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南旅游发展的思考

核心提示语: 海南省的旅游究竟怎么定位的问题,可以说是涉及发展成败的问题......



从发展历史上看,海南的旅游规划做了不少,但是以前的规划过于迁就现状,而我们应该立足于现状而不是迁就现状。由于迁就现状,首先就要考虑地方积极性的问题,甚至要细致考虑到每个乡镇的积极性的问题,这样的规划就势必演变为观光性的规划。不能说海南的规划差,省级规划作过几次,下一级的规划和项目性的规划作过无数次,但规划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我想,我们这次既然是评审海南省的总体规划,这个状况就应该看到。



从这个规划本身来说,有三个困难,正是有这三个困难,所以一些意见有不同之处。第一就是同质化的产品,差异化的规划。所谓同质化的产品,不管是海滨度假的还是生态性的产品,全世界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这里要做出差异化的规划,这是一个最大的困难。第二个困难就是低层次的现状,高层次的规划。主要体现在开发的密度比较大,泡沫化的影响到现在还存在。虽然泡沫经济的影响现在少一点了,但其遗迹和遗留的问题还需要解决。要在这个现状的基础上做出高层次的规划来,这是第二个困难。第三个困难是政府委托,专家规划。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专家的意见和政府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我觉得专家还是应该放开,必要的时候把专家文本改造成一个政府文本,这样就可以兼顾。否则的话,专家们要想提意见和建议,马上想到的是政府是否能接受。如果什么事情都考虑政府是否能接受,这就变成形式上是专家的,本质上是政府的规划。这些困难,想回避都不可能,有些问题也是由这些困难引发的。所以,面对这三个大困难,三个大的矛盾,这个规划文本处理得大体得当。评审规划,对这些问题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下一步规划的修订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从这个基础出发,我想谈三个意见。



一、总体定位



这个问题文本已经谈到了,但是谈得不太集中。这个问题恰恰是海南旅游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海南在1986年就明确了应该发展旅游业,1988年明确了应该把旅游作为重点来发展。一直到1998年,规范性地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海南省整体发展战略思路。但在发展过程中,给我一个感觉是实际上各级政府对这个思路把握得并不清楚。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状,也就是在思路上、在文本上我们说得比较清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不足。所以这就涉及到海南省的旅游究竟怎么定位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涉及发展成败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从亚洲,东南亚、东亚来说,叫做同类目的地,这也是这个规划文本开宗明义提出的问题。比起东亚和东南亚的同类目的地来说,海南并没有特殊的优势,我赞成这个看法,但是很多人不同意。在这个定位之下,同类目的地的竞争,实际上是质量的竞争,因为在同质化产品基础上要做差异化规划,这个难度太大,所以必须强调质量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就是在国家旅游业的范围里,全国“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讲得很清楚,全国有七个大区,海南是面积最小的区。之所以面积最小,还能单独立一个区,就是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度假胜地,至少是全国重点。从这个唯一的角度来说,应该强调文化竞争。第三就是省际分工,严格来说,海南不是特别的独特。广东、广西的海滨沙滩、包括红树林、珊瑚都有,海南的唯一性体现在哪里?这就需要研究一下省际分工的问题。省际分工说到底是比较利益的结果,各个省比较,谁的成本最低,谁能够得到的利益最大,谁就应该干这个事。第四就是在省内,旅游产业在海南省内究竟放在什么位置。现在讲“一省两地”,一省是生态省,两地是新兴工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这样定位我不大赞成,这个说法实际上把旅游又贬低了一层。生态省,实际上也是说旅游。客观来看,海南省真正的优势就是旅游,就应该是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所以旅游业在省内的竞争是体现优势竞争,应该是这么定位。



这么四个层次的定位我们都应该明确,这样有助于这个规划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也有助于海南树立形象。要统一认识,这个文本从认识上就应该到位。要凝聚力量,就得让大家心悦诚服。这样才可能在招商引资方面形成比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我建议文本里的这一块内容应分开写,写足写透。现在文本里有一个基本定位,但定位的份量不足,也没有把有争议的问题说透。



