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物价上涨成头号社会问题,人们对物价关注首次超过对收入差距、腐败等的关注。(据1月3日《法制晚报》报道)
人们对物价如此关注,在于多数普通群众还太“穷”,当前的物价上涨给他们带来了过多的生活困扰和过大的生活压力。虽然蓝皮书指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13%,今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居民收入增长可以超过GDP增长的少数几个年份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只是一个平均后的数字,也未将农村居民收入纳入计算。正如有专家强调,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形势下,要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问题。当所有富人和穷人的收入都要计算在基数当中,然后加以平均化,最后普通民众的心声和感受就被平均掉了。这种“穷”是一种相对的穷,体现在他们的工资及收入的数字上,虽然表面上增加了,但依旧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变化。这种物价增长幅度(尤其在以房价、教育、医疗为主的价格)大于民众收入增长幅度的现状,让民众收入增长缓慢,难以抵御住包括房价上涨在内的“CPI上涨”之害。
“物价关注度最高”背后也是当前民众消费心理的一种微妙折射。一方面民众渴望消费,时刻关注物价水平,对当前的物价上涨给他们消费带来的消极影响急在心里。另一方面,一些普通民众即使手有余钱,也渴望消费,但却不敢消费。蓝皮书指出,高房价使居民消费率降至新低,这也是近几十年来的新低,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6.4%降到了现在的36%左右。如果说在过去,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到位和贫富差距过大,是民众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那么现在,物价上涨又成了一只新的导致老百姓不敢消费的“拦路虎”,值得警惕。
“物价关注度最高”也传递了一种民生焦虑。一方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民众个人财富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这几项支出。而当前的物价上涨正是以房价为主,并带动了包括肉价等食物消费价格上涨的形势。住与食,是民众一种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这些基本消费品上的物价飞涨,自然让他们心生担忧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这种民生焦虑还源于对政府调控政策的一种不自信与观望。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当前这种物价不正常上涨的现状已有察觉,并出台了不少调控房价与物价的政策措施。但必须看到,一些地方政府依旧走在以房地产经济来拉大本地GDP数字的政绩歧路上,或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应对,导致政策失力,这些民生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上一条: 凭什么让电网公司坐享其成?
下一条: 国际油价未来将逐渐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