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道,你能花五百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此举必然招引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来。果然,不久来了三匹千里马。郭隗又说,你要纳士,先要纳我郭隗始,像我这样的不才的人尚能被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来。燕昭王采纳了郭的建议,搭黄金台,置千金于上广揽人才,结果造成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等等,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就是这位被黄金台感召过来的乐毅帮助燕国报了齐灭燕国之仇。这是有名的筑黄金台以招士故事的由来。
黄金台,又称招贤台。黄金台,多么新鲜,多么美好的称呼,多么引才士响往的去处。古人写诗讴歌它,陈子昂就写过:"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有幸,遂起黄金台。"有多少明君贤将也学着燕昭王做法筑燕台征慕人才,诸葛亮就仿效过,他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现实生活中,有些部门、有些企业也学着这样办,借用报刊一角,"筑 "起"招贤台",招聘招标人才,或征集厂级领导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工程人员。
孙武说择人任势,择人是通过一定形式进行的,上述筑黄金台方法是其中一法,与此类似的方法还有出招贤榜。朱元璋的"招贤榜"上这么写:"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者,吾礼用之。"张贴"招贤榜",这在现实中用得更多,在纸报上、杂志上登载招聘启事时常可见。
特别需要指出,在当今改革、开放中,企业及各方面都需要人才。这种"筑黄金台"、"张贴招贤榜"的做法以招慕人才其运用价值更高了。
二、通过礼贤下士择人。所谓礼贤下士,就是领导人对有德有才者,尚未被使用的,能慕而请之,已被使用的,能以礼宾之。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何谓下,就是待人谦下之意。不要认为礼贤下士只是我国古代开明的政治家一种个人优良品德,它也是发掘人才的一种有效之举。上"礼贤""下"才会簇拥来,"下"才会发光放热,"上"的事业才会热气腾腾。我们暂不说这么多,只拿上礼贤下簇拥这个意义一说,周文王礼贤,姜太公亲附;刘备礼贤,诸葛亮亲附;李世民礼贤,魏征亲附;朱元璋礼贤,刘基亲附等。
再讲一则魏武侯纳吴起谏的故事。一次魏武侯与群臣议政,群臣的智慧不及武侯,罢朝时武侯面有喜色。此时吴起批评了,吴起用楚庄王与群臣谋事,群臣智莫能及,退朝后王面有忧色为例作开导。说,那楚庄王面对群臣莫能及这件事,能想到世不绝圣,国不乏贤,才能得良师教诲,挚友帮助的问题,能想到我不才,群臣却不及,楚国可危的问题。吴起进一步说,而你对群臣莫及却沾沾自喜,我真为你害怕呢。应该说,吴起的批评是直率的,说得武侯脸上泛起愧色,不过武侯还是比较开明的,他能礼贤下士,并没有刚愎自用而谢谏,应该说魏武侯事业得能成功,与他善于礼贤纳谏是有关系的。
三、通过令人自荐而择人。说自荐,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毛遂自荐"。典故是这样的,公元前257年,战国时秦国攻赵国,赵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需找20人同行,得19人,尚少一人。这时毛遂来自荐了。当平原君知道毛已来赵国三年时,有点瞧不起他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末,锥尖部)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耶!先生不能,先生留。"赵胜下了逐客令。毛遂这位自荐者回答绝妙:"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同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意思是,那就请你从今日起把我放在口袋中,假如你早把我置入口袋中,至今天岂止是见一个锥尖而已。平原君偕20人到楚国后,楚王不同意与赵合纵,不赏赵胜的脸。此刻,这位自荐者显示其锥末之锋芒。据《史记》介绍:"毛遂人,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毛遂这一成功使19人碌碌羞惭,赵胜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善相士",赞"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并尊遂为上客。
