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企业为何不喜欢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成了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点。最近,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表达了对于张茵的支持,“她不是什么利益代表,她说的是对的。”(3月12日《南方都市报》)



  全国政协委员、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时,曾就《劳动合同法》问题向全国政协建议取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针对张茵的观点,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孔祥鸿表示,愿与张茵同台PK,就《劳动合同法》进行电视辩论,或在报纸上开版分正反方探讨。



  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热议《劳动合同法》终归是件好事情,说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厘清、如何落实等问题有更多人关心了。根据有关规定,一部新法实施,一年内是不能修改的,实质性的修改起码也要等个两三年。这当然不构成新法必然合理的理由。但是,部分企业旗帜鲜明地反对《劳动合同法》,除了此前舆论解读的立场、误读和对中国法律体系不甚了解之外,似乎更显现出背后深层的价值理念。



  眼下看来,部分企业或专家并非是质疑或反对《劳动合同法》的个别条款,而是鲜明反对政府对劳动市场的立法干预。这种貌似走“成熟市场经济路线”的腔调,其实很难自圆其说。劳动力属于生产要素,如同资本货币市场一样——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具体说来,如果没有相关立法,童工等现象就很可能被“等价交换、协商自愿”等市场逻辑合法化处理。实际上,眼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困境,不是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而是依附在劳动者身上的身份与户籍壁垒。



  此外,反对《劳动合同法》的企业往往有个规律:越是劳动密集型、越是靠成本优势生存的小企业,呼声越大。那么,新法必然带来就业岗位萎缩吗?这个担忧显然忽略了各个产业中一系列复杂的需求和成本转嫁链条的效用。简单说,面包工人工资上涨的成本完全可能通过消费来转移,因为,基本食物的需求是刚性的,在这个消化、转移、选择的复杂过程中,首先淘汰出局的是一些资本、技术薄弱的面包企业。这也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趋势。长远地看,任何国家的就业优势都不能一直倚仗着人口红利。如果说新法使得一些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本质上只是矫正了原有的不规范用工行为,将劳动者应享受的权益归还而已,并不是额外的福利或恩赐。



  《劳动合同法》不是一部超前的法律,之所以出现一些分歧,只能说明在某些细节上还有待完善。在社保省级统筹尚未实现的当下,在更多配套政策还不明朗的今天,我们应宽容《劳动合同法》带来的震荡与博弈。企业和员工其实是在一起创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上一条: 重组中国电信业为时尚早

下一条: 中国发展算不算奇迹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