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公众语”才“误解专家言”

 “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听证方案制定者之一的阚凯力教授日前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公开解析。但听证代表黎香友认为此前阚凯力的态度非常坚定、明朗,就是要完全取消漫游费,而现在的表态却是“要求完全取消的只是漫游建立费”,让人怀疑其公信力(1月21日《成都商报》)。



  很多人认为阚凯力“临阵变卦”。这样的逻辑无疑是公众基于现实经验的“正常解读”。然而,具体到个案,这却是一个结结实实的“误读”。



  阚凯力关于取消漫游费的观点是:手机漫游的成本仅仅是为建立漫游而传送的几个信息而已,与每分钟二角的漫游费相比几乎为零,所以漫游费完全是对外地手机的“歧视性收费”。比如,上海的手机来到北京,向北京的移动网络要求服务,北京的网络会向上海的网络询问,然后上海的网络在自动查询后自动回复。阚凯力教授所称的“漫游费”,指的正是对建立这一漫游关系的过程进行收费(现行价格为每分钟2角),这显然应该取消。



  但“漫游费”和“漫游通话费”是两回事。后者包括前者在内,但又另外包括本地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在内。



  显然,专家的“取消漫游费”指的是几乎没有一点成本的“建立漫游费”,而公众眼里的“取消漫游费”,却是期待“全国同网同价”——大家表述的本来就不是一码事。因此民众发现“看上去很一致”的专家意见其实与自己的心理期待差距很大,就以为专家“临阵变卦”。



  一方面,消费者缺乏“用手投票”的直接话语权;另一方面,垄断市场不怕消费者的“不满意”,消费者连“用脚投票”的间接话语权也失去了——这既是专家被“误读”的原因,也是漫游费问题迟迟得不到满意解决的症结所在。


上一条: 改制不是“化公为私”的遮羞布

下一条: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再崛起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