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雪灾的影响有多大

  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中国迎来了2008年。作为中国经济的“温度计”,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有人猜测,这场发生在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会不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变数?中国股票市场交投冷清的局面,会不会预示着中国经济将进入寒冷的冬天?



  的确,在持续将近一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之下,发生在春节前夕的这场大雪,似乎给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但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中国经济持续调整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奏。



  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资、高出口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高投资带来的高损耗、高出口带来的高污染,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已经气喘吁吁,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原动力。



  从2007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有意识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些城市已经打出了休闲旅游的旗帜,希望通过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拉动本地经济。



  这些努力初见成效,但是带来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在房地产领域,由于实行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严重地影响了普通居民的住房需求。在刺激消费的政策引导下,一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已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干预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从利率的调整,到汇率的变动;从价格直接干预,到增加税收品种。总之一句话,中央政府意识到了刺激消费的重要性,但是对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副作用,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采取坚决措施实施宏观调控。



  其实,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诸要素中,如果只有一个要素发挥作用,其他要素没有协调联动,那么,经济增长同样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在西方一些国家,除了实行高投入、高价格、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之外,无不千方百计地发现经济的新动力,并且通过外交、政治乃至军事手段,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譬如在美国,经济的发展始终依赖消费需求。在工业化国家向信息化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及时将军用产品转化为民用产品,不但培育了经济增长点,而且创造了新的消费模式,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投资、出口型国家向消费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充分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应当采取各种手段引导消费,培养新的消费市场。如果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以此来引导投资、增加进口,刺激消费,那么,最终有可能在供求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推动价格短时期上涨。



  中国当前供需矛盾虽然存在,但是整体而言并不突出。在某些环节、某些商品之所以价格快速上涨,原因就在于,中国出现了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流动过快,而某些商品在供应环节出现了短暂的不足,所以,引发了消费恐慌。而消费价格的不断上涨,更进一步刺激了通货膨胀。所以,在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同时也要看到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国家在解决经济转型中存在问题时,采取了转移矛盾的方式,利用国际市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通俗地说,在经济“发动机”轮流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他们会通过国际市场,调整汇率、改变国际贸易规则,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当所有这些手段都不能立即奏效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悍然发动战争,通过战争刺激需求,并且通过战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但是在从投资型、出口型国家向消费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自己的“点火器”,也需要启动经济发动机的原动力。



  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所谓的“破窗理论”,它是指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停滞时,可以通过破坏性的或者负效益性的政策和手段,刺激本国经济增长。“破窗理论”只是一个经济学比喻,其形象性远远大于逻辑性。当一个国家经济资源流动速度放缓的时候,增加某种新变量,可以促使该国的经济资源加速周转。所以,在经济发展或者增长模式调整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可能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虽然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遭遇暂时的困难,但由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发生了变化,在某些领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会突然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会被重新“发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2008年南方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非但不会带来根本性损害,恰恰相反,由于整个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现了经济增长中的不足,从而加大投入,生产出新的产品,因而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会更快。



  1998年中国南方遭遇的洪涝灾害,2003年中国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疫情,都充分说明,在经过短暂的挫折之后,中国的经济仍然会表现出强劲的动力。



  中国当前所面临问题,不是增长不足的问题,而是增长模式转型的问题;不是供应不足的问题,而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增长不足需要政府增加投资,增长模式转型则需要政府及时宏观调控,防止消费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速度放缓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供应不足是一种绝对的短缺,而通货膨胀则是一种相对短缺。供应不足需要开足马力增加生产;而通货膨胀则需要政府减少货币的发行,从而保持市场供需平衡。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但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不容小觑。从整体而言,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现在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明确的规则,使市场交易更加规范有序。但是,从中国所处的大环境来看,政治问题可能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不能维护领土的完整,实现国家的统一,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永远处于失衡的边缘。所以,中央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自然灾害、经济转型乃至战争,所有这些都叠加在一起,构成了2008年中国经济的主色调。悲观主义者可能会怀念过去那种混乱但飞速发展的年代,而乐观主义者则会在中国经济的调整中看到光明的未来。当今中国不缺乏资源,缺乏是公平配置资源的民主体制;中国的经济不缺少发动机,但缺少起动发动机的强大原动力。只要在保持投资、出口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增加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那么,不但会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能直接提高国民的福利,从而实现改革开放的终极目的。



  在这个历史转型时刻,我们当然希望万事如意。但是,经济发展的特点就在于,任何一个社会变量的增加,都会改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现在有了正确的方向,只不过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路上,出现了超速现象,在某个路段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经济,并且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创建资源公平配置的法律机制,那么,中国的经济还会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放思想不是盲目蛮干,解放思想是在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同时,寻求社会共识,进而凝聚共识,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在多元化时代,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会出现抵制行为。但是,只要政府增加信息供给,建立一种社会利益谈判机制,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将政府主导的改革彻底变为公民主导的改革,那么,中国还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总而言之,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依然存在,关键是政府要下定决心,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原动力。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和讯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85650876 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一条: 宏观调控要差异化管理

下一条: 达沃斯空气中的“幸灾乐祸”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