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起草和目前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1、调整范围。 起草时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民法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如果说此前的讨论仅限于学术界,那么,《民法通则》起草时,就 转变为立法争论。当时南北两边同时召开了立法研讨会:广州 的经济法研讨会提议制定经济法大纲,成为调整纵横交叉关系 的法律;在北京召开了民法通则起草讨论会。对于《民法通则》 调整对象是限于人身关系,还是包括财产关系,还是更广泛一点 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彭真同志的影响下,最终确立民法 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解决了学术上、 立法上的问题。同时奠定了公法、私法划分的基础。私法以平 本文原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1996年12月30日,系1996年12月在中国 政法大学和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民法通则》实施10周年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的 专题发言。 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为基础,公法则以纵向的权刀为基础。 



  2.民法的基本原则。 关于此,一直存在争论,比如计划原则、按劳分配原则等计 划体制中存在的社会主义原则要不要写入《民法通则》。当时有 人主张应写人《民法通则》,甚至把《民法通则》确立的自愿、平 等、等价有偿、公平、诚实信用“十四字”原则,说成是资产阶级原 则的体现。可见,在当时,在如何确立基本原则方面存在斗争。 今天看来,“十四”字原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权利本位思想。 这个问题反映在第五章的名字用“民事权利”,还是“民事权 利与义务”上。主张后者的理由是,权利与义务共生、相适应、相 对等,不对等有偏重权利、不重义务的资产阶级思想。但是,不 对等义务不是就没有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在法律上 的表现即为权利;权利是权利与义务的主要方面,决定性的东 西,履行义务都是为了取得或实现权利(监护算是较少的例外)。 因此,权利本位是不可动摇的。《民法通则》第五章命名为“民事 权利”,其权利本位思想是突出的。 



  4.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 这表现为采用不采用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体系。反对的 人认为,英美、法国没有法律行为,“日子过得也比较好”,德国民 法中的法律行为抽象,难为一般人理解。但是,民事法律行为这 个体系本身揭示了法律行为为意思行为,法律行为的基本要求 是:一要合法,二要真实,三要自由。合法是前提,真实是内在要 求,自由是本质。 



  5.四大“板块”。 除总则外,《民法通则》还包括主体、行为、权利和责任四大 “板块”。这样一种板块模式是民通所必须的。民事权利占据很 大篇幅,有人称之为“大肚子”。外国有将《民法通则》描述为“民 事权利宣言”的说法。只有《民法通则》才能完成规范我国公民 民事权利体系的任务。主体作为基础,权利为核心,行为为桥梁 (红线),责任为保障机制,这样的“板块”具有重要意义。 



  6.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问题。 国内法与国际法(我国参加的公约、条约)谁优先的问题,也 存在争议。大多数国家规定,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也有的规定 国际法优先但不能直接适用。《民法通则》肯定了国际法优先于 国内民事立法。怎么样解释,我的意思是修改国内法适用,而不 是直接适用。这也就是说,在《民法通则》制定之初,与国际接轨 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 《民法通则》是一部具有现代性的民事立法的基本法。虽有 不完善的地方,但现代性已体现出来了。 由于我国的民事立法采取的是“批发转零售”,在民法通则 之后制定了大量的单行法规,大概有30多个已出台和将要出 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庞大的民事立法体系。这样庞杂的单行 立法,必然导致立法的重复,原则、指导思想的不一致,甚至混。 

  二、当前民事立法过程中涉及的指导思想 现在我国民事立法涉及到的指导思想的混乱表现在以下五 个方面:



1、英美法体系与大陆法体系的冲突问题。我国属大陆法 体系,近似于德国,但有我们的特点。一些单行法如证券、金融、 信托、期货等采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模式。这样,存在一个两大法 系适当融合的问题。比如合同法,合同法属英美法模式,但在 《合同法》草案中却规定了只有大陆法系中才有的分则(有名合 同)。再如信托法,英美法上存在双重所有权制度,在大陆法系 不承认双重所有权,因此制定《信托法》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现 采用把受益人的权利定义为撤销权而不是追索权,很好地解决 了这个问题。还有《经纪人法》也存在英美法中的经纪人相当于 大陆法中的什么人的问题,大陆法中存在代理、居间、行纪,现在 没有在理论上解决好就急于立法,必然造成混乱。 



  2,管理本位还是权利本位的问题。民事立法调整平等主 —体之间的关系,主要部分应是权利——意思自治,当然也存在一 些行政管理成份。《合同法》(草案)将工商行政机关对合同的管 理去掉,适应了世界潮流,将两者结合的比较好。我们制定《土 地法》而不是《土地管理法》就在于强调调整平等关系、保护土地 权利人利益为主。《城镇房地产交易管理法》则偏重于管理。现 在存在一种各部委争相立法,使平等交易关系变成纵向关系控 制下的横向关系是很危险的。比如内贸部《工业产品生产资料 管理条例》。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行政管理,比如体改委正 在草拟的《国家订货管理条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3.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问题。《民法通则》存在任 意性规范,如所有权的转移自交付时起算,但当事人有约定的除 外。但在民事立法中不见得完全是任意性。现在遇到的一个问 题是“法律没有禁止的是否是合法的”。我认为,主体立法应区 别与行为(合同等)立法,在主体立法中,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 不能设立,比如《公司法》没有规定法人独资公司、无限责任公司 等就不能设立;在行为立法中,一般法律没有规定的,只有当事 人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在合同法领 域,并不见得越细越好,太细,当事人没有意思自治的空间,完全 变成了国家意思。合同应该既体现个人意思,又体现国家意思。



  4.民法和商法的关系问题。权且不谈在理论上的争执,在 法律文体和实践中已出现了民商法的概念。法律出版社有关文 选,已有了商法的划分。应当承认民法和商法存在一定的差别, 关键在立法中怎样体现。现在不必争论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 立,或者是否要制定一部商法通则,而是解决诸如商品、商誉、商 业秘密、账簿、商事代理、连锁店等一些基本问题怎么样规定。 要不要搞一个总则性的商法规则,还是都搞单行立法。如果不 思考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就会出现立法空隙。《民法通则》规范 的主要不是经营性主体,作为经营性主体怎么办?需要通过进 一步的立法来弥补和完善。 



  5.主体法与行为法的关系问题。单行立法可分为主体立 法和行为立法(并不绝对)。立法中存在一个问题,有的作为主 体立法,有的作为行为立法,但有的既有行为又有主体,怎么样 处理。如合伙,《民法通则》最初相将合伙作为主体单列一章,但 理论准备不足,后来个人合伙并入公民一章中,法人合伙(联营) 放入法人一章中。现在制订的《合伙企业法》也存在主体与行为 的冲突问题。《经纪人法》、《证券法》、《期货法》、《信托法》也存 在这个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在参加立法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有的严重,有的不严重,但已显露出来。但中国的立法各自为政,即使 法工委协调,也很难统一起来,只有把这些单行法编纂起来,由 “批发”到“零售”,再由“零售”到“批发”,走向法典化,才能更好 地解决这个问题 

上一条: “中国著名企业与世界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下一条: 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