标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在效率比率指标中,投入与产出必须有因果关系;在相关比率指标中,两个对比指标也要有内在联系,才能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之间是否协调均衡,安排是否合理。
(2)对比口径的一致性。计算比率的子项和母项必须在计算时间、范围等方面保持口径一致。
(3)衡量标准的科学性。运用比率分析,需要选用一定的标准与之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评价。单一的比率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应将计算出来的比率与相关的比率进行对比分析,以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企业当期的销售利润率是12%,是好还是不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如果企业以前各期都低于12%,那么企业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同行业同类企业平均是15%,那么企业就还有较大的差距,应进一步努力。通常而言,科学合理的对比标准有:①预定目标,如预算指标、设计指标、定额指标、理论指标等;②历史标准,如上期实际、上年同期实际、历史先进水平以及有典型意义的时期实际水平等;③行业标准,如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颁布的技术标准、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等;④公认标准。
(4)必须与其他资料相配合,经过细心考察,才能获得真相。例如,某公司账面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为2:1,与标准比率相比,令人满意,然而若再考察其他资料(如报表附注),发现该公司正面临一项重大诉讼,而且通过法庭辩论,很有可能败诉,从而将付出一笔可能大于其全部流动资产的赔偿费。一旦败诉,公司的短期支付能力将陷入严重的困境。可见,对比率分析的可信性不能过分高估,应尽量配合其他有关资料全面评价,以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5)企业运用比率分析法时,应注意指标的选择。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1999年以“财统字[1999] 2号”文件,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制定了“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3。


表1-3 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 基本指标 修正指标(±) 评议指标(±)
一、财务效益状况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销售(营业)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1.领导班子基本素质
2.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服务满意度)
3.基础管理比较水平
4.在岗员工素质状况
5.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服务硬环境)
6.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7.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8.长期发展能力预测
二、资产营运状况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不良资产比率
资产损失比率
三、偿债能力状况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长期资产适合率
经营亏损挂账比率
四、发展能力状况 销售(营业)
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 总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成新率
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三) 趋势分析法(Trend Analysis)
趋势分析法又称水平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的财务会计报告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将连续数期的数据按时期或时点的先后顺序整理为数列,并计算它的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用发展的思路来分析问题。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基期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有两种:固定基期和移动基期。即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1、定基发展速度
它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定基发展速度=分析期某指标数值÷固定基期该指标数值
2、环比发展速度
它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环比发展速度=分析期某指标数值÷前期该指标数值
例如以1997年年末的资产为基数,将1998年年末、1999年年末、2000年年末的资产都与1997年年末数进行比较,得到定基发展速度;又如,将1998年同1997年比较,1999年同1998年比较,2000年同1999年比较,就可得到环比发展速度。
3、趋势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引起财务和经营变动的主要项目;(2)确定变动趋势的性质是否有利;(3)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
4、趋势分析法的运用
趋势分析法常用于财务报表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将连续财务报表各个项目的绝对数在不同时间上进行比较,以观察各个项目的变化趋势;纵向比较是将连续财务报表的各个项目换算成百分比的形式,分析各个项目在不同时期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趋势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重要财务指标(财务比率)的比较
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是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
(2)会计报表的比较
会计报表的比较是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的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会计报表的比较,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比较、利润表比较、现金流量表比较等。比较时,既要计算出表中有关项目增减变动的绝对额,又要计算出其增减变动的百分比。在本书中,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分析被称为会计报表的横向结构分析。
(3)会计报表项目结构的比较
这种方法比前述两种方法更能准确地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它既可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的比较,又可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同时,这种方法能消除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业务规模差异的影响,有利于分析企业的耗费水平和盈利水平。
4、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用于进行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一致;(2)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使作为分析的数据能反映正常的经营状况;(3)应用例外原则,应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作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趋利弊害;(4)分析的项目应有针对性,切合分析目的的需要。(5)对基年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如果基年选择不当,情况异常,则以其为基数而计算出的百分比趋势,会造成判断失误或作出不准确的评价。
5、趋势分析法的优点
(1)便于统观全貌;(2)便于事实的相互比较;(3)变化倾向的表示极为明显;(4)分析数字的解释较为容易;(5)计算简单。
例如,在进行销售净额分析时不妨与销货成本、毛利、营业费用、税前利润等项目结合分析才能显示出其意义。现列表举例如下(表1-4)。
表1-4 综合项目分析表
项 目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销售净额
销货成本
毛 利
营业费用
税前利润 350
200
150
145
5 100
100
100
100
100 367
196
171
169
2 105
98
114
117
40 441
230
211
200
11 126
115
141
138
220 485
285
200
192
8 139
143
133
132
160

将1995年作为基期(固定基期),通过表1-4可比较1995-1998年各个项目比基期(1995年)的增减,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比如1996年同1995年比较,销售净额增加5%,而销货成本反而减少2%,所以毛利净增14%,但由于营业费用增加更多,达17%,因此税前利润反而比1995年减少60%。
1997年的情况最好。销售净额比1995年增加26%,而销货成本只增加15%,因此毛利增加41%,并且营业费用增加的百分比低于毛利增加的百分比,因而税前利润比1995年增加高达120%。
1998年的发展趋势不如1997年。销售净额增加39%,但销货成本增加更多,达43%,因此,毛利增加的百分比低于销售增加的百分比,只有33%,营业费用的增加率32%同毛利的增加率33%相仿,故税前净益只增加60%。按发展趋势分析,应认真检查1998年销货成本大量增加的原因,提出措施,控制其增加额,至少要求其增加率不超过销货额的增加率,这样才能提高税前净益,保持1997年的势头。
上面的趋势分析是采用固定基期法进行的,读者不妨试用变动基期法或平均基期法作同样的分析。

