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商局首次发布的《北京市市场主体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报告》显示,外资独资化趋势明显:一方面合资企业、合作企业数量分别比2006年同期减少1.97%和5.95%,独资企业则增长了19.26%。另外一方面,独资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这说明,合资企业独资化进程正在加快。对于外商而言,随着他们对中国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和对中国市场游戏规则的熟悉,当初以合资企业这根“拐杖”占领中国市场的预期已经达到,扔掉“拐杖”走向独资化便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任何一个企业当它面对中国广阔的市场时都会忍不住怦然心动。我们的一些优秀企业占据着这个市场,但缺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于是,我们的不少企业设想通过与外方合资、向外商提供市场换得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为外商提供了进占中国市场的良机。从改革开放到1991年,进入中国的外商基本都选择中外合资、合作的形式,而外商独资企业则非常稀少。但是,外商并没有将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于中方,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上升——这是外商选择合资的唯一理由和目的,“拐杖”的作用逐渐变小,越来越多的外商开始扔掉“拐杖”,走独资之路。而不得不从头再来的民族企业,不仅未得到技术,还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从1992年开始,外商独资企业比重开始大幅上升,到1997年上升到34.6%。1998年,外商独资企业占比首次超过中外合资企业。到2003年,外商独资企业在三资企业总数中已经占到65.59%。
在与外商合资的企业中,一部分民族企业成长起来,但大部分并未取得梦想中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也未能达到提升民族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外商的到来“实际上对本地原有的科技是一种挤出效应”。而科技部一份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报告则认为,“合资陷阱阻碍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道路的发展”。由于引进新产品的主导权被外方掌握,所以合资企业不可能违背合资方母公司的利益在合资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由此造成了原有企业研发力量大量流失。
其实,一些外商在设立合资企业之初,就预想到了未来丢掉“拐杖”之后的发展,他们不可能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而更大的可能则是扼杀中方的研发能力。这一点在汽车制造领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有业内人士指出:按照“市场换技术”的游戏规则,德国大众应该是第一个进行技术输入的企业,而它一直对中方进行技术封锁,甚至对上海大众自主研发进行阻挡。
更有一些外商,让合资企业承担研发费用,而由自己占有相关技术。倒是完全靠自主研发力量成长起来的奇瑞等民族品牌迅速崛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量超过120万辆,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同时,奇瑞、华晨、吉利等民族汽车品牌还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自主品牌汽车异军突起,正从低端车市场进军中高档车市场,从造低技术含量车向造高技术含量车挺进,从无“芯”造车向出口发动机转变。
为什么一些与外商合资的企业在拱手送出市场后却没有换来技术,而一些完全靠自己力量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却走了出来?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真正的技术是不可能换来的,而是靠自身力量研发出来的。当民族企业摆出换技术的心态,就可能被外商当成“拐杖”利用。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奇瑞、华晨、江淮这些迅速崛起的民族品牌,在以自己的行动印证一个事实:民族企业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努力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面对外商纷纷扔掉“拐杖”,从合资向独资形态的转变,民族企业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弥补这一短板。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加大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使民族企业在技术创新推动下,提高竞争力。这或许是走出“拐杖”困境的唯一出路。
上一条: 警惕全球金融困局的钟摆效应
下一条: “新”药品摇身提价200倍,让谁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