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医改能否真切顺应民众意愿

  如果亿万民众期望已久的医改能够终于排除万难取得成功,那一定是2008年举国上下最感欣慰的事情之一。



   然而,此事可待,八方竞逐,谈何容易?



   目睹无数底层百姓强忍的疾苦、无奈的叹息,纵观十年医改坎坷路上各相关利益方不断的博弈,人们就不难理解卫生部长陈竺最近关于要在医改中采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所谓上涨医疗服务价格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以根除现存“以药养医”痼疾的设想,为什么会立刻受到舆论的质疑。



   毫无疑问,医疗服务本是一项社会公共品,政府理应提供价廉物美甚至是无偿免费的社会公共品。公共服务体系更是要以民生为核心,逐步惠及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既定目标就是解决就业、医疗、住房、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现有的“医改”思路,不应让人失望。



  决策者也理应高度重视民众提出的具体疑虑。因为对涉及医改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处置是否科学,都将直接、间接影响新医改的实施效果与效率。而对于地方财政投入能否“如愿”增加,药品生产、经销企业会否变通博弈,医德医风怎样规范约束和提升,民众对某些具体细节的认可程度等等,都是政策制定者必须悉心考虑周全的问题。



   放眼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医疗卫生问题上颇费心思,各种尝试和改革同时伴随着批评与质疑。但到目前为止,谁听说有哪个国家需要为一部医改方案如此长时间广泛地去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正?



   也许相较过去的决策环境和思路,我们应该对即将付诸实施的医改方案多一些信心,但这一部据说是真正凝聚了很多政府部门、很多专家学者智慧和心血的方案,能否真正抛弃过去部门间简单的利益之争、平衡各方的矛盾诉求,并真正代表着更多民意?



   社会各界如今已经热切期待着2008年成为推进医改之年,更期待医改新方案及其相关的一些配套政策的出台。



   人们也期待在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能有更多实质性的动作。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加大财政投入已经成为政府主政者的共识。2008年医疗改革方面一个巨大的变化必将是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而过去一直因为财政补贴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医疗难题或将因此逐渐得到缓解。



   与此同时,我们愿意看到,医改之后,医院获得更多发展,医生待遇获得更多改善。但若要用医疗服务价格的提升来弥补药品利润下降带来的缺口,也许只能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然而医改既需要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和监管,也需要以市场化的手段增加相关机构的竞争压力,迫使医院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财政投入的利用效率,切实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我们还愿意看到,医改的落实有利于提升医药行业的长期价值。大多数国家的医改会有一个共同效果,就是出现了替患者监督医院和医生用药的机构,这些机构具有专业水准,对药品的评价主要依据“性价比”。在此情形下,即便是营利性医院,药品选择余地也大为缩小。这一点,中国人做不到吗?



   而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医改之后,改药名、换包装、变剂型等药企规避“僵化条文”的惯用伎俩依然横行;不希望看到医院“药品逐利”的冲动继续存在;也不希望看到因为“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而让民众再次感到忧虑。



   在各级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今天,增加公共卫生投入,顺应民生呼吁,已是政府履责的应有之义。



   而“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如何在我们人口众多的国家里确保投入的“稀释效应”不很明显、不打折扣?“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否意味着在此之前,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个体与自由职业者、进城农民工、农村合作医疗并未惠及的群体,只能“自保多福”?



   这些都是医改即将落实之际,民众期待政策制定者尽快回应的新问题。



  而无论多么艰难,政府都必须信守诺言。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在新春到来之时,中国医改的真正落实与否,必是关系到能否真切顺应民众意愿的大事情。


上一条: 个税改革要实现从国计到民生的转身

下一条: 个人所得税制的国际比较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