(四) 因素分析法(Elements Analysis)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替代法,是指在分析某一因素变化时,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定各个因素变化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因素分析法的基本特点是:在有两个以上因素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时(具体表现为构成经济指标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乘或相除的关系),对于一个经济指标发生变化,为了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首先要以基期指标为基础,把各个因素的基期数按照一定顺序依次地以实际数来代替,每代替一个就得出一个新结果。在按顺序代替第一因素时,要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即保持基期水平。在依次逐个代替其他因素时,以已代替过的因素的实际数为基础,其余尚未代替的因素,仍保持基期水平。这样,将其他因素包括已代替过的和未代替过的都保持相同,才可以计算这一被代替因素的影响。依照这样的代替方法,有几个因素就代替几次,最后一次代替指标就是实际指标。将每次代替后的指标与该因素未代替前的指标进行相比,两者的差异就是某一因素的影响程度。将各因素的影响数值相加,应等于实际指标与基期指标之间的总差异。
具体推算如下:
设某经济指标为M,M由A、B、C三个因素的乘积所构成,有
实际指标:Ml=Al*B1*Cl基期指标:M0=A0*B0*C0
实际指标与基期指标的差异为:D=Ml-M0
测算各因素变化对Ml一从的影响:
A变化对Ml-M0的影响为DA,DA=AlB0C0-A0B0C0
B变化对Ml-M0的影响为DB,DB=AlB1C0-A1B0C0
C变化对Ml-M0的影响为DC,DC=AlB1C0-AlB1C0
最终,D=DA+DB+DC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因素分析法时,应该区别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先替代数量因素,后替代质量因素,如果相邻的两个指标同时都是数量指标或都是质量指标,则把相对来说属于数量因素的指标放在前面,而且两个相邻指标相乘必须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否则计算的个体差异即DA、DB、DC是不一致的,但它并不影响D=DA+DB+DC的计算结果。运用因素分析法的关键是建立经济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只有是乘积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运用因素分析法才有意义,如果是代数和形式的数学表达式,则应通过引入指标将其转化为乘积形式的数学表达式,再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
例1:某种产品对某种原材料的消耗额就可以分解为单耗(M)、产量(Q)和价格(P)三个因素连乘的形式。此时,产量(Q)就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指标,单耗(M)相对产量(Q)来讲是质量指标,单耗(M)相对价格(P)来讲是数量指标。因此,顺序为:
某种产品对某种原材料的消耗额=Q*M*P
先替代Q,再替代M,最后替代P。
例2:某企业本月甲产品材料的消耗如表1-5所示。
表1-5 产品材料消耗情况
项 目 产量(件) 单耗(公斤/件) 单价(元/公斤) 总成本(元)
计 划 实 际 计 划 实 际 计 划 实 际 计 划 实 际
甲产品 100 90 3 3.2 5 4.8 1500 1382.4
成本差异 -117.6

材料成本=产量×单耗×单价
材料计划成本=100×3×5=l500(元)
材料实际成本=90×3. 2×4. 8=l382. 4(元)
材料成本差异=l382. 4-1500=-117. 6(元)
产量变化对成本差异的影响:90×3×5-100×3×5=-150(元)
单耗变化对成本差异的影响:90×3. 2×5-90×3×5=90(元)
单价变化对成本差异的影响:90×3. 2×4. 8-90×3. 2×5=-57. 6(元)
由此可知,上述三种变化对成本差异的总影响=-150+90-57. 6=-117. 6元。
又如:例3某企业2001年3月某种原材料费用实际数是4620元,而计划数是4000元。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用量和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的,因此,就可以把材料费用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来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现假定这三个因素的数值如表1-6所示。
表1-6
项 目 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产品产量 件 100 11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件 8 7
材料单价 元/公斤 5 6
材料费用总量 元 4000 4620

根据表中资料,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比计划数增加620元,这是分析对象。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如下:
计划指标:100×8×5=4000元①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②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③
第三次替代:110×7×6=4620元④
(实际指标)
②-①=4400-4000=400元产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3850-4400=-550元材料节约的影响
④-③=4620-3850=770元价格提高的影响
400-550+770=620元全部因素的影响
使用这一方法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
通过上面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财务报表数据相关并且可靠,因而具有较高的质量,但这些数据在孤立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或难以说明问题,因此,财务分析师需要将财务报表中的一些数据与另一些数据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或者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或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就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作出评价、解释并进而作出预测了。
比较分析法,是把本企业的数据与其他企业的数据相比较,从而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分析结论或发现待解释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是通过把报表内的某一个数据与其他的数据相比较,而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分析结论或提出待解释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则是把同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财务数据联系,从中得出分析结论或提出待解释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是把某指标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连环替代分析,从而测定各因素变化对该指标的影响度的一种计算方法。总之,四种基本分析方法的实质都在于建立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

