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外投资银行研究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方面:重实务轻理论;重业务轻组织;重微观轻宏观。(1)重实务轻理论。目前国外有关投资银行学方面的文献绝大部分是由投资银行的从业人员写的,这一方面保证了文献内容在实务操作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作者学识、精力等方面的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理论方面的不足。而"重口传而轻书授"的行业传统使得没有实务操作经验的理论研究者很难对投资银行的实践知识进行理论升华。上述两个原因使得投资银行研究呈现了重实务轻理论的现状。(2)重业务轻组织。国外投资银行研究主要着重于投资银行业务,而内部组织管理的研究却相对落后,只局限于投资银行机构自身在实践中的探索。(3)重微观轻宏观。国外投资银行研究一般都是从单个投资银行的微观角度出发来考察,而很少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考察,这主要是因为国外投资银行及整个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政府除必要监管之外很少主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推动,从而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就很少从宏观角度来考察投资银行。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投资银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1)实践差距。中国发展证券市场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而企业的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也都是新近出现的事物,因此,投资银行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个行业来说,在质量上与数量上都大大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2)理论差距。国内关于投资银行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引进介绍阶段,因此,存在与国外研究同样的缺点,即轻理论、轻组织、轻宏观,同时还存在光引进不吸收的缺点,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就是生搬硬套地应用。另外,投资银行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这使得投资银行人才的培养得不到保证。然而,中国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急需中国投资银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急需培养一大批投资银行方面的人才,因此,如何发展中国投资银行的理论与实践成了摆在中国学者目前的一个重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金融学中的投资银行学
金融学在英语中为Finance,但Finance一词在国内有很多种不同译法,如金融、财务、理财、融资、财政等,以及相应的学科。如Finance译为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常常被译为公司财务学或公司理财学,Public finance被译为公共财政学或直接译为财政学。造成这种情况,与Finance一词在英语中本身就有多种含义并且每种含义对应的中文有不同的词语有关,也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金融现象得不到重视有关。
在英美等英语国家中,Finance一词在经济学上有三种含义:(1)通过出售股票、债券、票据或其他方式,为企业的新建、重组或扩张筹集必要的资金;(2)关于货币信用、银行等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货币、信用、银行、证券、投资、投机、外汇交易、承销、交易、信托等内容。(3)最初的含义,政府通过税收和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并管理使用的行为,现在一般用Public finance。
本文中所用的金融学,是就第二种含义中的理论而言(不包括实践),更为正式的一个定义是,金融学是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跨时期配置的理论和学科。
我们认为,金融学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的内容:
第一,公司财务学(Corporate finance)。这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学,主要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投资、融资和营运资金的管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第二,投资学(Investment)。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学,主要研究证券及其组合的投资分析、决策和评价。一般来说,投资可以分为实体投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间接投资),但实体投资一般归于公司财务学的研究,投资学更多的的是研究证券投资。
第三,金融市场和中介学(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这是从第三者--市场和中介--的角度来考察的金融学,主要研究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以及各个中介的业务、管理、监督等。
上述三个领域尽管各有相对独立的范畴,但互相联系、互相交叉的内容更多,事实上,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学。这三个领域的关系可以借助于图1来说明。
公司财务学 金融中介和市场学 投资学
图1 金融学的组成结构
国内长期以来一直把金融学理解为由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部分组成,这无疑与现代投资银行的迅速发展和重大作用的现实不相适应。国内长期作为金融学中心的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事实上可以分为商业银行学和货币学两部分,前者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学,属于金融中介和市场学的范围,而货币学则讨论的是宏观问题,所以一般在西方被划归为宏观经济学的范畴。而国际金融,又被称作国际宏观经济学,同样被划归为宏观经济学的范畴。
当然,造成这种认识偏差无疑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金融并不发达甚至不存在的情况有关。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和不足越来越明显。所以,对整个金融学、以及金融学的每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上述金融体系的考察,我们就可以理解投资银行学在金融学中的位置。投资银行学属于金融中介和市场学范围,是从投资银行的角度来考察整个金融学。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内容,其阐述问题的逻辑体系和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就如公司财务学和投资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投资银行学新体系
当前的绝大部分投资银行学著作,其论述体系都是以投资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罗列介绍为主线展开的,这样使得业务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一个理论、一门学科应有的内在逻辑,从而也无法充分揭示投资银行学的原理和规律。
为此,我们提出一个投资银行学新体系,把投资银行学的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两条辅线"。"一个中心"指的是对企业和资产的现金流进行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两条主线"是指资产证券化和企业重组,"两条辅线"一个是投资银行的内部组织管理,另一个是投资银行的外部监督管理。这个新体系从理论层面上概括了投资银行学的全部内容,也提供了投资银行理论研究的合理范畴。
(1)一个中心:企业与资产现金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
对企业与资产的现金流进行分析的理论与技术,这是投资银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因为投资银行的所有业务(甚至是整个金融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与资产的现金流展开的,因此它成为投资银行学的中心。企业与资产现金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企业与资产的价值评估、风险与收益理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工程原理等。当然,这并不是对金融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从投资银行的角度出发,来重新阐述与应用这些理论。具体而言,在资产证券化主线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能够为证券的供需双方提供关于被证券化资产的现金流方面的信息;在企业重组主线中,投资银行同样需要为进行重组的有关企业提供其企业资产现金流方面的信息。