二、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的问题,是困扰着海南旅游发展多年的老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到现在仍然存在。简单地说,这些年的模式以观光为主。多年来的规划,因为迁就现状,自觉不自觉的是走一个观光型规划的路,反过来说是强化了观光型旅游,形成相互强化的状况。按我的看法,海南旅游现在的多数问题,包括旅游市场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讲都是发展模式的问题。如果海南从一开始能够比较规范地走度假旅游的路,现在海南三日游的这些问题就不会存在,至少不会这么强烈。但是这个状况已经形成了,所以现在面临一个矛盾:如果没有人来,就很难发展;但是人来了,我们也很难发展。到底怎么发展?



这里涉及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模式转换问题。目前是以观光为主体,度假旅游刚开始产生,是这么一个模式,这是从近两年尤其今年的情况反映出来的。由于在往度假旅游的这条路上转,三亚今年的形势好多了。国外的历史经验和三亚的现实经验已经证明,这条路必须要走下去。这中间有一个从观光加度假转换为度假加观光的过程,我赞成王教授这个观点,我们不能否认观光。从长期发展来看,观光也不能否认,必须得搞。但是主体在哪?重点在哪?这必须得明确。应该是从观光加度假转换为度假加观光,这样海南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调整过来,刚才说的那些问题就都能够解决。如果这个模式调整不过来,什么导游问题、三日游的问题、旅行社的问题、饭店的房价太低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第二个方面的模式问题,就是高、中、低档设施的配置,这三种关系的处理。规划里的很多思路我都非常赞成,已经开发过度的地区配置低档的设施,正在开发的地区我们努力往中档发展,有一些还没有开发的地区,资源条件又非常好的,我们要努力配置第一流的高档的设施。这样,既能够符合现状,同时又能促进发展。如果说还是维持在现在这么一套模式上,就没有必要搞建设了。就饭店行业来说,按我的看法,海南全省城市性的商务宾馆一家都不能建了,但现在还有新的城市宾馆在产生,这说明传统模式还是在起作用。海南的宾馆是结构性的短缺,商务宾馆、城市性的宾馆严重供过于求,但是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度假宾馆是短缺的。过剩和短缺同时存在,这就不能简单说饭店是多了还是少了。再比如说三亚南山佛教文化园,这是海南现在主题公园中,包括海南各个观光景点中最成功的一个。但是南山文化园不能代表海南旅游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认为南山文化园的方向就是海南旅游的发展方向就错了。但因为有一些成功的样板在这儿,大家就认为可以按照这个样板的路子继续往前走。从战略上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发展模式这个问题上,规划文本里已经说得很到位了。比如说大量低档的国内旅游者跑到海南来,将埋葬海南的旅游业,这个话已经说得非常到位了,但是还不够集中。我建议把发展模式的问题单独作为一章写出来,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写透,海南旅游根本性的问题就可以解决,靠这样的思路来引导项目,引导各地的发展,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三、发展重点



目前,发展重点的问题还是比较多地集中在空间结构的规划上。所谓空间结构规划,就是按照各地的资源条件,怎么布局,怎么发展,作为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说,这是必要的。但除了这一块之外,还有两个方面应该注重,甚至强化。