二、报表分析的基本程序

(一) 一般企业报表分析的程序
不同的报表信息使用者,其分析的目的不同,不同的分析目的,其分析的方法程序也不一样,就企业而言,其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拟定改进措施,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因此,一般要经过确定分析目标、制定分析方案、收集数据资料、核实整理资料、分析现状和做出结论等程序:
1. 确定分析目标
会计报表分析目标依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从分析者来说,信用分析目标主要是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投资者分析目标主要是投资资金的安全性和获利性;经营决策者分析目标是为企业产品、生产结构和发展战略方面的重大调整服务。
从分析性质来说,日常报表分析主要分析实际完成与企业目标的偏离情况;定期报表分析是对企业当期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的全面分析;预测报表分析是要弄清企业的发展前景;检查分析一般是进行有关专题的分析研究。
2. 制定分析方案
分析目标明确之后,要根据分析量的大小、分析问题的难易度,制定出分析方案。是全面分析还是重点分析,是协作进行还是分工进行,要列出分析项目,安排分析进度,确定完成内容、完成标准和时间。
3. 收集数据资料
分析方案确定后,根据分析目标收集分析所需数据资料。前面已经指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相联系。会计信息只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在某一时期的结果,并不反映经济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会计信息能部分地反映造成当前结果的原因,但不能全面揭示形成原因。因此,需要分析者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一般信息收集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信息;行业情况信息;企业内部数据等。例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价格、企业的销售政策与措施、产品的品种、有关预测数据等。
信息收集可通过查找资料、专题调研、座谈会或有关会议等多种渠道来完成。
4. 核实整理资料
首先核对和明确财务报告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是否与所收集到的资料有较大差异。作为企业内部分析,如发现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全面的问题,可进一步查对,寻求真实情况。但对企业外部分析者来说就比较困难,需要调查研究把握第一手资料。
5. 分析现状、寻求变化原因
根据分析目标和内容,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寻找数据的因果关系;联系企业客观环境,解释形成现状的原因,揭示经营成绩和失误,暴露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探讨改进办法与途径。
6. 做出分析结论,撰写分析报告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多变性,要求在做出分析结论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收集全面资料、掌握真实情况;通过指标对比,进行综合判断;点面结合、抓住重点;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等。这些原则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分析中必须坚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结论做出后要写出分析报告。
(二) 投资者、债权人一般分析程序
投资者分析会计报表信息的目的,是想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否得到完整保全,并不断增值,决策自己是否继续投资;债权人分析会计报表信息目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债权能否确保到期实现,并决策是否继续贷款给该企业,其分析、识别的程序:
1. 认真阅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公司对外编报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是经注册会计审核并签署意见的书面文件,它详细规范地列举了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详细的会计报表附注,补充了会计报表的不足,因此,投资者及债权人,必须认真阅读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
2. 分析重要比率指标,透视公司经济状况
重要比率分析是透视企业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比率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率、经营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比率、发展趋势分析等等。通过上述比率分析,可深刻了解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观察是否存在比率失常状况,进一步识别报表的真实程度。
3. 分析企业发展趋势,提出可疑问题
通过各项比率及各比率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与上期实际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公司发展趋势,同时在分析对比中,可能发现些矛盾问题,例如某公司,全年利润总额2000万元,其他业务利润占了80%,这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主业未获利润,而主要靠非主业获得,那么非主业是什么形成的利润,有待深入调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还有的公司,在应收账款中关联企业占据90%以上,而且几年不还,这也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弄清实质。再者通过本期与上期对比可看出其发展变化趋势是否正常,正如上例某公司上年度其他业务未产生利润,而本年度为什么发生如此重大变化。有待调查了解。
4. 深入调查、识别事实真相
根据分析提出疑问,可采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识别事实真相。例如上海一位股民投资55万元全仓买进红光公司股票。买之前,他仔细阅读了PT红光上市公告,认真听取了红光老总在电台的广播讲话,几乎尽可能浏览了所能。寻到有关红光的报道,还静观了几个交易日,等到该股价回调了20%左右才下决心买进。没想到买后价格持续下滑。这位股民决定去成都红光实地考察。到工厂一看,偌大的工厂空荡杂乱,很多工人都在闲逛。工人们对他说,情况糟透了,工资快要发不出了。回上海后,他立即抛掉了所有红光股票,共损失10. 1万元。可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是弄清真相的基本方法。
5. 掌握资料,做出决策
根据调查结果可做出是否投资、是否继续放贷的决策。
真实的会计信息能使资本市场有效运行;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和社会资源的误配,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控制功能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可是近年来发生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琼民源、PT红光、东方锅炉、大庆联谊、郑百文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黎明股份造假上市、“世纪黑马”银广厦神话等等。太多的上市公司业绩骗局已令人见怪不怪。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低、财务会计报告虚假,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事实。2001年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打假”年。不仅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也充满了“黑洞”,2000年国家审计署对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审计后发现,会计报表严重不实的企业占68%,有的虚盈实亏、有的虚亏实盈,有的把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各类违纪问题金额高达1000多亿元。为此,中国证监会曾颁布了必须请特许的外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中国上市公司补充审计的作法。然而,美国的石油巨头安然公司、通讯巨头世界通讯公司、办公设备巨头施乐公司、制药巨头默克公司、军工巨头诺思罗普公司和法国的威旺迪公司等国际大公司由于假账丑闻纷纷落马。美国审计总署历经8个月时间,在调查取证基础上,向国会提交一份长达260页、涉案欺诈和舞弊的公司多达885家的报告。
官商勾结、中介合谋、欺诈公众,一连串的中外会计丑闻使人们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失去了信心,也使人们对中国会计的发展方向充满了迷惘。可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识别会计作假?如何防止企业做假账?是有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基本原则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前提,但又不能完全迷信财务会计报告;
2、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具体目的决定了分析的切入点与分析方法;
3、趋势(动态)分析和比率(静态)分析相结合;
4、定量(金额)分析应和定性(质量)分析相结合;
5、盈利能力分析应和财务状况分析相结合;
6、分析过去应和预测未来相结合;
7、坚持多元立体的分析原则;根据多项财务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
8、既要重视结果,又要关注过程。

