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今麦郎等在内的三家跨国公司因为屡次被环保部门查出有污染行为今天被环保总局通报批评。事实上,跨国公司的污染问题近年来逐渐浮出水面。(1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跨国企业上环保黑名单,跟本土企业上环保黑名单,都是环境违法,都不利于环保,二者没有实质区别。但“跨国”二字仍旧激起强烈反响,环保部门在通报批评里似乎也特意将企业的“跨国”身份刻意处理,这是典型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可事实上,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只要危害环保,哪个可以容忍呢?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说,中国公众不关注企业环境表现也助长了企业环境违法的气焰,公众应该用自己的选择权给跨国企业发一张社会执照。这实在让人搞不明白,到底是公众的宽容助长了企业环境违法,还是相关部门把关不严、执法不力?马军说,还有的企业来找他理论时,甚至说,来中国发展最初就是看重这里对环境治理的要求不高,如果严格要求的话,就没有利润空间了。人家跨国企业就是因为我们环保治理要求不高才来的,而且也只有权力部门才有资格让他们来,公众的“社会执照”又能顶个屁用?
马军说,2007年,一些NGO组织曾经列出了政府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的名单,希望公众不要选择那些“黑色”企业的产品。且不说公众买东西不可能一边拿着黑名单,一边睁大眼睛辨认要买的产品是不是“黑色”企业生产的,再说这种不具强制力的道德呼吁也不可能完全起作用,而真正能够做到让公众不购买“黑色”企业的产品,最直接的办法是让这些上了环保黑名单的跨国企业滚蛋即可,再说像今麦郎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并不是全球只此一家,老百姓离开它照样能够吃上方便面等,完全可以不让其在中国继续生产。
但我们能将这些上了环保黑名单的跨国企业赶出去吗?不能,因为我们在环境治理上本来就很宽容,对环境治理的力度本来就不高。不是因为跨国企业在环保上采取了双重标准,而是应了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老话,是企业所在的环境使然。不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环境违法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环保要求太低、环保执法不力,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而企业身份是“跨国”还是“土生土长”都不是关键。
从另一个角度看,跨国企业在中国,可能资金、技术、设备、经验等是国外的,管理层里即使来几个老外,最终还要靠中国的员工来生产和管理。换句话说,跨国企业不过是一个身份而已,真正环境违法的主导者或者说执行者,还都是由咱中国自己人来完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企业在控制着人们,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中国人,尽管是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他已经是跨国企业所拥有的世界公民中的一员,首先为企业服务、考虑企业利益,而后才是其他。环境违法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扩大利润,企业的员工也从中得到了好处。
所以,仅仅在环保黑名单上看到企业之前的“跨国”二字,就表现出比国内企业环境违法多几分的愤怒,不仅容易掩盖问题的实质,也会让跨国企业捂着嘴偷笑。
上一条: 中国环保的国际责任
下一条: 绝对权力阴影下的株连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