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另一种升值方式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趋势已经持续几年了,去年以来,这种趋势出现了加速势头。一些经济学家称此现象有悖常理。其实,这恰恰是市场的正常反应。当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又不能通过升值回归均衡时,就必然通过对内的贬值来实现与美元的合理比价。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国内的通货膨胀就意味着本币对外升值,只不过这两种升值方式的主导力量不同、受益者和影响有所不同罢了。下面简单分析之。



  从对内影响看,人民币适度直接升值,受益的是大多数出口企业和国家,影响的是部分出口行业和企业,但对少部分出口企业的影响比较大。人民币通过通货膨胀间接升值,受益的是涨价的企业和国家财政,受损的是全体老百姓,社会影响面大但强度低,因而社会承受力也相对较大。



  从对外关系看,人民币适度直接升值主要是对美元升值,对世界其他货币不一定升值,因为美元对世界其他货币是在持续贬值的,特别是当美元贬值幅度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时,人民币在对美元升值的同时对世界其他货币还是贬值的。而人民币通过通货膨胀间接升值,则意味着对所有外国货币的升值(通货膨胀率超过我国的除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从理论上讲要大于对美元直接升值。



  从操作方式看,人民币适度直接升值,是国家货币当局的主动行为,政府要承担此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会受到被影响企业的抱怨。通过通货膨胀间接升值,是市场力量的结果,政府不须操作什么,只要不作为即可,无须为受损的群众承担责任。



  从升值过程看,在国家货币当局主导下的适度直接升值,幅度可控,影响面窄,连锁反应小。而通过通货膨胀间接升值,幅度较难控制,影响面涉及全社会,且易发生循环涨价。



  从升值的结果看,无论哪种方式的升值,都必然导致国内利益结构的调整,进而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只不过直接升值调整的目标更明确,谁受益谁受损一目了然。而通货膨胀式的间接升值,受益者和受损者模糊不清,容易给政府和企业提供错误的信号,有可能加剧产业结构的失调。



  从对宏观调控的影响看,人民币适度直接升值,可为利率政策的运用打开空间,抑制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的泡沫,防止金融风险,保持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保持名义汇率基本稳定而通过通货膨胀间接升值,使国家丧失利率调控手段,会刺激泡沫经济,加大金融风险,并最终酿成金融危机,影响社会稳定。



  从遏制汇率投机的效果看,人民币直接较大幅度升值,对前期进入我国的投机资本是一种默认和奖赏,可能会引发这部分投机资本的出逃,导致国内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但可以有效阻止投机资本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平稳着陆。而通过通货膨胀间接升值,则是一种渐进式升值,会给投机资本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仍有机会,可以放心一搏。这既是对前期进入中国的投机资本的鼓励,又是对新的投机资本的鼓励,投机资本会进一步增加,最终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并把中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推上悬崖,走上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道路。



  可能有的专家会说,我们现在既不是单纯的一次性直接升值,也不是单纯的通货膨胀式间接升值,而是二者的结合,即实行缓慢的直接升值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收两种升值方式之利,避免两种升值方式之弊。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结果可能恰恰相反。人民币缓慢升值只会强化升值预期,引来更多的投机资本,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制约利率政策的使用。温和通胀不加以遏制会形成长期通胀的预期并导致恶性通胀,干扰正常的消费行为,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驱使下,人们会提前消费、借贷消费、投资性消费甚至投机性消费,这些非正常消费又会误导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加速供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而这些非正常消费有着很高的收入弹性,一旦经济收缩收入减少,这部分消费会首当其冲,成为下一轮通货紧缩的助推器,从而加大本轮经济周期经济收缩的深度,增加调整的难度。



  从理论上讲,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由两种货币的内在价值决定。当A货币的内在价值大大超过B货币按现行汇率计算的内在价值时,就说明按照现行汇率A货币被低估了。根据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律,低估的货币汇率必然会上升。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政府的管理仍然起着决定作用,但这个决定作用只表现为名义汇率,当名义汇率不变或变动太慢时,市场就会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使实际汇率上升,这是市场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间接的升值方式在时间上比较滞后一些,但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更难以控制。由此判断,只要2008年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不破裂,通货膨胀率就将保持高位运行,继续攀高的概率较大,而且即使发生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运行减速,通货膨胀率仍会保持一定时间的上升,出现所谓“滞胀”现象。


上一条: 还有多少商品以虚拟原价忽悠消费者

下一条: 理直气壮地为《劳动合同法》喝彩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