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该如何“拿来”高新技术

 1月17日的《青年时报》以《副厅长强烈建议:鼓励拿来主义》这样醒目的标题,报道了浙江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卫红的提案内容。罗委员称,浙江作为经济大省,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却远低于广东、江苏等省份,产业层次及附加值都处于长三角的末端。2006年,浙江制造业人均附加值为76052元/年·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4130元/年·人。然后提出,企业自主创新要发扬拿来主义,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



  罗卫红列出的数据令人吃惊,不禁为浙江的民企命运捏一把汗。照这样发展下去,浙江要实现“民营大省”到“民营强省”的转变困难重重。据我所知,浙江的民企发展确实已经到了拐点,生存还是死亡,是个严峻的问题。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06年11月5号闭幕的“第4届中国(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透露,该省民企的平均寿命仅为7年。据该局统计,浙江1988年前注册的私企共7260家,目前还存在的只1078家;1989年注册的私企1035家,目前只剩351家。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共有私营企业40.27万家。这意味着,该省拥有18年以上历史的民企仅占0.355%,有20年以上历史的更少。(06年11月6日《东方早报》)浙江民企的命为何如此短暂?答案就是,民营企业低成本的竞争策略渐渐失去优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优势。



  罗委员的提案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浙江民企的软肋所在,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非常欣赏她提出的拿来主义主张。是的,受制于种种客观事实,要小而散的民企完全靠自主研发新项目来实现产业提升还不现实,明智的办法还是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那么,企业该怎样“拿来”高新技术呢?要牢记鲁迅的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首先是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去拿。新昌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从一家投资10万元办起的小企业发展为上市企业,原因之一是从创办之初,老总胡柏藩就利用师生关系,与浙江大学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厂里建起了技术中心,用这一创新载体不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当日的《青年时报》还披露了省政协委员、中国计量学院副院长蒋家新等几位政协委员提交的提案,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委员建议,企业与高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真是你有意,我有情,企业主们快去拿啊!



  其次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区、县(市)可组织民企代表团,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推行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专业化招商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项目,特别要吸引能形成“产业链”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来本地投资创业。自己呢,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此来大力引进国外、境外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和研发中心,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再次是学得“刁”些,不妨通过购买、兼并或合作,将境外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内源知识”。这些产权的转移和自行开发一样,都会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手段。国外一些企业就是靠这种手段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与此同时,企业可通过重大工程建设,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拿来后,关键还要靠消化,尤其是再创新,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税收等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舍得花钱,跳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真正走出一条“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新路来。

上一条: 国资委不宜为央企高管定薪

下一条: 中国不需要过去的吴市场和厉股份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