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用户最先接触的就是企业的销售人员, 当然这里的用户既包括最终用户, 也包括中间商, 代理商, 零售商. 销售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用户怎么看一个企业. 所以这里有一个从外往里看和从里往外看的差别, 传统的企业通常习惯于从里往外看, 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今 天, 成功的企业必须学会从外往里看, 即按照用户的思维逻辑来思考, 我们在完整产品的概念中已经讲述过这个问题, 这里不在赘述.
确立了销售人员是企业的一线员工之后, 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销售人员的职责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销售人员不就是拿到定单, 完成定额就行了吗! 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拿到定单只是整个销售过程的第一步, 也是其中的一项工作. 如果一个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要求只是拿定单, 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必然的, 比如回款不及时, 甚至出现坏帐和死帐, 还有一种情况是销售人员为了完成定额, 拼命给折扣, 即使公司不赚钱或赔钱也不在乎, 另外, 销售人员把用户当作自己的个人财产, 控制在自己手上, 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用户会怎么样等等都是经常见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来定义销售人员的职责. 通常说来, 销售人员在六个方面对公司负责: 即销售额, 回款率及回款周期, 利润率, 销售漏斗的管理, 新市场开发比例, 用户满意度.
首先, 作为一个销售人员, 完成销售额是其天职, 没有什么可说的, 但是一个企业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后面几条, 如果销售人员对回款率和回款周期不负责任, 就不在乎产品卖出去之后钱是否能收回来, 也就不会去调查用户的信誉和财务状况, 很多出问题的企业都是营业额很高, 成长也很快, 就是钱收不回来, 回款率下降或回款周期变长. 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三角债之所以会出现, 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我们必须明白, 作为企业不应当做赔本的买卖, 卖出产品不是目的, 收回钱来才行. 如果对一个用户的信誉有怀疑, 宁可不做生意, 这样至少不损失. 下一个问题是利润率, 有些企业的折扣控制在销售经理的手上, 有些企业则控制在销售人员手上, 但是不管哪种方式, 企业必须有明确的折扣政策, 要么进行总量控制, 由销售人员灵活掌握,要么设定底限, 所有的人都不能突破. 总而言之, 销售人员必须对利润率负责任. 销售人员离职把用户带走是很多企业非常头疼的事情, 所以有必要运用销售漏斗来加以控制, 即销售人员有义务将用户信息及业务状况让公司内的相关人员了解, 请参考销售漏斗的管理一文. 另外, 企业要发展, 就要有新业务, 新市场, 新用户, 所以一个出色的销售人员能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取得成绩, 在自己所管辖的地盘上苦心经营, 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所以适当地设置新市场开发定额, 即多少生意来自当年的新用户是一项战略任务. 最后, 考核销售人员的另外一个指标是用户满意度, 即用户与本企业做生意是否比与其他企业做生意更愉快? 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也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卖方市场, 用户有时候不得不与某个企业做生意, 但是一旦有选择余地, 这些用户就会跑掉. 这是目前很多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 主动出击, 可能会招来灭顶之灾.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加快, 这个问题就变的越来越迫切.
所以一个有战略眼光和长远打算的企业应当逐步建立完善的销售人员考评体系, 使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所以说, 明确职责是第一步, 有了明确的职责, 就很容易写出其岗位责任书, 因为岗位责任书是将职责进一步细化, 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但是岗位责任书最关键的一部分是衡量标准, 即职责确定之后, 如何衡量每个方面的好坏, 优劣就成了主要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国内企业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是东方文化的长期影响, 人们喜欢留有空间, 可以灵活掌握, 所以衡量标准通常比较模糊, 另一方面是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运作缺乏了解, 对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科学性认识不足. 由于衡量标准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因而会决定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所以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定义并衡量每个岗位的人员, 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 就很容易判断哪些人是中坚力量, 哪些人基本上满足工作要求, 哪些人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接下来就是什么样的人应当花大力气留下来, 并加以重用,什么样的人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其工作效率, 什么样的人应当劝其离职.
上一条: 客户信赖的顾问
下一条: 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