令自荐,作为广开才路一法,是不平常之法,自荐者需要勇气,没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没有自己的才与能,没有敢冒风险与世俗偏见斗争的勇气,谁敢去充当脱颖之末。这是从自荐者说的。从领导角度讲,领导没有一定的德与才,一定的气度与眼力,是识不了毛遂的。毛遂是被平原君小觑过的,是被同行的19人讪笑过了的。我还愿再举《曹刿论战》的曹刿自荐为例,全请见鲁庄公时,人们也说他是多管闲事。说明令自荐是不容易的。作为领导者要开辟自荐渠道,要允许自荐者显示才华,允许自荐者作非凡之想。在人们议论其短长,嫉妨之风攻击他时,要敢于保护自荐者的脱颖精神。
四、令人他荐而择人。令他荐,就是请他人推荐人才然后用人。
说到他荐,想到伯乐相马的典故。伯乐相传是秦穆公时的人,是以善相千里马而著名。伯乐相马而荐,是一种借喻,伯乐喻人才的推荐者,千里马喻人才,伯乐相马而荐就是由他人推荐人才供领导选用的一种择人方法。
《战国策·燕策》说,有人卖骏马卖了三天还没有卖掉。这个人求见伯乐,请伯乐赏个光,去看一下这匹马,伯乐答应了。经伯乐回顾后了的这匹马,不仅卖掉了,而且卖价竟陡增了10倍。这则伯乐一顾的故事,把伯乐相马的作用神化了,似乎骏马能否卖出,价格高低不在马的本身质量,而是伯乐个人在起作用。这是不合适的。但是它却说明了一个事实,伯乐荐马的作用确是存在的。
现实生活中,有人对伯乐相马而荐提出了不同看法,说伯乐相马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则,是违背群众人才的原则。所谓伯乐,或是领导的、或是专家的、或其他人所相的马不免有主观成分,不见得真是好马,而且是偶然性,甚至有人借相马为遁词作谋私,于是,他们提出请"伯乐退役"、"伯乐离休",改相马选人才为赛马选人才。
上述说法不完全对,历史与现实证明伯乐相马是少不了的。历史上,远一点说,兵家孙武是因为伍员相荐被阖闾重用的。兵家吴起是因为李悝推荐,得到了魏文侯青眯的。兵家孙膑是通过田忌推荐给齐威王的。就近一点说,科学家华罗庚若没有熊庆来提携,他的才华恐怕也会被埋没一阵子。朱老总是周恩来同志引荐进入革命队伍的。我们一些企业家进入厂长岗位,不少也是由人推荐的。再举一个外国例子,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原是默默无闻的一介小民。1931年他流亡巴黎,他的音乐才华被当时已名噪欧洲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所发现,这位音乐家伯乐为了使肖邦被人们认识,一次演出时,李斯特先坐在钢琴前,当剧场灯光熄灭后,这位伯乐竟然运用李代桃僵手法,自己不演奏却让肖邦演奏。肖邦的高超技艺搏得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灯亮了,此刻人们才发现演奏钢琴的不是李斯特而是陌生人肖邦。肖邦就是这样地在音乐的艺术殿堂里被认为骄子的。
讲完上述,现在可以对他荐谈些看法了。第一,请专家与其他人推荐人才不失为择人的一法,像伍员、李悝、李斯特能识人的人永远是需要的。多一条择人途径比少一条强。好马尽管是在竞争中显其雄姿的,但是没有人引荐,这好马是到不了比赛场上来的。虽然也可能有些马自己跑来了,那毕竟是少数。作为特指的伯乐比如领导圈定或某个人指定人选,这样的伯乐可以退役,作为泛指的伯乐,请人推荐人才,这样的人与事永远退不了役。第二,应该在某人荐马基础上,请群众评马,以防止专家或其他人相马时的疏漏处或失实处。同时,从企业管理说,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仅凭几个伯乐的慧眼是不够的。要说相马话,最好众人相,发动群众共荐共相。肖邦是伯乐李斯特赏识的,更是剧场里听众赏识的。第三,在荐马、评马基础上,请到校场上赛一赛。孙武为吴王重用是经过吴王考核过了的;吴起也是那样;肖邦的扬名说到底是他凭着自己的高超演奏技艺征服群众的,尽管李斯特这位伯乐起了很大的作用。假如把他荐看成是上述三个环节的结合,这样伯乐相马应该被认为是可取的 。
上一条: 管理要有共同认识
下一条: 优胜劣汰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