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保值储蓄为物价上涨减压

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创出12年来的新高。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货币政策要应对物价过快上涨,而具体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须综合平衡考虑。



  监管层要“权衡考虑”,这表明“CPI高企就必然加息”的思维正在悄然转变。从去年数次加息的结果看,单一的紧缩性政策只是被动地跟随物价上涨,并未能阻止物价高涨的势头,更无法消除民众对通胀的预期。然而,这些紧缩性政策效果的累积却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负担,束缚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笔者建议在当前格局下,可考虑恢复保值储蓄。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两次通胀时期,保值储蓄曾发挥过稳定储蓄的功能。参照物价上涨指数与储蓄利息率之间的差额,保值储蓄政策对储户存入银行的三年、五年和八年期储蓄存款给予一定保值补贴,从而保证了储户利益不受物价上涨的侵蚀,消除了民众对通胀的恐慌情绪。时过境迁,物价高涨的局面再次来袭,保值储蓄也应当再次被请到“前台”。



  在经历了去年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之后,紧缩性政策的累积效应已不容忽视。流动性过剩的势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股市资金面的紧绷、楼市交易量的萎缩。由于投资渠道狭窄,随着股市楼市“赚钱效应”的减弱,许多人只好忍受“负利息”的现状,将钱“搬家”到银行。据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2月信贷运行报告显示,2月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1665.6亿元,创下单月增量的历史新高。



  此外,之前的数次加息固然可以引导企业合理控制投资方向和数量,避免盲目投资的冲动,但也加重了企业的日常运作负担,对中小企业持续经营的影响更甚,甚至会出现“融资成本高企———生产规模缩减———产品供给减少———物价推高”的恶性循环。



  可见,目前的物价上涨已对民众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此时的加息既追不上物价的上涨,也难以避免负面影响。政策工具权衡比较之下,理应适时重新考虑推出保值储蓄,那么国家财政将可以帮助民众抵消物价上涨所带来的隐性损失,对刺激消费、安定民生很有裨益,而且对生产领域的冲击也较小。


上一条: 政府在房市上找准了定位

下一条: 劳动法制何时走向协约自治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