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招致的金融风险仍旧单一地挤压着各个商业银行,愈来愈见负荷之重,一旦风吹草动,银行随时都有被房地产商拖入绝境的可能,即使央行高官也不再对此讳言。央行“121文件”的本意是化解房地产业施加的金融风险,但时至今日已有两年之久,收效甚微,累积在银行的压力依然高达75%。
可见,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数条绳索就勒在房地产商的脖子上。过分依赖银行,一再哄抬房价,妄图永享暴利……房地产商已经失去人民的信任而四处寻觅融资渠道,信托融资一度被视为缓解资金压力的泄洪口,甚至视之为“救命稻草”。
信托计划就在“121文件”之后纷纷露面,甚至“井喷”上市;而银行微薄的利率以及利息税的征收也迫使居民将闲余资金投入其中。不过,楼市销售除了还可见到投机炒作者的身影,一般居民多半持币观望,资金回笼速度因此大大减缓,信托融资无法及时还款,金融风险再度聚积,并向社会扩散。银监会出台“212文件”,以三条“铁律”提高门槛,杜绝信托公司泛滥。
“121文件”将银行放贷严格设限,“212文件”使地产信托的门槛与之等量齐观,双管齐下,房地产商立刻捉襟见肘,陷入了四面楚歌,甚至无法突围。在北京“2005年中国地产金融年会”上,房地产商蜂拥而至、失望而归,此情此景足以说明其融资的困窘并非虚言。
不容置疑,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潜在推动者仍然是地方政府,可资印证的是,央行推出取消期房预售制度后,极力反对的声音首先就来自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使民众感觉到其中的吊诡,而且政府部门的联合统计报告仍然不遗余力地发布房价上涨的消息。平心而论,一个阅世深彻的人并不难揣摩其背后的玄机,细加分析即可洞悉其用心,幸亏人民对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免疫机能。
房地产商仍在央行与银监会的两个文件之间困兽犹斗,而海外房地产基金似乎特别青睐高端物业,其中的暧昧耐人回味。既可以回避自己炒作内地楼市的恶名,又在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推波助澜;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警告说,投机资金仍然滞留于房地产市场,并在不同城市、不同投资方式中变换方向,搅动风浪。
现实如此,无论房地产业究竟有无泡沫,以及泡沫究竟有多大,似乎都已经正在接近它破灭的临界点;无论地方政府、“经济学家”、金融中介甚至媒体记者是否还在为房地产商卖力鼓吹,抑或蓄意托市,房地产商自身都已骑虎难下,扛不住来自银行催贷与信托危机的双重挤压,上海部分楼市降价、脱手变现就证实了这一点。
为抬高房价而鼓噪,为海外基金而呐喊,为房地产商摇唇鼓舌的众多枪手恐怕难以推脱自己助纣为虐的责任。尽管如此,房地产商尚未从银行围追堵截的压力中突围,又掉进了房地产基金布设的陷阱。即使投资基金以及其他融资中介已经为房地产业打开方便之门,只要房价一天不降,房地产商仍然进退维谷。很显然,能够解救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
上一条: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成香饽饽
下一条: 三天把房子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