四、会计报表分析应注意问题
在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识别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以便做出正确结论。
(一) 注意评价标准的客观性
通过对比分析,如何判断其优劣,有无一定的标准?这是一个重要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流动比率,一般认为不低于200%为好。但如只有180%或140%,企业的经营会发生怎样的不良状况。如果为250%又会出现什么好的结果。对此恐怕难以做出肯定回答。其他比率也是如此。再者,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企业所属行业特点等等,对财务比率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比率去评价各行各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恰当的。第三比率分析,存在重“量”不重“质”,常是大量单纯数量指标的堆砌,忽视问题性质的分析,因此,每个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参照同行业水平,实事求是地制定评价标准。
(二) 注意报表数据的局限性
利用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评价尽管十分重要,但也有局限性:
1. 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都是历史情况,记录着过去发生的事情,尚未考虑现行市价、重置成本等因素,其数据均是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收入的记载,缺乏时效性。会计报表的资产价值都是过去的实际成本,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虽然有的计提减值准备,但也不能完全正确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投资者需要了解未来的变化,这些只能由自己来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2. 以货币计量为前提。由于会计采用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会计报表也只能反映用货币能衡量的物品,许多不能用货币表示但对企业未来盈利有影响的因素,如企业可能取得的科技上的突破、企业人力资源情况、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信誉度等因素。会计报表却反映不出来,而这些内容对决策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3. 币值的稳定性。会计报表是以货币来计量的,并且假设货币的购买力是稳定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变动,其数据隐含着资产超值或贬值的风险。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
4. 会计估价。在会计账务处理中涉及许多数字带有估计性。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残值的估计以及存货价值的确定。因此,会计的许多数据仅仅是它们的近似值。
5. 账务处理方法的差异。国家对企业某些业务的记账方法,允许作不同的处理。如,对存货的价值,有些企业使用先进先出法,而另一些企业使用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其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6. 报表数据记录的时间差异。财务报表数据未考虑期初到期末之间的变化数据以及全年不规则变化的数据,使数据之间的比较产生一定的困难。另外,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所反映的时间不同,以比率的形式将两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可比性程度不一致,利润表是时期报告;反映的是跨越了整个会计年度的数据信息,而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报告,只反映企业某一时点财务状况,将两报表的数据进行比较会有一些困难。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主要依据报表数据,内容狭窄,不能使决策者做出最佳的选择。当然,进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所依据的资料,除财务报表以外,还会涉及日常核算资料(凭证、账簿等)和生产技术方面资料。但在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系统不完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财务分析的工作仍主要由手工执行,凭手工对庞大的日常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成本高、耗时多,因而现行条件下能真正充分利用日常数据的财务分析是微乎其微的。
总而言之,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起点主要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因而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 注意报表数据无法反映的因素
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而一些不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因素,如企业职工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企业员工的素质、从业人员作风、企业信誉、企业领导层的才智与能力、企业可能取得的科技上的突破、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企业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意外事故的损失等等,这些因素从会计报表上无法得知,但与企业的盈利高低有关。所以分析时一旦忽略这些因素,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另外,某些外部因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也不作列示。例如,由于竞争对手将某种新开发的产品投入市场,结果本企业的存货变得过时成为滞销货。但是,假如企业以原始成本作为存货的计价基础,而不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孰低法,那么其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就会变得不可靠。
为使分析评价尽可能全面、公正,除了以会计报表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外,还要注意其他有关资料的搜集,以达到丰富、补充会计报表数据的目的。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计划资料、统计资料、业务核算资料,同业资料、其他专业性机构,如投资咨询服务机构、行业性协会、证券交易所等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年度生产经营与未来展望的评价,均可作为分析者的必要的分析资料。

(四) 注意报表数据的偶发和粉饰的可能性
会计报表是根据企业决策日的会计记录编制的,年度决算前临时发生一些事项,有时对会计报表的内容产生较大影响。如年终收到一批材料,货款未付,如何处理?如果增加存货和应付账款,就会影响速动比率;又如,销售一批存货,货款未收,如果把货款计算在今年,利润就高,等等。上述这些偶发事项有可能改变某些财务比率。因此,分析时可将偶然因素剔除。
在使用财务比率时还必须注意会计报表的数据是否经过人为的乔装打扮。例如,有的企业赶在编制报表日前将借款还掉,下年初再设法借入,以掩饰其偿债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流动比率所揭示的信息就缺乏真实性。因此,报表分析时,应注意分析会计期末前后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

(五) 注意事务的变化性
经营分析中比率分析所得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终止状态的比率。例如年度比率就是表现已经过去的事。就像照相,没有哪张照片看起来不像是静止状态。但人们的照片与其本人相比,每时每刻都会不同。一张照片只意味着在照相时这个人的状态,一年前的照片就说明不了一年后此人的状态。企业的报表分析也是同样的。年度报表分析只显示当年企业的状态,它不能把一切都判断出来,大夫看病需要病历,分析企业的报表时,也需要过去的数据,可见报表分析只是终止动作。
报表分析的手法不只是计算,作为表现、判断的助手的数据加工处理也很重要。如以流动比率为例,A公司的流动比率为2. 00,B公司是1. 80,如果只比较这一项,A胜过B,可以断定2. 00比1. 80好。如果再看看A、B两个公司过去比率的动向,如表1-7所示。
表1-7 流动比率
年度 1 2 3 4 5
A公司 2.5 2.4 2.3 2.1 2.00
B公司 1.3 1.4 1.5 1.7 1.8

