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四大动力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1月11日发布了《200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授权和讯网发布,我们将把此报告分“经济增长形势篇”、“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篇”“进出口篇”“全球商品期货价格预测篇”“2008年物价走势篇”“外资篇”共六个篇幅精选其中观点与分析,以飨读者。



>>>>>进入更多报告



时至岁末,2007年中国经济的形势基本已成定局,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或超过11.5%。尽管2007年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数年“高增长、低通胀”的“常态”,但国民经济总的趋势还是朝着预期方向良好发展,质量效益继续得到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多项经济社会预期指标顺利完成实现。



  但是,在面对2007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清醒的看到影响我国经济走势与格局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宏观调控的频率不断加快,1-12月份,中央银行连续10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6次加息,这样力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史上前所未有。即便如此,根据最新统计数据,1-11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6.8%,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高达31.8%,高于上年同期7.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月3.5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6203亿元。CPI同比连续9个月超过3%,10月、11月CPI同比分别为6.5%和6.9%,连续刷新近11年的历史新高,核心CPI增速提高,有结构性通货膨胀向全局性通货膨胀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外贸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失衡进一步加剧。这些不利因素表明,中国经济若不得到较好控制,由“增长偏快”发展格局很快会上升到“经济过热”。



  展望2008年,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没有发生改变,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并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看好中国经济总体走势之时,我们分别从定性、定量两个不同方法对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和预测。



  2006年底,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之所以对2007年中国经济走势做出了低估预期,一是因为他们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看得过重,二是忽略我国投资、出口过快增长背后的体制因素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内在动力特征。由于CPI已连续5个月超过我国5%的通货膨胀预警警界线,生产资料价格近期也有快速上涨,温和结构性通胀已有向全局性通胀蔓延之势,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将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同时加快,经济内生增长性十分强劲,2008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环境良好



  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世界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预期是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基础和实力,反过来,这些盛会的召开又将大大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实施迅速发展,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供应紧张状况基本缓解。大型煤气化工程、小火电关停与新装机容量扩充、京沪高铁兴建在即等基础建设蓬勃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环境也已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多年稳定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推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内部环境,不仅有力保证了2008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还将延续中国经济增长更长的时间。



  (二)农业有望稳产增收



  农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征。虽然中国2004年-2006年连续4年粮食增产丰收,但由于国际市场粮食出现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国内粮食供应偏紧。2008年这一状况有望得到解决,因为从2007年世界粮食收成来看,国际粮农组织十分乐观,预计将达到历史粮食产量的最高水平。其次,我国政府支农力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07年种粮、生猪饲养等农业补贴发放到位都将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农民根据市场自主调节生产的能力已显著增强。



  在粮食连续3年获得丰收、农业补贴加大以及农民增收的大好形势下,2007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及其连锁反应从新的视角给我们敲起警钟,对一个人口大国,应首先满足食品用粮消费,在粮食供应充足和储备充足的双重条件下,可适当调整粮食出口和工业用粮。近期国家已对粮食出口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三)投资仍将稳定增长



  连续数年的经济增长已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集中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更多的是以投资建设的方式还富于民,明年正逢政府换届之年,稳定经济增长是其首要工作职责,以建设投资为中心则又是大多数政府表现其业绩的常规之策,因此政府投资的内在动力十分强劲。不仅如此,2007年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机会和条件增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还会继续加大国内投资。综观国内投资的各种因素,2008年投资热度将会依旧不减。



  (四) 消费迈向新台阶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在保持近几年住房、汽车及旅游火热的基础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费出现较大增长。2007年消费旺盛的另一大特征是在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处于较大上涨时,消费者信心指数连创新高,这一特征表明城乡居民对未来个人收入与未来生活状况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费增长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长之外,我们认为,2007年最低工资标准、低保、医保、退休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大范围贯彻落实才是我国消费状况明显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障碍,消费活力才能得以释放。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城乡居民对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看好,2008年我国消费还将迈向新台阶,这一增长态势将充分体现在家庭高档消费品(如新型家电和数码信息产品等)、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及家庭服务等日常消费服务上。



  以上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国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依然十分强劲,但其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首先,国际国内资源品价格起伏不定。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在农产品、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除个别品种外,1-11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呈现普涨现象,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1—11月现货、期货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12.21%、12.24%。与此同时,国内初级品、资源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国内钢材、水泥价格开始攀升,石油、化工产品价格涨幅明显。此不但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并且也提高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与消费,为明年的经济总体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其次,我国经济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一则是内需不足,2007年我国贸易出口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尽管政府采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各项调控政策,但出口增长势头依然旺盛;二则是消费不足,投资多年来一直是拉动经济的主力军,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双高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平均增速;三则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承受压力过大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空措施。财政部12月21日宣布,我国将从2008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总水平保持9.8%不变,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但2008年将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将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政府希望通过加大出口政策调整力度和执行力度,减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减小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出口政策上,资源品价格的定价机制、土地与环境保护的力度都会加强,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传导、影响可能会在2008年集中显现出来,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迹象表明经济政策已在发挥潜在的作用。各项经济政策的共同作用将会大大降低依赖资源品生产、制造和加工企业的利润,一些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此外,为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频率与调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3月18日第一次调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调整的7.47%。利率的提高,将减少部分过热的投资。



  因此,综合分析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各类因素,预计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但速度会有所放缓,从2007年态势小幅回落1至1.5个百分点。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依然良好,促进经济继续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但经济过热和全局性通货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值得关注的是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同时,也要预防经济意外下滑,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抓住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增长是中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之策。着眼于长期利益和短期突出问题,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应紧紧围绕以下几项工作:



(一) 调整投资方向,完善投资结构



长期以来,评判经济过热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是投资的增长速度。而经济是否偏热或过热应从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即从投入产出比进行判断。经济多年高速增长为国家带来了巨大财富,投资是财富还富于民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政府还可从税收制度上进行调整,减税让利,给企业以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政府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政府投资也需调整方向,应把重点落实到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国计民生工程,而不应局限于交通道路等基础硬件实施。



(二) 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扩大消费



在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财富效应的集中体现,多年“内需不足,消费低迷”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在2008年出口增长可能出现减缓的情况下,积极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保持今年消费回暖的势头。在此有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繁荣,发掘和释放消费市场的内在升温动力。



(三) 解决社会薄弱环节,稳定经济增长基础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密不可分。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力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的社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例如城镇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还未完全落实到实处;低收入家庭和贫困人口的基数较高;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的覆盖面不够宽泛;农业生产、生活基础实施有待提高。大力解决社会薄弱环节,一是为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改变和调整经济增长的基础。



(四) 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性,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2007年以来,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央行实行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客观的说央行对经济趋势的判断和预测较为准确,货币政策的制定也较为及时和稳健,但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尽人意。特别是近年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调控效果更是不够明显。尽管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有所提高,贷款利率也有提高,但房地产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由此看来,仅靠货币政策早已力不从心,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而导致的资产泡沫已经显现。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新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相关政策,但由于此类政策实施面窄,操作难度大,执行成本高,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十分微弱。而针对房地产调控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鲜有见端,诸如物业税的征收至今还停留在讨论之中。所以,在今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可实施若干不同类型的组合政策,以达到政策的制定意图和执行效果。



【敬请关注下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 2007年回顾与2008年展望】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和讯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85650876 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一条: 拿什么抑制亢奋的CPI

下一条: 高位房价下跌是福不是祸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