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武汉市GDP达到3100亿元,一举跨入“3000亿俱乐部”。在全年GDP的构成中,一向以制造业知名的武汉市,第三产业奉献的比重超过50%,制造业的龙头地位被悄然颠覆。
当然,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并没有被削弱。武钢、东风汽车(600006行情,股吧)等传统强项,继续稳步增长。同时,2007年武汉市启动了一系列大手笔:最新一项如12月18日开工的中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中芯国际武汉项目,还有年初上马的富士康项目,等等,投资高达数百亿元。
在制造业实力大幅增强的同时,服务业仍然走在了前头。显然,服务业的增速更快。对于期待“二产业平稳、三产业上升”的武汉市而言,近年来不断努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如此利好消息,应是调整收获的成效。在“两型社会”成为既成事实时,这一变动趋势,顺应改革思路,值得期待。
更进一步说,第三产业占据GDP总量的半壁江山,甚至占据更大比重,其实是武汉城市圈成功实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而言,尽管在中西部城市的经济总量比拼上,武汉市遥遥领先于郑州、长沙、南昌、合肥等省会城市,甚至比直辖市重庆也要高,但武汉城市圈的优势也相对微弱:总量上,落后于中原城市圈;发展态势上,武汉一城独大,长株潭则彼此更为均衡。以区域协调发展的眼光衡量,摆在武汉城市圈面前的道路,还比较曲折。
武汉一城独大,这个现象早已引起重视。做大做强武汉,以武汉辐射周边,带动城市圈发展——这个方针,也在一番理论后成为共识。实现这一方针,关键的两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应该说,这关键两点正一步一步地朝既定目标迈进,服务业迅猛成长,离不开其助推之功。但反过来,强大的服务业,又将深刻影响城市圈一体化的进程。
何以这么说呢?以商业为例,武汉中百(000759行情,股吧)集团第一个向周边城市扩张,首选地点为仙桃市。刚一起步,当地的商业企业担心省城来了“大佬”,会挤垮、吞并当地的商业资源。然而,随着中百在仙桃市的业务开展,人们发现,不但当地的商业企业更加活跃,中百带来的资金、物流、管理经验等,促进了商业蛋糕的进一步做大,吸引来周边城市的购买力。
辐射效应显现无遗,商业的成功,也带动了旅游、物流、通讯等的多项合作,还包括项目转移等。当物流等关键服务项目有了长足进步,就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在外地,销售、研发在武汉”的产业格局。如此,城市圈内其他城市依托武汉的优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放大市场空间,相互之间的互补作用,就进一步突出。服务业的上升,综合配套能力加强,印证着产业升级的前景。
正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城市圈一体化非一朝一夕之功,先进的服务业,发挥催化孕育的作用。应该看到,“两型社会”要求下,传统产业可能遭遇更多发展瓶颈,区域经济将更强调效能——这需要有更强大的服务保证,不仅包括行政层面的服务,也包括商业领域的服务。
所以,分析GDP的结构,武汉市的2007年,给我们的欣喜不仅在于总量上有标志性的突破,更在于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在“两型社会”号角吹响、2008年的序幕拉开之际,这将传递给人们更多信心。
上一条: 劳动者权益是企业立足之本
下一条: 反思“富可敌省”城市的扎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