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洲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7年,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4.8%,而推动价格指数上升的重要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了12.3%。食品类价格指数的上涨的起因,在于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尽管这种上涨的好处并没有都落在农民手中。其中,有两方面的失衡会对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影响。
一是收入分配的失衡。在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就会加快,虽然这可以使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收入获得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这种转移而对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的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产业的生产者及农村居民家庭要求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一种体现。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将更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虽然在2007年农产品价格有比较快的上涨,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长期发展来看,农产品价格相对而言上涨较慢。虽然国家也数次提高过农产品收购价格,但总体上看,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增长长期并且明显地慢于其它产业,这种矛盾总有一天会集中地爆发出来。如何使农产品的价格在稳定的情况下逐渐上升,既能够保持农民收入的不断改善,又不会因为这些价格的变动对居民家庭(包括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是农产品的供需失衡。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中国农村自然条件下的自给自足的局面,农业和第一产业的其它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了。虽然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在减少,但在第一产业中,对其它产业供给的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如果说,过去的农业发展仅仅是为解决人民的温饱提供基础条件,那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扩大则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农业发展的更大依赖。以玉米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玉米仅仅是北方地区人民的口粮,但是现在,玉米除了直接提供食用以外,还是饲料工业和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料,对玉米需求的急剧扩大,势必造成玉米价格的不断上升,并引起其它替代产品(如小麦等)的价格上升。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和以往的情况还有所不同,如果说在过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农产品短期供需失衡的反映,那么在目前情况下,能源和资源的稀缺所导致的对替代能源的需求,可能会对农产品价格形成长期的拉动。我们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各种干预减少非食品类的农产品消费,从而抑制农产品价格的短期过快上涨,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而粮食、石油和其它资源等大宗商品的资源配置往往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必然是逐渐向上的。
因此,当前中国的农产品上涨,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农业生产资料上涨的因素,也有城乡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的因素,既有对农产品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农产品供给满足不了需要的因素。这使中国目前的价格上涨,和过去的经济过热年份中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说仅仅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人们在这一时期对农产品产生了过度的需求,那么,通过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应用,就可以较快地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但如果需求是正常增长的,而供给方面出现了矛盾,解决起来难度就大得多。这对我们形成了一个挑战,但在另外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我们处理得当,在未来一个时期,由于对农产品的需求,第一产业可能会重新成为一个对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重要部门。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有利的。但与此同时,这种新的变化可能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用,避免经济发展中产生较大的利益冲突。
上一条: 国内价格上涨的机理是什么
下一条: 俞宪忠:不要呼吁政府干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