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传言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可能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如若成事实,林毅夫将是第一位出任该职务的非美欧人士,他将在世行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重要的决策作用。 世行自1946年开始运行以来,在历经多种类型的援助方案的实践之后,目前正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尝试一种更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实现其发展使命的模式,即全面发展框架(简称CDF)。中国则是世行受援国中的"优等生",它现在已经转变成一个捐助国。 而作为受援对象的非洲及拉美诸国,正逐渐抛弃对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欢迎外资"等简单公式的盲信,转而对中国的崛起之路报以更多赞赏的目光。于是,世界银行选择在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路径有深入研究的林毅夫作为首席经济学家,一方面意味着世界银行在援助策略上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某种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林毅夫解读发展中国家增长模式的关键词是"比较优势",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贬义词是"赶超战略"。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这样才能更快地实现资本积累,加强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并逐步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层。而"赶超战略"意味着通过国家强制性整合本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在某些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战略的事实后果往往是国家资源配置被扭曲,相关产业因为政府扶植而显得没有生机,过于强调高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就业问题,结果是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典型的例子是中国曾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英超美"战略,在中国诸多配套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格局下盲目集中投入人力资本和资源,结果是重工业发展成本被人为压低,市场机制在扭曲的重工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这一战略破产。而之后我国采取的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成功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实现了良性和快速的资本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亚经济奇迹"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其儒教文化传统,也不是仅仅因为强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最关键的原因是日本等国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赶超战略",于是选择了依靠"比较优势"的国家发展战略。 林和传统的倡导"弱化政府影响尽量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经济自由主义观点也不同,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参考国家经济发展样本进而"优选"本国的发展路径并合理利用发达国家历经曲折探索出来的技术与经验。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政府在形成本国"后发优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学界质疑一直不绝于耳。反驳者认为这是一个肤浅的大而化之的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确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等等,但很可能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关系,无法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配套的制度,无法对政府权力进行必要的制衡,使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学"表"不能及"里"。 就像中国领导人经常谦虚地认为"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中国经验也许不具备普适意义,而林认为,也不应将其他国家的原则和经验当作教条。不过他坚持认为,渐进方式是国家改革和经济转型最好模式,但是他没有解答,是否会存在一种路径依赖,使得一个国家被锁定地进入了"发展中的陷阱",使得经济增长变成沉默大众的痛苦和少数精英的狂欢。 近日,有媒体传言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可能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如若成事实,林毅夫将是第一位出任该职务的非美欧人士,他将在世行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重要的决策作用。
世行自1946年开始运行以来,在历经多种类型的援助方案的实践之后,目前正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尝试一种更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实现其发展使命的模式,即全面发展框架(简称CDF)。中国则是世行受援国中的"优等生",它现在已经转变成一个捐助国。
而作为受援对象的非洲及拉美诸国,正逐渐抛弃对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欢迎外资"等简单公式的盲信,转而对中国的崛起之路报以更多赞赏的目光。于是,世界银行选择在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路径有深入研究的林毅夫作为首席经济学家,一方面意味着世界银行在援助策略上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某种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林毅夫解读发展中国家增长模式的关键词是"比较优势",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贬义词是"赶超战略"。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这样才能更快地实现资本积累,加强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并逐步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层。而"赶超战略"意味着通过国家强制性整合本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在某些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战略的事实后果往往是国家资源配置被扭曲,相关产业因为政府扶植而显得没有生机,过于强调高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就业问题,结果是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典型的例子是中国曾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英超美"战略,在中国诸多配套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格局下盲目集中投入人力资本和资源,结果是重工业发展成本被人为压低,市场机制在扭曲的重工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这一战略破产。而之后我国采取的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成功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实现了良性和快速的资本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亚经济奇迹"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其儒教文化传统,也不是仅仅因为强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最关键的原因是日本等国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赶超战略",于是选择了依靠"比较优势"的国家发展战略。
林和传统的倡导"弱化政府影响尽量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经济自由主义观点也不同,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参考国家经济发展样本进而"优选"本国的发展路径并合理利用发达国家历经曲折探索出来的技术与经验。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政府在形成本国"后发优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学界质疑一直不绝于耳。反驳者认为这是一个肤浅的大而化之的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确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等等,但很可能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关系,无法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配套的制度,无法对政府权力进行必要的制衡,使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学"表"不能及"里"。
就像中国领导人经常谦虚地认为"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中国经验也许不具备普适意义,而林认为,也不应将其他国家的原则和经验当作教条。不过他坚持认为,渐进方式是国家改革和经济转型最好模式,但是他没有解答,是否会存在一种路径依赖,使得一个国家被锁定地进入了"发展中的陷阱",使得经济增长变成沉默大众的痛苦和少数精英的狂欢。
上一条: 布什的“减税调控”值得借鉴
下一条: 自动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