A公司从五年前的2. 50降到2. 00,B公司从1. 30起年年改善达到1. 80。只从现在的数字看,A公司是好的,不过从发展看,B公司要优胜数倍,B公司由于年年努力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改善;从这种倾向看,B公司为优胜者。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流动比率,其它比率也如此。
指标的趋势分析必须分清是向上还是向下。从趋势上可以看出公司的真实动态。观察趋势,图比表更好。

图l-4
由此可见,对报表分析结果的评价不能只从几个指标的高低来判断企业的优劣,应结合企业的历史情况及现状,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市场的发展变化等等,综合地、全面地观察比较,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发展趋势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财务报表内容的变化。从会计及经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财务报表必将做以下调整:
(1) 出具人力资源报告。美国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把人力资源作为财务报表的一部分,把职工招聘成本、职工培训费、企业管理者能力等有关人力资源因素单独出具报告。现阶段,我国有关人员已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据有关专家预测,人力资源将作为一门学科列入大学课程教学。由此可见,出具人力资源报告是必然趋势。
(2) 公允价值与原始成本相结合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既提供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又提供现行价值。尽量避免因通货膨胀或物价变动而使报表数据失去作用,防止财务分析丧失现实意义。
(3) 未来信息将披露于财务报表中。21世纪我国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投资环境也更复杂,企业的未来信息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报表应披露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盈利性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等信息。
另一方面,在信息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希望能得到时效性更强的财务信息,因而执行即时的财务分析也将成为一个必然要求。
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应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既需解决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局限性问题,又需根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增加扩充内容。

习题:
1、将1995年作为基期(固定基期),通过表1-4比较1995-1998年各个项目比基期(1995年)的增减,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表1-4 综合项目分析表
项 目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销售净额
销货成本
毛 利
营业费用
税前利润 350
200
150
145
5 100
100
100
100
100 367
196
171
169
2 105
98
114
117
40 441
230
211
200
11 126
115
141
138
220 485
285
200
192
8 139
143
133
132
160
1、[答案]
计算结果如上。
分析如下:
1996年同1995年比较,销售净额增加5%,而销货成本反而减少2%,所以毛利净增14%,但由于营业费用增加更多,达17%,因此税前利润反而比1995年减少60%。
1997年的情况最好。销售净额比1995年增加26%,而销货成本只增加15%,因此毛利增加41%,并且营业费用增加的百分比低于毛利增加的百分比,因而税前利润比1995年增加高达120%。
1998年的发展趋势不如1997年。销售净额增加39%,但销货成本增加更多,达43%,因此,毛利增加的百分比低于销售增加的百分比,只有33%,营业费用的增加率32%同毛利的增加率33%相仿,故税前净益只增加60%。按发展趋势分析,应认真检查1998年销货成本大量增加的原因,提出措施,控制其增加额,至少要求其增加率不超过销货额的增加率,这样才能提高税前净益,保持1997年的势头。

2、某公司1998年~2002年连续5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金额见下表:
项 目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主营业务收入 9000 10000 10000 11600 14400
净利润 900 1000 800 1400 1800
要求:(1)以1998年为基年计算各趋势百分比并对计算结果作简要分析;
(2)说明计算趋势百分比进行横向比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答案]
(1)某公司1998年~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趋势表
项 目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主营业务收入(100%) 100 111 111 129 160
净利润(100%) 100 111 89 156 200

从计算的趋势百分比可以看出:在五年期间内,总的趋势是,销货收入和净利润都在逐步增长,而且净利润的增长超过了销货收入的增长,2002年的净利润比1998年增长了1倍,而销货收入仅增长0.60倍。仅1999年的净利润增长与销货收入增长持平。但也应该看到,2000年的情况较为特殊,这一年的销货收入比1998年增长了11%,而净利润却下降了11%。
(2)用百分比来看趋势,不仅能清晰地看到总的趋势,而且能更精确地表明各年的变动程度。但应当注意的是,对基年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如果基年选择不当,情况异常,则以其为基数而计算出的百分比趋势,会造成判断失误或作出不准确的评价。

3、某产品单位成本表中所列原料费用为:计划5000元,实际4950元;单位产品原料消耗为:计划50千克,实际55千克;原料单价为:计划100元,实际90元。
要求:(1)计算单位产品原料费用脱离计划的差异;
(2)采用差额计算分析法,计算原料消耗量和原料单价变动对原料费用的影响。
3、[答案]
(1)原料费用脱离计划的差异=4950-5000=-50(元)
(2)原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55-50)×100=500(元)
原料单价变动的影响=(90-100)×55=-550(元)

4、某企业2001年3月某种原材料费用实际数是4620元,而计划数是4000元。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见下表1-6。要求:采用因素分析法,逐个分析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用量和材料单价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表1-6
项 目 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产品产量 件 100 11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件 8 7
材料单价 元/公斤 5 6
材料费用总量 元 4000 4620
4、[答案]
根据表中资料,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比计划数增加620元,这是分析对象。运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如下:
计划指标:100×8×5=4000元①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②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③
第三次替代:110×7×6=4620元④
(实际指标)
②-①=4400-4000=400元产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3850-4400=-550元材料节约的影响
④-③=4620-3850=770元价格提高的影响
400-550+770=620元全部因素的影响

5、某公司甲材料年消耗的计划和实际资料如下:

