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13.3,处于稳定状态的“绿灯区”,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维护财政稳定性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在接下来的政策执行中,继续利用数量型工具进行调控的同时,对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需要谨慎,要更多注意维护国内财政的稳定性。利率过高或本币升值过快会破坏我国财政的稳定性,而财政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金融的稳定,我们不能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而使利率维持的过高,也不能为了防止国外资本大量涌入而选择让人民币无限升值,维护国内财政的稳定性应该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思路。
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护国内财政的稳定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企改革、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工作都需要国家强大财力的支持,有效化解国际上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也需要国内财政的大力配合。目前我国财政稳定性程度良好,衡量财政稳定性程度的一系列指标如赤字率、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等,都处在国际公认的安全范围之内,但是如果不严加控制,这些指标很容易出现恶化趋势。
慎用加息政策
加息政策要慎用,必须把利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主要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而加息则是回收货币的主要手段,于是也就成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选择。但是在目前情况下,选择加息一定要慎重。去年央行6次加息,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偏高,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现在开始产生效力,经济存在过度调控的风险,业已形成的资产泡沫经历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破灭,警惕“滞胀”局面的出现成为当前宏观调控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加息,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的利润水平大幅下降,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还贷压力,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下降,还会引发各种投机套利行为,导致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加上今年政府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企业所得税率由过去的平均33%统一调至25%,增值税改革也逐步展开,未来3到5年,税收增长要回落10%左右,财政收入增长减缓,而财政支出将会呈现逐步增加趋势。这就会使得财政赤字率、国债负担率等一系列指标大幅度提高,进而影响到财政的稳定性。
人民币升值速度不宜过快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本币升值,可以增加进口,减少出口,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我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发生在人民币升值之前,而是发生在人民币升值之后,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此刻已经缺乏成立的前提,再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一手段就值得商榷了。受次贷危机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并呈现通货膨胀的苗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未来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此刻,如果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势必会加大国内出口企业的生存压力,减弱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过剩的产能如果再因为利率上升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通货紧缩趋势就会出现。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变相增大我国的外债规模,我们要用更多的外汇去还本付息,这都会加大我国财政的债务负担,进而影响财政的稳定性。
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
尽管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收入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伴随着中央政府财政压力的缓解,各级地方政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严重失衡,中央和地方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财权和事权不统一,纵向财政不均等十分显著。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不公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我国财政体制也亟待进一步改革。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我国财经领域一直注意防范的问题,财政赤字会通过乘数效应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也就相当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赤字,目前日益扩大的过剩流动性换算成财政赤字那将是巨大的,严重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
从当前的宏观调控效果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过度开放的经济体,国内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制于人,独立性的地位正在丧失。对人民币加息和升值的强劲预期,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流动性扩张压力加大,货币政策为了回收流动性疲于奔命。在国内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选择人民币主动升值去配合美国的垃圾美元政策,来帮助美国走出次贷危机的阴影,汇率政策调整必须坚持“自主、渐进、可控”的原则,应按照一揽子货币情况稳定汇率预期,给市场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信号。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仍比较脆弱,我们不能再因为被动的货币政策把这种脆弱性传染给我国的财政。为了维护我国财政的稳定性,货币政策应主动出击,重视政策工具之间的平衡和配套,牢牢把握货币主导权,保护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成果。
上一条: 确保“手中有粮”重在加强
下一条: 天价大米之争惟独少了一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