一是开放的问题。海南作为一个大特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忘记自己是个大特区了。有人提出,特区没有政策了,还叫什么特区啊?特区本身就是政策,如何把特区的效应进一步发挥出来,尤其是结合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特区的概念应该进一步突出、强化,这就有一个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问题。其中,一类问题是国际化的政策问题。比如说,在入境手续方面海南能不能更加便利,在一些企业的发展环境方面能不能构筑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再一类是航空政策的问题。对海南发展来说,这是更重要的问题。航空政策里,关键是国际包机;国际包机里,关键是外国航空公司的包机飞行。原来就做过工作,比如说像德国的Ltu公司,1994年国家旅游局与他们会谈了一次,Ltu公司很积极,我们也把这个信息及时告诉了海南,海南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做通,后来就放弃了。一直到现在,7年过去了,就目前的社会条件,这件事情应该能办妥.。Ltu 公司当时说得很清楚,这个公司每年组织到远东地区的客源有100多万人,如果政策能够突破,保证每年20万人到海南,这不是小数。这样的事情应该是重点抓,重点突破,不管有多大难度,都要做下来。类似这样的事情,在规划文本里应该提出来。而且国际上的这套运行模式,外国规划专家们非常熟悉,在规划文本里,对于国际方面类似这样的运行模式也应该介绍一下。先介绍运行模式,然后提出国际化政策。这样,这个文本就体现了外国专家的优势,同时也涉及到国际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文本中只提到了一个语言环境的问题,仅这一点还不足,应该从各个方面构筑海南旅游发展的国际化环境,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扩大开放。比如说谈到博彩的问题,原来写得比较多,在省里的要求之下,现在只是点到为止。按照大家的思路,不妨可以多谈。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现成的经验,有些已形成国际惯例,和他们一对比,海南的差距就出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也就清楚了,至于说能不能办到是另一回事。从20年规划的角度来说,我们无须研究能不能办到的问题,我们只是要提出应该办什么的问题,如果动不动就想这个事能不能办到,那么外国专家的优势自然而然就减弱了。之所以有这个现状,恐怕也是我一开始说的这些矛盾,这些困难。我希望在这方面,外国规划专家胆子应该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当然,这首先还是取决于海南省政府的态度,因为这是政府委托的任务。我们有一句老话,叫作“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这是客观情况,也不能不考虑。



二是改革的问题,就是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实际上,开放就是国际化,这是我们的一个长远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改革是我们的具体手段和具体途径。改革的深化里边,有几个问题应该谈到。第一是多元化运营,多样化发展的问题。从现在来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任何框框,在旅游发展上,尤其是海南大特区的旅游发展上更不可能有框框,这个观点应该明确提出来。第二是集团化,海南要构筑一个旅游大省乃至旅游强省,没有和大省、强省相匹配的旅游企业集团,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但是集团怎么发展,说到底是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明确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要构筑什么样的环境,来培育怎样的集团发展。规划发展的重点,一个是项目的重点,另一个就是企业的重点。现在的旅行社、饭店、航空公司都有一个如何构筑大集团的问题。培育和构筑了相应的大集团,才有可能和国际上进一步接轨。我们现在是小、散、弱、差,与国际上大的旅游集团竞争,我们没有资格,所以这里也有一个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国际上大型旅游集团机制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家旅游局也已经下定决心,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海南作为大特区,应该把这个特区优势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和空间结构规划的配置问题不完全一样,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也许更重要,而且这两个方面正是外国专家的优势所在,他们最了解市场的运作情况,最了解国际惯例,更了解这些游戏规则。如果把这些东西能更多的介绍到规划文本里来,这个规划文本不光是对海南有意义,对全国旅游的发展都有意义。



总体来说,第一,海南省的旅游发展是一本“山海经”,这就是海南的资源,我们得把这本“山海经”念好。第二,特区是海南的优势,这个优势如何发挥,确实需要研究,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区不特。中央当年确定特区,其它几个特区的发展参差不齐,但都有特区的意思,而海南这个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显出这一优势来。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大背景下,这个特色应该充分发挥出来。当然也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那就是由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全国都更加开放了,特区意义还有吗?但海南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把特区的特色做大,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特区。第三,就是一个国际圈,在这个规划里至少要提及一下。这个国际圈是一个区域圈,在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里已经提到了。一个叫北部湾旅游圈,北部湾旅游圈范围较小一些。另一个区域就就是广东、广西和海南,即粤、桂、琼旅游圈,如果再往东靠一下,可以和粤、港、澳大三角靠在一起。进一步延伸,还应该可以延伸出一些概念,而且有些事情现在正在做。比如说小岛会议已经开了几次,小岛会议本身也是构筑一个旅游圈或者是一个旅游集合的概念,哪怕提出一些思路来也好,这样对海南旅游的长期发展也会有积极意义。

上一条: 深圳华侨城欢乐谷公园的主题与创意

下一条: 用文化推动广东的旅游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