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位居全国民企纳税第一(2004年)的海鑫集团,当下却沦落为难以为继的中等规模钢企,而如此今昔两重天的格局,恰恰是在少帅李兆会执掌的10年间发生的——据《中国企业家》5月刊报道,海鑫集团的山西根据地堪称“空巢”,而且“多名员工在采访中表示,海鑫已经有五个月没有发过工资。”
海鑫集团的衰败,自然与钢铁业遭遇周期性调整的大形势相关。但是,衰败速度如此之快、情形如此之惨,却绝非仅仅“行业命运”即可解释。实际上,与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客观限制相比,少帅李兆会无意耕耘父业,才是海鑫集团急速沦落的根本原因。
在2003年李海仓意外去世之后,其时年仅22岁的李兆会仓促上阵,担任海鑫集团的掌门人。但是,在其执掌的10年间,却很少出现在海鑫集团的山西根据地,相反却长期坐阵北京。此外,与其对钢厂的生产管理、技术更新、业务运筹等兴趣寥寥相反,李兆会却对金融投资等虚拟经济日渐痴迷——从早年的入股民生银行,到四处出击资本市场,成立和嘉投资和惠宇投资两个投资平台,再到去年11月被爆违规套现山西证券限售股。
无意于实体经济、却痴迷于虚拟经济,李兆会所为绝非是“富二代”的个案,实际上,随着近10年我国资本市场的日渐“繁荣”,尤其是2009年创业板上市之后,“富二代”蜂拥而上“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言必称“VC、PE”更是成为众多“富二代”的身份标签。
“富二代”舍弃(或无意于)父业而热衷于虚拟经济,除另起炉灶以彰显其独立人格之外,更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其一,高估个人能力,“富二代”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部分甚至身临过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街的繁荣,在“眼界始大”之后,自然对锱铢必计的传统产业不屑一顾,而对“高贵”的虚拟经济顶礼膜拜;其二,难耐实体经济清苦,“富二代”大多成长环境优越,但父辈所创下的基业大多是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往往牵涉到具体的管理细节、成本核算、技术更新、采购销售等,这必然要求当家人能够吃苦耐劳,“富二代”通过投身虚拟经济,既可追赶虚拟经济的时髦,又可躲避实体经济的艰辛。
但是,虚拟经济虽然貌似“高贵”,却对相关专业知识要求甚高,牵涉到宏观分析、金融研究、财务核算、甚至相关法务知识,“富二代”如仅简单镀金而无真材实学,亦很难胜任,而如过于高估个人能力,更可能会惨遭投资损失;同样,从事虚拟经济虽然貌似轻松,但亦需要广度的项目选择、深度的调查研究、以及系统的公共关系维护,这些均需要投入巨大的脑力、甚至体力,“富二代”如因实体经济艰辛而选择投身虚拟经济,亦无法取得成功。
回到李兆会投身虚拟经济的个案分析,在无心耕耘造成海鑫集团急速衰败的同时,其在资本市场亦没有取得太大成功,除早期因其父身前内定参股民生银行收获颇丰之外,其在银华基金等多个资本项目上并没有取得明显收益,而其通过和嘉投资和惠宇投资两大投资平台,在影视文化、商业地产、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的投资,亦至今成效甚微。
从人性自由的角度,历经艰辛视家业为命根的“创一代”,自然无法要求“富二代”一定要子承父业;从社会学的角度,“富不过三代”是正常的社会变迁,亦无法保证“富二代”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当下“富二代”过于痴迷虚拟经济,而无意于实体经济,却值得“创一代”为之深思并未雨绸缪,除不应对“富二代”过于溺爱,并强化其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之外,更要用开放式的心态对待自己创下的基业,对企业提早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更新、甚至股权层面的变革,以便在“富二代”无意继承父业时,能够完成向经理人治理方向的有效转型,从而使基业长青成为可能。
本文发于《新京报》
上一条: “风险导向”的管理
下一条: 美国为什么没有流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