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在1995年曾喧闹一时,由于其后禁止向外资转让国有股政策的出台,外资并购上市公司陷入沉寂。但外资仍然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我国的上市公司,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掀起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性并购浪潮中,大型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系统化投资逐步展开,外商以并购方式对我国进行的投资活动层出不穷。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外商控股国内上市公司,进入了借助证券市场对我国企业进行并购的新阶段。
截至2004年,据Wind资讯统计,中国证券市场沪深A、B股中已有88家上市公司拥有非流通的外资法人股,其中B股沪深两市共15家。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区域等方面的限制将逐步放开。可以预见,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将掀起新的浪潮。
股权收购已成主流
从统计数据分析上看,1995年至2002年由于政策的限制,外资并购数量处于低迷状态,每年零星发生几笔。2002年底国家政策开始出现松动,致使2003、2004两年外资并购数量迅速增加。具体数据见表一。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方式可以分为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种。其中股权收购是主流,占到总数的93%,可见外资比较看重对公司股权的控制。
股权收购中,如果受让主体为境外法人,B股市场提供了最为可行的并购渠道,具体的操作手段往往是定向增发。定向增发的典型案例之一是江铃汽车通过在1995和1998年两次对福特公司定向增发B股,使福特公司所持B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96%,从而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如果境外受让主体在国内成立独资、合资公司后,一般采用如下方法:一是协议收购国家股、法人股,如外资入主赛格三星、ST科龙、深万科等案例;二是通过参股上市公司母公司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进行收购,阿尔卡特通过“50%+1”股控股上海贝尔间接成为上海贝岭的第二大股东的案例便属此列。
统计表明,外资并购的行业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在发生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案例中,涉及制造业超过70%。除制造业中,又以汽车、电子及家用电器、机械设备仪表、石化橡胶塑料、纺织业居前。新兴的热门行业则是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电信业、传媒和文化产业等。
统计还表明,外资并购后的财务效果在短期内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善,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财务指标的变化幅度降低。可见,并购后的整合还需要较长的过程,还需要努力经营上市公司。
收购溢价率提高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在演进的过程中,其战略也在发生改变。主要是并购企业正在从制造业向第二、三产业全面扩散,并且以产业并购成为主线。另外,外资并购在收购方式上也在不断创新。
外资的收购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协议收购的基本方式,一些其他的金融创新方式在市场上不断地出现,定向增发、收购流通股、定向发行可转债、收购母公司等方式不断创新。例如,青岛啤酒通过向AB公司发行定向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来实现并购,其交易方式的创新令人眼前一亮;而2005年最新发生的香港名力集团通过QFII恒生银行在A股市场上直接举牌收购爱建股份的方式,令关注外资并购的人士刮目相看。
又如,外资购买资产管理公司拟处置的不良资产,以债转股的方式直接或间接进入上市公司。
2001年11月,印尼国际财团韩氏集团与济南轻骑的母公司轻骑集团进行资产重组。轻骑集团从1997年起对其子公司济南轻骑的欠款已高达25.8亿元,财务状况极其恶劣。韩氏集团对轻骑集团进行重组成功并控股,间接控制了上市公司济南轻骑。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外资可以较快地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2004年外资并购出现了崭新的特点,外资在进行并购的同时,也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实现某些特定目标,如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持股等。海通集团、美罗药业、张裕A等案例都是借助外资并购的同时实现了管理层持股。
在海通集团外资并购案例中,外资并购至少存在如下二大优点:一是夯实了管理层的地位。此前,作为海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的陈龙海虽然持有上市公司26.06%的股权,但毕竟是第二大股东,且有年纪限制、职务变更之虞。经过外资收购的股权变动, 陈龙海成为第一大股东,并与第二大股东拉开距离,从而彻底夯实自己在海通集团的控制力。二是引来了国际巨头DEG,DEG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集团的成员,该银行亦是德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其股东为德国联邦政府和德国各州政府。
值得国内上市公司关注的是,近年来外资收购。
上一条: 回购:中石油快跑,中石化紧跟
下一条: 谁拯救房地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