企业与资产现金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作为投资银行学新体系的中心,无疑在整个投资银行学中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说是整个投资银行学中同金融经济学联系最密切的部分,甚至可以这么说,全面的关于企业与资产现金流分析的理论就是整个金融经济学理论。也正是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才有根据地把投资银行学看作是从投资银行的角度来阐述和研究金融学理论应用的理论和学科。
(2)两条主线:资产证券化和企业重组
现有的投资银行理论研究对投资银行的业务理解是孤立和静止的,没有揭示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揭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认为,投资银行业务不外乎是资产证券化和企业重组这两种思想与方法的交叉应用,只是有些业务资产证券化的思想和方法更主要一些,有些业务则企业重组的思想更主要一些。通过资产证券化和企业重组这两条主线可以把投资银行业务系统而有机地贯穿起来。要着重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资产证券化和企业重组并不是投资银行的某一项具体业务,而是投资银行的一种思想观、一种方法论。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证券发行上市、证券交易、基金管理、风险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以企业重组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扩张性重组、收缩性重组、结构性重组。
在资本市场的各种业务中,证券化因其便利性、标准性、流动性及收益性最为可观,成为资本运营的高级形式,因而也构成投资银行的一条主线。作为投资银行学主线的资产证券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资产证券化在资产运营中的地位;②资产证券化趋势的理论分析;③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包括一个核心原理--被证券化资产(或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三大基本原理--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④资产证券化的四类业务--实体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⑤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6)资产证券化的最新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投资银行的很多业务都体现了企业重组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在我们通常而言的兼并收购(M&As)上。企业重组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贯穿整个投资银行学的一条主线。投资银行学中关于企业重组的内容主要研究如下问题:①企业重组在资产运营中的地位;②企业重组的发展历史和趋势;③企业重组的原理和规律;④企业重组的三类主要业务--扩张性重组、收缩性重组和结构性重组。
(3)两条辅线:投资银行的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监督管理整个行业的发展是基于单个微观主体的,对于投资银行业也不例外,如何对投资银行的内部进行科学管理是投资银行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投资银行的内部组织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风险管理、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投资银行组织管理是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因而成为投资银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监督管理,投资银行业尤其如此。政府和社会是投资银行运行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们的监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银行业的行为。对投资银行的监管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和执法部门的监管、有关社会团体(包括投资银行机构组成的协会)的监管、以及舆论机构等社会监督。监管可以使投资银行的行为规范化,但也可能抑制投资银行的创新能力。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监管,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促进投资银行的健康发展,成为投资银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投资银行学的学科建设
投资银行学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要建立一个成熟的投资银行学的学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它们是投资银行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这些问题有:投资银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基本原理和规律、研究方法等等。另一类是投资银行学的学科发展的问题。投资银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投资银行实践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除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投资银行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投资银行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当然,应该强调的是,正如投资银行学不是投资银行业务的简单罗列,投资银行学的发展也不等于对投资银行新业务的补充介绍,它应该表现为投资银行学整个体系的发展。
以下,我们将对中国投资银行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必须对投资银行学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和讨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相对独立的体系。投资银行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要建立这个体系,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①对象,即投资银行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投资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中的合理地位。
②原理,即投资银行学的基础理论。它包括投资银行学中的一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流派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③方法,即投资银行学所具有的主要研究方法。
④应用,即投资银行实务基本知识。
⑤趋势,即投资银行学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第二,扩展学科建设的基础--投资银行学教育的普及。投资银行学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对投资银行学的学习需要,也为了培养更多的投资银行学方面的人才,应该在各个高校普遍设立投资银行学的课程,与货币银行学并列开设。并进一步考虑设立投资银行学专业,建立投资银行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应当在投资银行学教科书的编写方面做更多的尝试,为教学提供支持。
第三,提供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为了保证投资银行学研究的秩序性和持续性,需设立专门的研究投资银行学的学术团体。比如:高校可联合证券界成立中国投资银行学会,定期召开学术会议,交流心得。定期发行投资银行学的研究性刊物,等等。
第四,采取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互动模式。投资银行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关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需要理论的培训,而投资银行学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也需要实践的经验,建立一个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机制,可以使投资银行学在互动的模式下飞速发展。
当然,一门新兴学科的建立,大凡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投资银行学这样一门在金融学中居举足轻重地位的学科来讲尤其如此。所以,我们既要有成功建设这么学科的信心,也要有长期建设这们学科的毅力。
上一条: WTO“输入”竞争与“引进”压力
下一条: 实施基本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