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国家为何同时面临通胀压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布鲁金斯中心



  通货膨胀是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新兴市场国家尤甚。2007年12月份,越南消费价格指数高达12.6%,为10年来最大涨幅;俄罗斯统计局1月21日公布的正式数据显示,俄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全年上涨11.9%。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诸多共同之处。



  不论是经常项目严重赤字的欧洲新兴市场国家,还是石油美元滚滚流入的俄罗斯,抑或是矿石大量出口的巴西,外汇储备激增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首要共同特征。外汇储备激增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被动加快。俄罗斯中央行指出,2007年前5个月,流入俄罗斯的净私人资本超过600亿美元,而2006年全年为420亿美元。资本流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导致俄罗斯前5个月货币供应量以20%的速度增长,而上年年同期仅为10.7%。俄罗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明确指出,2007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正是货币因素。



  本币升值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第二共同特征。金融理论指出本币升值可以降低本国通货膨胀率,但在实践中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升值后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减轻通胀压力。但是另一方面,本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国际资本快速流入、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增加了通胀压力。俄罗斯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国内银行从国际上借入美元,然后兑换成卢布,从卢布升值、高利率和资产价格上涨中获取利益。



  出口快速增长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第三共同特征。但出口产品的激增增加了对国内其它商品或服务,即非贸易品的需求,这些非贸易品包括交通、建筑、电力、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等。由于非贸易品的供给是有限的,需求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提高。以罗马尼亚为例,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建筑业蓬勃发展,该行业需要20-30万名工人,但建筑公司即使愿意支付欧盟水平的工资,也很难找到合格的建筑工人。我国也面临类似问题,2007年11月份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仅为0.9%,但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9.1%;另一指标是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该指数2006年6月份同比增长9.1%,之后始终以10%以上的速度上涨,2007年1-11月上涨10%。另外,贸易部门同样需要非贸易部门提供的服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这种联动机制也会推动物价上涨。



  财政支出过快增长是第四共同特征。财政政策作为反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应减少投资等方面的支出以避免总需求进一步膨胀,从而减轻通胀压力;在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则应反向操作。但在新兴市场国家并非如此,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各国财政支出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保持高额财政赤字。罗马尼亚政府2007年全年的预算赤字为GDP的2.8%,按照欧盟委员会的预测2008年将达到3.2%,罗马尼亚国家预测委员会认为这将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信贷膨胀是第五共同特征。最近三年,印度各商业银行的贷款额翻了一番,其中2006年房地产行业贷款增幅为102%,对2007年的通胀形成了较大压力。波罗的海国家的银行跨国信贷业务发达,宽松的金融环境刺激了消费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



  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第六共同特征。目前俄罗斯劳动力供给已经出现绝对短缺,2008年需要雇用150万外籍工人,乌克兰面临同样的问题。另外,高失业率并不意味劳动力供给过剩,以波兰为例,2004年加入欧盟后经济情况好转,企业雇佣需求增加,又有大批工人到西方打工,失业率从2004年的19.5%下降到2007年3月的14.4%,但一些行业熟练工人的不足已经导致工资迅速上涨,从而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我国在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以农村青壮年劳力主体的农民工也逐渐稀缺,2005年以来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在其收入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一定压力。



  全球能源、粮食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第七共同特征,也是新兴市场通货膨胀的国际背景。2007年俄罗斯粮食产量为五年来最高水平,但下半年开始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剧了俄罗斯的通胀。这一现象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已通过无形之手相连,通货膨胀也不例外。另外,由于新兴市场国家中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相对于后者而言,生产成本受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影响更大。



  资产泡沫掩盖并推迟物价上涨是第八共同特征。经验表明,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必然上涨。由于股市和房市繁荣吸收了经济体中大量的流动性,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周期的顶峰,往往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急剧抬升。在股市和房地产持续繁荣乃至出现泡沫之后,流动性导致的通胀压力才逐渐体现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从而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物价上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兴市场通胀成因的复杂性。因此在治理方式和手段上,也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一方面要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压缩财政资金经营性支出的同时,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支出,尽可能将通胀对其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决策部门要显示出治理通胀的魄力和决心,增强经济主体对于决策部门降低通胀的信心,改善其对于未来通胀的预期。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地治理通胀,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营造有利的环境。

上一条: 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下一条: 房价下跌可能使美国陷入日本式衰退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