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职工必胜之志

  上述做法,《孙子·九地篇》有说法:“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武认为:“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这是孙武对“投之亡地”为什么能“存”、能“生”的解释。孙武这个思想及他归纳的“焚舟破釜”、“投之于险”的用兵之术,已被历代著名将领所运用并取得胜利,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之胜及韩信的背水为阵之胜,就是两例。


  《孙子·九地篇》中还有“登高而去其梯”的话。对这句话需要多讲几句。兵书《三十六计》中有“上屋抽梯”一计,这话古人的释词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这是兵家常用的胜敌之术,是说故意卖个破绽,诱敌入壳,然后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这是《三十六计》中“上屋抽梯”的用法。主要是用对付敌人的。《孙子·九地篇》中的“登高而其梯”是就激励士兵内部士气而说的。它的含义同于“投之亡地”、“陷之死地 ”、“焚舟破釜”、“投之于险”一样。我在这里说的“上屋抽梯”,是作后一种理解而言的。


  为了说明“上屋抽梯”在激励内部士气所具有的功能,现举一例。《三国演义》第39回说,后汉末年,刘表长子刘琦为其继母蔡氏所不容,刘琦求诸葛亮“一言相救”而不得。刘施小计,假请诸葛先生上楼观书,暗中命人撤梯,刘恳求孔明:“琦欲求教良言,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孔明被诚所动授以计,使刘奇避却一场杀身之祸。刘所施之计,就是“上屋抽梯”之计,诸葛估计就是刘琦施行“上屋抽梯”之计的成功。“上屋抽梯”之计作为激励内部人之气的计,施行得法确是能激人奋进的,是很具作用的。这则故事《三国志》中也有论述。


  “登高去梯”、“焚舟破釜”这样的思想用之于管理,就有所谓“救灾式管理”、“饥饿式管理”之说。所谓“救灾式管理”,是说企业或个人当灾难临头的时候,为了摆脱灾难,会产生一种在常态条件下不可能有的抗争之力;所谓饥饿式管理,其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大体同于救灾式管理。投之于险,会产生一种在常态条件下不可能有的抗争之力,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人体生理学告诉我们,人在非常的环境中,比如遇到了灾难,人的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会陡然升高,从而使肌体产生出比在正常状态下更多的功来。所谓救灾式管理或饥饿式管理就是本着上述思想来设计管理方式的。


  运用“救灾式”、“饥饿式”实施管理,领导者可以有意识地向企业或职工“设计”、“制造”出一个“灾难式”的、“饥饿式”的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来,促使企业职工“反拚命”,施放出一种高能量来,去克服困难,去提高工作效率,去摘取更大的成果。比如:可给企业出这样的难题,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按时按质低成本地出产品,扩大销售量……等等,并立军令,不实现这些目标,该如何如何等。


  日本的土光敏夫有一个观点:“出人才的部门,常常是工作多而人手少的地方。这样,由于每个人的工作负荷加大了,不得不干着略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于是就形成一种必须自己去克服困难,经受磨炼的环境,正是这种环境,真正能造就出人才来。”土光敏夫的话,可视作“救灾式管理”、“饥饿式管理”的通俗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我国一些企业经营状态不好,频临破产,企业主管部门设标选厂长,一些同志揽风险,立军令状,主动请缨。承包企业后,他用背水一战的精神把企业办出一个新境界来。这就是孙武的“投之于险”思想运用的胜利。


  “登高去梯”不失为令之以文,治气谋众之一术,但必须运用科学。在用于企业管理时,外设压力的强度不能太高了。太高了,超过企业或职工的承受力,企业、职工的应力弹簧是会断裂的;还有“登高去梯”这个“梯”如何去法,也要讲究,不能莽撞,不能太突然;还有,“登高去梯”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为此,不能忘却做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职工自觉地接受压力,产生应力。

上一条: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条: 员工薪酬激励要注重纳税筹划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