项 目 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差异
产品产量 件 100 110 1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件 20 18 -2
材料单价 元/公斤 5 6 1
材料费用总量 元 10000 11880 1880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分析企业甲材料年计划消耗总量与实际消耗总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5、[答案]
甲材料年实际消耗总量超过年计划消耗总量=11880-10000=1880(万元)
甲材料年计划消耗总量=100×20×5=10000(万元)(1)
第一次替代:以本年实际产品产量替代110×20×5=11000(万元)(2)
第二次替代:以本年实际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替代110×18×5=9900(万元)(3)
第三次替代:以本年实际单位产品材料单价替代110×18×6=11880(万元)(4)
根据计算结果,可测算出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单位产品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变动对甲材料年消耗总量差异数的影响:
产品产量变动对甲材料年消耗总量差异数的影响
=(2)-(1)=11000-10000=1000(万元)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甲材料年消耗总量差异数的影响
=(3)-(2)=9900-11000=-1100(万元)
材料单价变动对甲材料年消耗总量差异数的影响
=(4)-(3)=11880-9900=1980(万元)
汇总各因素影响数=1000-1100+1980=1880(万元)
根据上述测算可得出如下评价:尽管节约了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使材料费用节约了1100元,但由于材料价格提高使材料费用增加了1980万元,结果造成材料费用超支1880万元。应当要求材料供应部门查明材料提高的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一、财务分析的标准
财务分析标准是财务分析过程中据以评价分析对象的基准。任何事物都必须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分出优劣。财务分析的过程实质上是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的过程,而比较的基准就是财务分析标准。
1. 财务分析标准的种类
按照分类对象的不同,财务分析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标准的制定级别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制定标准、企业制定标准及社会公认标准;按照分析比较依据的不同可分为目标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等;按照分析者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分析者使用标准和外部分折者使用标准。下面对目标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进行具体分析。
(1)目标标准。它是根据企业内部或外部有关背景资料、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所确定的企业预期应达到的最佳或理想标准,如计划标准、定额标准等。企业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目标标准进行对比,了解和分析其差异,进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财务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目标标准一般为内部分析者进行内部考核时运用。
(2)行业标准。它是指同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水平,是根据行业的有关资料通过统计的方法测算出来的。企业可以将本企业的实际数据与行业标准进行对比,了解自己与行业水平的差异,判断企业在行业水平中的优劣等级,判断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制定企业的目标标准提供参考。
(3)历史标准。它是以本企业的最佳状况或最近一期伪状况作为比较基准。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将其实际数据与企业历史上的最好水平或上期水平进行对比,以判断企业的发展状况。
2. 财务分析标准的选择
上述分析标准的实质是从不同的侧面形成比较的参照物,在实际财务分析中,分析者可以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恰当的分析标准。如果是分析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则使用目标标准;如果是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则使用历史标准;如果是外部分析者对企业进行独立分析,则应使用行业标准。在进行实际财务分析时,分析、标准的选择是比较灵活的,有时只选择一种标准,有时是几种标准并用,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二、财务分析的一般程序
进行财务分析一般遵循下列程序:
(一)明确分析目的
进行财务分析的一般目的是解读财务信息,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由于不同的财务报表用户在企业的利益关系不同;他们所需要作出的决策不同,其分析的具体目标也就不同。一般而言,短期债权人更为关注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以此作为授予企业短期信用的依据;企业的股东更为关注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本结构;股利政策、企业的投资项目及其投资收益,往往是股东分析的重点。分析者对企业进行分析,首先应核明确分析目的,这样才能明确应该搜集哪些资料,选用什么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搜集有关的各项重要资料
不同的会计报表用户,不同的分析目的,所需要搜集资料的范围、多少要求不一。一般分析比较特殊分析需要掌握更多的资料,整体分析也比局部分析的资料需求要高。这里,我们讨论一下整体分析、一般分析可以获得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包括:
1. 定期报告
定期报告是指企业根据证券监管机构的要求定期向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主要是指年度报告与中期报告。我国有关证券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120个工作日内公开其年度报告,并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公开不少于5000字的年度报告摘要。中期报告要求企业在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两个月内公开并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公开中期报告摘要。
获取有关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的内容,可以有以下主要途径:
(1)可以向企业索取。企业应向其股东、其主要债权人如银行、债券托管机构报送其定期报告,上述机构(不限于上述机构)亦可以向公司索取定期报告。
(2)取得有关企业定期报告的最基本的渠道是该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即该企业所属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我国企业登记管理的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必须在每一经营年度终了向其所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年度检查,企业年检申请报告中包括企业报送的年度报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有义务向办理了正常手续的查阅者提供企业的有关信息,包括企业年报。
(3)从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去查阅,这些报刊如《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金融早报》等,这些报刊在每年的4月底、8月底前将大量刊出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
(4)可以访问相关网站。如证券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网站:
中国证监会(ChineseSecurityRegulationCommission)的官方网站:
http://www. scrc. gov. cn
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www. sse. com. cn/
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www. sse. org. cn/
还可以访问一些证券服务商网站。如:
证券之星网站:http://www. stockstar. com
巨潮信息网站:http://www. cninfo. com. cn
申银万国:http://www. sywg. com
湘财证券:http://www. xcsc. com
海通证券:httP://www. htsec. com
君安国泰:http://www. askgtja. com
大鹏证券:httP://www. chinaeagle. com
也可以直接访问上市公司网站。如:
四川长虹:http://www. changhong. com
深圳康佳:http://www. konka. com
海信电子:http://www. hisence. com
厦新电子:httP://www. xoceco. com. cn
2. 临时报告
根据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临时报告分为重大事件公告与公司收购公告两种。
重大事件公告:当可能发生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该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上市的交易所及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该事件的性质。重大事件主要指:(1)公司订立重大合同,该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中的一项或多项产生显著影响;(2)公司的经营政策或者经营项目发生重大变化;(3)公司发生重大投资行为或者购置金额较大的长期资产的行为;(4)公司发生重大债务;(5)公司未能归还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6)公司发生重大的经营性或者非经营性亏损;(7)公司遭受重大资产损失;(8)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9)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产生显著影响;(10)董事长、30%以上的董事或者总经理发生变动;(11)持有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普通股股份的股东其持有该种股票发行在外股份增减变动每达到该种股票发行在外股份数的2%时;(12)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13)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状态;(14)公司章程的变更、注册资本和注册地址的变更;(15)发生大额的银行退票;(16)公司更换注册会计师事务所;(17)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务担保或抵押物的变更;(18)股票的二次发行或者公司债的到期或购回,可转换公司债的转换;(19)公司主要营业用资产的抵押、出售或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30%;(20)发起人或者董事的行为可能依法负有重大赔偿责任;(21)股东大会或者公司监事会决议的决定被法院依法撤销;(22)法院作出裁定禁止对公司有控股权的大股东转让其股份;(23)公司的合并与分立等。
公司收购公告:为了及时披露上市公司间的收购情况,任何法人直接或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在外普通股达到5%时,应当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该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书面报告并公告。当达到5%后其持有的该种股票份额每增减2%时,也应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该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书面报告并公告。当发起人以外的任何法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该公司发行在外普通股的30%时,应该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向该公司的全体股东发出收购公告书。
关于这些临时公告,财务分析者也可以从该公司在证监会指定的刊物上、该公司挂牌的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和该公司的网站上获取这些资料。
3. 企业所在行业的资料
财务分析师要评价某一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往往需要一个标准,财务分析师将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这一标准进行比较,即可以知道待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之优劣,经营业绩之好坏。但是,对于许多企业及其财务指标而言,要取得绝对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可能的,因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财务数据、同行业平均而言的财务状况,,即为财务分析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评价尺度。因此,财务分析师有必要收集待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的有关信息,该行业主要竞争者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行业的基本情况,同行业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其他企业的年度报告与中期报告等。这些信息既可以从前面介绍过的渠道中取得,也可以从政府行业经济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有关商业期刊上取得。
4. 有关宏观经济环境的相关资料
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产生着各种的影响,这些影响是财务分析师所必须关注的。如果财务分析师要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及它们的变化作出解释,仅依靠财务信息本身就不够了,因为财务信息不能说明自身为什么会达到目前这一状态,财务分析要解释待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变化,必须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与投资活动及它们与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寻求答案,因此财务分析师必须要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必须掌握一定量的关于宏观经济环境的资料。这些信息既可以从前面介绍过的渠道中取得,也可以从政府、民间有关专业性信息服务机构、大众传媒、有关商业期刊和学术期刊上取得。
我们上面讨论了财务分析师应该占有的资料及这些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实际工作中,受雇于证券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商业银行等组织中的财务分析师的财务分析工作是连续地进行的,他们的信息收集工作也是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的,换句话说,他们每时每刻都需要留意与他们分析对象有关的资料,并注意资料的平时积累。如果需要,他们通常建立与他们分析对象有关的资料档案,将上述这些信息连续地、分类地予以整理、保存,并根据新的信息动态地更新,以保证在他们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得最新的、符合他们分析需要的信息。
(三)根据分析目的,选择恰当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这里我们以整休分析为例,介绍财务分析的主要方面。
1. 经营战略分析
经营战略分析(BusinessStrategyAnalysis)的目的在于识别企业主要的盈利领域、基本的商业风险,进而定性地评估企业潜在的盈利能力。经营战略分析包括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该企业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可以长期保持(或短期存在抑或根本不存在)的竞争优势将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定性的分析是财务分析重要的、首要的步骤,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使财务分析师对该企业会计政策的分析、财务报表的分析提供依据和基础,如识别企业关键的盈利因素和风险因素,可以为财务分析师评价该企业的会计政策提供一些线索和依据;评价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有助于财务分析师评价当前的盈利水平是否可以持续下去;更为重要的是,经营战略分折可以为财务分析师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提供合理的假设与前提。
2. 会计政策分析
会计政策分析(AccountingPolicyEvaluation)的目的在于评价待分析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否最为恰当、最为公允地反映了该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财务分析师的重点分析领域是选择会计政策自由度较大或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较多的领域。通过分析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恰当性,分析师应该能够就该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对其经营活动的扭曲程度作出一个评估,进而通过重新调整有关会计数据来尽可能地消除不适当会计政策对其经营活动的歪曲反映。会计政策分析提高了财务报表分析结论的可靠程度。
会计政策是会计报表注释的第一个部分,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财务分析师在通过认真分析该企业所在行业普遍接受的会计实务、该行业经营的有关情况和该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基础上,通过认真阅读会计报表注释中所披露的会计政策,对会计政策的恰当性作出评估,进而分析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会计报表数据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并根据分析的需要对这些影响进行调整。我们将在下面各章中分别介绍如何消除不同的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这种影响。
3.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FinancialStatementAnalysis)的目标是运用财务报表数据来评价一个企业的现在、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现金流量及其未来的可持续性。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分析必须全面、系统并富有效率;第二是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必须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实际相结合,财务数据本身并不说明任何问题,它们只能帮助财务分析师提出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只能从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与投资活动中去寻找。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与现金流量分析,而这两种分析方法均可应用企业之间的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4. 前景预测与分析
前景预测与分析(ProspectiveAnalysisandForecasting)是财务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与利益相关人决策最为相关的一个步骤,前景预测与分析主要聚焦于企业的未来。前景预测与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两个技术是预计财务报表与价值分析,预计财务报表是指在预测企业主要财务数据变动趋势的基础上编制企业未来的财务报表。价值分析则主要是分析企业的价值、企业权益证券与债务证券的价值。这两种分析技术都是前面讨论过的经营战略分析、会计政策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综合。
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预测,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人都是有用的,也可以应用于十分广泛的领域。这些分析具体方法,分析重点主要决定于分析的目的。如证券分析、信用分析、并购分析等不同的分析目的,对于企业前景预测与分析的重点将会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分析步骤、基本的分析工具则不会存在重大区别。
5. 根据分析结论作出决策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报表用户——利益相关人提供可资决策的具体信息。财务分析师在形成财务分析的结论后,接下来的一个步骤就是根据他们的分析结论作出恰当的投资、授信决策。而这些决策一般不是由财务分析师承担的,而且这些决策的程序、技巧不是财务分析这门课程讨论的内容。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在本书财务分析技术的应用部分将会继续深入地讨论这些内容。

