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的“莫贵于人”说法,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其实,作为具体的人与众,素质是各异的。就个体人言,有的德高艺精,有的艺高德稍差,有的德高艺稍逊等。作为人的集合——众,也如此。有的集合有战斗力,有的稍差,有的则没有战斗力。
黄石公《三略·上略》说:“军国之要,察众心,施为务。”意思是统军治国的要志,在于了解众人的思想,然后采取相应对策。察众心,谋提高士卒“气”与“艺”两方面的素质。昂扬士卒士气,提高士卒作战能力,其中尤以气为重要。《尉缭子·战威》提出:“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装备匮乏,供养条件差的部队,为什么能战胜装备精良、待遇丰厚的部队?这是一本日本书《产业社会学》在“士气”这一讲内容中提出的问题。这本讲管理的书,提出了一个军争中的问题,还用军事家拿破仑的话作回答,说是“军队士气与装备之比是3∶1”。
现举两个战例说明谋士气之众的重要。楚汉之争,项羽为什么会兵败垓下,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韩信设“四面楚歌”之诓,夺走了楚兵士气,项羽失了众。晋朝时,刘琨戍边,遭胡兵围,刘琨在极端危急情况下,突萌一计,他在月夜,空旷的疆场上,三次登城吹胡笳。胡笳声声思乡曲,如泣如诉哀怨调,勾起了胡人怀乡盼归之情,无心思战,凄然撤兵。这“月夜胡笳”就起到了夺人之气的作用。
上面讲的是军争的理,就经理管理而言,治众也是十分重要的。日本丰田公司经理石田退三说“事业在于人,任何工作,任何事业,要想大为发展,最要紧的一条就是造就人才”。美国管理学者托马斯·沃森说:“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职工的力量和才智。”企业以发展生产力为任务。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有人还这样说,人是生产力的化身。企业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为自己的使命。发展商品生产,实施商品流通,驾驭竞争骏马也都在于人。企业中职工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企业乾坤兴盛的决定因素之一。
谋众,这里涉及到如何认识人的本性问题。对人本性有不同看法,谋众就有不同谋法。人,确实太值得研究了,法国思想家卢梭就说:“人类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研究着“人”。如,古人出现了诸如“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的人本性“性善”说(《孟子·告子下》);“人之性恶,其善伪者也”的“性恶”说(《荀子·性恶》)。今人有X理论(类似荀子那样的观点),有Y理论(类似孟子那样的认识)。总之,人是值得研究的。
如何看待人是个大题目、难题目,笔者才疏无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人生来并不带有好坏色彩。人的成长在后天,在于社会环境给予的影响。孤立的个体人是不存在的。孤立的人性善、人性恶也是不存在的。所谓人性善、人性恶,也是人为地附着上的一种主观判断。人需要的是后天教育、后天培养,如孙膑所说的那样“教戒为先。”
拿破仑有一个很精辟的人才观——用人不能“杀鸡取卵。”当神圣同盟迫近巴黎,法国危在旦夕的时刻,巴黎理工学院的师生要求投笔从戎,被拿破仑拒绝了。在拿破仑看来,用人是一时之需,育人是百年大计。缺乏兵员可能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而停办教育则会折断民族长盛的命脉。拿破仑这个精辟的语言被镌刻在巴黎理工学院的天花板上。
通过教育与培养,谋士卒的气与艺的提高。就企业而言,谋求职工有一个高的政治觉悟水平、高的文化科学素养、高的业务工作能力,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孙子》的三军谋众思想是距今2000年多年前提出来的,从管理而言,西方认识人的重要,却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最近才被认识到的。西方的管理,在泰勒时代,是热衷于搞标准管理等为内容的,着眼点是管好物。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才认识到更应重视人,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新命题。
本世纪80年代,美国畅销的管理书《寻求优势》总结出搞好管理的七个要素,这七个要素的英文单词都是“S”开头,所以又称之为“七S”管理法。它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寻求优势》的作者之一,在该写写出后三年,与另一人合作又写出了一本畅销管理书《赢得优势》,书中专门写了一篇名叫“人!人!”的。
在我们国家中,应该说,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了。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在企业中具有主人翁的地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人们还创造了各种管理形式来实现这个原则,如推行职工代表大会这个基本管理制度。我们党还有丰富的“谋众”、“治气”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有些企业对职工在企业中“莫贵于人”的认识还有差距,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还发挥得不够理想,新时期一些旧的观念还须更新,如何变换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还须探索,职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畏危”的激情还没有充分的调动。“治气”、“励士”、“习艺”及培养企业精神,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戒为先”以及“令人以文,齐之以武”等工作予以解决。
上一条: 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下一条: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