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事实上,六尘并不能涵摄宇宙十方三界森罗万相,何以六祖惠能得以闻而即开悟,彻悟宇宙至理而见本性?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应菩提之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讲。佛为解此一问,由"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直至"所言法相者,如来说法相即非法相",说理层层深入,主旨在开示,欲达成究竟的实相法性般若妙智慧,澈见宇宙及本性的至理至性,必须"离相"及"无住"。



无住,是不执著。离相,是不为宇宙万象万法所惑,能持清净本性,超脱于其上而不执著;所以"离相"仍是"无住于相"。由此看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实可贯通金刚经全经宗旨。对于佛所说每一层次的法理,只要以这一句话去参证,当可逐渐领悟。而六祖具大利根,自能瞬间顿悟。



宇宙间的一切万象万法,由各种因缘结合而生,由各种因缘变化而变化,由各种因缘息灭而息灭。我人处此宇宙之中,须能保持清明超脱的本心,见一切生灭变化而不执著,更不为其所显现各种现象所迷惑,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自性则又湛然存在如如不动。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不管是这个样那个样,我人不执著之余,又须能珍惜此得以有所对待的福份,善为把握运用以造福众生。但此一切一切万象万法,包含"造福众生"之心,我人又均须无得失心无一切种种心,故因无所住,乃能生其心,悟得自性而得解脱,并证究竟无上菩提。



佛在金刚经中,首先开示"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能够不执著于人我的区别,保持清明自性而不迷惑于万物万相,但以"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为念,发大愿尽心尽力去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计名利不计所得,连不可思量的福相也不"住",则当如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人生命自性,自无始而来,历经过去一世又一世至今世,又再将经历将来一世又一世,无止无尽。此一自性神识,原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心经),与佛性相等,但因种种妄想执著因果业障,遂生众生。我人精进之道,惟有以不住之心,力求提升自性,还我本来面目。这就是"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六祖坛经疑问品)。以佛菩萨为师,由佛法中了悟参证实行宇宙至理及提升自性大道,是回归自性正途。但如受执于"佛"或"佛法",亦非正道,亦是自苦。能取能舍,不取不舍,"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坛经般若品),才能至佛地位。所以佛在金刚经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不能见如来"。



人者,心之器也,我人居此凡世,一切对外的种种活动,皆是心的表现。而外在环境的一切,内在的各种思维,也对心造成各种冲击,产生各种心,然后再又由心产生各种喜怒哀乐忧愁烦恼妄想执著等等。对此种心亦应无所住,了然各心皆是因缘起,随缘现假相,故应常持自性本心如如不动,不迷于外境内境,随缘转凡心成圣人心,转众生心成诸佛心,此即佛所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最后因"心无(上四下圭)碍,无(上四下圭)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心经),乃能成无所住的如来。也就是佛所说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是一法。此法亦不应住,此心亦不应住。我人本心自性,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若能不来不去,即见如来。佛说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上一条: 心智革命(三十四)

下一条: 目前我国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的状况怎样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