一、企业分析
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因此,在开始一项财务报表分析之前,他们首先识别报告公司的策略,预测这一策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策略对公司是否合适。
认为最初一步有用的理由有:第一,它有助于分析人员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错误,换言之,降低了分析人员由于对报表分析的细枝末节的注重程度,以至于忽略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第二,它对分析的注重程度有利于对数据和分析结果形成相应的解释。第三,它提供了以有意义的和联系的方式陈述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一个概念框架。
识别和分析公司策略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在确定的环境下,可选的策略模型以及最佳策略应该有助于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通过他们的分析捕捉到的历史的、可比的、预测的财务报表统计数字的意义。例如,在一些例子中,对公司进行的财务分析可能表明公司已经采取了对于公司环境而言的最佳策略。这一披露或许可以解释公司趋势和比率为什么是目前这种情形。财务分析可能提供了一些公司未来策略可能是什么的线索,而这些线索反过来将反映公司趋势和比率。另外,这个分析也可能表明公司并没有遵循最佳策略,并可能使人发现公司某些具体的特点,这些特点表明理论上的最佳策略对公司而言并不适当。或者,这家公司可能实际遵循的是次优策略。了解这个步骤的理论结果可以提高预测实际策略结果的能力。
二、财务报表中体现的管理层倾向
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表决策会影响公司经验财务报表数据。因此,根据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任何比率或者其他类型的详细分析之前,丰富的分析人员会估计管理层的财务报表决策可能在什么地方并且以何种方式影内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特别地,分析人员会审查财务报表和附注,以寻找那些可能影响财务数据或者影响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的业务交易和管理层会计原则选择、账户名称决策、格式选择和计量判断。如果分析人员得出的结果是,这些财务数据已经受到了管理层的重大影响,分析人员就可能打算通过调整原始数据来消除这些影响。

二、会计报表
(一)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
企业定期对外报送和公布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数字资料为企业外部的利益关系集团所需要。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这部分会计报表包括主表和附表两部分。
1. 主表。主表即企业在会计期末编制的主要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报表相互结合,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按月编制和报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每月必须阅读和分析的报表。设置这张报表的目的是反映企业报告期末的财务状况。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阅读和分析可以了解以下内容:
1)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资产的存在形态;形成这些资产的资金来源。
2)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是否合理;不良资产、沉淀资产和闲置资产的比重各是多少)3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产生什么影响。
3)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否合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例是否合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是否合理);企业的偿债能力如何。
4)企业的资本保全情况。
总之,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出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能力、资金结构,从而为对企业进行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
(2)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按月编制和报送,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每月必须阅读和分析的报表。通过资产负债表我们了解了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总资产是多少,那么企业运用这些资产的结果怎样呢?设置利润表的目的就是要反映企业报告期内的经营成果。通过对利润表的阅读和分析可以了解以下内容:
1)一个经营过程结束,企业取得的经营成果如何,是盈利还是亏损。
2)如果盈利,企业……

(一)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等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并通过分析,将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区分开来,以划清经济责任,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并据此奖优罚劣,以促使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
(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是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理财的根本目标是努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能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状况,不断挖掘企业改善财务状况、扩大财务成果的内部潜力,充分认识未被利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寻找利用不当的部分及原因,发现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便从各方面揭露矛盾、找出差距、寻求措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良性运行。
(三)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是企业外部重要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而财务会计报告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必须借助财务评价。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额。投资者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偿债能力的强弱及营运能力的大小,可以了解投资后的收益水平和风险程度,并据此决定其授信额度、利率水准和付款条件等。
(四)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有助于克服通用财务会计报告的一般局限性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突破了企业管理当局在财务信息提供方面的垄断地位,构成了公司与外部信息交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提供了针对具体使用者的差别信息。

5. 杜邦分析体系(TheDuPontSystem)
杜邦分析体系是在考虑各财务指标内在联系的条件下,把财务指标以系统分析
图的形式连在一起,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杜邦指标体系
如图1—2所示。
杜邦分析体系是美国杜邦公司率先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故称为杜邦分析体系法。从图1—2中可以看出,整个指标体系图呈金字塔形状,最上面的是净资产收益率,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指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性最大,是投资人最关心的指标。接着是对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进行层层分解,反映出它是由哪些指标计算的结果,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结果。在这个指标体系图的最底层,反映出会计的六大要素的构成,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项目构成。该指标体系图简明直观,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同时又从会计的六大要素入手,反映出……
第二章 企业利润表及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章 成本、费用报表分析

第四章 资产负债表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章 现金流量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2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